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文旅 + 创造新融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论文

发布时间:2022-04-28 14:37:5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其丰富的精神内蕴以及文化价值,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精神传承的作用。而就当前的发展形势来说,随着各国之间在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交流的深入与发展,实现文旅+创造新融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已经势在必行。鉴于此,文章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的意义、文旅+创造新融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途径进行了论述与分析。

  关键词:文旅+创造;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

  “新格局下,非遗传承也应顺势而变。”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教授认为新发展格局下的非遗保护要服务、融入并促进双循环,要走活态传承与创新道路。因此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应注重文旅与创造的新融合,依托当前的社会形势以及各项新技术,进行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与传播,这需相关管理人员认清当前发展局势,以传播力、传承力、创新力为核心来增强非遗生命力,增强非遗传承者间的互动交流,提升非遗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展示能力,保留非遗文化特点与“原生态”的同时,赋予其时代特征,使其更加符合当前的审美,以此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的意义

  在国家发展的历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各个阶段民众的智慧,具备较高的多样性、文化性、独立性,有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具备这相应的文化意识以及文化价值,因此对其进行传承与传播极有必要。而在文旅与创造新融合的背景下,通过文化、旅游、产业等方式可使当代民众去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独特魅力,这对于增加文化自信、传播中国文化等有着积极的意义,关乎着国家的未来发展。

  二、文旅+创造新融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途径

  (一)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优秀文化元素

  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优秀文化元素,是实现文旅+创造新融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途径必经途径与基本前提。

  1.提取文化元素

  非物资文化遗产是中华各个民族代代相传的、与民众生活、劳作等紧密关联的传统文化表现方式,是各个民族的智慧结晶,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代代传承、传播、改良、丰富过程中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传统技艺以及文化内核,是经时间洗涤而留下的精华,其中蕴含的文化元素是对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魂”与“根”,亦是实现其传播与传承的源头活水。而在对其进行转化时,需提取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华内蕴的文化元素,紧抓这部分元素,综合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空间与文化元素,以此来抓住其根脉与灵魂。比如山东梆子,山东梆子流行于山东省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也是较早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剧种之一,诞生于明末清初,《春秋配》,《老羊山》,《两狼山》,《司马懿探山》,《千里驹》,《三上关》,《反徐州》等都是比较有名的作品,从剧种名字即可看出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各个历史事件的融合性,其传承与发展对于民众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历史有着突出的贡献[1]。

\

  2.创意设计

  需相关传承与发展部门能够对其进行创意设计,使其能够合理融入当前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中,符合当代审美的同时,保留其文化特色、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以山东梆子来说,其中的《圣水河的月亮》是比较优秀的剧目,该剧以一位农村中年妇女老耿的生活状态为素材,讲述其在遭受生活打击的背景下,仍然能够发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承包荒山,修建休闲度假村,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该剧在戏曲表现方式的创新和改变上进行了探索,以山东梆子这一戏曲形式表现,将艺术与生活融合,让作品贴近百姓生活,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使人耳目一新,让民众在感受作品魅力的同时,能够被老耿的精神所激励和鼓舞,从而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和工作[2]。

  3.扎根群众

  要求在传承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程中,能够面向普通观众,因为仅靠豪华阵容的大制作并不能挽救一个剧种,正如同济大学教授朱恒夫所说:“当前中国戏曲追求阳春白雪式的‘贵族化’无助于戏曲艺术走出困境,中国戏曲的唯一出路在于民间化,只有面向最广大的普通民众,戏曲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在进行非物质文化改革时,既要在传统文化中融入现代元素,亦不能背离传统,不能背离生活,应在故事内容上契合观众的审美习惯,在表现方式上坚守戏曲程式性、虚拟性等特征,了解观众的欣赏水平、欣赏习惯,了解他们的审美追求而努力“趋承”,但是这种趋承,不是消极地一味迎合,而是以符合生活情理的表演“使观听者如在目前,啼听忘倦,唯恐不得闻”[3]。

  (二)建设非遗工坊

  建设非遗工坊,是文旅+创造新融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的载体。

  1.建设非遗工坊思路

  就当前的为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实践来讲,大多依赖的是政府公益性投入,由政府出资建设文化保护区、扶持保护单位或者非遗传习所等,该种方式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但是却会降低非遗传承人以及相关单位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削弱非遗传承与传播的活力。针对该种情况,有必要建立非遗工坊。构建非遗工坊是针对各项非遗文化生产性保护的核心手段,将各项非遗文化蕴含的元素融入具体的产品、物质之上,以此来创造财富并实现其精神价值,这种传承与传播途径思路来源于一些重要IP的周边产品,可以学习NBA、欧冠等体育赛事或者是复仇者联盟、迪士尼乐园等的周边产品,其各项具备代表性周边产品的开发、售卖与传播,一定程度上也拓展了其核心产品的传播[4]。

  2.建设非遗工坊要点

  而在构建非遗工坊时,以山东非遗文化遗产独杆跷为例,独杆跷又称高跷,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因表演时多用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包括“踩街”和“撂场”两种表演形式。在以其为重点建设非遗工坊时,需重视以下数点:其一,提升衍生产生的创意设计职能,符合当代审美趋势,设计出既能体现时代精神,又不失其本真的产品,比如可将其与当前的各种文化产品相结合,例如rap,可结合rap来介绍高跷的系列发展史,并且随着rap的介绍来做出“双踩”、“单踩”、“交叉踩”、“左单踩”、“右单踩”、“蹦跳踩”、“蛙跳”、“蛙爬”、“四爪朝天”、“四腿绻”等高难度、高技巧动作;其二,建设非遗工坊不应单单局限于各种实际产品与表演项目的开发,还应注重网络环境的开发及其本身的创新性发展,例如艺术家王家洛在众多的高跷演出中,敢于突破,独辟蹊径,别出心裁,用一只跷腿在庙观的一级级台阶上跳上跳下,给人以惊心动跳感觉的同时又具备别样的美感,在日常的传播过程中,可以将这些别具一格的表演方式拍摄为短视频发布到网络平台,重点突出其“绝”、“险”以及其较高的观赏性,吸引更多的网友来到实地进行观赏游玩[5]。
\

  (三)推广非遗进旅游企业

  推广非遗进旅游企业,是文旅+创造新融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的有效途径。非遗是地域文化的展示与活性表达,其独特的地域性特征展示了其特立独行的性格,基本很难被复制,也不能脱离孕育其发展的土壤以及生态环境。且大部分非遗会遵循相应的准则与祖制,很难广泛推广,其排他性与独特性,使其独具一格的同时,又使其表现出一定的脆弱性。当代各种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与革新,使得很多非物质文化的生存环境空间被不断压缩,其传承与发展走入比较尴尬的局面。而在国家组建文化与旅游部之后,各个区域的文旅融合体制逐渐走向正规,且依靠文旅融合机制,文旅产业融合有了新的支撑与保障,寻找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非遗工坊制作的非遗产品或者项目,立足于其当地文化特性,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工艺精湛、设计巧妙,这对于很多旅游目的地原创文化产品匮乏的局面,无异于一剂良药。且以适宜的利益连接机制,实现工坊、旅行社、酒店与景区等企业的协同合作发展,通过旅游企业来为各项非遗产品或者项目搭建传播平台,丰富旅游企业文化内蕴的同时,实现双赢[6]。

  (四)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平台

  传统非遗文化一般是通过专业人员来进行展示或者制作,以供旅游者参观,与旅游者的交互并不多,该种形式明显不符合当前的交互型社会发展所需。针对该种局面,可在非遗文化展示过程中,让旅游者参与进来,让旅游者能够身临其境的参与到对应的项目中,比如泰山皮影戏,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演出用的“影人”。可让旅游者能够亲身操作皮影去演出一些简单的剧目,比如《西游记》、《东游记》、《封神榜》等,再让演出人员在旁进行简单的指导,如此能够优化该项非遗文化的演出形式,给予参与者与其他游玩者不同的观感与体验,这对于该项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有着极好的效果[7]。

  (五)丰富非遗文旅资源并挖掘其活态形式

  1.创建参与性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项目

  创建参与性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项目,赋予其体验属性,在节庆活动、亲子活动中展示各项非遗记忆等简单的形式,并通过微视频等形式来记录非遗传承人的生动讲解以及现场制作,在将其发布到短视频平台,供网友与旅游者欣赏,使其能够按照视频解析来进行各项非遗产品制作。

  2.科技手段让非遗文化产品动起来、活起来

  如何能够让游客能够以全方位的形式来体会到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特色以及审美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的关键,可借助VR、AI、5G等手段,实现文旅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融合,以此来实现有课的沉浸式观赏与体验,以此来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的前提下赋予其生机与活力[8]。例如可以全息投影技术来展示各项非遗民俗的恢弘场景;通过VR来还原各项已经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3D技术让游客更加全面的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

  (六)扩大消费群体以及创新人才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较大的劣势,即传承人不足,处于后继无人的尴尬场景。分析造成该种场景的具体原因是,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足够的创新,不太符合青年群体的审美价值。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过程中引入或者培养创新人才,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模式,保留其核心元素的同时,提升其创新性,比如可以学习近两年“出圈”的河南卫视,其传播的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各个年龄层民众的欢迎与追捧,而其成功的秘诀在于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核心元素,从而打动民众,而这正是非遗文化继承与传播所欠缺的。

  结语

  综述,文章就文旅+创造新融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进行了论述与分析,探讨了其对于非遗的重要性,要求相关传承人与单位给予其必要的重视,从多个方面来实现文旅与创造新融合,开拓非遗文化传承新局面,给予民众不同的感官体验,满足其审美需求的同时,保留其特有的文化价值与内蕴,深植其孕育土壤,实现其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沙湛华.“文旅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机遇与挑战——以平南三利小刀锻制工艺非遗为例[J].精品,2020,(5):133-134.

  [2]董洁,马潇骁.以文化旅游开发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基于“巫音”的个案分析[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9,(3):81-83.

  [3]胥铭倩.文旅融合视角下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以四川省乐山市为例[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新论),2020,v.22;No.190(3):58-63.

  [4]盖佳.文旅融合赋能非遗传承创新--第三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J].中国纺织,2019,(8):120-121.

  [5]付玉霞,庞超,李永利,等.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以耿村故事的文化旅游开发为例[J].牡丹,2018,(36):49-50.

  [6]余翀园.让非遗传承插上旅游的翅膀——浅谈潜山县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文化旅游的发展[J].中国文艺家,2019,(4):224.

  [7]周福芹,李紫星,李潘坡等.文旅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创新策略——以沙河四匹缯布为例[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6):11.

  [8]陈岚.“非遗”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运用[A].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会议论文集[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745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