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推向极致的人物性格——论巴尔扎克小说《不为人知的杰作》论文

发布时间:2022-04-26 13:50:3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不为人知的杰作》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哲学研究”类别中的一篇中篇小说,该作品主要讲述了暂未成名的画家蒲散前往巴黎拜访绘画大师波布斯,期间巧遇老画家弗朗霍费,经历一番波折后终于见到了弗朗霍费倾注十年心血绘制的一幅“完美无缺”的情人作品——《卡特琳娜》,却发现画布上竟然只有一堆乱七八糟的颜色和线条,以及一只光着的脚。在艺术理想破灭之后,弗朗霍费将全部画作付之一炬,自己也随之走向死亡的悲剧故事。巴尔扎克通过将弗朗霍费的人物性格推向极致,加以典型环境的影响,来探讨艺术的真正内核是什么的问题以及艺术同人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本文主要从作品极端化的人物塑造以及叙述策略等方面加以论述,分析该作品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不为人知的杰作》;巴尔扎克;极端性格;典型环境

  议及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坛,巴尔扎克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一颗巨星。作为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人间喜剧》几乎再现了法国当时的社会风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1],因而在世界文坛中久负盛名。巴尔扎克独树一帜的人物性格塑造是使得其作品不朽于世的重要原因之一,他惯于塑造典型人物中的“极端者”形象,譬如《欧也妮·葛朗台》中吝啬至极以至泯灭亲情的老葛朗台,《贝姨》中因为极端的嫉妒心理而丧失自我的李斯贝德等。巴尔扎克塑造人物时就如同手执一把放大镜,在将一切典型性格推向极致的过程中,使人物的内在矛盾突显,并精确剖析出光怪陆离的复杂人性。本文所分析的《不为人知的杰作》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哲学研究”类别中的一篇中篇小说,该作品主要讲述了暂未成名的画家蒲散前往巴黎拜访绘画大师波布斯,期间巧遇老画家弗朗霍费,经历一番波折后终于见到了弗朗霍费倾注十年心血绘制的一幅“完美无缺”的情人作品——《卡特琳娜》,却发现画布上竟然只有一堆乱七八糟的颜色和线条,以及一只光的脚。在艺术理想破灭之后,弗朗霍费将全部画作付之一炬,自己也随之走向死亡的悲剧故事。巴尔扎克在《给韩斯卡夫人的信》中写道:“在个性化中给典型以生命,在典型化中给个性以生命。”[2]纵观东西方文坛,为追求艺术的理想境界而走向极端的小说人物并不罕见((日)芥川龙之介《地狱变》画师良秀、(英)毛姆《月亮与六便士》思特里克兰德、(德)托马斯·曼《魂断威尼斯》古斯塔夫·冯·阿申巴赫等),而在《不为人知的杰作》中,老画家弗朗霍费偏执乃至极端化的的人物性格塑造是巴尔扎克探索艺术与人性之间的辩证关系的一条独特之路,他在其中所提出的艺术见解曾引起绘画大师毕加索、塞尚等人的强烈共鸣,同时也让这篇哲理小说成为了马克思最为喜爱的“小小的杰作”。

\

  一、极端化的性格

  在《不为人知的杰作》中,巴尔扎克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进行叙事。蒲散(法国古典主义画家尼古拉斯·蒲散,1594-1665)和波布斯(比利时弗拉芒画家弗朗斯·波尔普斯,1569-1622)是现实里真实存在的两位著名画家,而主角弗朗霍费则是虚构人物。巴尔扎克在故事的开始借蒲散之眼描绘了弗朗霍费异于常人的奇特外貌:

  一个圆鼓鼓的、异常突出的秃脑门,耸立在一个顶端翘起、中间凹陷的小鼻子之上,有如拉伯雷或者苏格拉底的鼻子那样;一张笑盈盈和布满皱纹的嘴巴,下颏很短。骄傲地往上翘着,留着一部修成尖儿的灰白胡子,海青色的眼睛看来因年岁而失去光泽,但眼珠在闪光的眼白中滑动,由于眼白的衬托,眼睛有时会在愤怒之极或者激情勃发时投射出有魔力的目光。由于日积月累的辛劳所致,更由于将灵魂和躯体全都掏空了的思维的结果,他的脸憔悴得出奇。眼睛已经没有眼睫毛了,在突出的拱形眉骨之上,约略可以看到一些眉毛的痕迹。[3]

  巴尔扎克细致入微的外貌描写烛照了弗朗霍费鲜明的内在性格特征,他向读者直观展现了一个貌如“秃鹫”的怪诞的老画家形象,为弗朗霍费在后文中逐渐暴露出的古怪脾性和异常的精神状态张本。

  此外,巴尔扎克在渲染弗朗霍费极端而又偏激的性格时并非直接点明,而是由语言和动作描写徐徐铺开。在波布斯家看到闻名于世的圣女画时,弗朗霍费却觉得该画遍布缺点,滔滔不绝地发表了长达几页的长篇大论,和朋友争辩得如同一个“怪人”。在修改油画时,他激动地像有个精灵在操纵他的手:

  “啪,啪,啪!年轻人,瞧瞧这是怎样加厚而变得丰润的!来吧,我的碎点画法,让我用来把这冰冷的色调改为褐色!加把劲!砰!砰!砰!”[3]

  其语言之疯癫,神态之亢奋,行为之怪异足以展现他谈及绘画就越发迷乱的精神世界。作为一位声名显赫的老画家,岁月并没有使得弗朗霍费的精神变得平和包容,反而让他陷入了对艺术的极端偏执中去,他对画作怀有超越常人能够理解的情感,反对当时的一切主流声音,甚至为了追求最美丽的画中人而漠视了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的人的价值。因而,在听到蒲散和波布斯说自己在画布上“只看到色彩乱堆在一起,混杂着大量怪线条,像堵厚墙”[3]的时候,意识到艺术理想破灭的巨大精神落差让他彻底走向疯癫,唯有一死才能终结这段可悲可怖的执念。巴尔扎克对老画家这种极端性格的刻画之深,足以让读者心生出恐惧感和荒诞感,也让当时的许多艺术家、创作家在弗朗霍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从而引起自我警惕和反思。

  二、典型环境影响性格

  对于现实主义文学,恩格斯认为,“照我看来,现实主义是除了细节的真实之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4]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典型环境影响是塑造典型人物性格的常规手段。《不为人知的杰作》里,巴尔扎克就运用了典型环境来影响以及突显弗朗霍费性格中的极端与偏执。一方面,他将人物性格与社会背景紧密联系起来。该篇小说诞生于1832年,当时的法国正处在一个动乱和革命的年代,许多如蒲散一般的无名画家,由于贫穷的限制,首先考虑的是“画笔里有黄金”。他们追求的是可供谋生,而非求索艺术的生活层次。然而,在寻常画家连一般的颜料都无力购买的情况下,出身豪门的弗朗霍费却能肆意使用昂贵的顶级颜料,成为著名画家玛比斯唯一的学生,并出门远行寻找最完美的模特。他天性痴爱艺术,必然会对当时的社会环境充满厌恶和不屑,然而对绝对理念的极致追求使他脱离现实,鄙视他者,沉浸在一种不可知的虚幻思维当中,把自己变成了一座孤岛。种种背景铺垫让他晚年对艺术的一切偏执变得有迹可循,而不是突兀地为了展现极端而塑造极端。另一方面,弗朗霍费居住环境的强烈反差也能够侧面烘托出他的性格。他住在圣米迦勒桥附近的一所木房子里,连墙都是橡木板做的,丰富的藏品和豪华的装饰把这座房子打造成一座艺术殿堂,让蒲散惊叹不已,然而弗朗霍费却对此不屑一顾,他另一处闭塞阴暗的秘密画室则是盖满了灰尘,画具杂乱无章,墙上到处挂着油画,与木房子华丽的外表截然相反。弗朗霍费把全部的注意力都灌注到了情人作品上,仿佛只有此处才能迸发光线,而对自己创作的其他油画则弃若敝屣,这种巨大的反差无疑加剧了弗朗霍费性格中的矛盾和复杂性。“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关系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内部问题,而是一个与作品的现实品格和历史品格息息相关的问题。”[5]巴尔扎克的这种塑造手法既能够避免人物性格缺乏内在的冲突和矛盾,也为探讨当时在社会变动下不同阶级的精神状态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

  三、极端性格揭露人性

  当人物性格极端化时,人性中的冲突与矛盾就得以彰显。巴尔扎克在小说中通过弗朗霍费之口批评了画界那些流于外表复制而忽略抓住事物精神本质的不正之风,同时传达出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艺术的使命不是复制绘画的对象,而是表达它。弗朗霍费是艺术探索中天赋与激情的化身,他无疑具有非凡的智慧,对艺术怀有常人无法匹及的悟性和技能。巴尔扎克对这种追求艺术的精神显然是怀有敬意的,但激情能够推动伟大的行动,过度的激情却会催生出执念,使人陷入疯狂的深渊。巴尔扎克通过弗朗霍费这种极端性格想要揭露的,是他把自己在艺术领域探求到的局部真理当成了全部真理,把自己某些有价值的突破夸大成绝对的艺术法则。当他在理智的范围内运用自己的技艺和见解时,能够创造出无比的杰作,而一旦把他的理论推向极端,就会脱离现实,陷入癫狂的绝对理念中。他耗费了十年心血,将最美的作品涂抹成一面厚厚的堆满颜料的墙,为了追求光影配置而彻底抛弃线条,反而缺失了“真实”二字,使得人物的本来形体彻底消失在色彩之后,最终变成一片虚幻,也让自己原本可能广受赞誉的“杰作”,沦为了不为人知的灰烬。

  结语

  《卡特琳娜》是弗朗霍费极端性情下诞生的作品,而弗朗霍费又何尝不是在巴尔扎克笔下被推向极致的人物。巴尔扎克在他的身上汇集了天才艺术家所必备的最蓬勃的创造欲、对艺术最深挚的追求和不计成败、藐视世俗的纯粹个性[6],却也像镜子一样映照出与之相反的深渊:最绝对的怀疑、对艺术最偏狭的尝试和脱离现实、故步自封的极端个性。弗朗霍费的悲剧并非局限于他和十年心血一同毁灭的结局,还在于他的绘画天赋本可以为自己的人生与艺术创作带来更为开阔的可能性,却在绝对理念的束缚和压抑下堕入黑暗。他一生都在追求光影配置的表达,却自始至终都没能触摸到艺术之光的关隘,就像拥抱太阳的伊卡洛斯,在翅膀融化后悄然坠落,最终与“杰作”一起泯然消逝。这种极端情境下极端人物的性格塑造独属于巴尔扎克,他准确而又精妙地揭示了貌似夸张中的真实人性,也在其中寄予的批判、反思乃至同情,使作品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1-463.

  [2]黄晋凯.巴尔扎克文学思想探析[J].外国文学评论,2000(04):14-22.

  [3]巴尔扎克著;郑克鲁译.巴尔扎克中短篇小说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5:413-43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9.

  [5]江守义.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关系——基于文论史和文学创作的思考[J].学术月刊,2018,50(04):118-127.

  [6]程小牧.《不为人知的杰作》与绘画中的“古今之争”[J].国外文学,2021(03):93-101+15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7349.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