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绘画是既传递美又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艺术审美有所改变,艺术家们不满足于传统绘画,开始不断在反思探索中寻求可以表达精神世界的另一种审美形式,所以一个新兴画种——材料绘画应运而生。综合材料绘画的出现颠覆了人们对绘画材料和绘画技法的认知,绘画形式变得丰富而有创造力。它打破了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绘画手段不再拘泥于画笔,而是使用了更加大胆的裁剪、拼贴、撕扯、水洗、火烧等形式,也将单一的颜料转换为种类丰富的材料作为画面主体。综合材料绘画在绘画形式中的独一无二性也表达了创作者的精神诉求、对人生的思考和艺术审美。在物质丰富的环境下,材料语言紧跟社会发展和审美需求,在艺术家的创作中传达艺术的本源,在画面上迸发新的生命力,材料语言和精神上的统一是艺术家与画面的灵魂交流。
一、材料语言的多样性在画面中的应用
(一)材料语言的多样性
材料在艺术创作中作为视觉语言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生活用品、生活废料都可以成为艺术家完成艺术创作的重要来源。纸类材料在画面上的运用更加灵活多变,不同性质的纸在艺术家有效的控制之下成为有生命力的画面语言。而沙土作为一种常见的绘画材料有其独特的性质,其粗糙、颗粒、可塑性强的特点可以呈现原始的、自然的、厚重的画面效果。纤维材料独特的纹理从必然性到偶然性中展示了其线性的美感。面对铁、铜、铝、钢等质地坚硬的工业材料,艺术家可以通过自己的思想与表达进行选择。
材料的不同特性在多样的创作手段中会出现独特的肌理,让艺术家在创作时有了更多的选择,不同质地的材料在画面中会有不同的艺术效果。每一种材料都是文化符号,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时代意义,同一种材料也会因为不用的技法表现出不一样的画面效果。
(二)材料在画面中应用的表现手法
1.拼贴法
拼贴是艺术创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艺术家选择跟创作题材相关的材料,经过裁剪、撕扯、雕刻、折叠、拼接等处理方式后在画面上进行粘贴。拼贴这种表现手法常用于纸性类材料和纤维类材料,这些种类的材料具有柔软、平整的属性,在堆叠时可以更好地控制,保持画面的平整度。有的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会使用局部替换法,早在20世纪初,毕加索《藤椅上的静物》中就使用了这种艺术形式。他在画布粘上了一张有藤编图案的油布,直接取代了画面上应该画出来的藤编图案,形成一种伪3D的艺术效果,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故事性,以及超现实主义的观感。
材料堆叠也是艺术家在创作中经常使用的表现手法,例如中国艺术家梁诠《潇湘八景》和《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这两幅作品,利用墨色晕染宣纸裁剪后拼贴,用堆叠出来的细节展现线条与线条之间的关系,达到空间的平衡,并传递艺术家的创作思想。
2.画面基底材料辅助法
画面基底材料分为水性材料和油性材料,同时添加含胶的各种媒介黏合剂,加以融合艺术家所选择的材料语言。而不同的材料与底子加以融合,可形成不同的肌理效果。在综合材料作品创作中,基底的制作对后续作品呈现至关重要,多层基底的融合也会使画面拥有多层次的肌理效果。基底制作采用先水后油的原则,油性材料要在水性材料之上,粉质的基底要添加黏合剂以防脱落,防止影响后续画面效果。一般制作厚肌理的有色底板要用木制画板,薄肌理可以选择在布面或者纸面制作。例如布里的作品《大裂纹》是在纤维板上利用沥青创作的,营造了自然厚重的龟裂的效果。布里的黑色系作品《红与黑的变奏》就是先做出厚重的黑色基底,然后在一些地方点缀红色并堆上沙子,对比强烈。一幅作品的最终呈现,基底制作的偶然性和随机性会使画面灵动,具有空气感和灵动感。
3.多种材料混合法
综合材料并不是单纯选择几种材料进行拼凑,而是运用材料语言在绘画意境中折射材料的美感。不同材料的自身特性、本质色彩、文化意义都是不同的,所以艺术家在选取材料时不但要考虑材料本身的颜色,也要符合创作题材的需求。比如厚重的题材可以选择粗糙的木制材料加上土性材料等多种材料语言,传达野性、原始、沉重的感觉。有的艺术家会选用多种材料叠加的表现手法,感受不同材料之间的碰撞,增加丰富的质感与层次。一幅画面中不同的材料语言呈现多样的肌理效果,是艺术家的主观表达和艺术理念的统一。例如20世纪80年代“新表现主义”的艺术家基弗,他的作品《玛格丽特》采用钢铁、油彩、铅、灰烬、石头、树叶、纤维等综合材料堆叠在一起,充分体现了材料的质感,给予人直观的视觉感受。从他作品中丰富的材料语言可以看出基弗对材料天才般的掌握,呈现出具象材料被抽象后的文化意义,使作品具有生命力。艺术家对材料的认识、了解、使用,使画面增加了深度,拓展了选择的宽度,也为艺术家的未来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材料语言在绘画中的情感表达
绘画作为一种视觉的艺术形式,通过技法和创作形式来传递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而在众多绘画手段中,材料语言这个角色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材料既是画面中的媒介,又是情感表达的载体,材料本身的独特属性在艺术创作之中也有深化情感,引起观者共鸣的作用。
(一)材料的特性与情感的联系
1.材料质感在画面中的表现
不同质感的材料可以传达不同的情感。例如,粗糙的土性材料可以给人带来粗犷、原始的感觉;木质材料因生于自然体现出淳朴,是生命力的象征;而柔软的布类材料则能传递一种平静、温暖、亲切的氛围;有光泽的金属类材料运用会使画面呈现高贵、稳定、坚毅、勇往直前、永不服输的内涵。当这些质感运用于画面的时候,就能被艺术家转化为具体的情感表达,使作品有深度、有内涵,会让观者产生情感共鸣。
2.材料在画面中的情感体现
材料语言不仅是画面的构成元素,更是艺术家情感传递的桥梁。艺术家通过不同材料和技法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创作中,材料的使用既能够增加画面的立体感,也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使画面生动。艺术家通过选择相应的材料语言可更好地表达自己想要传递的情感和主题。例如基弗的作品《容器的破碎》由金属架子、铅、玻璃组成,用铅这种材料制作成一本本巨大的书,放在金属架子之上,而且玻璃扎入书架与书籍,地面也散落玻璃碎片。基弗通过这几种材料诠释了破碎,还原了灾难发生的瞬间。不同材料在画面中所呈现的方式、工序的先后,不论是分割、粘贴还是抽取,都是艺术家通过材料属性与创作经验来体现内心情感的方式。
(二)材料的色彩表现在画面中的情感传递
色彩作为视觉艺术的基本元素之一,兼具审美价值和情感传达。每种材料都有其自身特点与色彩表现,所以在选择一种材料时,要考虑其固有色是否可以与画面相融合,是否能够直接触动观者情感。
1.色彩语言的象征性
色彩语言的象征性是指色彩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所承载的意义。色彩语言是一种丰富多彩的视觉表达方式,每一种颜色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各具特色的色彩语言是在艺术家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艺术家对色彩的理解和使用,这些色彩语言可以激发艺术家创作灵感,传达画面的意义。
2.色彩语言在艺术中的表现
色彩被运用在雕塑、绘画、设计、版画等各种艺术形式的创作中,艺术家通过运用不同的色彩和色彩搭配来诠释自己的思想内涵。艺术家在创作时,色彩的象征意义就成为画作创作意义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来源。例如塔皮埃斯的作品并没有使用丰富的颜色,大多数选择冷色调或者泥土的颜色,选用黄褐色的泥土、沙子为基底,同时也喜欢利用各种灰色作为画面底色,而大面积的灰色调表达了他对时间流逝、宁静生活、陈旧过去的感慨,而且画面中材料的选择也会对色彩表现产生影响,不同的材料会呈现不同的色彩效果。
(三)材料的文化属性在画面中的情感意义
综合材料绘画中的材料语言在画面上的情感表达有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其文化属性和象征意义上。每种材料都有其特定的文化意义、历史意义和象征意义,而这些特定的背景被艺术家巧妙地运用在艺术创作中,以此阐释更加深刻和复杂的情感。
1.材料语言的情感象征
不同的材料都有其不同的特质,例如油画材料所营造出来的画面效果丰富有层次,庄重、沉稳。材料语言的象征性不仅丰富了绘画的创作手法,也深化了作品的内涵与意义,例如泥、土、沙、石、旧物、火烧过的木头、塑料、生锈的铁片等都在形式语言上有着独特的心理表现。艺术家对材料语言的选择与使用,可以精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传递给观者,引发其共鸣和思考,材料语言的象征性也使艺术创作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文化内涵。
2.文化属性的多元
材料语言作为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象征性是多元且复杂的,它不仅源于艺术家个人的情感和创作意图,更植根于某些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它深受历史、文化、地域、艺术和宗教等多种元素的影响,所以对材料的运用和理解都有所不同。在不同文化属性下,材料的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表达方式和审美体验。
三、结语
绘画是通过构图、线条、色彩等元素结合的一种视觉艺术,而材料语言的出现使画面焕发新的生机,它不仅反映了时代的特征,还创新了艺术表现的形式,打破了传统绘画的限制,探索了新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艺术效果,是现代艺术发展的重要支撑。综合材料绘画的包容性、创新性、接纳性,既使艺术不再孤立,也使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进行融合。艺术与艺术的紧密相连,使综合材料绘画更能够表达深层次的情感,在提高艺术审美水平和强化人文精神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8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