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大运河江苏段音乐类非遗在高校的传承发展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12-09 14:33:2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大运河江苏段流经八个地级市, 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丰富的音乐类非 物质文化遗产。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 务社会三个维度具有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天然优势。加强地方教育部门的指导和保障以 及非遗师资队伍的引进与培训,设置科学而有特 色的非遗课程,营造校园文化传承氛围,搭建社 会服务平台等一系列保护发展的策略可以更好地 传承与发展大运河江苏段文化,进而提升江苏青 年一代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  大运河江苏段 ; 音乐类非遗 ; 高校

作为文化纽带的象征,运河水承载着南来北往的船只,激活了运河文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千百年来,南北文化在大运河上不断融合,交织出绵延千里的锦绣画卷。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这条流动的线性文化,我们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

一、研究现状及意义

(一)大运河江苏段音乐类非遗的现状研究


大运河江苏段是中国大运河的核心地段,它的河段长度约占全国的 1/3,遗产点数量约占全国的 40%,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区核心面积约占全国的 1/2。大运河江苏段流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八座地级市,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南闸民歌、广陵派古琴艺术、扬州评话、扬州清曲、古琴艺术(梅庵派、
虞山派)  、茅山道教音乐、常州道情、小热昏、吴歌、无锡道教音乐、二胡艺术、无锡评曲、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苏州评弹、茉莉花调等等极为丰富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少音乐类非遗濒临灭亡。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杨民康在《“非遗”保护应该回归“草根意识”——兼论传统音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价值和地位》一文中强调了传统音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价值和地位;  广西艺术学院陈玉茜分别从美术学、传播学、跨学科视野谈了对音乐类非遗保护的新思路;  淮阴师范学院的马骁、山东大学康敬亭、青岛大学谭彤等对大运河淮安段、无锡段等区域性音乐文化研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二)音乐类非遗进校园的认知、路径与方法研究

四川音乐学院甘绍成教授提出将音乐类非遗项目引入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体系;  四川音乐学院包德述教授提出只有以地方音乐文化为依托,  并通过新媒体实现其进课堂,  才能构建出有特色的 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新生态;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 院博士宋彦斌针对音乐类非遗在高校传承的瓶颈 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分析;  河南师范大学丁永祥教 授主张高校非遗教育应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三)音乐类非遗进校园的概况

课程建设方面:中国教育政策专业委员会副  理事长、教育部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专家牟延林  认为,应以理论研究为基础,构建理论性、传习  性、拓展性相结合的非遗课程;  焦作大学任秀梅、 文华学院肖金云、沧州师范学院刘鹏、重庆文理  学院张新龙、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杨靖、洛阳师范  学院刘祥辉、西北民族大学郑颖、山东大学米永  盈、内蒙古师范大学樊伊凡、琼州大学胡凯等针对  音乐类非遗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扬州  市田家炳实验中学以新校本课程“彩虹艺术团” 为抓手开展了一系列实践研究。

人才培养方面: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 培养了以文化遗产为研究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 生;  哈尔滨师范大学刘永武教授对音乐类非遗在 音乐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音乐类非遗传承人专 业课程建设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
教材编写方面: 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 究院院长王文章先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以及《非物 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与田野工作方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 观》等教材被多所高校使用;扬州三元桥小学校 本教材《走进扬剧》受到在校学生欢迎;淮阴实 验小学开发编撰了 24 套“非遗文化”校本教材。

综上所述,挖掘音乐类非遗进高校的传承路 径,探索音乐类非遗在高校保护性发展的策略, 可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大运河江苏段文化,进而 提升江苏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因此,大运河江 苏段音乐类非遗在高校的传承发展研究具有重要 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二、音乐类非遗在高校传承优势

与政府、企业、剧团、文博单位相比 , 高校在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个维度具有保 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天然优势。

(一)人才培养

高校中的青年学生是非遗传承和发展的重要 力量,他们能够推动一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与发展,他们的传承力、创造力不容忽视。青年 学生对于抢救非遗、保护非遗、传播非遗起到重要作用。他们在对非遗的关注、传承和 参与中可以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认知,进而提升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科学研究

高校拥有众多的学者,具有探索研 究的科研氛围,可以发挥科学研究的绝 对优势。首先,可以利用自身强大的智 力资源库进行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理论研 究,如具体非遗项目的发展历史、渊源 的探讨;其次,可以通过田野调查和技 艺观摩更加深入地了解地方特色文化; 再次,通过深入研究发现非遗保护过程 中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提出改进的 合理化建议,进一步推动非遗保护的改革成效。

(三)服务社会

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各高校,应 该提高服务意识,将教学研究与社会服 务、社会实践相结合,努力为社会提供 全方位的高水平服务,地方高校可以充 分利用优质资源,面向社会开展教学服 务, 组织文化活动 , 开展文化传播, 积极 地面向社会开展非遗文化的宣传活动。

\

三、大运河江苏段音乐类非遗在高 校保护性发展的策略研究

(一)加强地方教育部门对非遗专 业的指导和保障工作


2005 年国务院办公厅就颁发了《关 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 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地方各 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将保护工作列入重 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整体规划,纳入文化发展纲要。广泛吸 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 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开 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各级图书 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传播和展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 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  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 材,  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利用科研院所、 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  培养专门人才。在此基础上,地方教育 主管部门也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在各高 校非遗专业设置、非遗精品课程建设方 面进行扶持,加大课程建设经费投入。  此外,发挥高校教学、科研、实践的优 势,与民间艺术的教学、科研、排练演 出等进行有效结合,充分整合地方非遗 民间艺术的社会资源,共同研究当地非 遗的抢救保护工作。

(二)加强非遗师资队伍的引进与培训

作为非遗课程的教师,除了要具备 教师的基本素质,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 技能,并且熟知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 人情等。地方高校应该把非遗课程专业 师资队伍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系统制 定培养方案,邀请当地文化部门的相关 专家、学者以及民间非遗传承人等参与 到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研讨、师资培训 工作当中来,担任专业顾问和课程兼职 教师,定期举行专题讲座;不仅要“请 进来”,  同时还要“走出去”,  定期组织 非遗课程教师外出学习、采风、调研、 交流,组织艺术实践活动,提升教师的 实际应用能力,力求培养一批重保护、 会科研和能传承的专业教师队伍和当地 非遗传承与保护急需的实用人才。

(三)设置科学而有特色的非遗课程

地方高校在设置非遗课程时,应该 注意打破单一课堂教学的局限,充分发 挥非遗课程实践性的特点,将非遗课程理论性和应用性统一起来。首先,课程 的设置应该充分体现开放性,要将课堂 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理论学习 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书本教学与网络资 源、田野调查相结合。另外,要做到教 与学、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 与校外的学习内容、实践内容、研究内 容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大运河文化是 线性文化,通过对江苏段的非遗调研,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进而通过 亲身体验近距离接触非遗,自觉树立起 保护传承非遗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四)融入校园文化, 营造传承氛围

校园文化是非遗在高校传承发展的 重要载体。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能够使 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和感染,有利  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 操, 潜移默化地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

宣传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展板、报刊、广播站等都是有效 的传统宣传手段,它们可以使非遗更好 地融入校园文化。其次,当今信息化时 代,互联网、自媒体等也是丰富和拓展 非遗的宣传途径之一,微博、微信、抖 音、快手等等都是非常易于为大学生接 受的宣传载体,有利于拉近非遗与学生 的距离,  增进学生对非遗的了解。再次, 大学生社团也是行之有效的宣传推广途 径之一。非遗学生社团的成立可以充分 发挥社团自我教育和同辈教育的作用。  另外,校园文化艺术节、“非遗日”举 办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等都是非常好的 宣传推广非遗的平台和契机,可以邀请 非遗传承人入校做讲座,组织江苏省国 家级非遗以及地方经典非遗进校园表演 展示,使学生们零距离接触非遗,打造 浓郁的非遗传承氛围,让校园文化成为 高校传承非遗的有力“推手”。

(五)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搭建社 会服务平台

各高校可以将非遗教学与实践相结 合,加强产学研的转化,组建社会实践 服务队,与地方图书馆、社区、中小学 等单位合作,搭建宣传平台,以展板宣 讲、表演、授课等形式推广大运河江苏 段音乐非遗文化。可以利用网络新媒体 的优势,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平台发布相关文章,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广的范围开展文化传播。在此过程中, 学生们也在服务社会、推动非遗传承的同时,强化了理论知识,  锻炼了实践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提升了自
己的核心竞争力,  在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道路上迈进了一 步,达到了双赢。   

结语 

京杭运河孕育大量闻名中外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其留存现状不容乐观,  对其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大运河江苏段现存的非遗正逐渐受到相关部门和学者的关注,  高校有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特殊职能, 在高校开展非遗教育, 面向社会, 服务于地方, 通过人才输出和产学研的转化,  能更好地为地方区域经济文化建设服务,推动区域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文章 .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2] 郭颖 . 对音乐教育专业评价标准的思考 [J]. 中国音乐教 育 ,2005,(08).
[3] 龚春英 . 地方高校传承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研究[J]. 长春大学学报 ,2016(4):59-62.
[4] 习近平 . 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4-09-25(02).
[5] 习近平 .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N]. 人民日报 ,2014-2-26(01).
[6] 丁永祥 .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论略[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2):251-253.
[7] 张泰诚 , 龚奎林 . 高校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与路径探究[J]. 江苏高教 ,2012(6):36-3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416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