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钢琴作为在我国传播较广,影响深远的西方乐器,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法深受民众喜爱。我国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内容丰富,充满了本土文化韵味和民族民间文化特色。将西方的乐器钢琴用于展现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实现传统音乐文化的现代化传承。本文着重对钢琴改编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蝶恋花》《春江花月夜》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传统音乐文化在钢琴曲中的应用方法,了解钢琴改编曲在钢琴音乐元素和传统音乐文化内涵等方面的融合与应用。
关键词:钢琴,改编曲,传统音乐文化
钢琴虽是来自西方的乐器,但在我国本土化发展过程中却汲取了传统文化精髓,进行了丰富的艺术创作。随着钢琴艺术在我国的流行和普及,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也经过优秀的作曲家改编成为民族化风格鲜明的钢琴作品。这些改编曲也以独特的表现手法,展现了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魅力和风采,形成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尤其是以民族民间音乐元素改编的钢琴作品,在音乐风格和演奏方法层面与西方钢琴音乐作品有着较大的差别。由于钢琴音乐中蕴含的独特文化韵味,旋律、和声织体等基础元素的不同,使得演奏技巧灵活多样,独具创新性。因而,对于演奏者而言,要从中国音乐文化的内涵、风格、技法等方面入手,诠释传统音乐改编钢琴作品的内在意蕴,更好地演奏并呈现改编后钢琴曲的民族文化魅力。
一、钢琴改编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首民歌描绘的是红军长征抵达陕北时,正值山丹丹花盛开的季节,当地人民群众唱歌跳舞,欢迎红军到来的情景。表达了陕北人民对红军的拥护和热情。这首民歌一经传唱,便以它独特的唱腔和特有的地方韵味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后来,我国著名作曲家王建中将这首民歌改编成了钢琴曲,在原曲的基础上进行了丰富的改编,也赋予了钢琴改编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首民歌新的艺术生命力和表现力。
钢琴改编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曲调在陕北民歌《当红军的哥哥回家来了》和《女孩担水》的基础上加工而成,乐曲旋律优美,曲调高亢,情感质朴,具有鲜明的陕北民风特点,保留了民歌原有的风格特点,将民歌所描绘的陕北军民欢歌,共同革命的朝气和乐观精神面貌予以还原,并且在艺术表达层面推向了新的思想高度。
钢琴改编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商调式三部曲式,其中有对陕北信天游曲调的模仿,高亢、明亮。中间有舒缓的叙述部分,后面做了三次变奏,音区扩大,力度加强,是对激烈情绪的表达,对军民情深的热情场面的描述。到了最后结束的部分,曲调风格再次转到开头的信天游。整首乐曲如民歌本身一样通俗易懂,浓郁的陕北地域风格,乐曲的旋律充满激情,表达了陕北人民的革命奋斗精神。在如今的和平年代,那段艰苦的战争岁月,军民一心的深厚感情,伟大的战斗情感。乐曲是对那段岁月的怀念,是对那群可爱的人的*奠,更是对那种伟大的精神的继承,我们要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钢琴曲演奏出了红艳艳的山丹花的朴素和热烈,是陕北情怀的表达,也是一种特有的精神面貌和状态的延续。
钢琴改编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节奏自由,曲子风格激昂,演奏者在演奏时要充满激情,充满感情,要将钢琴曲子中所表达的喜悦之情充分地体现出来。其次,在演奏处理时,要注意该曲子的和弦特点,演奏的力度运用要恰当。如,乐曲第一部分,单音过渡到连续八度与和弦,乐曲的情绪到达了一个高潮,手腕和手臂的力量运用,音乐的演奏情绪要饱满。此外,在这首作品中还加入了各种装饰音,演奏者在处理时要注意相关技巧的运用。如,模仿笛子声音的琶音,要还原笛声在黄土高原随着风声由远及近飘进观众耳朵,凄凉中带有悲壮的气概。其中左右手交替的技巧,还有手腕用力,手指触键的程度都要掌握到位。如,弹奏三十二分音符时,手腕放松,手指灵活跳跃,触键要深,离键要快,音色才能更加的柔和生动。再如,在A段的第14小节,用踏板来保持延音,突出旋律的歌唱性。到了B段,八度和弦模仿锣鼓喧天迎接红军的欢快、热烈的气氛,所以演奏时的力量使用要突出爆发力。到了第47小节,使用了很多跳音,升华了情绪,给人以振奋、强大的力量感,体现了一种人民的力量不可战胜的磅礴气势。在乐曲即将结尾时,使用了开始时快速琶音的演奏技巧,旋律舒缓而慷慨,是对内心感受的丰富描写,也是对美好山河的描绘,表达了陕北人民对家乡的热爱。结尾处,则模仿了陕北民歌演唱的技巧和方法,对尾声进行了灵活处理,突出节奏的内在变化。
二、钢琴改编曲《蝶恋花》
“蝶恋花”是唐朝教坊曲名,历史上写过“蝶恋花”的诗人很多,都非常的优美。该曲牌的平仄关系和谐,韵味内敛,多用于叙事抒情。钢琴改编曲《蝶恋花》改编自弹词曲调谱写的毛*东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这首词是毛*东写给当时长沙中学语文教师李淑一的。李淑一是杨开慧的朋友,她的丈夫柳直荀烈士在1932年遇害,毛*东的妻子杨开慧1930年牺牲。李淑一作词《菩萨蛮·惊梦》,寄给毛*东,毛*东做《蝶恋花·答李淑一》赠答。“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写出了失去挚爱的心痛。后来该首词被谱写为弹词,作曲家王建中在20世纪的70年代,将弹词改编为钢琴作品。这是一首非常成功的改编自中国戏曲的钢琴音乐作品,在钢琴曲中融入了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用西方作曲的创作技法来表现民族乐器的音色,发挥出钢琴演奏的独特特点,以多元化的表现手法展现了苏州评弹的艺术韵味。
钢琴改编曲《蝶恋花》的节奏和速度保留了苏州评弹音乐的基本特点,在民族五声调式的基础上进行了丰富的二次创作。作曲家打破了西方音乐惯用的规律,选择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曲式结构,使整首曲子的节奏特点如评弹曲一样灵活多变,形成带变奏的多段并列曲式。从引子到A段,从3/4到2/4的过渡,三拍子到二拍子的律动,使得A段很快进入音乐主题,突出曲子深沉的气氛特点。钢琴改编曲《蝶恋花》的音调处理仍然按照苏州评弹音乐的规律,保留了板腔体的韵律特色,使音乐风格抑扬顿挫。如,开头两句“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速度缓慢,曲调平和。到了后两句“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速度变化,语调轻快。一直到最后一句“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情绪激昂,情感表达到了高潮部分,曲子的表达也进入尾声。曲子中蕴含着丰富多变的情感,有怀念的思绪,也有浪漫主义的画面构思,表达了作曲家对烈士的缅怀。最后两句描写了胜利来临,众人奔走相告,想起为革命失去的亲人,泪水化为倾盆大雨,天地同悲的壮观景象。进入尾声部分,随着演奏速度的下降,情绪也逐渐缓和,故事和情感随着音乐声越飘越远,消失了,也更浓了。
苏州评弹的伴奏乐器是琵琶,琵琶的演奏方法以弹、拨、搓为主,轮指是常用的技法,因而在钢琴曲的演奏中也有大量模仿琵琶演奏的奏法。如,采用双手交替演奏同音,奏出轮指的效果。其次,苏州评弹《蝶恋花》中融合了多种唱腔流派,改编曲也巧妙地将这些唱腔的特点展示了出来,从而充分表达词作者的情感。如,曲子开头的唱腔中有很多小腔和颤音,为了体现唱腔中的情感,曲子在主旋律E、D、C级进下行前加了倚音修饰,B音则加了颤音的演奏技法。评弹曲中“桂花酒”这里有叠唱,速度减慢,钢琴演奏减缓速度,突出情感,表达对革命烈士的怀念和崇敬。整首曲子的演奏通过技法运用延续了评弹中不同唱腔的特点和情绪表达,如通过踏板营造轻声效果,是哭腔过后的宁静,更显悲恸。B段演奏用一连串的琶音做装饰,创造古筝演奏中乱奏的效果,体现出评弹本身所具备的江南音乐艺术的婉转,为了声音表达的通透,要注意踏板的使用技巧。评弹曲中有一段是琵琶和古筝齐奏,在钢琴曲的改编中,该段是炫技式演奏。作品尾声的风格是平静明朗的,要用稳定的声音表达情绪的缓慢变化。弹奏到高音,用小指勾住,保持音乐悠长而深远的气息。
三、钢琴改编曲《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唐朝著名诗人张若虚所著的一首离情诗,在改编成钢琴曲之前是著名的琵琶独奏曲,该曲集优美、婉转、抒情与热烈、奔放为一体。钢琴曲由香港著名音乐家林乐培创作,展现出了别具一格的艺术色彩。林乐培在美国留学期间,在参加聚会时,欣赏旅美琵琶演奏家吕振远演奏的《春江花月夜》后受到启发。回到香港后,他在琵琶演奏和古筝演奏的基础上进行了钢琴曲创作。实现了他用西方乐器表达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想法,加强了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在青年人群中的广泛传播。
作曲家在完成钢琴改编曲《春江花月夜》的创作之后,进行了不断地完善和修订,消除了不同乐器衔接时会产生的各种不协调现象。这首钢琴曲将古曲的音乐表达方式进行了改革,以适应现代人的音乐审美。整首曲子风格舒缓、平和,通过钢琴的音质表达,将传统与现代气息融合在一起,创造了钢琴曲独特的曲风。整首乐曲包括引子、主题乐段和八次变奏及尾声,分九个段落。通过乐曲创作细腻地刻画了不同的音乐场景和意境。旋律和节奏的变化,演奏手法的多样性,将乐曲中的诗情画意勾勒出来,让听众如同置身山水美景之间。
钢琴改编曲《春江花月夜》描述的是月夜乘船游江时,看到的景色,听到的声音,还有游人身处其中的情感体验和感受。钢琴与其他古典乐器演奏的效果有很大不同,下面就从几个段落开始,来感受一下钢琴曲的风格特点。第一段钢琴的演奏清脆悦耳,来映照江楼上的钟鼓声。音乐风格婉转、优美,有晚风轻拂、夕阳西照的傍晚景象。第二段,月亮爬上了东山,琴声由慢及快如徐徐升起的明月和繁星,夜色来临,皓月当空。第三段,曲调层层下旋回升,晚风起,掠过湖面,水波荡漾,河水与风声夹杂,有声音,却更显夜的幽静。第四段,描写了风吹花草动,湖面现花影,花影重重叠叠,摇晃生姿。第五段,琴声高音低音跳跃起伏,错落有致,如同人的视线由上到下观看,也寓意当时水天合一的景色,意境空灵。第六段的节奏变快,演奏力度更强,营造了愉悦欢快的气氛。是湖上泛舟,有了人们说笑歌唱的声音,或许是晚归的渔民,满载收获的成果。第七段全曲进入高潮,乐声热烈,描绘了江上热闹的景象。第八段,反复式递升,演奏速度快慢重复变化,力度由弱到强,最后节奏由高到低,情绪随之慢慢平静下来。犹如渔船载着渔民,带着说笑声消失在茫茫夜色。尾声演奏归于平缓,湖面回归夜晚的寂静。
钢琴改编曲《春江花月夜》与其他传统改编钢琴作品不同的是,主题旋律并没有全部直接移植,而是缩减了原曲旋律,将主要音乐段落提取出来,然后再进行衍生处理,通过各种变化发展成为钢琴乐曲。所以整首曲子有原曲的风格,但又是全新的作品,是自由变奏曲式。音乐织体创作有对民族器乐的模仿,如对琵琶、古筝的音色进行描绘,创造出了独特的钢琴织体,在演奏时需要特别注意,如作曲家对于手掌与手臂在弹奏音乐织体时,就使用文字对弹奏方法给出了指导。该首曲子对于民族和声的运用进行了创新表现,传统民族音乐五声性旋律中的大二度音程在曲子中被用来模拟打击乐。用左右手交替的方法弹奏小二度音程,用忽隐忽现的旋律来表现乐曲的主题。用空五度和弦代替原三和弦的功能,弹奏出来的音响效果主要模拟琵琶、古筝等传统乐器的声音。演奏时多次使用空四(五)度和弦,以柱式、分解式形态交替出现。
此外,该钢琴曲的演奏技巧有几点需要注意,首先是倚音的演奏技巧,肩膀、手臂用力时要放松,脚踩踏板的速度要快,力度适中,双手规律交替,过渡要自然,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用颤音表现水中波纹散开的动静时,演奏技巧模仿琵琶中滚轮技法,每个手指要独立用力,才能使每个颤音力度均匀。乱奏环节,手掌的关节支撑要有力量,手腕放松,两只手的弹奏要配合紧密,不能出现空隙,让曲子的表达连贯,乱中有序。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传统音乐内容丰富多彩,风格优美动人,无论民歌还是器乐曲都非常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创造,为民族化钢琴音乐改编曲提供了素材和思路。钢琴改编曲在曲式结构、旋律、和声、调式调性方面都对传统音乐进行了传承,保留了音乐基本的民族特色,也在演奏技法上进行了大胆创新,既弘扬了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也赋予了钢琴音乐作品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使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在西洋乐器的助力下展现出了卓越的风采。
参考文献
[1]谢皓珀.钢琴曲《春江花月夜》的音乐表现力分析[J].戏剧之家,2020,(35):56-57.
[2]武蓉.浅谈钢琴演奏中的模仿性演奏技巧——以《春江花月夜》为例[J].戏剧之家,2018,(23):62.
[3]李颖,王华.中国钢琴作品中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方作曲理念的交融——以《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为例[J].艺术大观,2024,(10):71-73.
[4]刘嘉璐.钢琴改编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民族音乐元素的分析与演奏实践[D].信阳师范学院,2024.
[5]吕陶陶.钢琴音乐作品《蝶恋花》的音乐特点分析与演奏诠释[J].黄河之声,2023,(19):66-69.
[6]邓懿.钢琴作品《蝶恋花》音乐分析和演奏技法探究[J].戏剧之家,2022,(36):87-89.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80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