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贝多芬第七首钢琴奏鸣曲(Op.10 No.3)相比较于其他作品,更具有成熟韵味,且各种技巧的使用和表现形式,更加与贝多芬个性相符合,通过作品可直接体现出贝多芬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活动。这种乐曲可给听众最大的听觉享受,也是最具有深刻印象的作品。本文将简要赏析贝多芬第七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从其创作价值、艺术形式、谱曲结构展开,感悟艺术展现形式对精神世界的影响。
关键词:贝多芬;第七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音乐赏析
贝多芬第七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结构富有逻辑性,是一首十分成功的音乐作品,且形式完美、内容深刻,构思的规模趋向于交响化。声音明亮的小步舞曲宛如清凌的河水,将原本庄严悲痛的广板乐章取而代之。乐曲节奏感鲜明,是贝多芬相同创作阶段为数不多的乐章类型,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一、贝多芬第七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简述
贝多芬第七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情绪火热,具有明快的节奏,一改当时贝多芬创作思路和风格。在整个乐章中,并没有出现任何英雄性的音调,整个旋律活跃跳动,删减鲜明的旋律对比。在乐章开头位置,四个音贯穿于乐章始终,所以无论在哪个调上,这四个音都吸引听众注意力[1]。贝多芬在旋律主题安排时,巧妙的作出轮流交替处理,替换过程从容且自然。从第22小节开始,延长到记号位置,旋律是极有运动性和气势的,之后是过渡主题音乐。
第一乐章彷如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演奏的一首歌曲,无拘无束、无邪清澈。在过渡音乐完成后,运动元素逐渐占据突出地位,并且十分强烈。在副部出现之前,旋律突然出现中断,但是仅为一瞬间,旋律再次响起。从第53小节开始进入副部,远动元素被控制,其中出现鸟鸣的音调,特别是在第60小节位置,旋律开始转变,进入高音区,这种节制的特点凸显的更加明确。在后半段的音乐展示时,经常性的出现“乐队化”音区,这是值得注意的。当呈示部结束时,声音如绕梁之音,由远及近,产生回声[2]。展开部始终呈现不断运动元素,且严格保持。呈示部与再现部差别不大,但是在再现部结束位置,会随即跟随一个尾声,很有发展性,这部分基于结束部第一段素材。尾声充满了生命力和运动感,以P开始,以响亮的ff结束。
贝多芬第七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延长记号的应用。许多作曲家在古典乐派协奏曲创作中,都会选择华彩段落的方式,使乐队伴奏音响逐渐增强,即通过较长的cresc。这种情况下,应用延长记号可推动乐曲气氛,将其达到最高点。使用延长记号,可在后面经常性的出现一段十分安静的瞬间。但是,这种情境也并非十分普遍,例如在第一乐章中,就摒弃这个特点,虽然导入开展部,但是变奏的主题却朝向延长记号高涨。这种格调开始延展,逐渐与变调法相连接。变调法也是贝多芬作曲手法之一,这种方法极具冲击性,也相对较为罕见[3]。
在这种情况下,乐章中的延长记号成为旋律转变的起点,犹如跳水选手在跳水台上跃跃欲试。八度音程朝向bB和弦方向移动。过渡期间,由A的八度音程引导bB和弦,拖延延长记号A音,时间过长将会形成泄气之感。开展部即将结束时,延长记号的作用和任务将会截然不同。音乐在开展部达到兴奋极值,当第一主题再现之前,属和弦音响必须要消失,延长记号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快速休止[4]。
二、贝多芬第七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结构
(一)第一乐章呈示部
主调E大调呈现在主部主题上,节拍为6/8拍,律动鲜明,节奏感强。主题结构是带有一句补充性的乐段结构,其主要包含有两组动机材料,一组为流动的八分音符音节式进行,一组是纵向型柱式和弦下行三度。在整个乐曲中,流动的八分音符音节式动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该动机节拍律动为十分典型的6/8拍,贯穿于乐章的展开部和副部,主题更是通过K46-V7-I形成终止以后,在于前面的材料进行融合,补充了5个小节。最后在结束的位置,完满的终止。所有主题鲜明且强烈,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同时具有蓬勃的朝气[5]。
可将连接部划分为三个部分,即引用主部材料发展的承上部分、副部主题的准备部分、转调过渡部分。采用八分音符动机写出承上部分,以流动性级进进行下声部和上声部创作。将新材料引入到转调部分,在展开部中部和副部位置,都体现出来了新的抑扬格节奏律动特征。调性经过e-b处理,最后在第一副主题中引入相同主音的大小调共同V和弦。
在属调B大调上进行副部主题I,形成收拢性、方整和平行的乐段,在第一乐章中对八分音符进行连续使用。第一乐句主题开始的时间是B大调属音,之后再进行的时候,循环使用八分音符。在B大调上以K46-V7-I完满中止。第二乐句是第一句的发展变化结果,通过上声部与下声部之间的交替,将跳音演奏键入其中,从而使得整个音乐节奏变得更加欢快、活跃[6]。此外,在B大调上,同样以K46-V7-I完满终止。整个主题呈现出阳光和积极的格调,由于副部主题I与主部动机材料之间的联系尚且不够明确,所以造成对比性强度下降。
在属调B大调上进行副部主题II,其速度已经被稍微的放缓。主题在呈现的时候,以附点四分音符的方式。在后面几个小节之后,又再次出现八分音符。但是这次出现的八分音符相比较于之前的有所不同,音符与跳音演奏相结合,从弱开始启动,以此动机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贯穿,一气呵成[7]。在转入C大调以后,会形成不完满的终止,而后再通过8小节补充,逐渐回转到B大调,最终完满终止,结束副部主题II。
第一乐章的结束部分可划分为结束部分I和结束部分II,结束部分I始终位于B大调,调音式动机在第二副主题上贯穿始终,其结构是两句体乐段,具有平行性,最后在B大调上完满结束。结束部分II,在开始的时候,是比较长的主持续音段落,最后再有切分动机出现,将新的发展材料提供给展开部[8]。
(二)第一乐章展开部
在展开部导入部分,在C大调上重复展示主部主题下行三度进行的和弦动机,演奏过程中,其力度加强。由于乐章的呈现部十分庞大,所以造成展开部的规模缩小,但是总体而言,还是对呈示部的所有部分的材料,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展开,其中包含有八分音符动机和主部和弦。第二副部与连接部当中,其抑扬格节奏特征以及结束部II中的切分音动机,都如同加固典型节奏律动特征和乐思材料,没有在发展中过多的展开,在最后的两个小节,E大调属和弦简单的准备了再现部,中心部分的调性[9]。
展开中心又可以划分成为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乐章的55小节到81小节,在演奏的时候,又再次划分成为四个步骤。第一步,从第55小节进行重叠,开始演奏,在小调上使用副部材料,同时始终保持副部位置展开的时候以“本体+转折”完成。第二步,从第63小节开始,再次重叠,开始演奏,音乐的和声达到c小调属和弦,在材料c小调上使用副部本体材料展开。第三步,从第67小节的最后一个音开始,将副部本体旋律进行移动,将其转移到演奏者左手位置的声部,从c小调开始。在第69小节的末尾位置,进入到小调的V9,在第71小节的尾部位置,再次进入大调的V9。第四步,从第73小节尾部开始,进一步分裂副部材料,从左手声部和右手声部相互呼应的情况下出现下行三度[10]。
在第81小节中,进入展开中心第二阶段的标志是出现主调属长音,直到第94小节的时候停止,主调属长音上方,在进行的时候,通过副部中下行音调细碎展开,并且持续展开。在展开以后,将会引发出第84小节的全曲最高潮,当高潮持续5个小节之后,音乐的旋律将会逐渐趋向于平息。
(三)第一乐章再现部
主部。为了将再现部缩短,将旋律中的补充进行演化,使其形成连部,最后完满的终止于主调E。主部补充段落逐渐演化,形成连接部,将原本转调过渡段落省去,调性的布局为A-e。副部主题I朝向主调转回,并且没有出现新的变化。副部主题II朝向主调转回,并且没有出现新的变化再现,调性布局为E-F-E。在结束部分I中,主调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再现,在结束部分II中,主调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再现[11]。
(四)第一乐章尾声
尾声将结束部、副部和主部进行综合写作而成,较好总结了第一乐章,整个旋律具有收束感和动力性。在ff力度上,交替纵向型主和弦和属和弦,并且保持刚劲有力,在主调I级上完满终止。
三、贝多芬第七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演奏艺术
在第一小节的起始位置有三个声部,要特别突出高声部的声音,尽量的使中声部声音和低声部声音在高声部笼罩下。这一小节,轮流交替出现旋律主题,整个乐曲变得十分从容且自然。小节第二句主旋律,在左手位置有所突出,右手位置随后弹奏出相同的旋律,艺术处理效果更加具有层次性,且感知显著。总而言之,奏鸣曲具有很大的张力和力度,变化形式多,经常性的使用强音完成演奏,突出旋律效果和特色[12]。
比如,在第一小节的第一句中,没有逐渐加强的阶梯感,但是在最后一部分有一个最强音。演奏者要注重合理把握力度,因为这一句若是稍加疏忽,将会演奏成逐渐加强的效果,与原曲调相背离。第二部分在演奏时,演奏者的左手要具有比较快的速度,弹奏音符时要呈现出颗粒感,每个钢琴音要弹奏的十分清晰,同时要控制力度,不能出现音量过度跳跃,造成整个乐曲变得杂乱无章。在演奏之前,要强加练习,缓慢的弹奏好每个音符,之后在根据练习的效果和水平,逐渐加快速度[13]。在练习期间,需先用跳音进行演奏,之后再将其连接起来进行演奏。在第二小节,其特点比较明显,旋律总体较弱,速度总体缓慢。在乐曲弹奏过程中,声音由远及近,逐渐贴近身边。演奏乐章,要求通过乐感带动手指在钢琴琴键上跳动,将小节中的每个音符和旋律都彻底交代清楚。使声音在倾听的时候,有一种流畅而连贯的特点,踩放钢琴踏板时,也需要注意要点。踏板如同钢琴的呼吸,想要曲子具有生命力,就必须要合理的踩踏踏板。在每个音符弹奏下去以后,要踩踏踏板,随后要即刻松开,使得踏板踩踏所发生的声音即具有流畅性,还不能将其糊作一团,清晰的展示出每个旋律。除了控制踏板以外,还需处理声音,第二节紧紧围绕6543,左手和右手在弹奏时不断交替,之后逐渐减弱,进行音乐收尾,演奏过程为听众营造一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感觉。通过紧密连接的小节,使得整个旋律演奏过程紧促,营造出乐曲的风格,为听众打造出像是两人在对话的感觉,一大一小、一强一弱[14]。
第三小节演奏期间,演奏者的右手要爆发出其演奏力,通过强有力的弹奏,让整个乐曲变得急促而强烈,这就对演奏者的力度控制和速度控制提出很高的要求,左右八度震音发挥出很好的渲染作用。弹奏期间,演奏的重心要停留在右手位置,在所有的和弦弹奏时,及时踩踏踏板,换音的时候,替换踏板[15]。将左手放平,放松左手手腕,尽量不要使得手腕紧绷而出现僵硬的现象。弹奏时,右手跳音要结实,想象钢琴下面反弹出来声音,并非是跳出来。
整个作品在演奏期间,最为突出的特色之一是使用延长记号,在贝多芬第七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中使用延长记号,使得所有乐段在结束演奏之后,适当性的延长并且停顿,逐渐过渡下一个乐段中。这个停顿可简单的理解为跑步累了停下休息,听众在倾听音乐的时候,紧张的情绪得以缓和,蓄力为后续演奏和倾听奠定基础。
四、贝多芬第七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艺术风格
乐章部分是八度音,部分是四声部,在演奏的时候,通过二分音符的方式进行,延长属音部在所有的乐句之后,将会重新开启一个新的段落。不同音区范围内,主部分的第一个四分音符在进行递进的时候,相互呼应,主部向呈示部循环过渡,或者主部会转入到展开部。展开部的素材主要是来自于主部,从第9节演奏开始,使用八分音符完成。在经过一系列降E大调、g小调、降B大调和d小调处理后,可划分第一乐章的主部乐段为10个小节,在第二句的位置,通过应用八音符的方式将其充分演奏一次,之后再使用分解八度的形式,对主部再次重复演奏。在第六小节处,将旋律进行转换,形成b小调,即平行小调。在属音位置上做稍微停顿处理,通过左手位置的八分音符背景,将主题终止陈述完成后,继续推进音乐,在A大调上使得整个音乐被完全终止[16]。
乐章的副部位置,始终洋溢着轻快和欢乐的感觉,当副部演奏停止以后,在A调上的结束部分也相对比较复杂。最初阶段,属音延长上的主题十分明亮,基于八分音符华彩类型进行陈述。乐章的结构纵向移动可以形成复对位,构成节乐句。
贝多芬大多数素材都是源自开头四音F行动机,在演奏的起始阶段,便出人意料的利用八度下行再上行到属音,将古典奏鸣曲式的调性特征充分的表现出来。乐章在第一句的时候,在属音A上刻意的作了延长,使得素材强调被强化,对接下来的音乐素材变化动向有着暗示作用,并且与主题动机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重复略显稀疏的动机时,通过将句子进行扩展而予以发展。在第二乐句中,继续使用四音主题,通过连奏的方式,将其进行四次重复,再用六度音程自由变化,形成第三句乐句。第四句乐句的形态,再次回到之前的形态,并且将其延伸到高音区的#F,在乐句中形成转调枢纽,对新主题的出现有着积极的暗示。相继出现的乐句是整个乐章中唯一没有联系原始动机的崭新乐思,音乐也由此转向属调一A大调,进入新的主题[17]。在D大调属和弦五六弦和弦上停顿,呈示部与再现部没有出现比较大的不同,但是再现部的结束位置,将会随即出现一个比较华丽的尾声。以结束位置的首个素材起始,使得尾奏辉煌华丽。
在两个主题切换的时候,对主题动机变形的使用有了充分的使用。从音符形式方面看来,第二主题并没有出现比较大幅度变化,仍旧是使用四个小行音完成创作,但是却对节奏作出整改,通过将音乐的节奏进行紧凑化处理,强化音乐在表现时候的张力。DA的下行四度动机在小调和大调上分别多次出现,在延长记号的静止时停留[18]。贝多芬在创作的时候,仿佛刻意将静止作为主题刻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对位形式,持续性的展开下行四度动机,同时通过使用多个切分节奏和调性摸进,从氛围上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情绪[19]。
结语
贝多芬第七首钢琴奏鸣曲(Op.10 No.3)第一乐章在演奏的时候,可以将贝多芬特有的性格特征展示出来,通过激昂和奋进的音乐格调,使得音乐表现力更加强劲,为音乐创作路径优化,体现音乐魅力发展出积极推动作用。不可否认,贝多芬第七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节奏分明有层次,能够表现出贝多芬对钢琴的狂热追求,通过不规则的内在规律,将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凝练于作品,爆发于情感,尽可能的彰显出自己充满哲理性的追求,在冰冷的外表和逻辑思维下,熔铸一个火热的心和突破一切烦恼和枷锁的火花。贝多芬第七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在赏析的时候,可深度挖掘作品感情深度和创作技巧,寻找音乐中的和声、旋律以及丰富的音调。贝多芬坚定有力的音乐思想和灿烂华丽的性格特征,全部注入到音乐作品中,使得这部作品引人入胜。
参考文献:
[1]廖悦.浅析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演奏技术及其发展意义[J].北方音乐,2019,00(15):131-132.
[2]廖悦.浅析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演奏技术及其发展意义[J].2021,00(15):15-15.
[3]Timbrell C.Beethoven:Piano Sonata in E Major,Op.109;Piano Sonata in A-Flat Major,Opus 110;Piano Sonata in C Minor,Opus 111[J].The Beethoven Journal,2019,00(34):85-89.
[4]Brotto D,Fellin R,Sorrentino F,et al.A Modern Case Sheds Light on a Classical Enigma:Beethoven's Deafness[J].The Laryngoscope,2020,00(01):151-152.
[5]Xiaoyun N I,Chen C.On the Similarities of Beethoven's Piano Sonatas and His Symphonies[J].Jour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manities&Social ences Edition),2019,00(12):74-75.
[6]Stroh P.Kadenzen Zu Den Klavierkonzerten Von Ludwig Van Beethoven.Cadenzas for the Piano Concertos by Ludwig Van Beethoven/Kadenz Klavierkonzert Nr.3 in C-Moll.Cadenza Piano Concerto No.3 in C Minor,Op.37,by Beethoven[J].The Beethoven Journal,2019,00(34):112-113.
[7]张宇.继承与创新——回旋原则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末乐章中的应用[J].2021,00(02):137-139.
[8]王盈莉,潘佰传.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之美——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解读》[J].中国教育学刊,2019,00(02):1.
[9]孙郑音.金声玉振绍往开来——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快板乐章中的副部主题[J].北方音乐,2020,00(04):241-242.
[10]郭舒淳.形式意义与观念驱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结构形式改革路径[D].武汉音乐学院,2019.
[11]董琴.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的三度调性布局初探——以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奏鸣曲式乐章呈示部为例[J].2021,00(06):32-33.
[12]Salinas E.Beyond the Candelabra:The Liberace Show and the Remediation of Beethoven[J].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American Music,2019,13(1):27-53.
[13]Duane B.The Development‐Ending Dominant and the Late Cadence in vi:Changing Norms in the Sonatas of Haydn,Mozart and Beethoven[J].Music Analysis,2019,00(10):74-75.
[14]G López-Iguez.Musings on Notations for Cello in Beethoven's Kafka Miscellany[J].The Beethoven Journal,2019,00(34):201-202.
[15]Daikokuid T.Statistical learning and the uncertainty of melody and bass line in music[J].PLoS ONE,2019,14(12).
[16]王希.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时期代表作品的风格比较[J].2021,(01):86-86.
[17]万莹.钢琴教学中的贝多芬音乐分析--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J].2021,(12):133-133.
[18]林苗.史学视域内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英雄性"情感表现[J].2021,(01):12-17.
[19]孙郑音.金声玉振绍往开来——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快板乐章中的副部主题[J].2021,(04):241-24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6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