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中国音乐史与作品赏 析》是高校音乐教育中尤为 重要的一门课程,对中国音乐史和作品 赏析进行了综合性地学习,是新课程理 念下的重要指导课程。本文就以《中国 音乐史与作品赏析》的课程理念为切入 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育融 合发展的必要性进行说明,并指出未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发展的具体策 略,以期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音 乐教育的融合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 音乐 ; 融合 ; 理念
一、《中国音乐史与作品赏析》的 课程理念
(一)理性与感性的融合发展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赏析》是一门 将《中国音乐史》和《音乐欣赏》结合 在一起的综合性课程,是对这两门课程 的整合和融合,不仅让学生在中国音乐 历史文化的背景中了解中国音乐作品, 同时还能以更加直观的方式综合发展学 生的感知能力和思辨能力。传统的《中 国音乐史》课程注重的是对音乐历史问 题的理性认识,而《音乐欣赏》课程则 是注重听觉的感性体验,将这两门课程 融会贯通后,其课程理念就更加符合人 类音乐认知的基本规律。音乐是一种文 化载体,从理性认知层面上看,学生可 以通过中国音乐史去了解中国音乐的历 史发展脉络,增强民族自豪感 [1] ;但音 乐同时又是一种艺术,如果单纯地理论 说教,离开感性体验,则课堂就会变得 枯燥无味,如果单纯注重情感体验,则 又无法深刻理解和感知音乐作品。由此 可见,对音乐的理性认知和感性体验是 相辅相成的。教学实践证明,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赏析》的课程理念既能实现 并掌握历史本身的教学目标,又能培养 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感知能力,其教 学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二)历史与当代的反思融合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赏析》这门课 程的教学过程始终贯通了中国古今音乐 的关系问题, 既有对历史的反思, 又有对 音乐的当代演绎。这门课程中所选择的 音乐感性文本大多都是从现存的具有深 厚历史文化内涵的音乐或曲调中精心挑 选而来的,这有助于学生提高对中国传 统音乐的认知和保护意识。随着经济社 会的飞速发展,不少音乐种类已经逐渐 没落甚至消失,即便是我们现在听到的 部分音乐, 其生存空间也在不断缩小。因 此,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赏析》这门课 程的课程理念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历史的 认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忧患意识, 让学生挖掘并铭记中国音乐在历史发展 过程中为人类提供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意义。
(三) 注重音乐历史文化的区域性研究
注重音乐历史文化的区域性研究对 拓展中国音乐史学科的研究范围有着十 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现阶段的研究趋势 可以看出,区域性音乐历史文化的研究 将成为音乐史学研究中的一个学术增长 点,尤其是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音乐史 的研究,是对以往音乐史研究的补充和 拓展 [2]。因此, 对于教学而言, 音乐历史 文化的区域性研究应该成为音乐史教学 内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音乐历史文化的区域性研究主要有 两方面意义:其一, 从宏观方面来讲, 有 助于学生梳理音乐历史脉络,更好地对 音乐的历史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对于音 乐的感知和理解。在短时间内让学生理解熟知中国音乐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不现 实的,因此加强区域性音乐史研究不仅 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可以让学生的学 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其二,有助于学生 多元化音乐观念的形成,中国音乐文化 经过漫长的历史洗礼,形成了差异性、 多元化并存的音乐形式,因此区域性的 音乐历史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多元化的 音乐文化观念。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融合发展 的必要性
(一) 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育面临困境
当前,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 音乐教育的融合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 以下几个方面的困境:第一, 思想政治教 育的困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 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同时精神需求已 经成为人们对生活更高的追求。但是在 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了信 仰迷失的情况,他们会对生活的价值和 意义产生困惑,在社会大环境中因为一 些不稳定的价值观念和善变的生活环境 而变得无所适从。另外, 功利主义的侵蚀 也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的原因 之一。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 能一味只强调知识的灌输,同时还应该 注重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体验,让学 生在教师设立的情境中进行自主调整, 将自己的人格到底逐步提高。第二,音 乐教育的困境。由于受到功利思想的影 响,部分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忽视 德育教育和审美教育,这让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会丧失很多快乐。有很大一部分 人在谈论音乐时会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 分开,认为当艺术与道德相提并论时就 会降低艺术的审美价值,但其实不然。 音乐与思想政治本就不是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可以说,音乐是不能脱离道 德因素独立存在的。只有当音乐教育与 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才更加符合教育的要求。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育相 互渗透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是求善,音乐教 育是求美,它们在追求上看似不同,但 其本质是相通的,因为对美的追求也应 当建立在对善的追求基础上,由此可见 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育相互渗透的重 要性。古往今来,有很多音乐作品可以 引发人们对于伦理道德的深刻思考,同 样,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敦促人们 创作出更好的音乐作品。真正具有感染 力的优秀的音乐作品,它的美的体现是 以道德作为支撑的 [3]。如果音乐作品中没 有道德的支撑,那么这个音乐作品是没 有灵魂、没有意义的。可以明确的是, 思想政治教育和音乐教育是有相同的价 值取向的。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优秀的 音乐作品是可以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让人们在音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动。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融合发展 的具体策略
(一) 为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的融 合发展明确创新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融合发展无论 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还是对音乐教 育而言, 都是教育创新后的产物。教师 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需要研究思想政治 课程和音乐课程的内容融合方法, 只有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课程的感染力和说 服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充分利 用新媒体平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 给学生进行答疑解惑, 还可以将自己对 教学活动的感悟进行总结并通过朋友 圈或微博的形式展示出来。实践创新教 学需要明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对于思 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育的实践创新而 言, 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 文化等内容融入音乐教学, 既提高了音 乐教育的德育性, 又提高了思想政治教 育的趣味性 [4]。另外, 还可以带领学生 参与到山区支教活动中, 使其在提高音乐专业水平的同时, 积累更多的社会实 践经验,增强责任感。
(二) 为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的融 合发展建立沟通纽带
音乐教育具有其独特的教育特征和 教育使命,如果想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 音乐教育完美结合,那么就需要在思想 政治教育和音乐教育中构建一根引领、 传播、沟通真、善、美的纽带。但思想 政治教育和音乐教育的有机融合并不是 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 融合,如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还 可以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如音乐 赏析、支教活动、了解创作背景等。另 外,校园公共艺术文化是实现思想政治 教育与音乐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 精巧的建筑、艺术的自然景观、丰富的校 园活动等,激发学生的艺术感,同时也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养。
(三) 为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的融 合发展提供环境保障
为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的融合发展 提供环境保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 一,打造一支结构科学、分工合理的专业 的教师队伍。关于教师队伍的组建,应 当充分考虑教师资源的优势,让不同专 业背景的教师都能与思想政治教师共同 配合,一同发挥合力,这样才能让教学 效果达到最佳。其二,评价指标应当多 元化。在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指标时,应 当以如何使教育工作更有效为基础,将 音乐教学的评价指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的 评价指标相结合,有效分解评价目标,使评价更加细化,构建出一个行之有效 的评价指标体系。让学生在提高个人专 业知识水平的同时,敦促自己身心健康 的发展。在拥有了专业的教师队伍和多 元化的评价指标后,就可以对思想政治 教育与音乐的融合发展提供更有利的环 境保障。
结语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的 融合发展对于教育改革而言是一次意义 深刻的探索,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全面 发展的音乐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 的融合发展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 生的音乐专业水平,还提高了学生的道 德素养,使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得到了满足,有助于更多适应社会发展 需要的优秀音乐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张廷 , 杨永杰 . 高校音乐教育课 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耦合发展 研究 [J]. 音乐时空 ,2019(22):77-79.
[2] 欧家玉 . 在高校音乐课程中融 合思政素质教育发展新型音乐教学模式 [J]. 农家参谋 ,2020(16):179.
[3] 赵书一 . 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的 高校音乐教育策略 [J]. 科教文汇 ( 中旬 刊 ),2020(8):44-45.
[4] 徐敏 . 将音乐美育与高校思政相 结合 [J]. 天津教育 ,2020(25):27-2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4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