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文旅融合】语境下非遗舞蹈的活态化传承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2-03-24 14:00:0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精神面貌和聪明才智的重要体现,是彰显国家软实力的主要形式。非遗舞蹈是记录生命延续的文化载体,承载着历史价值、具有时代意义。旅游是一种特定的具有综合性特征的文化形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全面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大背景下,本文尝试通过典型案例来分析文旅融合与非遗舞蹈的关系,探究非遗舞蹈传承的活态属性,旨在使其更好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而为非遗舞蹈活态化传承的可持续性发展增砖加瓦。

  关键词:文旅融合;非遗舞蹈;活态传承

  2019年4月1日,传统文化发展与旅行部颁布了《有关推进我国旅游表演蓬勃发展的引导若干意见》的有关文件精神,推进表演业态模式的不断创新。将着力推进我国旅游表演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进一步发挥我国旅游表演成为中国文化与旅行融合主要载体的新功能。同时无独有偶,在十四五规划中第三十六章的完善国家现代文化发展管理体系中的第二单元推进中国文化与旅行融合,这一板块中提到强调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建设独特吸引力的中华文化旅行体验。进一步实现中国文化与旅行深化融合、不断创新蓬勃发展,进一步巩固中国文化优势互补叠加、双生共赢的良好局面。中央对于传统文化与旅游行业融合的各种决策部署,是继承与发扬世界非遗传统舞蹈文化的重要机遇。助力了非遗舞蹈的生活态化传播[1]。

  一、文旅融合的概述

  文旅融合是指在文化产业、旅游行业和有关要素之间彼此渗透、交叉汇合重组,并逐渐冲破原来的行业界限或要素领域,相互交融而产生出新的文化共生体的现状和过程。

  中国文化与旅行之间有着天生的内在联系,就如同中国古代所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文化与旅行是不能割裂的,中国文化是旅行的魂魄,而旅行又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二者得以有机融合是中国文化与旅行相互促进共荣的客观真实需求,更是中国文化教育事业与旅游开发的必然规律。文旅融合发展是中国文化教育事业和旅游服务行业高质量快速发展的实际抉择,是为更好地适应社会民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推进文化旅游业深度融合,赋给文化产业发展以新生、丰富文化旅游业以内容,就可以在不断蓬勃发展变化的国内外经济和文化市场竞争中抓住机遇、推陈出新,为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旅游服务业态调整与优化提供新动能,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创造新精神食粮[2]。

  二、“文旅融合”下的非遗舞蹈

  在全球化语境日趋融合的今天,现代化进程席卷而来,与传统文明进行一次次激烈的碰撞。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依托原生态的非遗舞蹈文化,许多地域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地区都掀起了文化旅游开发的热潮。

  旅游开发与非遗舞蹈之关系应运而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不以物为载体的传统文化形式,是一个生活态文明,在人们的生活世代相传中,适应了人类生活、生产、娱乐、政治活动等的需要。非遗舞蹈,是透射传承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3]。其所蕴含的艺术思维与舞蹈语汇充分展现出本地区的生存观念、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多重视觉下的原生态文化现象。作为舞蹈文化的主要部分,它以身体舞蹈为传播载体,并以其独特、灵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凝聚着民俗大众的日常生活民俗、历史背景和思维智慧,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其保护是一项牵涉颇广、耗时颇久的工程,需要不断整合、探索有效的实施路径和策略。时至今日,在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迅猛增长的现代化社会结构影响下,寻找人与自然达致真正合一的田园情怀致使非遗舞蹈在旅游文化中一蹴而就。其之所以成为近年来旅游文化的先锋与标识,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非遗舞蹈复归现代人心中的传统文化精神

  原生态旅游文化是对现代文明审视的一次革命,其中的核心点“非遗舞蹈”以其厚重的历史背景与朴素、直观的舞蹈语汇,撞击着每一位游客的内心。当人们抛开功利、科技、潮流、程式化等的所有外在固化系统以后,人们便将视野由“出”移至“返”,回归大自然,回归现实,回归“禽兽可系羁而游,乌鹊之巢可攀援而窥”的生存状态。非遗舞蹈是现代人审美心理需要所发出的“文化警钟”和对传统文化需求所发出的文化复归信号。
\

  例如在二零零八年,被列为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名录中的永靖傩舞(七月跳会)就因为其原始性与宗教性的双重效应,文化底蕴源远流长,历史价值弥足珍贵,尤为明显的是社傩与军傩并以其扬威性、文献性、原始性、艺术性的共同特征,得到了社会主义文化地位的合法性和在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价值方面的肯定。尽管经过近千年的发展与演化,但它却一直坚持着使用包括面具,舞蹈等的具体表现形式来进行其演出,而在此过程中,一边拍手叫好的观众游客逐渐成为了永靖傩文化辐射的主要对象,一边对七月跳会普遍形成了“观傩、赏傩、跳傩、品傩”的稳定习性,另一边在赞叹永靖傩舞的古老多元文化的精彩之余,又在心中默默埋下了对于“文化寻根”,复归传统文化精神的种子[4]。

  (二)非遗舞蹈是风情旅游的形象符号

  所谓风情旅游,是以该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民族艺术、宗教信仰等为主要表现手段,使游客在旅行中感受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囊括了一个民族象征性的民族符号与民族心理,是民族向心力的集中体现。

  以甘肃省地区为例,在甘肃省有三张学校名片:一碗面条、一本书和一部话剧,其中前面二个不明自言,指的是牛肉面和《中国读者》杂志社,而后者则是舞剧《丝路花雨》。《丝路花雨》是由中国从一九七九年开始首演,是以闻名于世的丝路和敦煌壁画为素材,以敦煌乐舞为表现手段主要创作的大型民族舞剧。作为甘肃文旅特色品牌之一,历经40余年,仍然活跃在剧场、景区的舞台上,成为国内外游客赴陇游玩必定欣赏观看的舞剧之一。

  其中,在音乐舞蹈中英娘的“发弹琵琶”的造型,天眼睛深沉,身体表情柔美,上肢躯体前倾,左手持琵琶做道具,而右手做弹拨,右腿曲线抬高,小腿微端起,下肢脚步集勾、歪、翘于一身,随着仙乐翩翩跳舞,举足旋身,使出了“反跳琵琶”绝技时的霎那间动势,落落大方,而天衣裙裾如游龙惊凤,摇曳生姿,极富浪漫色彩,让观者宛如置身于瑰丽神秘的敦煌壁画之中,踏上充满传奇异域色彩的丝绸之路上,流连忘返。

  (三)刺激旅游与消费欲望

  非遗舞蹈形式不是单一、抽象、固态的,它在绚丽多彩的服饰和风格迥异的舞姿中综合了服装、道具、乐器等多种民间民俗艺术,甚至融合各种民族特色商品,从而增添游客的好奇心,刺激游客“核实”与“诧异”的旅游欲望当游客感受到非遗舞蹈所带来的独具特色的艺术理念时,会对旅游消费产生巨大效益,而这种效益的出现并不单一,它通过游客口口相传,循环运转。

  其次,就以国家非遗舞蹈表演为主要展示手段的旅游演艺票房收入来看,自二零一四年以来,我国的旅游演艺票房总收入已由二十七点零三亿元上升至二零一八年的五十八点九六亿元,表演剧目台数也从二零一三年的一百八十七台上增至二零一九年的三百四十台上,表演市场规模也不断增长,消费端异常火爆。而事实上,在呈现这样的“繁荣”之前,旅游演艺早已摸爬滚打了二十余年,经历了剧场1.0和实景2.0两个阶段的更迭。

  据道略文旅行业研究所《2020中国旅游演艺年度报告》显示,经历了疫情影响后的旅游演艺,出现了新增剧目、观演人数的双增长。尤其到了2021年已经逐步得到控制后的旅游市场迎来了强劲的复苏,各地的旅游演出市场恢复迅速。

  由此可见,以非遗舞蹈为主体的舞剧不仅吸引了游客的注意力,刺激了旅游与消费欲望,还助力了旅游演艺的市场的繁荣发展。

  三、发展策略

  (一)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实现文旅共赢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非遗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于旅游行业加快发展,并为其带来了新的丰富文化底蕴;而旅游行业则为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的创造、传播、展览、交流创造了优良的服务平台。非遗艺术舞蹈进景点通过开展活态化传播,为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继承创造了鲜活的产业形式,这不但给非遗艺术舞蹈传承人带来了保障性的资本支撑,同时也缓解了自身的生存发展问题。也正是通过这样的关系,社会文化产业的创造性发挥与创新性转化才是促进文化旅游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的重要基石和保障。

  文旅融合的基础和生命力就在于民族文化优良传统,发掘非遗舞蹈和传承民俗文化背后的价值,就首先要进行对中华文化的保存和弘扬工作。不论是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振兴,又或是文旅产业更深度融入社会,讲的到底都是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服务。保护和弘扬优良传统、重新焕发中华文化的活力,也就是要始终以社会主义内核价值理念为导向,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批判性取舍,去伪存真、激浊扬清;同时要随着新时代和新形势要求,不断发掘世界非遗舞蹈艺术和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时代精神、创造点,积极寻找传承和现代生活的新连接点,为中华文化的创造性发挥和创新性转化添砖加瓦。

  所以,唯有深入发掘其人文内涵,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时尚旅游活动相结合,推动传统文化舞蹈进行更加现代化的表演,才能更好地体现新时代非遗舞蹈艺术与传统人文元素交叉相融的文化旅游价值。有关的政府部门一定要拿出诚心,认真研究方案,策划并生产出最能感动民心的商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非遗舞蹈文化产业是核心生产力,旅游文化产业则是重要载体平台,通过非遗舞蹈和旅游文化产业的巧妙融合,才可以真正达到合作共赢。

  (二)突出品牌特色,打造产品IP化

  在快速增长的市场环境下,行业步入了新的创新时代,也进入了旅游演艺IP的时代。利用非遗舞蹈的特点,制造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品牌特色是促进文旅结合的重要途径之一。

  近年来,甘肃先后在西北大环线上推出了《敦煌盛典》《又见敦煌》《回道张掖》等演艺项目,以西域文化、丝路文化和商贸文化等主题布局了文旅矩阵。在“一带一路”、文旅融合发展的今天,西北旅游热潮迭起。以“长城文化IP”我国第一部边塞历史歌舞剧《天下雄关》为例,借助了美轮美奂的敦煌乐舞、柔雅轻捷的荷花舞蹈、异国风姿的波斯舞等加之的张骞、霍去病、玄奘大学等丝路先贤和英雄的事迹,将边塞文明的古韵味与现代创意建筑、国际色彩的全新剧场相融合,再现文化贸易、精神交融与民族和合的繁盛情景,成为嘉峪关缔造城市观光旅游的又一个新热点。

\

  (三)非遗舞蹈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把传统非遗舞蹈艺术和现代技术有机融合,探索文化创新作品的创新表现形式与内涵。如《印象刘三姐》的水上戏台、《印记丽江》的锅底式展示、《印象大红袍》的环幕式观看还有《又见平遥》的移步换景式观看,这些都把传统实景表演中“总体剧场观”和“高科技演艺观”的文化与艺术魅力相糅合一起,在使游人享受民族舞剧这门传统艺术形式的同时,也可以了解少数民族地方特点与人文历史,使游人从传统非遗舞蹈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表现中,更深刻地体会少数民族文化的传统艺术精神魅力。

  又如,为给来游览敦煌莫高窟的游人带来虚实相融的全新感受,并迎合游人个性化的游览要求,敦煌研究院特别打造了“飞天”专题游览线路,其主要是利用华为河图的技术,全面让敦煌飞天“舞”动起来,让文化“活”起来,采用实物洞窟与虚拟现实体验有机穿插的展现方法,以壁画艺术中“飞天”在各个朝代中的发展与历史为主线,辅之以细致的专业介绍与服务,给游人带来更好的游览感受,以体系化的内容使游人更进一步地领悟了莫高窟的艺术魅力与人文价值[5]。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和魂,在文旅融合下对非遗舞蹈的生活态化继承,是全方位振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有效手段,是铸牢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发展途径所在。

  非遗舞蹈与旅游文化相融合,不但可以拓展文旅交融综合性的内涵,助推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可以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舞蹈文化,更是为舞蹈学科建设和非遗舞蹈活态化传承提供了新思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全面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只有坚持“挖掘文化,突出品牌,传承发展,文旅共赢”的方针原则,才能让非遗舞蹈这朵艺术奇葩在传统与当代的沃土上健康成长,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中走向“诗和远方”。

  参考文献:

  [1]张婷.敦煌壁画中“反弹琵琶”舞蹈形象的分析及其舞台运用[J].当代音乐,2016(17):66-67.

  [2]李倩.敦煌壁画舞姿中“反弹琵琶”舞蹈形象的分析及其运用[J].青年文学家,2013(27):70.

  [3]刘晓陶,黄丹麾.唐代美术中的音乐图像[J].中华文化画报,2007(12):114-117.

  [4]王旭.中英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07):205-206.

  [5]张天武.文旅融合让“诗”和“远方”走在一起[N].扬州日报,2020-01-03(00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664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