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近年来,根据文化保护的发展需要,民族手工艺文化产品被频频提及。如何将黎族人民古老的智
慧及设计语言流传下来一直是文化保护界的难题, 基于文化保 护视角的背景下, 对目前黎族织锦的保护现状以及黎锦旅游商 品的现状进行分析, 并针对黎锦旅游商品的创新设计及生产手 段提出了一些看法, 希望能给未来的黎锦旅游商品设计提供一 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 黎族织锦 ; 文化保护 ; 旅游商品设计
一、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概述及保护现状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智慧的黎族妇女利用棉、麻等天 然植物纤维制作衣物所使用的传统手工技艺。海南岛地处热 带, 由于气候条件以及地形地貌的影响使得海南成为了动植物 的天堂, 尤其是黎族人民聚居的中南部地区, 那里物种丰富, 植 物资源充裕, 为黎族人民纺织衣物提供了良好的资源环境。因 此, 黎族人民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 学会了认识和利用植物纤 维和染料制作衣物, 经过世代相传不断地完善技艺与提高技艺 水平, 形成了由纺、染、织、绣四大技艺类型所构成的完整技 术体系, 这种技艺经过传统家族式母女(婆媳) 或婆孙口传身 授的方式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但由于年代久远、后继乏人、 原料匮乏、社会发展、传承不足等原因, 黎族传统织锦技艺正 面临着失传、消失的威胁。自 2009 年黎锦技艺申报非遗成功以 来, 政府以及民间企业乃至个人组织通过资金扶持、走市场化 道路、组织培训等方式极力保护、传承黎锦技艺, 初步取得了 可喜的成效, 有效改善了黎锦技艺的濒危状况, 但目前能够完 整掌握纺、染、织、绣四大技艺的传承人数仅有 1400 余人, 根据走访和调研四大技艺的基本情况及保护现状如下:
1. 纺线。黎族纺织技艺是使用植物麻、木棉花、草本吉贝 棉花等天然材料, 经过原料初加工、纺纱、理纱三个复杂的工 序制成可用于织造衣物的纱线。
由于黎族传统纺线技艺受天然原材料的制约,目前掌握纺 线技艺的人数只占传承群体的 10%,约 1400 余人,为了保证 黎锦技艺传承的原材料供给, 政府在 2010 年组织开展原材料 种植工作, 直至目前已有不错的成效, 基本能满足周边市县传 承所需。
2. 染色(絣染)。黎族染色技艺是黎族妇女在长期生活实 践中认识和利用周边环境中的自然资源为基础所形成的自己 民族特有的染色工艺。黎族最独特的染色技艺当属美孚方言的 “絣染”,是我国仅存的古老纺染技艺。
黎族染色技艺也受到天然原材料的制约,目前掌握染色技艺的人数占传承群体的 20%, 约 2800 余人, 其中掌握“絣染” 技艺约有 2000 余人。
3. 织作。黎族织作技艺的关键是织作工具的使用——脚踏 织机和踞腰织机,现今常用的是踞腰织机。
黎族织造技艺的传承得益于织作工具的完好保存,制作原 理并不复杂的织作工具有利于黎族人民传统家族式的传承方 式, 因此掌握原始腰机织作技艺的传承人数最多, 目前占传承 群体的 90% 以上,约 12600 余人。
4. 刺绣(双面绣)。黎族传统刺绣技艺是在已经织好的织 物上, 用针引线, 按照心里所想的纹样进行穿刺, 得到各种彩 色的图案。黎族传统刺绣技艺分为两种, 一种是单面绣, 另一 种是双面绣。
目前掌握黎族传统刺绣技艺的人数占总传承人数的 15%, 约 2100 余人, 但由于双面绣针法较为复杂, 在二十一世纪初 仅有极少数润方言老年妇女掌握, 传承起来难度较大, 所以直 至今日也仅有 200 多人完全掌握。
二、黎锦旅游商品现状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在 2009 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 遗产公约》中的第二条对“保护”做了准确的定义: “保护” 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 包括这种遗产各个 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 振兴是保护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 生产保护是走向振兴的轨 道, 对随之开展的一系列保护活动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适 度地开发利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更有效地保护, 其中就包 括了黎锦产品和旅游商品的开发。但由于黎锦制作耗时长、产 量低、制作成本高昂等因素的制约, 目前黎锦旅游商品的市场 现状并不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生产规模小,单价过高。虽然目前政府也出台了以“合 作社 + 公司”或“合作社 + 农户”等办法的形式出售黎锦技艺 产品, 但由于目前制作黎锦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足以带动成规 模性的手工艺作坊及工厂, 所以大部分黎族妇女只能在农闲时 才能够制作黎锦, 这就造成了制作时间长, 生产成本过高影响 最终出售价格等问题,不利于黎锦产品的大范围推广。
2. 品种繁多,设计方法单一。目前市面上比较常见的黎锦 旅游商品有两种, 一是传统黎锦商品, 主要有提包、围巾、筒 裙、衣服等, 这些商品共同特点是手工制作、制作周期长、成 本高、设计较为传统, 无法与现代审美相契合; 另外一种则是 利用黎族的传统图案进行设计再造, 使用平面印刷的方式作为黎锦元素的体现, 主要有文化衫、书签、小镜子、帆布包等,这些商品从销售角度来说虽然时尚、价格亲民, 也便于推广,但缺乏“传承性”, 无法带动传统织锦技艺的传承, 从传统手工艺保护的层面来看意义不大。
3. 产品定位不清晰,销售渠道单一。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黎锦旅游商品在设计时没有系统地考虑过目标消费人群, 导致产品定位不清晰, 无法投其所好, 就无法利益最大化。同时黎锦旅游商品还存在着销售渠道单一的问题, 容易导致产品滞销,并且不利于提升产品知名度。
三、黎锦旅游商品的创新设计
黎锦旅游商品不仅是游客了解海南、了解黎族文化的一个窗口, 更是传承和保护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一种手段, 只有将传统技艺的核心融汇到旅游商品的设计中,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 通过物化过程产生经济效益, 才能够使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永远传承下来。黎锦旅游商品创新设计的实践探索:
1. 为黎锦旅游商品设立统一品牌及形象 IP。近年来新兴媒体的兴起给品牌产品 IP 的推广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 如故宫文创 IP、Line Friends 等知名 IP 都是依托新兴媒体的运营方式打开了知名度。设立统一的品牌和形象 IP 是商品正规化、有序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不仅能够使消费者通过 IP 形象了解黎锦旅游商品的文化价值与品牌内涵, 还可以给黎锦旅游商品的质量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 并且能够帮助黎锦旅游商品提高知名度、美誉度,更有利于获得消费者的信赖。
2. 选择产品附加值高的商品品类进行设计。目前的黎锦旅游商品主要为衣物、提包等, 这类商品若没有品牌附加价值的提升其本身的价值并不高, 若使用完全使用黎锦作为材料会造成成本过高、定价过高等问题, 不利于推广。如果能够选择产品附加值高的商品品类, 如布艺沙发、窗帘、床上用品等家居用品, 通过拼接、刺绣等工艺手法将黎锦技艺小面积地与产品本身结合, 这样既降低了手工成本, 同时也能够提高商品的售价, 再加上黎锦本身经久耐用的特质, 与家居用品不常更换的特质不谋而合, 并且家居用品也是消费者愿意花更多钱去购买的商品品类, 所以设计师在设计时可以考虑将黎锦的传统技艺与附加值高的产品相结合。
3. 增设实体及网络销售渠道。目前黎锦旅游商品的销售渠道较少, 除了在黎族聚集的自治县比较大型的旅游景点有售卖外, 在海南的其他地方鲜有所见, 若政府和企业能够联动, 增设统一销售渠道, 如机场、免税店、旅游景点等, 并开设线上销售渠道, 常规的如通过淘宝、京东等知名电商平台开设网上旗舰店以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以直播的形式进行售卖,相信这样能够提高品牌知名度、强化品牌效应, 为黎锦旅游商品打开销路。
结语
在如今外来文化冲击的大浪潮下,由于黎族织锦技艺是我国目前仅存的全套原始纺织技艺, 它的相对完整性及原始性可 以说是人类不可多得的宝藏, 如何保护与传承黎族传统纺染织 绣技艺的问题是始终贯穿于整个人类发展历程的。通过保护黎 族织锦技艺及其对黎锦织品的研究, 有利于后人了解人类古代 纺织科技的发展的脉络, 研究民族文化、民俗等人类发展的历 史轨迹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武 , 刘实葵 , 邓景华 .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实 践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范例 [M]. 海口 : 南方出版 社 ,2018-07.
[2] 徐艺乙 , 邓景华 .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来自田野的 研究报告 [M]. 海口 : 海南出版社 ,2017-11.
[3] 符宜彦 . 海南黎族图腾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思考 [J]. 现 代商业 ,2018(07):184-185.
[4] 曾静 . 海南黎族传统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J]. 贵州民族研究 ,2017,38(06):91-94.
[5] 郭莉莉 . 海南黎锦艺术特色及其旅游产品设计创新探析 [J]. 美与时代 ( 上 ),2017(06):90-9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5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