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构建离不开公共文化的充分发展。而我国现阶段尤为注重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融合,以 科学的发展指导理念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经济的繁荣富强。公共文化在文旅融合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有 效提升旅游产业的内涵、能够进一步强化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能够给游客及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的精神愉悦和享受。因此,在实 际落实过程中,我们要有效整合公共文化资源,要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旅游服务设施相匹配,要打造一站式智慧文旅公共服 务平台。如此,才有助于公共文化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实现区域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繁荣。
关键词: 公共文化,文旅融合,服务设施,智慧服务平台
一、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文化发展变迁
在文旅产业融合的大背景下,公共文化扮演的角色以及发 挥的功能也都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 三个方面:
(一)由保障初级文化需求过渡到支持美好生活需求
文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的社会国情相适应。我国所 面临的社会国情是不断变化的。在公共文化建设初期,由于整体 的生产力和生产水平发展相对有限,整体的建设目标侧重于保障 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但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和社会文明 程度的进步,人民群众所产生的美好生活需求也发生了变化,精 神方面也产生了更多的新需求。此时,我们开展公共文化建设的 着力点就要做出转变,具体表现为由保障初级文化需求逐步过渡 到支持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这种转变符合我国社会主义不 断发展的实际状况,符合社会主义国情不断变化的状况,更符合 人民群众发展目标不断迈向更高层次的客观状况。
(二)由重视开发文化产品转变为发挥文化基本效用
公共文化是指由政府机构主导建设的公益性文化形式,这 种形式文化建设旨在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服务。在实现文旅融合的初级阶段,公共文化以 文化产品开发为着力点,文化理念在植入相关旅游产品的过程中 表现的非常生硬,有着非常强的说教特征。这些文化产品并不能 促进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也不能给每一名游客带来巨大的旅游 收获和文化熏陶。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公共文化逐渐转变为 发挥其自身的文化效益,特别是通过对相关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 的重新整合以及对文旅资源中文化符号的重新设计,以潜移默化 的方式影响相关主体,进而产生深远持久的文化效用。
(三)由单向提供给人民转变为人民主动参与其中
我国正式实施全面建设公共文化计划是在 2005 年,全国各 地政府和相关的文化机构也都通过一系列的工程项目助力公共文 化的发展与建设。一时间,国内文化发展欣欣向荣,以图书报刊 下乡、电影下乡、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为代表的文化下乡活动更 是在全国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这些文化活动和形式却 有着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这是由相关政府机构和文化部门单向 提供给人民的,不能做到所提供的文化输出完全符合人民群众的 实际文化需求和文化发展需求。而在之后的文化建设过程中,这 一点问题得到重视和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提出和 进一步完善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图书馆研学活动、 博物馆活动和文化馆活动等一系列活动都有人民群众主动而充分 地参与其中, 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被进一步激发。
二、公共文化对文旅融合发展的积极意义
将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进行有效结合可谓珠联璧合,因为 对一名旅游者而言,能够在一次游览过程中感受到秀美的风光 和浓郁的人文底蕴,可谓既感受了诗的韵味,又体验到了远方 的意境。公共文化助力文旅产业的融合,主要有着以下几个方 面的意义:
(一)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的内涵
我国的经济在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与之 对应的,人民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产生的美好需要也在不断 提高。从最开始的吃饱穿暖已经逐步转变为科学饮食和健康生活。 人民大众对旅游行业所产生的预期需求也是不断提高的,以单纯 的自然景观和单纯的人文景观为代表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已经不 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旅游需求。而我们以公共文化助力文化事业和 旅游产业的有效结合,进一步丰富了旅游产业的整体内涵,增强 了旅游产业自身的文化底蕴,更是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满足人 民群众的旅游需求。而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也能够有效促 进旅游产业发展转型并迈向更高的发展层次。
(二)有助于进一步强化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中华民族有着 5000 年的发展历史,而在这 5000 年的发展历 史中,孕育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体系和精神文明。这些传统文化反 映了我中华民族的发展,承载了我中华民族的记忆,在民族走向 富强和振兴的过程中更是起着凝聚力量和团结人心的巨大作用。 我们要将自己的文化传承和保护下去,这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当下 建设目标的需要,更是在保护我们的文明火种和文化基因。以旅 游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产业 支柱的角色,而进一步提升文化事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程度有助 于广大人民进一步认识我国丰富的区域文化以及丰富的民族特色 文化,这也有助于将这些文化更好地保护,更好地传承下去。
(三)有助于给予游客更为丰富的游览体验
旅游即旅行和游览。旅游的对象既包括自然景观,也包括 人文景观,更包括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进行有效融合的综合性 景观。而且这种综合性景观由于兼顾自然与人文这两个方面的因 素,所以更能给游览者带来更加深刻的体验。我们之所以以公共 文化助力文旅产业融合,很重要的一项意义便是提升旅游产业的 内涵,能够让游览者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到更为丰富和充实的精神 文化体验,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这也有助于增强景点对游客之 间的黏性和吸引力,为景点本身持续性创造游客资源以及相关的 价值。例如,丝绸之路是甘肃省的一个重要旅游项目,游客在进 行参观和游览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丝绸之路上的西域自然风 光,也能充分感受到在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丝绸之路在沟通东西 方文明,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浓郁的文化底蕴。而游客能够产生这两个方面的感悟与文旅产业相融合是密不可分 的,这也直接证明了文旅产业融合能够给予游客更为丰富的游览 体验。
三、公共文化助力文旅融合发展的策略
关于公共文化助力文旅融合的具体实施,本文经过详细探 究最终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整合资源并为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创造条件
在公共文化的发展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将相关的文化资源 进行有效整合,并通过这种方式为当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有效结 合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资源的整合根据不同的实际状况和条件 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1. 依据区域文化特性进行有效整合
在实现文化资源有效整合的过程中,我们要对那些充分反 映民族区域特色的文化进行高度整合,最终让这些特色文化形成 一个独立的、具有特色的、具备一定旅游意义和价值的文旅体系。 这也可以在区域内树立一面特色鲜明的文旅旗帜,在进一步体现 文化区域性和特色的同时也能带来巨大的旅游产业效益。甘肃省 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 省内共有 54个少数民族, 共220 万人, 约占全省总人口的 10%。省内存在甘南、临夏这两个民族自治州, 也存在天祝、肃南、肃北、阿克塞、东乡、麦积山和张家川等七 个民族自治县。区域内的少数民族聚居,有着悠久的居住历史和 生产实践历史。而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和生产实践中孕育了特色 的民族文化。例如,裕固族便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作 为一支有着草原游牧历史的民族,裕固族有着非常独特的服饰文 化。在民间更是流传着“水的头是泉源,衣服的头是领子”等反 映该民族服装文化的民歌。在公共文化助力文旅产业融合的过程 中,我们可以将该民族的特色服饰文化列成一个专题,积极吸纳 与该主题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民族文化资源和遗产,最终形成一个 从多方面、多角度、系统性表现该民族服饰文化的文化链条和旅 游产业链条。这有助于游客和广大人民深入了解该民族的特色文 化艺术,有助于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更有助于该民族的文化被 保护和传承下去。
2. 与旅行社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旅行社使人们在外出旅行的过程中更加倾向于选择的一种 重要三方机构。通过旅行社提供的优质旅行服务制定明确的旅游 计划。旅行社的内容展示和服务质量对游客的旅游行为和旅游体 验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公共文化助力文旅融合的过程中,我 们也要充分注重与旅行社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将当地的特色文 化资源作为一种精神内涵有效丰富的旅行社的日常工作和对外宣 传中,这对双方而言都是极其有利的。对文化部门而言,这有助 于加强当地文化观念的宣传和渗透,对旅行社而言,这有助于进 一步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实现经济利益的提升。在具体的落实 过程中,以文化馆为代表的文化部门和机构首先要将当地公共文 化的一般情况以及特色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例如,一座城市所倡导的文化发展理念、城市文明标语、城市建设理念等都属 于公共文化的范围,而外地人员也能通过了解一个城市的文明标 语和建设理念加强对该城市的了解并初步产生旅游意向。以文化 馆为代表的部门能够将这些公共文化元素和城市内特色文化有效 整合并交到当地旅行社的手中,通过旅行社加强这些文化理念的 宣传,这也可以实现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与高效融合,产生巨大 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
(二)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有效引入旅游服务区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尚未达到完全 成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也有进一步的空间。特别是相关的公共 文化服务体系在旅游行业中的发展还相对青涩,没有形成一个高 度成熟且专业的服务设施体系。而西方发达国家在文旅融合的过 程中,尤为注重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有效引入旅游服务区,而且 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这可以被我们借鉴,将公共文化服务设 施有效引入旅游服务区也能成为我们有效整合资源为文旅融合创 造条件的重要举措。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旅游城市一直在积 极探索这一方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 诸多省份也在致力于钻研和探索。甘肃省可以借鉴西方国家以及 东南沿海旅游城市再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有效引入旅游服务区方 面的经验。特别是要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有效引入旅游景点附近 的基础设施, 甚至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对某座旅游城市的覆盖。 甘肃省内有着众多的文化资源, 敦煌文化、黄河文化、伏羲文化、 陇东黄土地文化以及藏传佛教文化都是非常典型的代表。我们可 以在这些文化所在城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例如,在酒 店内提供当地的旅游服务指南、在行政区域内设置以讲解、科普 当地文化理念和城市发展特色文化以及旅游资源为主题的服务中 心。这都有助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有效进入旅游服务区,促进文 旅行业的深度融合与发展。
(三)积极塑造智慧文旅公共服务平台
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 活方式。旅游行业自然也不例外,信息技术的介入为我们有效整 合相关文化资源,实现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创造了全新的契机和 条件。对此,我们可以建立智慧文旅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互 联网、智能手机等设备加强区域文化的宣传。区域文化的宣传可 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一个地区的特色文化,进而产生旅游参观的意 愿。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讲,这也是文旅有效融合的一种具象化 体现。例如,5G 技术的出现引起了一次信息技术发展的变革, 数字化理念更是充分渗透到了日常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在此时 代背景下,甘肃省敦煌石窟积极联系多家海内外知名企业并与其 在数字领域开展了持续而深入的合作,积极致力于开发智能莫高 窟,充分利用 VR 技术创立在线游览的新模式。而这便是智慧文 旅公共服务平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一次尝试,也进一步证明了 积极塑造智慧文旅公共服务平台是我们以公共文化推动文里深入 融合的一项科学举措。以信息技术为媒介所推动的文旅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时间、空间和其他条件的限制,进一步扩大了 区域文化的影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线上旅游和线上文化 宣传的有效结合,促进了二者之间融合形式的更新。
结语
积极促进文化与旅游这两个板块的有效结合符合我国社会 主义事业建设的基本需求,也有助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物 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的美好需要。公共文化在实现文旅融合 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丰富二者融合内涵、 进一步加强文化传承与保护、给予人民大众更优质的精神体验 等重要作用。因此,以文化馆为代表的相关主体以及每一名行 业从业人员,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公共文化助 力文旅产业的有效融合,为实现区域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繁 荣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涛 , 王小雨 .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视域下宋都古城文旅融合与城市更新互促发展对策研究 [J]. 上海城市管理 ,2022.31(05):65-68.
[2] 余大昭 . 文旅融合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新思路——从沉浸式戏剧《寻梦牡丹亭》实景演出项目谈起 [J]. 剧影月报 ,2022(01):77-78.
[3] 王海英 . 文旅融合背景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分析——探索郑州的城市美学新范式 [J].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2.42(02):99-101.
[4] 陶俊 , 杨敏红 .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以浙江德清总分馆改革为例 [J]. 图书馆论坛 ,2022.42(02):45-55.
[5] 柴子雲 . 文旅融合发展下行业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提升策略分析 [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24):100-102.
[6] 吴若宇 . 文旅融合下天津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提升路径研究——基于NVivo 的政策文本分析 [J]. 旅游纵览 ,2021(20):42-4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0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