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福雷作为法国十九世纪 末、二十世纪初承浪漫主义启 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纽带人物,对此阶 段音乐风格的转接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本文主要通过对福雷钢琴作品《船歌》 (no.6,op.70) 的音乐本体分析来试图 论述福雷艺术创作中蕴含的无定形主义 美学理念。
关键词: 福雷 ; 第六首《船歌》; 无定形主义 ; 美学特征 ; 音乐本体分析
加布里埃尔·福雷被公认为是法国 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声乐套曲大师, 键盘诗人, 渊博的室内乐作曲家。他不仅 继承了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传统,而 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印象主义的出 现。其钢琴组曲十三首《船歌》作为他 钢琴音乐创作的核心作品之一,是钢琴 艺术史上创作“船歌”这一音乐体裁作 品数量最多的作曲家。这套组曲集浪漫 主义时期的主要音乐创作特征于一体, 包含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意义。笔 者通过曲式结构、调性和声、节奏节拍 以及旋律织体等四个方面来对其中第六 首船歌进行音乐分析,试图从中探析福 雷的音乐主张以及美学倾向。
一、浪漫主义中衍生的无定形主义
船 歌(Barcarolle) 源 于 意 大 利 语 Barca (船)一词,是意大利威尼斯贡 多拉船工所唱的歌曲,或是模仿这种歌 曲的声乐曲和器乐曲。船歌音乐最早出 现于声乐曲中,但随着器乐制造业的发 展, 慢慢地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福雷一共作有十三首为钢琴而作的《船 歌》,这十三首《船歌》创作时间多达 38 年之久,贯穿了福雷一生的创作生涯。 福雷的第六首船歌作于 1896 年, 当时正 处于政治风云激荡、革命思潮迭起的剧烈变革时期。普法战争使福雷试图脱离 社会的现实中受到的压迫、束缚,从艺 术中寻找到一丝平和、宁静。
随着战争后期以及各种不稳定的社 会活动逐渐有所改善,美学思想家们开 始提出了新的关于浪漫主义的再定义。 这一时期唯美主义的洛可可风格开始逐 渐被替代,取而代之的是与其相反的追 求简约、纯粹的一种新兴的浪漫主义音 乐风格。当时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就认 为:“浪漫主义乃是一种出乎有意的无定 型主义。”①它与追求形式之完美与和谐 的古典主义确实相反,它追求的无定型 是对形式统一于和谐的故意忽视。换言 之,无定型主义所主张的是对固有实物 的刻板模型的随机性, 以及对“成形”、 “安定”的刻意回避,所以在此过程中 对于表现“什么”不能予以长期的正名, 而更多利用“如何”表现去消除表现的 “什么”的边界。这也就造成了在无定 形主义中对“下定义”的否定性,强调 的是对艺术创作中描述表达对象的适当性。
处于浪漫主义繁荣时期的福雷,音 乐创作风格上吸收了许多不同音乐家的 精华,丰富多彩的艺术创作令他重新思 考音乐内里的原始动力。究竟是不是只 有通过特定形式的的组合才能创作出最 精妙简练的音乐语汇?音乐从开始的微 小动机生成增长的过程是否必须依附于 所谓概念上的音响结构的自生力场?基 于从美学理念的出发点,福雷的创作中 也开始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一的试验。
二、音乐本体分析
福雷一生追求纯净的音乐之美,尽 其所能的创造所谓的“纯粹音乐”。他的 创作风格与他当时生活的时代可以说是 格格不入,不同于其他的法国作曲家色彩斑斓的音乐作品,他总是力图把音乐简化成旋律和伴奏的音乐基本形式,大
部分音乐听起来十分单薄但却不单调。他创作的船歌极大程度上将其音乐风格中的内省、冷静、明澈、沉穆和含蓄发挥到了极致。
(一)线性和声语言下的重力失衡
音乐学家们常常把福雷的《船歌》创作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其中第六号船歌属于中期作品,这一时期的音乐语言尤其偏好线条化的和声,由此导致和声功能性的削弱。他的和声结构手法的飘忽特性,造成踌躇动荡的音响
效果。左右声部间的线条化进行虽然有着纵向的音响效果,但更强调横向的声部线条进行。呈线条状进行的和声语汇有较强的流动性,比起柱式和弦垂直叠加带来的稳固感,这种流动感的持续应用会从而产生无限循环性,在立体的音响下则体现出了重力失衡的效果。
(二)核心动机的无定形展衍
所谓展衍,“是从一个主题演化出另一个主题或者非主题结构,两者貌合神离, 既不明显相似, 也没有强烈的对比,是介乎于对比与展开之间属于派生的对比,于此,在主题形象上形成对比,在音乐语言上则互有明显的联系。”② 而展衍在具体的音乐自身的发展中,指的是后来的音乐重复了前面音乐的一部分,并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
作品的开头第一小节的旋律声部动机 A 作为核心动机, 在全曲以不同的形象与不同的方式贯穿全曲,虽这些派生动机都是从主题动机衍生而来,但这种变形模式却是随机、无规律的。如紧接第二小节以及之后的第三小节与第一小节的核心动机构成了全曲的记忆动机句,但也是从核心动机衍生而来两个不同的派生动机。第二小节通过反向跳进来形成与核心动机的对比后再以模进回归母胎动机形成动机 A1, 第三小节则直接通过倒影形式进行伸展后同样以模进回归形成动机 A2, 利用核心动机低八度的同音降 B 音的第三次展衍(即动机 A3) 位于作品的第五小节,随后为了调整直接衍生的参考对象,从而直接选取第三次的派生动机作为动机通过叠加八度的方式进行了第四次的展衍。
(三)旋律织体的滞动进行
福雷作为出色的旋律大师,力图用朴实简练的的音乐材料创作出美妙动听的旋律。他的第六首《船歌》通过独具
匠心的旋律设计使得音乐在一动一静下产生推动音乐发展的势能驱动,从而获得无限不循环的音乐态势。如该作品第13—15 小节中,由五度或六度上行大跳后附点八分音符为后来的同音重复中形成的间歇性停滞,如若过度攀爬后而稍作停顿休息为后面的继续登高补充能量。曲子的第 39—45 小节,旋律音型尤为特别,右手八度的装饰音六度上行大跳的弱奏描绘了虚幻空灵的意境,如同马不停歇间误入了一个静止的空间维度,而随后八分音符与左手十六分音符的介入构成了高音声部的的再一次扬帆起航。如同打破了能量守恒定律的永动机一般,旋律织体间的一松一紧、一驰一张聚合成音乐势能推动音乐的无限前行。
作品的尾奏部分的第 106 小节—110小节中更是将这种滞动状态下的能量释放发挥到了极致,左手以八度降 E 音持
续音的连绵进行为主制造出停滞的音响效果,右手以三连音的环绕进行预示即将到来的长达四个小节的十六分音符半音化下行的密集进行,给人以无限下坠的失重感,似曲折穿行后的动能释放,如同畅行的水流无阻地联动一般。三连音的曲折波动减弱了一气呵成喷涌而泻的巨大能量,这种强弱律动所呈现的连贯音响结构下成就了能量减耗的持久联动。
结语
福雷的《船歌》以其精妙绝伦的音乐构思与工艺语言表达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成为其钢琴核心创作的重要组成 部分。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窥探出第六 首《船歌》无定形主义美学内涵对其音 乐创作思路的影响,总结如下:
1、和声语言的选择上, 呈现出有较 强的流动性、呈水平状的横向线性和声 语汇的倾向,与无定形主义不主张创造 稳定的实体这一观念不言而喻;全曲由 于大规模的线性和声语言的应用产生了 一种飘忽感的听觉体验,这种仿佛重力 失衡的状态与无定形主义对不定向中产 生的非安全感的偏好不谋而合。
2、 作 品中 通 过多 次 非规 律 性 地不 同规模及方式的展衍运动,来消除对原 始核心动机清晰边界的认知,从而达到 一种状似陌生的状态。这种移步略换型 的障眼法与无定形主义核心理念中对消 解概念之间的边界的倾向有着内在的默契。
3、该曲对于旋律织体独具匠心的结 构设计,实现了动静结合之中推动音乐 发展的势能驱动,由此获得无限不循环 的音乐态势。无定形主义对于打破能量 守恒定律,实现理想状态下的永动则似 乎与这种连贯影响结构下成就的持久联 动趋向一致。
注释:
① ( 波兰 ) 瓦迪斯瓦夫·塔塔尔凯维 奇, 《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上海译 文出版社,2006 年 1 月第一版, 第 219 页。
②韩锺恩,再论在音乐中究竟能够 听到什么样的声音——布拉姆斯《第一 交响曲》第四研究,中国音乐学学报, 2018 年 7 月 15 日。
参考文献:
[1] 左烨 . 对福雷《船歌》音乐特征 以及演奏技法的研究与分析 [D]. 天津音 乐学院 ,2015.
[2] 赵琦 . 福雷钢琴组曲《船歌》的 作品简析及演奏诠释 [D]. 陕西师范大 学 ,2011.
[3] 田学文 . 福雷钢琴组曲《船歌》 和声技法研究 [D]. 山东师范大学 ,2015.
[4] 袁 瑾 . 福 雷 钢 琴 船 歌 的 艺 术 特征及历史贡献 [J]. 星海音乐学院学 报 ,2011(04):86-9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4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