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冯小刚的《芳华》是近年来创作出的最好的电影作品之一, 其表现几段历史的勇气和对于青春美好的歌咏, 不是单一性的呈现与褒贬, 而是鲜活的描绘, 细致入微地围绕人物性格来展开发展。剖析影片的情节逻辑和不同人物的行为逻辑, 可以看到冯小刚电影的成熟意味, 包括阅历、情感和理性第一次如此合拍的结合, 主观性的收敛、客观性现实的蕴藏、情感收放自如的掏挖、细节意味的深透等都表现出色。冯小刚电影的时代感知和现实主义本质没有改变, 骨子里的现实批评透视的执着, 对于世俗文化的偏爱, 对人性文化的不舍, 对现实不忿的激烈态度, 与对情感现实的坚守, 对于正义的偏爱追求与对于人性多样性的挖掘等等, 都可以通过《芳华》看出。
关键词:
冯小刚; 电影创作; 《芳华》; 人物性格; 作品分析; 细节; 价值观;
作者简介:周星 (1958-) , 男, 汉, 江苏灌南人, 文学硕士,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六届艺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副会长。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影视理论与批评。
Feng Xiaogang Film Values Viewed from Characters and Behavior in Youth
ZHOU Xing
School of Arts and Media,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Viewed from the fresh and alive description, plotting logic, and characters' behavior, we could find that Youth has well integrated his experiences, sense and sensation. There are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of subjective restrain, objective connotation, profound emotion, and detailed significance. Feng Xiaogang still has a strong contemporary and realistic awareness, and he persistent in criticizing the reality, and he sticks to secular culture, humanistic culture, and emotional reality, and has preference to justice and pluralism of humanity.
Keyword:
Feng Xiaogang; Film Creation; Youth; Personal Character; Works Analysis; Details;
2017至2018年贺岁档期, 因为有了冯小刚的《芳华》而显得不同寻常。“冯小刚电影《芳华》堪称今年年末的现象级大作。在强片迭出的贺岁档接连夺冠, 上映12天累计票房已突破9亿, 成为中国影史上票房最高的文艺片。”[1]这包括电影市场已经不仅仅是在喜剧、娱乐与武侠电影的常态中拉拢观众, 却开始进入依靠情感深层促发主动观影的现象, 人生际遇与情感记忆的深度成为创作吸引大众的热点话题。“马云今天凌晨发微博力赞冯小刚新作《芳华》, 称看完之后有小时候吃过的西红柿那样的余味无穷。还说自己回家的一路都沉浸在回味当中。”[2]随后, 中国电影《无问西东》、印度电影《神秘巨星》以及好莱坞的《奇迹男孩》等等情感催泪之作, 将2018年电影市场推入情感精神触动的良好场域中。
在这里, 冯小刚电影的开启作用功不可没, 在对于他自身的创作认知, 文艺情感对于大众的召唤力, 以及艺术构思对于影片造就的价值方面, 都值得分析认知。毫无疑问, 冯小刚的《芳华》几乎是他近年最为出色的创作, 打破了冯氏喜剧的讽喻格局, 超越了以往创作的苦难揭示的偏好, 在叙事上更为舒展, 格局上更为开放, 显示了冯小刚电影的成熟意味。这包括阅历、情感和理性第一次如此合拍的结合, 主观性的收敛、客观性现实的蕴藏、情感收放自如的掏挖、细节意味的深透等都表现出色。但实际上, 冯小刚电影的时代感知和现实主义本质却没有改变, 他让人时常议论不休的认知难题依然明显, 包括骨子里的现实批评透视的执着, 对于世俗文化的偏爱, 对人性文化的不舍, 对现实不忿的激烈态度, 与对情感现实的坚守, 对于正义的偏爱追求与对于人性多样性的挖掘, 等等。只是比之以往, 《芳华》多层面寓意在情感留恋和理性强化的结合上, 得到更为深入的呈现。
对于《芳华》有许多角度可以分析, 比如在军区文工团巨大照壁上的领袖像, 预示着时代的尊崇和至高无上的存在, 当领袖去世的消息传来, 巨大的遮蔽从天而降盖住了一切, 显然是一种无言象征意味的表现, 宛如第六代电影人的习惯, 却也是试图用电影镜头语言来表现的意念。比如刘峰被称为活雷锋的时代概括, 将人作为符号铸定在历史中的暗示意义等等, 都可以评判得失若何。一部好电影在整体上足以切入的出色之处, 是能够见出创作的优点的, 但重要的是通过考量影片细节来认识冯小刚突出的优势。而人物设置和表现的细节最能凸显一种创作的逻辑合理性与性格的差异呼应。
一、从郝淑雯发怒看冯小刚节制却始终关注的现实表现
电影《芳华》是冯小刚近年极度克制而充满了意味的优秀影片。也许初看时会觉得不甚了了, 但接续下来会发现其中蕴含着非常优美而动人的怀念意向。
非常有意思的是结尾, 手风琴手郝淑雯面对无耻勒索的联防队员时, 脱口而出一句骂人的斥责话。这是一个似乎不雅却实在是场景中情绪激愤不得不为的脱口谴责, 在逼迫残疾英雄付钱的无赖面前, 原本就是高干子女的郝淑雯忍无可忍, 其实那是替我们脱口而出的正义感显现———那一刻你的情感突然就被激发出来, 眼泪几乎要夺眶而出, 因为受尽屈辱的普通人需要有人来扶持正义, 需要为流血流汗的英雄去声张呼喊。
有批评者分析说她其实是带着居高临下的不平等而为, 实在有些似是而非。中国电影太讲究四平八稳的安全性, 却始终在接地气的勇武上缺少表达的智慧。因为面对联防队员对英雄的欺诈而压抑不住的愤怒, 借助一句很潮的话奔涌而出, 我们看到了影片创作者内心正义的底色。基于公平正义和青春美好的一种挽留, 不容忍弱小被欺凌的正义咆哮而出, 实际上代表了冯小刚对于现实不公导致伤害常人的不忿情感。这让我们想起《战狼2》中吴京饰演的冷锋, 面对猖狂欺压百姓的拆迁恶霸愤怒的一击, 那既是一次似乎违反纪律, 现实呈现军人的血性精神, 更吐露出时代大众压抑爆发的心声。这也让人想起管虎的电影《老炮儿》中, 冯小刚饰演的六爷冷冷地要求小巷中的小偷归还身份证时甩出的硬邦邦的话:你试试能不能走出这巷子?这一串不同电影的联想, 起始点都在揭示现实缺失的呼唤:不能让老实人吃亏, 社会不该放任霸道恣意妄行。六爷是一种对于既往的文明和传统的坚守, 一种似乎落伍但有汉子气息的老炮儿, 冷锋的英雄行为也是对英雄汉子的精神歌咏。于是, 冯小刚的这一电影, 也是对于社会不公的反击, 是我们的电影还具有血性、我们的民族还需要英雄的一种象征。
上述几部影片的社会反响说明中国电影终于具有了对于争议的坚守, 对于英雄性个性的褒奖的价值。虽然不能拿郝淑雯和冷锋等相比, 但就追求正义而言, 这样的一种精神激发起人们心目中对电影的倾心, 感知到我们的电影没有失去血性。
需要强调的是, 冯小刚的《芳华》极为节制地显示了他对于现实的态度, 而没有转移重心去更为深入地抨击现实不公, 点到为止, 既是坚持主旨塑造完整一贯的善良目标, 也是冯小刚更清楚创作所能解决的问题所在。但这一个小小的细节, 却在重要的时刻, 即刘峰离开封闭的军队大院、离开喧嚣的战场, 回到改革开放后的现实社会后, 让人们感知到创作者心目中还在关注的现实社会矛盾, 也还在坚守中国没有失去英雄的崇拜和爱护。
正是在这样的创作心态和影片表现的坚韧精神的支撑下, 《芳华》保持了一种少有的沉静节制, 凸显了青春美好的光彩。
二、从郝淑雯的恋爱看揭示的历史误会
郝淑雯从电影给她的第一个镜头, 就显得独特而重要, 她自得其乐地拉着手风琴———那个时代的代表性乐器, 显然冯小刚对于她的故事是要有所寄托的。果然, 有些傲气、被女孩热捧的郝淑雯, 与她所不屑的小号手陈灿不断发生冲突。奥妙就在这里:自恃颇高是因为她出身军区首长家庭, 于是有些本能地瞧不起他人;她不被陈灿所厚待, 自然也冷淡地看待陈灿。其实, 她虽然有着女性的身材 (某个雨后场景姑娘们彼此对照身体曲线) , 却不是那个时代所看重的。高傲和被冷落的双重性造成了郝淑雯对陈灿的敌视。妒忌绝对存在, 因此才有双方靶场的一次斗气, 意外获胜其实是自己的拔份的心理得意。
但冯小刚巧妙的是让她居然反转爱上了陈灿, 把萧穗子鼓起勇气示爱的热情瞬间变成了灰溜溜的冰冷。电影通过郝淑雯和陈灿的几次斗嘴, 呈现他们敌对却意外成为恋人的过程。包括陈灿嘲笑以高干子弟身份得意洋洋的来显摆的郝淑雯, 她却反戈一击对高干子弟进行抨击, 在后来知晓陈灿居然是军区副司令的儿子时恍然大悟。也许可以猜想她和他的反目为仇, 突变为心心相印之间, 是一种门当户对的结缘与敌对矛盾性的纾解。
事实上, 电影的确揭示了那个年代的复杂性:既有走资派子女遭殃的连带关系, 又有阶层差异的无形影响, 而潜意识中, 彼此之间的高下的分合依然在暗中起着重要作用。无法否认郝淑雯对陈灿产生好感的阶层意识, 但显然更为重要的是, 冯小刚通过这一对冤家如实地表现出时代人心的复杂性, 而这显然不止于当时, 任何时候情感和门户之间的关系都不可能不影响男女之间的选择。《芳华》在随后的情节进展中更为深入地揭示了现实社会的状况:复员后, 郝淑雯闲极无聊地带着儿子, 而小号手夫君成天在奔波做房地产, 她抱怨丈夫忙碌于商业, 也抱怨小号手再也不吹小号了, 显然, 艺术在实际利益面前已经沦为淡漠的对象。
郝淑雯的抱怨说明当初和他好还是多少有着青春艺术的某种眷恋, 如今生活导致美好荡然无存。这里的意味显而易见, 也是电影映照着艺术浪漫美好只是青春时代的光彩, 现实遭遇却更为复杂多变。
三、从萧穗子的个性看表现现实的意义
萧穗子显然是不亚于女主人公的主要角色———尽管和原小说相比, “她的形象也变得单纯简单了”[3]。她是叙事者, 她的眼光和经历表现时代和人物命运, 其实也就是她的阅历和青春成长的过程。于是, 从某种意义上说, 萧穗子是作者的代言人, 她的经历和感受也就折射着创作者对于时代人物命运的直观认知。
首先, 她的压抑和理性有别于其他女孩, 从一开始她就沉稳地守着自己的世界, 绝不任性地混同流俗, 女孩们作弄何小萍她从不参与。她的世界不容欺辱, 是因为她自己也在受伤害。这在“文革”结束后的一个细节中可以看出:父亲第一次给她寄来礼物, 萧穗子喜极而泣, 她呼喊着父亲是告诉她自己“解放了”。长期压抑从表面上看可能是因为刘峰每一次托人带来包裹都没有她的, 因为没有“解放”———一个“文革”特殊的被管制的走资派等专用语词。在导演们心里, 历史无需去直接表达, 用加压在子女身上的重负来表现, 更具压抑性和时代感。那个时代许多人承受着的莫须有的罪名, 人们被赋予另类色彩。何小萍是一个身心残缺的悲剧的例子, 而萧穗子则是以隐忍为标志, 揭示这历史时代的真相。当初压抑而不愿意告人, 因此内心里绝不会去欺辱他人;现在她到处送礼物, 身心得到舒展要昭告天下。一个借助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个性来隐性表现时代的巧妙, 也是冯小刚超越以往的直率收敛而趋于内涵的成熟。
在影片中, 萧穗子除了隐忍自己, 还显现了暗恋的美好。小号手陈灿的阳光气质让她着迷, 在她出海报的晚暮, 陈灿送来两个西红柿, 看不上陈灿的郝淑雯嘲笑也拒绝了俗气的西红柿, 自有其高傲和敌视的成分在内, 但萧穗子珍惜的一口一口吃下的甜蜜表情, 在光影和灿烂笑容中将青春美好的希冀表现得动人至极。一点简单的温暖都能变成人间的爱意, 萧穗子沉浸在美好的光晕中, 也是《芳华》主题性显示对于青春美好浪漫性表现的折射。但显然, 现实的残酷性绝非烂漫可以圆场, 导演的认知依然不在表面。曾经萧穗子只能以暗暗的渴望享受如光影下的西红柿般的暗恋, 但当父亲“解放”、自己有资格寻求爱时, 情感苏醒的她终于写下表白的纸条, 这时编导却让大大咧咧的郝淑雯对她说出自己的恋情:她爱上了陈灿。导演此前以一场超乎体能的奔跑表现萧穗子为了陈灿可以补上金牙继续吹号, 取出自己的金项链交给嘴巴受伤的他来表现直观的爱;这时迎头一击的残酷现实告诉萧穗子也告诉我们:生活绝非你所期望的美满如意。萧穗子自然沮丧无比, 但她默默吞下苦水, 成全了他们。最终, 萧穗子读了大学成为了作家, 她看到更开阔的世界, 也成为编导们观察生活表达生活复杂性的载体。
由此, 我们对于冯小刚收敛性的深入评价生活有了更为鲜活的认知, 没有绝对的一厢情愿的情感, 也没有完美无缺的生活, 但影片无形中启发人们:冷静的考量, 努力的进取, 是我们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
四、从林丁丁的情感选择认识人性历史
在《芳华》中, 舞蹈演员林丁丁显然是一个极为特别的角色, 她美丽而傲气, 自视甚高却多有攀附之心, 似乎洁身自好却其实有些不由自主的娇憨做作。在何小萍的悲剧故事中, 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片在表现女孩的青春成长与精神世界的隐秘性上, 让她成为集中的载体呈现。林丁丁的军装事件相当程度上导致了何小萍的悲惨遭遇。喜欢干净的姑娘发现衣服失踪, 细致的闻嗅后断定和何小萍有关系, 这对于一个上海女孩而言几乎是不可忍的事情, 从此便难以释怀。
编导以上海女孩来落笔不仅仅是体现干净的暗示, 还是带有独特的挑剔选择。固然不可以上升到地域选择的习惯, 却也有一些南方女孩的细致心性的味道。其实女孩彼此之间的小心性才是青春期女性彼此相处的特点, 无论是扎堆的叽叽喳喳, 议论是非, 还是身体的彼此比较和对于男孩的眼光注视, 都是青春故事不可或缺的一种表现。问题在于林丁丁其实不是坏女孩, 即便她不满何小萍偷穿军装留下汗臭, 但在众人要上告时还是进行了阻止, 她无论出于什么心理, 没有要主观害人的企图。但女孩的一些弱点却逐渐显现, 包括妒忌何小萍别具一格存在的微妙心理, 瞧不起何小萍乡下人的身份, 乃至于和大家一起嘲笑悬挂的胸罩的微妙猜忌, 参与让何小萍出丑的撕扯胸衣行动等等, 将一个心胸狭窄, 又带着女性常态的自我孤傲, 还熏染时代风习的选择要求的女孩的复杂心理表现得独特突出。情感表达显然是影片的表现要害, 她除了和何小萍的自以为猜忌心斗计之外, 情感的选择带上了明显的矛盾性:和众人一样“反对”显露女性内衣尤其是凸显特征的胸罩, 这是那个“革命年代”赋予的羞耻观, 于是激烈地撕扯何小萍的内衣, 而以恶意的羞辱来满足妒忌加正义的矛盾心理, 却能容许有职位的男性搂搂抱抱的女性青春欲望的满足。而刘峰的智慧手巧也多少吸引着她, 她主动要求去看他为炊事班长打造的沙发, 那种难以言说的暧昧味道被电影表现得惟妙惟肖。
电影设计她的关键情节值得分析:男主人公基于内心的深爱, 在林丁丁主动来参观手艺杰作时, 情不自禁地拥抱了她, 她顿时愣住, 但没有反抗, 不幸的是恰好被男战友经过发现了, 这时林丁丁即刻间挣脱, 那时刻的痛苦呼喊显得有些虚假。感知影片的问题在于, 她能在演出之前享受别的男子的拥抱, 此刻是自己半推就地来刘峰住处, 而被抱持时最初并非惊讶, 于是合理的逻辑就是林丁丁其实未必如后来所“伤悲”的那样真的感受到屈辱。但一当被发现后, 她的“大惊小怪”的挣脱和后来在宿舍床上的哭泣辩白, 都带有保护名誉的成分, 他人开导说:那些干事们抱你怎么就可以?她理性的回答是:别人可以, 刘峰就不可以。电影创作者也许在这里包含有几层表现意味:本来是一种女孩的好奇乃至于情感的希望习惯, 却被发现的尴尬必须摆脱;自己的贞洁受到侵害需要名誉的证明夸张散布;刘峰是端正的活雷锋不可能如此出格, 而人人知晓自己已经为多个男性爱戴, 容易被误会为女性虚荣诱惑必须证明等等。政治年代的污名可怕, 小小年纪的林丁丁不会不知, 而实际上, 她情感早熟与苛刻的择偶观不允许和“不上进”的刘峰结缘。我们都知道刘峰恰恰是因为真爱她而决意舍弃功名放弃深造进步, 却反而进入了林丁丁的无可救药的另册。
电影没有压抑青春情感的表现, 却也真实表现出时代人心的细微之处, 林丁丁为了自己的声誉毁了爱他的刘峰, 她也许没有错, 却实在是落井下石的造就者, 她似乎有理但其实私心重重。影片借助林丁丁只是表现出了人的多样性和个体的复杂性, 林丁丁按照自己的逻辑最终选择嫁给了改革开放之初最为时髦的有钱华侨, 但透过郝淑雯和萧穗子议论早已臃肿异常、美丽不再的林丁丁的照片, 微微显露了讽刺的意味。
五、从何小萍的遭遇显示的历史人心悲剧性
论及“芳华”的意味, 充满了芳香馥郁和哀泣逝去混合的味道, 这正是影片试图超越简单爱情片或者一般现实题材创作, 而给予人们情感触动与理性思考结合的意图。极具情感动人意味的收尾曲《绒花》是这一情感的凝缩:“世上有朵美丽的花, 那是青春吐芳华, 铮铮硬骨绽花开, 漓漓鲜血染红它。啊……绒花, 绒花, 一路芬芳满山崖。世上有朵英雄的花, 那是青春放光华, 花载亲人上高山, 顶天立地映彩霞, 啊……绒花, 绒花, 一路芬芳满山崖。”余音袅袅的吟唱, 将影片的情感拖长, 牵引人们如青春舞姿摇曳生姿。在这里, 青春的美好和岁月经历的摧残, 精神的璀璨与不舍的眷念都包含在其中。无疑最为体现这一情愫的是男女主人公的遭际。何小萍在整个影片中带着哀泣的色彩, 却又是内心美好巴望却不可得的典型, 充满了对于青春时期的留念和缅怀, 她实际上也正是导演注重表现岁月流逝、青春成长、现实人生坎坷和历史风云凝缩的聚焦对象。何小萍的重要表现细节包括偷穿林丁丁的军装照相、练舞汗臭遭致众人嘲笑疏远、所谓搓澡海绵假胸罩、自卫反击战救护伤员、勇敢告别刘峰、高原拒绝上场装病发烧、晚年照顾刘峰等等。一连串的细节构成《芳华》的重要情节, 也明显表达着创作者对于人性情感和历史的认知态度。
何小萍出场时是一个涉世不深的带着愁容的从乡下来的女孩, 接她的刘峰的一句改身份的话让她宽怀, 也透露她不幸的身世:“文革”使得其父亲在农场劳动改造而从小就没有见面, 由于舞蹈天份而被招录到文工团。莽撞的女孩即刻在舞蹈演员面前操练自己的基本功, 汗臭味的衣服让郝淑雯厌弃留下了被人嘲笑的祸根。偷穿军服是第一个重要细节, 她朝思暮想要让父亲放心, 于是在自己的军装还没有发下来时, 偷穿林丁丁的服装照了入伍军装照。导演心目中的逻辑, 是将人的活动细节引发时代和人的关联形象表现出来:出身乡野家境贫寒, 父亲遭难是时代弊端, 个人汗臭又带着贵贱的差异, 于是在一个封闭的人际小圈子中, 她哪里都不受待见。其实一件衣服不是什么大事, 犹如林丁丁阻止大家当成大事去上报, 来自上海的姑娘这方面明理, 只是没有征得同意而借穿军装, 未必值得上纲上线。而作者借此揭开女孩们的小心眼、妒忌与某种势利才是表现的目的之一, 真正的用意是铺垫何小萍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可怜女孩, 在时代政治的大背景下悲戚的命运。聚焦个人不幸、身份不幸和性格不幸的女孩, 在本来青春无限的如花女孩中居然遭遇这样的敌视和不理解的时代, 一个孤苦伶仃的女孩心里会如何的苦楚?而她压抑的性格却由此一步步延伸。唯一可以疏解的是向父亲告慰才有亟不可待的军装照, 却反而成为众人认定骗子作假, 无形中她又罪加一等。于是坚忍和依靠独自的练功度日, 反而成为保护自己和躲避他人的法宝。越是如此, 越成为抱团随大流时代的孤独者, 她几乎成为女孩们的局外人, 于是第二个重要细节就把她推上了更为糟糕的地步。在晾晒的衣物中, 女孩们发现了搓澡海绵缝制的假胸罩, 一时间如侦探片一般巨大的风暴席卷而来, 影片烘托出雨水如注的世界, 大家都静静等待着揭晓是谁的谜底。这一个假胸罩的故事折射意味明显:包含着那个年代反常的隐晦的邪恶, 谁凸显女性特征的思想就是不可接受的肮脏, 而原本压抑的女孩们此时既兴奋中包含着微微涌动的意识, 又遵奉社会给予的丑陋定性的双重心态, 都在等着看谁会被揪出的幸灾乐祸期待, 鲜活的情节揭示时代人心的真实状态。导演不惜更为刺激人心的安排是, 在接着一个排练情境中, 所有舞蹈男女演员都不愿意和何小萍靠近, 无论分队长如何命令, 汗臭的理由让大家嘲笑厌恶何小萍, 此时编导着意将一个因身体气息造就的歧视放大到极端。人和人之间的隔阂在一个青春勃发的群体中如此激烈地出现, 显然是群体基于何小萍的卑微地位和对于她压抑性格不能相融于环境的敌视, 从而超越了历史阶段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遭遇的被疏远和伤害的境况。自然这一切也更显示出何小萍自身承受的巨大生理和心理伤害。
随着“文革”过去, 她悲哀地获知父亲死于农场, 和她唯一亲人相见的希望破灭;在文工团又遭遇如此多的屈辱。何小萍心灰意冷竟然借故装发烧, 铁了心不上人人争夺的舞台当主角的时候, 我们已经看到一个人心伤到如此无望程度。冯小刚不动声色的让人物在历史境遇中变化, 折射着伤害的荒唐和遭受屈辱的可怕。叠加的痛苦是在自卫反击战的经历中, 何小萍在前线救护的一个重伤小战士, 让她感觉到亲人的温暖, 但一颗炸弹夺去了他的生命, 强烈刺激让何小萍彻底崩溃, 她成了精神病人。这是在青春情感无望的描绘中最为残酷的描写, 《芳华》之所以既歌咏青春有含着一种悲怆意味, 正是其丰满的描绘着青春残酷的要义, 那《绒花》的动人是最为毛茸茸的抓住了这一情态的内涵。影片在疗伤的的关键点上, 让病患中的何小萍看着台上她曾经参与的舞蹈, 慢慢进入虚无的梦幻世界, 她在野地里旋转, 沉浸在“被托举”的情境中翩翩起舞, 似乎从伤害的世界中苏醒回来。那是一个青春回归纯美的世界, 也是常态社会回归的时代。但影片结尾, 冯小刚并没有落入俗套的“大团圆”, 在蒙自的一个小站, 刘峰和何小萍相遇, 她深藏心底的愿望得到实现:能抱抱我吗———那是刘峰在林丁丁身上情不自禁的拥抱却遭致了悲剧, 而实际上, 真正需要的是何小萍。这时我们就难以忘怀在刘峰被调查组折磨后离开文工团, 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时候, 只有何小萍故意大声向众人呼喊:明天早上我来送你, 那是少有的告白, 也是独立个性对于周遭环境的抗议!她终于和刘峰安度晚年, 但导演用旁白告知人们, 他们并没有结婚, 却相互扶持着过着余生。显然这是有意的凸显着人生的真正情谊在哪里:理解和心心相印, 而不是俗套的承诺与形式!
何小萍的故事最为体现冯小刚和编剧内心的真实:对于历史正视其复杂面, 对人被历史压榨导致的心理扭曲悲剧的无可回避, 对人与人之间的计较妒忌与自保的伤害的表现, 对青春美好与生存坎坷之间的纠结的认识, 对于人性深处难以言说的遭际和抗拒的描绘等等。
六、刘峰的生命存在价值是一种人性历史思考
刘峰对于整个故事而言极为重要, 他既是串接故事的存在, 也是和何小萍相互映衬的人性美好的引导, 自然在一段自卫反击战历史中他作为主角的战斗经历真切凝缩了历史, 而他自身作为历史政治的符号的存在, 为电影增添了表现的深度体味。《芳华》借助刘峰的跨越不同时期的经历, 将政治生活塑造的人格与人性美的混合揭示, 应当属于前所未有。在电影中贯穿始终的刘峰, 天性就是助人为乐, 他无论是帮助弱小的避免受欺辱, 还是帮助所有在北京的战士带回他们的邮件包裹, 帮助炊事班长结婚节约钱打造沙发, 一个淳朴自愿为他人奉献青春的形象, 憨厚诚实而似乎无所奢求。就政治年代而言, 他是符合时代需要的符号, “活雷锋”不仅是吃露馅的饺子, 追赶逃出猪栏的活猪, 还是慰藉人心的抚慰者。影片其实是少有的赋予一个珍视生活中众多常人普通生活和精神需要的存在的象征。这一特征不同于郝淑雯有些等级优越感的行为, 也不同于林丁丁嫌贫爱富的习性, 更不是那些不知道为什么却欺辱何小萍的女孩们的莫名其妙的妒忌。他无法认同男演员对于何小萍汗臭轻蔑的举止, 因为正义而打抱不平, 因为他就是一个表里如一的普通人, 善良而知足。因此, 当他后来沦落打工, 在海口受了屈辱, 却依然顽强地为自己普通人生活坚守而毫无抱怨的生活。《芳华》为普通人的真实落笔, 没有一丝一毫的夸张或者激愤, 难得的在生活事件中捕捉常人存在的美好品德, 无论是在日常凡庸的日子还是战场生死拼杀中, 他始终如一, 平凡而自如的生活着, 不急不躁。我们的心被他激起了对常人、对我们自己生活近况的一种保护和爱恋。我们和他一样, 不能容忍善良的东西被欺辱, 但似乎生活却总是欺负老实人, 老实人总要不以为然而自得其乐, 那一场最后落魄在海口的时候, 导演不动声色的展示联防队员像流氓式的欺诈他, 我们已经为生活的不公而激愤, 但他依然安于生活, 止于辩白。冯小刚越是如此真切的表现一个好人的隐忍, 我们越是产生无法抑制对于他的命运不公打抱不平;冯小刚导演越来越沉稳的表现而不是抒发, 我们反而更有了激荡内心的愤愤不平。所以当郝淑雯喊出了一声严厉的斥责的话, 我们的眼泪几乎要夺眶而出。因为影片艺术表现已经具有了内涵激励的感染力, 那就是受尽屈辱的普通人, 需要有人来扶持, 正义需要为流血流汗的英雄去呼喊去震慑荒唐, 寻求保护他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挫败联防队员流氓式的欺诈, 打击社会的不公, 是影片表现了冯小刚心中极度深切的意愿, 让我们看到生活需要弘扬什么、保护什么和鞭挞什么东西的正义感。那一刻, 我们的内心深深的被刺痛、也深深的呐喊。作品要关切现实, 要关注现实对美好东西的维护, 对于暴力变态的揭示和打击。在这一点上, 冯小刚导演让刘峰的遭际发生在改革开放的当下现实中, 为的是惊醒一种追求公平正义反对流氓暴力的意识, 而激发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正义精神, 也因此, 它和整个影片对于青春美好的歌咏混为一体, 构成了一种动人的交响意味。实际上在表现青春美好的时候, 影片真正的背景是改革开放, 历史是青春成长的背景, 而揭示现实将为人们的正常的生活带来正向的和青春本质一体的启示。这样来看待, 则在文革的岁月中, 无论是大院军区首长还是普通人, 他们的生活是在一种颠倒的违反常伦的环境中呈现。无论是萧穗子还是郝淑雯以及陈灿, 他们各自的父辈的命运是背弃常态的, 但毕竟他们等待了拨乱反正的历史改变。而何小萍却一直在等待命运的拯救, 然而命运总是误人, 所以何小萍被命运颠簸一生才触及到普通人的悲剧, 父亲被抓到劳改农场而她只能改变身份姓继父的姓, 却一直被人瞧不起。我们看到一个时代一个小人物的心灵的扭曲, 会怎样的一直延续到后来被人所嘲笑而干出一系列似乎匪夷所思事情。但刘峰不仅在个人行为上坚守自身的善良品性, 还智慧的替何小萍隐瞒身份避免受难, 才有后来的情节曲折发展。我们依然要肯定冯小刚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态度更为客观而深入, 客观在于不动声色, 深入就在不动声色中切入人心深处的感知。
不能回避的冯小刚创作的一个独特处, 是对于刘峰性格表现的独特性格混合法, 即真实的为人为事毫无改变的性格, 与人性深处暗藏着情感私利而快意而为。前述刘峰的诚实善良不为他人所动, 比如当人人都在厌弃何小萍的汗臭避之唯恐不及时, 他居然忍者腰伤挺身而出托举何小萍, 那一刻他用行动来维护人的尊严, 显然是发自内心的看不得对人轻蔑的愤怒, 善意自然而发的举动。在以往习惯的加以激烈对抗或者如《老炮儿》中六爷的口舌抨击盗贼, 让位于人物自身行为逻辑完整一贯性, 也是这一人物塑造值得赞许的所在。但显然, 更为深入把握刘峰在于, 他居然放弃升职做官而安贫乐道的动因,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所牵恋的情感———对于林丁丁的暗恋!不解的政委极力劝阻他, 说是这许多年刘峰作为标兵模范人所共知, 而腰部受伤也就意味着舞台生涯结束了, 顺其自然的给予这学习升迁的机会, 也是情理之中的必然。但刘峰宁愿守着文工团打杂而无怨言, 让政委百思不得其解。其实, 除了他自身习惯性的生性使然可以理解外, 最大的强大的动力是暗恋的情感之强烈, 他喜欢林丁丁, 也因此少有的动情拥抱, 由此改变了自己后半生的命运。《芳华》让私情的力量主宰着这样一个端正模范人为爱而舍弃一切, 冯小刚让人之性情的强盛力量变成了支撑人生选择的动力。无疑这既是与电影对于“芳华”青春的主题的烘托呼应, 也是暗示青春的芳华具有怎样真实的情形。对于常人而言, 情感的抉择没有什么对错, 但情感左右常人行为的出乎意料却得到如此真切的表现, 令人叹服。
深入来看, 《芳华》让刘峰的存在, 既是一个女团员云集而有了对比性男性, 更是呈现悲剧性负载命运的价值。刘峰的性格独特性和行为方式的别具一格, 让时代变迁的纵向周折, 增添了个体横向曲折的复合性。他的命运表现这样一个青春岁月, 在荒唐年代里头的人的命运具有极度的历史的回味和真切感。我们的电影, 当然不能回避那样的时代, 因为是来证明改革开放将为生活带来怎样巨大的变化, 人们的生活需要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启。似乎荒唐的年代终将要过去, 然而影片就表现在荒唐年代里头青春怎样的勃发, 和青春怎样的纠缠、青春怎样的构成了彼此的敌对扭曲。青春必然会在不断的生长中聚会不一样的人生, 但冯小刚借用塑造刘峰这样一个坚守平凡的自己、顾及他人的善良这种生命顽强的生存, 来表现一种人格的历史, 并不是为了消极的理由而是一种积极的进取心。中国电影需要正视现实和历史, 中国电影更需要证实在任何的岁月之中, 青春美好依然在顽强地生存, 在期待产生了种种的坎坷和记忆, 却有种种美好的期望而不懈努力, 时光就和人的一生一样, 总是在流逝和变化而会产生无穷的故事, 有没有超越“芳华”的长久人性意义存留?冯小刚寄托在刘峰身上的品质, 就是一种要人们珍惜的价值, 似乎不可思议的单纯, 却令人赞叹。只是这一善良品性对于坚守而言, 要怎样的付出代价?结尾彼此理解的何小萍和刘峰相聚在小站台, 何小萍人过中年青春不再, 刘峰妻子离去独自谋生, 但她依然在乎被抱一抱的青春芳华时代的旧梦, 他则依然抱持着宠辱不惊的心态。影片落脚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悲戚“圆满”———他们晚年得以团聚在一起的圆满, 而人生大半生命却消逝而去的悲戚令人慨叹。生活好像就是这样的悲戚掩面, 但其实结局的相互理解扶持余生, 又是情感期望在一起的释然, 琢磨困惑但这就是真实的生活。电影就是要表现真实的生活, 似乎不动声色的表现, 却不是经过打磨和编排过的所谓的圆满编造生活情节, 而是真实生活中就是那样的复杂难以辨析, 你所爱的未必实现, 你被爱的也未必能够实现, 爱和被爱之间可能因为历史因缘而成为了冤家, 甚至成为对手甚至落井下石, 然而有真诚在留存。这就是我们的电影需要表现生活中的这种复杂, 决不去为情节的纠葛制造的复杂, 而是为了一种情感的流变中呈现的残酷状况。
七、其他人物设计的分析
在《芳华》中, 明显剧情需要的人物还有小号手陈灿、舞蹈团员小芭蕾、卓玛、分队长、政委等。其中小芭蕾、卓玛只是构成单元无需论评。陈灿是作为叙述者萧穗子的暗恋对象和郝淑雯的对手而存在的, 他高大帅气, 在部队中吹起指令性的号子就在女孩中迎来羡慕的眼神。他高傲看不起炫耀自己身份的郝淑雯, 由此导致她的敌视, 于是就有了他们的彼此斗嘴和一次实弹打靶, 还串接了何小萍打靶全打到他人靶子的可笑。也许这还是欢闹情节中的必要, 但增添了文工团快乐生活的插曲。最终反而是一对冤家成了恋人后来结婚生子, 也是人间时常有的欢喜冤家的模式, 显然是生活务实气息的体现。而萧穗子的仰慕却是浪漫青春的梦幻模式, 男女之间的西红柿关心的暧昧带来十分艺术化的感召力, 萧穗子又是最具有文化素养的队员, 想象却抵不过郝淑雯的直率和大大咧咧, 始终藏在心底的梦幻破灭, 萧穗子失去了圆梦的可能也成就了自己成长成熟为作家的真实。还需要关注的是导演对于文工团分队长和政委的表现意味。分队长除了主持排练带来美好的舞蹈段落外, 被赋予了严格看待艺术和生活的苛求者形象。她对女孩们彼此之间各种欺辱的严厉呵斥, 对于排练时欺负人的行为的批评, 都是一个负责任的领导品质的体现。政委的正直和领导能力值得分析, 他关爱刘峰、劝他上进读书、让刘峰关心安慰何小萍等都表现了端正的领导者品质。而当知晓何小萍不愿当女一号上台的欺骗行为后, 叮嘱大家不要去传播, 而用独特的方式鼓励她完成舞台表演。特别在看到众人推脱并且冠冕堂皇的侮辱何小萍时, 拍案而起极为震怒的呵斥众人, 让人肃然起敬。冯小刚的电影以一种正向的赞颂形态构筑部队领导人的正义观, 令人佩服。对于那样年代工作者抱持着公平的精神, 遵奉对人尊重的品德, 不允许欺辱的表现, 正是希望生活始终有这样的一种主持正义的社会氛围, 这在冯小刚作品里是令人眼睛一亮, 而充满了一种温厚的动人的情感的表现。
关于《芳华》情节和人物的透视, 必须要说的是其充满着一种鲜活的气息。而其实中国电影塑造值得回味的岁月中的人———常人———常人英雄的命题尤其值得推崇。虚假的生造故事即便有个性人物也是一种隔膜的存在, 而中国电影最需要具有真切感鲜活性而足以打动人心的“人”。常人性和英雄性的表现, 是判别中国电影是不是具有真实感染的所在。而冯小刚电影的对于人物的重视, 对于个性塑造的重视, 其实以往是被忽视的。无论是《天下无贼》《集结号》《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 都有可以认知的人物, 而这一次对平凡英雄的歌咏, 是在暗示我们不能遗忘我们这个时代最缺少的是英雄。而电影作为国家文化和大众联系的媒介, 更需要坚守核心价值观, “电影作为文化传播媒介, 理当注重市场公益性”[4]24。其实在这里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 能不能对于过去的历史更加重视和怀念, 对于常人英雄如何看待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在一个匆匆忙忙过去的岁月里, 我们该到了一个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和尊重传统的新时代。一味的向前走很可能丢掉我们的初衷, 也会失去我们历史承传, 特别是我们用鲜血和艰辛所筑造起来的民族精神。而既往都是从青春的挥洒开始的, 《芳华》的岁月就是充满了一种美好, 但是自然而朴实的岁月。冯小刚这一次没有更多的去凸显一种情感的激烈, 平实的表现人之间无论在什么样的政治环境之中, 需要回归到人本性上的相处、帮助和理解。冯小刚《芳华》让我们知道我们必须有世界观, 必须有英雄观和文化的值守, 对人的尊重和对于朋友之间友情的维护。无论是对于国家历史的维护还是对于百姓平等的尊重都一样重要, 犹如再听《绒花》插曲, 怀想尊重历史, 珍惜怀念过去的抒情岁月, 怀想为了这个共和国抛洒青春热血的英雄, 新的生活的进取才有扎实的基础。“中国电影产业从高原到高峰、提振民族的文化自信之路崎岖艰辛, 更需要胼手胝足、砥砺前行。”[5]3
参考文献:
[1]《芳华》上映12天破9亿, 破文艺片票房纪录[EB/OL].人民网, 2017-12-27.
[2]马云力赞冯小刚新片《芳华》, 像小时候吃过的西红柿那样回味无穷[EB/OL].独眼电影, 2017-09-21.
[3]语无伦次评论:电影《芳华》与小说的8个不同[EB/OL].豆瓣电影, 2017-09-18.
[4]周星, 张燕.亚洲电影蓝皮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6.
[5]中国电影家协会,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2017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7.
《从《芳华》的人物与行为细节透视冯小刚电影作品的价值观》附全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0718/20180718072312264.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