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舒曼是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在艺术歌曲领域有着突出贡献。他的文学底蕴深厚,有着细腻、敏锐的浪漫主义情感表达方式,为浪漫主义艺术作品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作曲方面,舒曼将钢琴伴奏融入艺术歌曲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钢琴演奏形式,为当时艺术歌曲的表现形式和音乐描绘方式带来了创新和突破。
一、舒曼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表现作用
钢琴与声乐作品的关系密切,在舒曼创作的钢琴伴奏中能够深刻感受到钢琴对作品的陪衬意向。钢琴与声乐在艺术歌曲中相辅相成,如同“二重唱”,共同营造出高度艺术性的声乐作品所要传达的意境。
声乐作品在不同时期的创作与呈现过程中都需要将旋律作为表达情感和情绪的出口。每首艺术歌曲也并非由单一旋律独立构成,钢琴伴奏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对艺术歌曲旋律精髓的诠释,为歌曲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定下基调。与此同时,钢琴伴奏对艺术歌曲的演唱也有辅助作用,在钢琴伴奏的带动下,演唱者能够更好地投入到作品的演绎中去,从而完美展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二、舒曼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演奏形式
(一)钢琴主角型
舒曼将钢琴演奏融入歌曲创作中,开创了独具匠心的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形式,为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形式创新和思维转型开辟了新思路。他在短时间内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将独属于舒曼浪漫主义的艺术表达形式成功根植于人们心中,使人们逐渐认识到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的功能和魅力。以钢琴为主角的呈现形式不仅能够使听者感受到艺术歌曲中的钢琴元素,也能够以钢琴为寄托使情感表达的方式更多样化。钢琴主角型演奏形式为艺术歌曲丰富了内在动力,提高了活跃度,使歌曲整体的呈现形式更具有表现力。
将钢琴伴奏作为独奏是舒曼当下所有艺术作品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以《诗人之恋》套曲为例,这组歌曲是舒曼在一个星期内独立完成的,其内容更像是他对自身爱情史的讲述,或是对爱情旅程的记录。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伴随着左右手交替变换节奏,歌曲的旋律和节奏也在变化,既有年少时期的懵懂青涩,又有热恋期间的柔情蜜意,还有爱情遭遇波折时的痛苦挣扎。整组套曲在钢琴的演奏下展现出优美的曲风和流畅的旋律,丰富了浪漫主义歌曲的艺术美感和文化素养。
(二)人物塑造型
受时代背景的影响,舒曼当时的艺术作品颇具浪漫主义气息,结合他当时的生活环境和感情经历,可以看出其内心已经出现双重性,一方面是面对现实环境的无助,另一方面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这种内心的挣扎与追求使舒曼的艺术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特征,同时也具有鲜明的人物特征。以《大卫同盟舞曲》为例,这首歌曲是舒曼在幻想中虚构出来的,他将自己内心的双重人格寄托于弗罗列斯坦和约瑟比乌斯这两个角色,因此,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截然不同。通过歌词和旋律的表达,舒曼生动地描绘出了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和特征。他将对这两种人物风格的艺术创作形式融入钢琴伴奏中。通过人物塑造的手法和细腻的内心描绘方式,舒曼创作出的艺术歌曲钢琴伴奏能使艺术歌曲更加形象地呈现出来。
(三)情绪描绘型
舒曼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展现出了韵味悠长的文化气息,这来源于他深厚的文学素养。舒曼的大多数艺术作品都来源于浪漫主义诗歌,他将自身对于诗歌中所传递出的情感意向的理解以音乐的形式进行表达,既丰富了艺术歌曲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也更容易将听者的情感和情绪带入歌曲中来。以套曲《桃金娘》为例,这是舒曼赠给新婚妻子克拉拉的结婚礼物,是爱意的真切表达。这组套曲中的钢琴伴奏采用了特殊的节奏音型,将弦织体和八分音符分解、结合运用,准确地将人物内心的情感表达了出来,其中包括对克拉拉强烈的爱意、对幸福婚姻的渴望以及对婚后生活的憧憬。
(四)幻想型
克拉拉作为舒曼的妻子,是舒曼诸多艺术歌曲中情感和爱意的表达对象。舒曼的作品暗含在现实生活中相依相恋的两人无法做到的事情和无法实现的愿望,他将这些无奈但美好的憧憬都以幻想的形式融入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中,在音型、调性和曲式的变换下,营造出一个美好的幻想主义世界。以《核桃树》为例,这首艺术歌曲通过钢琴伴奏缔造了一个充满了梦幻主义色彩的浪漫世界。
三、舒曼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创作
(一)钢琴伴奏体现诗歌意境
以舒曼著名的《妇女的爱情与生活》套曲为例,套曲中共有八首歌曲,均为诗歌形式。该套曲通过细腻的词句描绘出了一个女性爱意的变化,从最初与意中人相见互诉情意,经过美好的热恋后步入婚姻殿堂,到最后爱人离去的悲痛,既展现出了一个女性在爱情与生活中的情感变化与情绪抽离,也描绘出了爱情的美好。《自从和他相见》是这组套曲中的第一首歌曲,描述了少女和意中人初次相见的情景。歌词大意是“初见他,我的眼中再无别人,在梦中,他的面容和眼眸不断浮现,仿佛黑暗中的一缕光辉”,细致地描写出了少女与意中人相见后情感的沦陷和心绪的悸动。如图1所示,在钢琴伴奏的曲谱中,为体现出少女内心的悸动与欢愉,舒曼采用了3/4拍,具有一定的动律感。此外,钢琴伴奏中的大部分和弦都是柱式和弦,既像人体心脏跳动的声音,又与婚礼进行曲有几分相似。不但表达出了少女对爱情的向往与期待,也体现出了爱情的神圣、庄重。在音乐节奏上多为附点节奏,听起来像是不规律的心跳声,表现出了少女面对爱情来临时的慌乱与忐忑不安。在音乐形态上以三度以内的波浪形态为主,这种微起伏的旋律将少女内心的爱情萌动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歌曲主旋律却采用了下行旋律,舒曼通过这种带有悲伤色彩的旋律压制了少女内心蓬勃而出的汹涌爱意,同时也在整首歌曲的旋律中制造了冲突节点,通过起伏性的旋律丰富了艺术歌曲的戏剧性,表达出了词作与曲作在文学中的未尽之意。
(二)钢琴伴奏的独立性
以《诗人之恋》组曲中的最后一首《往昔痛苦的旧调》为例。这首歌曲共分为67个小节,在前52个小节中作曲家通过旋律更多地展现了悲伤、愤恨的情绪,在#c小调和八度音程的配合下,连接了情绪的锋利与情感的空洞,体现了作曲家想要将爱情埋葬的迫切心情。
如图2所示,《往昔痛苦的旧调》是整套组曲中篇幅最长的一首歌曲,主和弦强劲有力,描述出了青年对美好爱情的不舍与留恋。连接重音八度下行,表现出了青年在面对爱情、面对命运时的无奈与妥协,这种情绪贯穿了整首歌曲的曲式结构。第4~11小节仍旧采用#c小调,从第12小节开始,调性从#c小调急转为#g小调,然后停留4个小节,转入E大调,使得整个A段旋律的力度趋于强烈,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同时,B段的调性逐渐发生改变,抛开4+4短句的限制,调性的变化流程为#f小调——#g小调——G大调。随着调性的转换,B段的音高和力度也在不断起伏。这种节奏和旋律的处理方式充分体现出了歌曲人物的情感内核,突出了曲调的矛盾点和冲突点。钢琴伴奏的最终段和尾段的力度始终停留在piano上,将希望被泯灭时人物内心的绝望、无助与嘶吼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尾奏中,调性停留在bD大调上,音乐风格转变为舒缓、温暖和梦幻,最终缓慢停留在bD大调的主和弦上,为听众创造了广阔的遐想空间。
(三)钢琴伴奏的多声部写作思维
多声部写作思维是舒曼众多浪漫主义艺术歌曲中常见的思维方式,其与固定音型的不同之处在于音型的多样性。多声部写作思维可以根据歌曲的歌词和曲式结构对音型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进行情绪的表达与传递。以《在莱茵河,神圣的河中》为例,该歌曲中钢琴伴奏的高声部和低声部在写作思维上存在明显差异。高声部的音型变化为重复型,与旋律声部产生重复,低声部的音型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自成旋律,高声部和低声部的音型与旋律组合形成了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织体特征。这种形式强调了钢琴伴奏在歌曲旋律中的存在感,也增加了钢琴伴奏的活跃度,强化了艺术歌曲的情绪表现力。
在旋律上,舒曼的艺术歌曲丰富多样,极少出现重复的情况。如图3所示,在《在莱茵河,神圣的河中》这首歌曲中,其旋律起伏呈现锯齿形,营造出莱茵河畔教堂的神圣、庄重感。其通过多变的旋律走向,充分体现出了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和情绪变化,整体呈现出激昂、热烈的音乐氛围。
舒曼在浪漫主义的创作背景下将钢琴伴奏融入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丰富了艺术歌曲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同时也创新了艺术歌曲的呈现形式。在众多艺术歌曲钢琴伴奏作品的积累下,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的功能和地位也得到了巩固,从而将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地位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本文从创作和演奏两个角度对舒曼艺术歌曲钢琴伴奏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助力钢琴伴奏在现代音乐艺术中的传承与应用,以及浪漫主义音乐艺术作品的创新与发展。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9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