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契合”“困境”与“破局”: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发布时间:2024-05-28 09:29:2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教育行业掀起巨大波澜,尤其各高校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的巨大优势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实效。但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融合发展过程中也出现教育主体权威弱化、教育客体知行异化等负面效应,这就需要教育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强化引领,增强本领,树立权威,教育客体在受教育过程中活化思想认知,重视实践作用,破除异化。全方位多角度降低人工智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以问题为导向,化缺点为优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增强人工智能的赋能实效。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赋能
  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使人类的学习、生活和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改变,将人类从简单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推动人类社会逐步进入了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人工智能时代。2019年5月,习近平主席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致贺信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1]人工智能与当代教育的有机结合,是人工智能现实价值的发挥的重要渠道,也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人工智能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影响不容小觑。对此,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人工智能的赋能实效体现在哪些方面?在赋能过程中面临怎样的困境以及如何破局?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契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向智能化、精准化是其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的新特点,这恰恰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来发展有机契合,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样化、方法精准化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进一步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内容赋能:“单调刻板”转向“丰富新颖”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高校思政教材内容为主,其内容单调刻板,缺乏多样性。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由“单调刻板”转向“丰富新颖”,其主要表现在“多”“新”和“情”三个方面。人工智能通过算法推荐、深度学习和大数据技术等能够更加精准的锁定和分析出学生的喜好和兴趣,包括但不限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小说、社会百态等,并且能够挖掘其背后的育人价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定位准确,相较于传统的高校思政教材内容,更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此为“多”。人工智能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可以搜索和推荐大体量教育资源,除文字形式,还有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形式的内容呈现方式,极大地满足了思政教育主体和客体的教育需求,此为“新”。在“多”和“新”的基础上,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教育内容更为关键在于“情”,即思政教育因人工智能变得更加直观生动。传统的思政教育者通过文字和语言的形式来表达抽象晦涩的理论知识,乏味的文字和语言表达,可能让部分学生失去兴趣。人工智能通过数据分析技术推荐符合学生“网络情结”的内容,将枯燥的文字内容转化为可视化的视频和图文模式,提升内容温度,调动学生情绪,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多”“新”“情”三者的有机统一是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具体表现。
  (二)方法赋能:“漫天撒网”转向“准确定位”
  因材施教、因人施策是中国教育的追求,精准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追求。高校大学生人数多,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生活环境、个人认知等都有一定的差异,这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必须考虑的因素。多方发力、多措并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常规办法,能够最大限度地考虑多数学生的现实情况,但其最终的育人效果和预期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出现育人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在于: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过多重视广度而忽视精度。要实现精准思政,方法是关键。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和应用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由“漫天撒网”转向“精准定位”,表现在“精”和“久”两个方面。教育介体的完善,既包括精准选择相匹配的教育方法、教育方式,又包括适用不同学生的方式方法实现个性化定制。[2]人工智能通过数据分析、智能推荐等技术能够对学生的行为、思维等进行准确的形象刻画,再根据刻画的形象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推荐,避免了“漫天撒网”的现象,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够对不同学生的思想动态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发现问题可以及时预警。如,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人物形象刻画,分析出学生的专业、偏好及近期思想动态等,然后通过智能识别和推荐技术,推荐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内容,同时也可及时识别和摒弃负能量的内容。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较于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能够对不同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此为“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人工智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法,除精准之外,还在于其可以持续发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可能在某个阶段有实效,但随着学生各方面情况的变化,这种方法的实效性可能大打折扣,而人工智能则是根据学生各方面的变化及时调整策略的方法,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可持续发力,这也契合思政教育的长久过程,此为“久”。“精”“久”的有机统一是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显著优势。

“契合”“困境”与“破局”: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二、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审视
  技术革新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在契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同时,也会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带来一定的现实挑战。
  (一)教育主体权威弱化
  人工智能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带来教育便利的同时,也对其主体权威性造成一定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弱化了教育主体话语权。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海量信息,极大地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但其自主性也对教育主体的话语权造成一定的冲击,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算法推荐等技术,精准把握和锁定教育客体需求,多而杂的信息推荐以及满足学习任务的智能化应用,让教育客体无法识别信息真假以及减少了对学习兴趣,教育主体在思政教育中受到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其在理论知识阐释、国家历史把握、学生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话语权造成一定挑战,正统的思政教育内容被异化,负面的思政教育内容通过人工智能的渠道精准的传播给学生,极大的冲击教育主体的话语权。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虚实落差,弱化对教育主体的信任度。在“沉浸式”的育人场景中,思政教育的系列资源大多变得具有可触性、可视性和互动性。[3]人工智能带来的虚拟化教育场景对教育客体的思想和灵魂产生深刻影响,增强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感悟。但脱离虚拟场景,“贫瘠”的现实世界无法复制虚拟场景带来的体验,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对教育客体的思想和认知造成冲击,质疑其接受的教育,降低对教育主体的认同,由此引发一系列教育问题。话语权冲击和信任度降低,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弱化思政教育主体权威的主要表现。
  (二)教育客体知行异化
  人工智能技术让教育客体享受海量精准的教育资源,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但多样的信息资源和智能化的推荐也让教育客体进入一个闭环之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思想异化和行动异化。一方面,信息茧房,致使思想异化。人工智能利用大数据分析、算法推荐等技术精准把握教育客体的各种所需,让教育客体能够充分吸收教育“营养”,但同质化的信息推荐也让教育客体陷入信息茧房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基础上活跃思想,开阔视域。同质化的信息让学生的思想束缚禁锢在信息池中,越想突破却被束缚得越紧,碎片化信息使教育客体逐渐失去对事物或事件的个人看法。思想朝着理应发展方向的对立面走去,理想中的活跃思想与现实中的束缚思想之间发生矛盾,致使教育客体的思想逐渐异化。另一方面,喜好围困,致使行动异化。知行合一是中国教育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要对学生的理论灌输,更为重要的是要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行动上有所突破,才能在实践中感悟理论知识的现实意蕴。近年来,高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各个要素,取得一定的实效,但不可否认,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分析、精准推荐等技术也让教育客体受困虚拟场景和“癖好”内容之中,致使理论与实践脱节,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价值。每次参与实践时,人工智能推荐的“癖好”内容和信息就会干扰教育客体的思绪和行动执行力,越是想行动就越会被内容和信息“围困”,致使行动异化。思想异化和行动异化,是人工智能技术异化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知行的主要表现。
  三、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破局之举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其技术在育人方面的所引起的社会和教育问题,也同样值得我们关注与反思,如何辩证看待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反效果?如何做到做到趋利避害?这就要求我们以问题为导向,教育主客体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增强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实效。
  (一)强引领、增本领、树权威
  人工智能技术在协助教育主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海量的教育信息和虚拟化的教育场景极大满足教育主体的教育所需。随着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深度融入与广泛应用,教育者的角色地位、职业身份、知识储备、工作内容等都将受到诸多挑战。[4]其中主要表现在教育主体话语权冲击和信任度降低两个方面,要想重塑教育主体权威,就要做到强化引领,增强本领。一方面,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强化引领,巩固话语权。人工智能技术方便了教育信息的获得,同时也使信息的识别与筛选变得复杂。这些信息真假难辨,对学生的思想和认知造成一定的伤害,教育主体在这过程中要发挥引领作用,当然引领作用的发挥是一个长久过程,要建立引领的长效机制,实现引领常态化。切实帮助学生消疑解惑,引领思想认知方向,只要长效的引领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就能够“去毒排污”,教育主体话语权就能得到有效巩固。另一方面,增强智能本领,平衡虚实之差。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虚拟化教育场景,让教育客体享受到“超前”的探索领域,但现实情况和虚拟场景之间的落差,极可能让教育客体对现实情况产生抵触和反感情绪。教育主体要想平衡这种虚实之差,必须增强智能本领,把握虚实之度,对于人工智能的现实应用、基础设计逻辑和优缺之处应有所掌握,对虚拟场景和现实情况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在教育实践中,能够及时帮助学生“脱虚向实”,既享受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超前”虚拟体验,又不至于陷入虚拟场景无法自拔,平衡虚实之差,提升对教育主体的信任度。

“契合”“困境”与“破局”: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二)活思想、重实践、破异化
  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与运用,产生的信息茧房和喜好围困使教育客体的认知异化和行为异化,打破异化现象,须活化思想,重视实践。一方面,培养算法素养,活化思想。算法素养是用户发现、认知、理解算法,规避算法权力对用户认知操控的基本素养。[5]为了规避信息茧房造成的思想异化,教育客体必须提高自己的算法素质,对算法及其算法结果要有怀疑和批判态度,避免沉浸在信息茧房之中,同时还要对算法结果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自觉屏蔽或抵制负面信息,避免被算法“圈养”。算法素养的提升,最终会活化的教育客体思想,在同质化的信息环境中,打破碎片化信息带来的碎片化认知,在信息茧房中,逐渐培养起自己的个人认知和独特个性,辩证看待问题,不再盲目跟风,使思想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理想中的活跃思想和现实中的束缚思想之间的矛盾得以解决。另一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破内容围困。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内容围困,束缚了教育客体的行动执行力,致使理论与实践脱节,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功能大大降低。教育客体在人工智能的内容围困中,要学会“自救”,首先,教育客体要清晰认知人工智能推荐的内容,学会辨别内容真假,增强主观认知能力,在“魅惑”的内容围困中,能够将自己的认知解放出来,主观意识支配行动,降低或消除“魅惑”内容对行动执行力的干扰。其次,在吸收优质内容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行动执行力,知行合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追求,领悟人工智能推荐的内容,关键是要在实践中感知与理解,并不是一味沉迷在内容信息中无法自拔,教育客体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塑造,避免自己的行动在内容围困中异化,从而忽略实践的重要意义。
  四、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育行业也掀起一场巨大波澜。各大高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巨大优势不断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育人路径,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样其中也隐含不小的风险挑战。在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更加紧密的锚定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工智能的赋能实效,提高驾驭人工智能的能力,减小或规避人工智能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致贺信[N].人民日报,2019-05-17.
  [2]方莉,李育博.人工智能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动力机制、主要内容与实践路径[J].实事求是,2023(03):91-97.
  [3]许烨.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困境和路径[J].湖南社会科学,2023(04):156-163.
  [4]陈清.论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逻辑[J].江苏高教,2022(01):114-120.
  [5]罗昕.网络社会治理研究:前言与挑战[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20:2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764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