兴义市现有的文旅资源
一、红色文化旅游资源
威舍红军村坐落于兴义市威舍镇的发哈村,在1935年的时候,红军长征途经此处。同时,贺子珍也是在红军村受了重伤,在此处养伤。在红军村中还保存着红军的临时电台指挥部旧址,并且村子中到现在还保留着好几处战斗遗址。除了红军村之外兴义周边还有好几处红军遗址,例如贞丰县白层战斗遗址、册亨县庆坪会师地、安龙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旧址等红色文化遗址。
二、少数民族村落和古镇
南龙布依古寨。坐落于兴义市巴结镇的万峰湖畔,是一个传统的布依族古寨,全寨皆为布依族。南龙布依古寨,始建于明末清初,据专家考证,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保存较为完整。在明朝时期,贵州还处于一个所谓“茹毛饮血”的地区,交通较为闭塞,为了方便中央管理,朝廷实行“调北征南”的政策,湖北、江西大批移民迁居贵州,并在贵州设立上五府、下五府,而南龙府就建在今天的南龙古寨,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极具特色的布依古村落。
鲁屯古镇。鲁屯,一个富含悠久历史、浓厚文化底蕴的古镇,它位于兴义市的东北方向,不仅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还积淀着非常厚重的明清军屯文化色彩。
鲁屯,是军屯、民屯和商屯的有机统一。鲁屯地势平坦,沃野平畴,粮茂草丰宜于屯兵。发展至今,鲁屯还保留着一些历史古迹以及具有特色的七孔塘。其丰富的人文景观、秀丽的自然风光,在黔西南州独树一帜。
三、人文故居
何应钦故居坐落在兴义市泥凼镇。何应钦故居陈列馆是兴义市最为重要的人文景点之一,何应钦故居年代久远,时至今日,仍然保存完整。何应钦故居有两处,一是风波湾,依山筑石而居,建筑风格奇异,尽显典雅美观,二是在泥凼街上,坐落山腰。
张之洞,字孝达,一字香涛,号香岩,晚年自号抱冰,是晚清时期的重臣,也是洋务运动的重要人员之一。安龙县至今还保留着关于张之洞的有关文物以及景点。例如现在安龙县的十里荷花池——招堤、半山亭、兴义府试院。
刘氏庄园位于兴义市下五屯,始建于清朝嘉庆时期,原名永康堡,取永葆安康之意,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为贵州婚俗博物馆,该博物馆是全国唯一的少数民族婚俗博物馆,现已不对外开放。西区则由刘氏宗祠、家庙、炮楼、阳明洞、跛浪亭等13座建筑组成,集居住、祭祀、军事防御等功能于一体。
四、自然旅游景点
万峰林位于兴义市的东南部。共有成百上千座山峰,山峰的形状奇特又连绵,在一起形成了气势庞大、宏伟壮观的峰林,万峰林便是由于峰林之多得以命名,是最具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峰林。万峰林的峰、龙、坑、缝、林、湖、泉、洞八景分布其中,天然的河流、湖泊、溶洞、树木,各种各样的动植物使得万峰林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诗人笔下的“山中无别事,目极尽青山”的千里江山图。其中的下纳灰村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整个村子沿河而建,纳灰河上的古桥将村寨有机联系在一起。除此之外,纳灰河畔的6棵百年榕树见证了纳灰村的百年历史,同时这些榕树也成为人们去游玩的打卡胜地。
马岭河峡谷发源于乌蒙山脉,流入黔、桂交界的南盘江,是在平川上切出一条狭窄幽深的地缝峡谷,是罕见的存在,有着“天下第一缝”的美称。景区的多样性和奇特性,都具有美学观赏和科学研究价值。而且马岭河也是兴义周边旅游的胜地。
兴义市的文旅发展现状及问题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也日趋完美化、精神化。旅游则是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方式之一。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化旅游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国家陆续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这说明文旅融合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现实发展方向。在这些政策的指导下,兴义市在过去五年,累计接待游客1.54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96 5亿元。新增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7个。万峰林生态体育公园被认定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万峰湖流域被评为中国垂钓体育精品旅游线路,义龙新区获“贵州省棒垒球推广基地”称号,2021年度荣获中国旅游百强县称号。黔西南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充分用好山地、民族等独特优势,深度挖掘生态、气候、文化、民族医药等资源,以“文旅兴州”战略为总抓手,在市场主体培育、业态升级、服务质量提升、盘活闲置低效项目上下功夫,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动旅游大提质。力争实现旅游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均增长20%以上。深入实施万峰林景区提质扩容工程,扎实推进万峰林创建5A级景区。创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镇1个、重点村2个。全力打造万峰林民宿品牌,新增特色民宿20家以上。
兴义市全力打造“康养胜地、人文兴义”,新增3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1个,万峰林创建5A级景区工作有序推进,获评贵州省文旅融合创新示范项目。兴义市有着相当丰富的旅游资源、很多的旅游景区,涵盖了人文景观、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山地旅游、少数民族风俗、历史遗迹旅游等多种的旅游形式。但是在这些旅游景点的不断建设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旅游资源没有进行整合规划,开发力度不足。兴义市旅游资源丰富,形成了许多的旅游景区。但是景区与景区之间没有联系,较为散乱,没有统一的整合规划。还有这较为偏远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在开发过程中只是形式上的开发一下,没有体系。比如:威舍镇红军村在很大的程度上只是打造出了一个红色文化的形象,红色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景区与景区之间的合作意识不强,造成旅游资源的缺失和景区发展形式单一,竞争力明显不强。
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存在着基础设施的老化和不完善问题,在更换过程中又存在着道路安全问题。对于旅游业没有合理的市场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从而出现没有资源来支撑旅游业的发展。
第二,缺乏建设型人才。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旅游开发、旅游品牌的打造、管理队伍、宣传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人才。而现在的管理队伍基本上是沾亲带故的关系,专业知识不足的同时自身素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一定的危机意识和服务意识,服务质量不达标。人才引进机制的不成熟,待遇的中等偏下造成了难以吸引人才、留住专业人才。在兴义旅游业的发展上缺少一些建设性人才,导致旅游业的效果不显著,出现一些规划和发展不合理的现象。各个景区之间缺少结合,使旅游不连贯,无法达到一种相对灵活的转变,从而使得资源没有合理利用。
第三,宣传力度不足。知名度的提高往往是一个景区源源不断发展的支撑,只有不断地吸引游客,才能发展旅游经济。宣传力度的不够会造成游客的短缺,靠着仅有的“老顾客”会使旅游业处在平衡状态。
宣传形式的单一,传统的宣传形式已不能满足现有旅游发展速度。而现有的网络宣传不够新颖,照搬照抄别人的宣传模式,不能创出自己特有的宣传模式。对于现阶段所有旅游景区的宣传力度不够,对旅游景点没有一个很好的认知。没有很好地出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视野中,也没有独具特色的风格,不能很好地激起游客旅游参观的欲望。而且宣传手段也较为传统,没有独具一格的新意,不能吸引大众的眼球。
乡村振兴背景下兴义市文旅发展的对策
统筹旅游资源,有机结合文化进行开发。兴义市大部分地区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统筹规划,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不强,出现了大同小异的旅游产品和开发得不到重视。基于这些问题,要做到真正的统筹规划,需要当地有关部门进行整合规划,加强旅游景点之间的合作,深入调查兴义市的旅游资源,总体布局、精准定位各旅游区域的发展方向,防止出现大同小异与盲目开发的现象。在开发的过程中结合丰富的文化和当地少数民族特色进行融合,打造旅游品牌产品。
根据可开发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路线。兴义市地处北纬25度。北纬25度线是被世界公认的黄金气候生态带。这为兴义市发展康养旅游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兴义市又有“小春城”之称,是适合人们居住和旅游的最佳选择之地。兴义市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基于现有的旅游资源和待开发的旅游资源,可打造红色文化、自然景观、民族特色三条旅游路线。
兴义市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在长征和抗日战争时期,留下了大量的红色文化资源。例如:兴义市威舍镇的红军村、晴隆二十四道拐、普安县楼下铁索桥、安龙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旧址、贞丰县白层战斗遗址等。可以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地开发打造红色文化旅游专线。兴义市作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拥有许多的自然旅游资源。例如:马岭河峡谷、万峰林景区、双乳峰、天坑等。这些自然景观可以打造成一条旅游专线的同时也可以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兴义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布依族和苗族的蜡染、刺绣、民族歌曲、民族舞蹈、民族习俗、民族服饰等。独具匠心的民族特色,往往会吸引着人们的探索和好奇。打造民族特色旅游品牌,传播民族文化是发展旅游业的又一途径。
打造旅游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兴义市以“康养胜地,人文兴义”为主打造旅游品牌城市。主要以“康养+旅游+多产业”和兴义市周边的旅游业与之相对应的链条。在打造特色旅游链的过程中整合现有的已开发的旅游资源和待开发的旅游资源,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将所有的旅游资源都充分合理地利用。例如:将自然景观、红色文化、民族特色和各个景点有机串联起来,达到一个以市中心为点向四周辐射的效果,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旅游产业的宣传力度,我们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的模式加以宣传。在现在信息传播速度极为迅速的时代,我们可以借助自己的旅游公众号进行宣传,加之在短视频火爆的大环境下,可以拍摄用于宣传的短视频,凸显出景点的特色,让我们的景点能够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吸引大众的眼球。创新传播方式,不再照搬以前的宣传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自媒体进行宣传。线下宣传可以印发一些有趣的、与之有关的歇后语或者字谜,引起人们对此的关注,激发人们想要去一探究竟的心情。
吸引人才,提高管理队伍素质。任何事物想要得到长久的发展都需要专业人才的管理和建设。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也需要专业人才的助力。基于人才不足、管理队伍素质不一的问题,第一,完善招聘制度,加大与高校合作,培养相关人才。第二,需要通过提高待遇机制,完善相关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自身素质和旅游服务意识。
“文化+旅游”的有机结合,给旅游业注入了活力,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单纯的自然景观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追求。旅游业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开发,打造出独特的旅游品牌。同时,在如今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文化+旅游”的融合也要协同乡村振兴的发展,在协同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地根据现有的政策支持、当地的文化底蕴、未来的发展模式等因素来进行调整和发展,以便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的助力。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1978年, 当年只有20岁的胡宁娜本想报考南京艺...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