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国内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声乐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面临着新的局面 。为提升高校声乐教学效率 与质量,本文对人工智能与高校声乐教学的交叉融合创新发展进行了探索研究 。 为解决 目 前声乐教学中外国 声乐作品语言学习的困难,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外国声乐作品语言的学习提供了解决策略,从开发歌唱语音 智能云课程 、建设多功能的智能音乐教室 、研发智能语言学习软件或设备 、搭建网络智能音乐学习平台等方面 入手,借助人工智能探索了 高校声乐教学发展的新路径 。
高校声乐教学是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音乐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目前国内高校开设 的音乐表演专业主要分通俗唱法 、民族唱法 、美声唱 法 。其中美声唱法这一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是在 20 世纪初传入中国的,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积累,其与中 国民族声乐艺术已深深融合, 并发展为高校音乐学 院专业学科之一 。近年来高校音乐专业扩招,音乐表 演艺考人数成倍增长, 美声唱法也被越来越多的年 轻一代接受与喜爱, 掀起一 阵对外国歌剧作品的学 习演唱热潮 。但高校音乐学院的学生音乐素养和专 业水平参差不齐,不仅表现在对于演唱技巧 、作品理 解、情绪处理等方面不够成熟,而且在学生的表演中 普遍存在歌唱外国声乐作品时语言发音不标准的情 况 。笔者在近年的声乐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求新 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解决声乐学习中演唱外国作品时 的语言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工智 能技术正逐渐应用于人们 日常生活 、工作和学习中, 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声乐教学中, 运用科技的力 量更新传统声乐教学模式, 提高声乐演唱专业学生 的演唱水平, 能够在解决声乐教学面临的困境和难 题的同时,推动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
一、人工智能运用于声乐教学中的意义
当前我国高校学科教学体系仍以传统教育理念为主导,各学科之间存在坚实的壁垒 。长此以往,不 仅不利于新时代高校学科的建设与新型发展, 更不 利于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2021 年教育部发布文件 指 出 学 科 交 叉 融 合 是 当 前 科 学 技 术 发 展 的 重 大 特 征,是新学科产生的重要源泉,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 有效路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 。在国家促进 高校学科交叉融合 、设置跨学科的教学模式下,将人 工智能技术与声乐教学相融合,促使其协同发展;同 时让人工智能技术为高校声乐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 提供助力,为学生提供优质 、丰富的教育资源,促进 学科教学的创新发展, 推动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发展,从而达到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
人工智能诞生于 20 世纪 50 年代, 发展至今已 有七十余载,近 20 年伴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的迅速 提升及大数据技术和大数据储备的快速发展, 人工 智能的发展迎来了热潮 。 目前我国的人工智能技术 仍处于发展的初期, 国家非常重视人工智能人才的 培养, 并将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的建设列为高校建设 的重要任务 。2018 年教育部就批准了将人工智能专 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20 年教育 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提出跨界融合 、精准培 养,深化人工智能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丰富完 善人工智能主干知识体系和跨学科核心知识体系 。
近几年许多高校相继开设人工智能专业, 其成为高 校新兴热门专业 。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 也正在不断探索实践中, 其中不乏与音乐学的跨界 融合,例如:2021 年中央音乐学院召开的国家社科类 第一个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重大项 目 《音乐与人工 智能协同创新发展理论研究》。 据此,中央音乐学院 领导指出要加速人工智能与音乐艺术的跨界融合, 推进中国音乐人工智能事业走进世界舞台中央 。
而现阶段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音乐学科 建设, 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与音乐学交叉融合创新发 展的方向, 是每一位音乐教育者都应该思考和研究 的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与音乐学的融合发展不能局 限于音乐理论和音乐创作等方面, 人工智能技术也 同样适用于高校的声乐教学实践课堂, 应运用人工 智能技术更新声乐教学模式,拓宽声乐教学路径,为 声乐学生的学习提供便捷 。例如:使人工智能技术与 声乐教学交叉融合 、创新发展,解决美声唱法中外国 语言发音问题,辅助学生掌握多种外国语言,提高声 乐学习效率 、提升学生演唱水平,促进音乐教育智能 化发展 。 当前高校老师和学生在声乐教学活动中都 面临着诸多难题, 本文在国家有关交叉学科方针政 策的指引下, 思考将人工智能应用于高校声乐教学 中的方法,并以外国声乐作品语言学习为例,寻求人 工智能技术服务于音乐学科建设的新方法。
二 、声乐教学中外国声乐作品语言学习存在的 问题
笔者在日常声乐教学中了解到, 高校声乐演唱 方向学生在学习外国声乐作品时, 学生在第一 阶段 的歌唱语言的学习主要依靠声乐老师的指导及学校 开设的歌唱语音课程 。学生在课外自主进行学习时, 一般会对互联网上的歌唱语音拼读教程进行学习, 会依赖于网络上的歌词范读来模仿发音 。通过以上 途径的学习, 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虽然能够取得一 定的学习成效,但想要整体提升学生的歌唱水平,达 到准确歌唱外国歌曲及完美演绎歌曲作品的高度还 有很大的差距 。 因此,在整个声乐教学活动中,师生 还需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究, 明白整个声乐教学过程 中 学 生 学 习外 国 作 品 的 歌 唱 语 言 时 存 在 的 诸 多 难 题,这样才能找到相应的解决策略 。笔者在目前的声 乐教学过程中,主要发现了以下问题:
其一,高校开设的歌唱语音课程不能完全满足学 生学习需要, 学校开设的歌唱语音课程无法使学生 完全准确地完成外国声乐作品的演唱 。高校声乐教 学中针对声乐表演方向的学生,其歌唱语音课程设置基本为 一 学期(分为 32 学时)或 一 学年(分为 64 学时),主要学习意大利语 、德语 、法语三门语言的歌唱语音知识(也有部分高校根据学校师资情况开设其他语言的语音课程),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教授三门或三门以上语言的语音知识, 使学生掌握这些语言单词的拼读方法,并运用到歌唱中去 。除此之外,还会在课程中讲授一些基本音乐术语 、音乐家名字 、歌曲名称等一些基本外语单词 。 由于老师在有限的课程时间 内 要 将 三 门 或 更 多 的 外 国 语 言 语 音 知 识 进 行 讲解, 所以分配到每一 门语言的语音知识讲解时间都是有限的, 学生需要在一学期或一 学年内掌握三门或更多的语音知识是有一定难度的, 这需要学生在课外花大量时间对授课 内容进 行消化,才 能达到熟练使用的效果 。在歌唱语音课程中,老师基本上讲解的是单词的拼读方法,并未涉及语法知识及单词翻译等层面,因此学生在学会拼读后也并不理解歌词 大 意,不能 进行 详 细 的 解 读,在 演 唱 作 品 时 也 无法诠释歌词所描绘的意境 。歌唱语音课程基本采用班级授课模式, 难免存在个别同学因学习方式存在差异而跟不上学习进度的情况, 从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影响歌唱水平。
其二, 通过网络上的外国语言录播课程进行学习具有局限性, 这种学习方式会使学生的学习成果得不到检验,声乐学习效率较低 。网络录播课程只是老师单方面的输出,学生只能一 味地接受,老师无法与学生形成良性的互动, 学生也无法自我验证学习结果的正误, 相对来说, 学生的学习成效也较为低下 。虽然网络中也有高质量的语言录播课程及歌词范读,这些虽然可以辅助学生学习,但并不能完全解决学生在演唱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而且网络课程形式单一且缺乏系统性,并不一定适应每一位学生 。例如:舒伯特艺术歌曲《野玫瑰》和罗西尼歌剧《塞尔维亚理发师》选段《快给大忙人让路》歌曲速度节奏较快, 因此歌词的熟练度和准确度是演唱前的基本要求 。笔者通过在网页及视频播放器中输入歌曲名称进行搜索和观看, 发现相关歌词范读并不会对德语和意大利的歌唱语言进行细致讲解, 更加不会对发元音时的口型 、舌位进行标准示范,而且这两首歌曲演唱速度稍快,有些复杂的歌词根本听不出读音,学生仅仅通过观看演唱视频或范读视频, 难以完成歌曲的正确演唱 。由于每个人发音习惯不同,所以还会存在外国作品的演唱中出现明显的错误自己却意识不到的情况,长期使用这样的方式去学习,不仅会使歌唱语言的发音不准确,还会使声乐学习效率低下。
其三,外国声乐作品涉及语种较多,教师需要解 决所有语种的声乐作品教学存在一定难度 。 国内高 校声乐教学中的美声唱法产生于 17 世纪的意大利, 意为美好的歌唱, 由于当时歌剧演唱方法和剧情需 要,美声唱法随之诞生 。世界各国声乐教育都受到了 意大利歌剧的影响, 美声唱法及歌剧艺术开始迅速 融入各国, 歌剧在欧洲国家的发展培养出了众多优 秀的作曲家与歌唱家, 许多国家都涌现出了符合本 国文化的优秀歌剧作品和艺术歌曲 。许多经典作品 久演不衰,一直延续至今,大量外国声乐作品也成了 高校音乐院校学习美声的学生的必唱曲目 。 由于美 声声乐作品来自世界各国,因此涉及语言门类较多, 例如: 捷克著名音乐家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创 作的歌剧《阿尔弗莱德》《水仙女》等;俄语歌剧莫杰 斯特·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东诺夫》、柴可夫斯 基的《黑桃皇后》等 。声乐教师不一定掌握以上或者 其他更多国家的语言, 因此学生对演唱作品的选择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学生会因为一部分小语种声乐 作品的语言问题而不敢对其进行演唱 。
其四,网络中外国声乐作品歌唱语言录播课程质 量参差不齐,课程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 。随着科技 的发展,网络资源愈来愈丰富,大家可以在网络中搜 寻到很多需要的学习资源 。例如:在优酷、爱奇艺、腾 讯视频 、B 站 、抖音 、微信 、国际声乐等软件平台都可 以 浏 览 到 大 量 的 外 国 歌 剧 以 及 艺 术 歌 曲 的 视 频 资 源,而且还有许多的外国歌唱语言范读视频 。并且, 针 对 声 乐 学 习 者 还 有 德 意 法 等 语 言 的 语 音 拼 读 课 程, 还有一些国外的老师和留学的学生会发布外国 作品的范读视频 。这些丰富的网络资源开拓了学生 学习视野,便于学生了解 、掌握大量的声乐信息 。学 生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原本是一件好事, 但由于 网络中人员结构复杂, 网络上的外国语言录播课程 质量参差不齐, 视频的发布大多没有经过严格专业 的审核, 甚至一些外国声乐作品歌唱语言教学视频 会出现发音不准确 、拼读错误等问题,如果学生缺乏 对歌唱语言发音正误的辨别能力, 也会给观看这些 错误教学视频的学生产生误导。
三、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外国声乐作品语言学习的 策略
人工智能是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研究 、开发用 于模拟 、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 、方法 、技术及 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 目前人工智能在社 会中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这对音乐教育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更有专家学者提出用人工智能助推教 师队伍建设, 期望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教师发展提 供更好的助力 。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声乐教学歌唱语 言的学习之中, 依靠科技的力量解决老师教学与学 生学习中的困难,提高老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效率, 更新传统声乐教学模式, 能够推动音乐与人工智能 的交叉融合创新发展。
其一,开发歌唱语音智能云课程,构建智能系统 的语言学习体系 。针对高校开设的歌唱语音课程不 能完全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问题, 要更新声乐教学 模式, 开发歌唱语音智能云课程来满足学生声乐学 习中歌唱语言的教学与练习需要 。声乐教师和音乐 教育工作者,应该善于思考 、勇于创新,运用人工智 能技术开发外国声乐作品歌唱语音智能云课程,包 含专业教师在线云课程直播系统 、全面完整的外国 声乐作品名师语言讲解课等 。例如:根据多尼采蒂歌 剧《唐·帕斯夸莱》中的女高音咏叹调《姑娘的秋波》 设计云课程, 对意大利语歌词进行系统的语音拼读 讲解和歌词范读,翻译歌词大意,对歌词中单双辅音 进行详细区分, 然后归纳总结出歌曲中出现的歌词 拼读规则,像歌词中出现较多的字母“r”,应读成舌颤 音,用气流从口腔送出推动舌尖的震动,可将它们总 结形成小卡片的形式,方便学生记录学习;在教会学 生拼读的过程中,也要对歌词大意进行讲解,方便学 生理解歌曲情感;经过歌唱语音的系统学习,学生在 歌唱时才能正确表达女主角诺丽娜对纯真爱情的向 往,展现其聪明活泼 、勇敢果断 、爱憎分明的人物性 格 。除此之外,系统可以根据学生日常的歌曲选择和 学习阶段自动匹配不同难易程度的歌唱语音课程, 以便于声乐学生日常歌唱语音的学习和巩固, 还可 以设置互动学习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签到 打卡等方式提高学生自制力 。
其二,建设多功能的智能音乐教室,研发智能歌 唱语音教学及测评系统,及时测评学生的学习成效, 多方辅助学生学习, 为学校师生带来全新智能的音 乐教育体验,更新声乐教学中歌唱语言的学习模式 。 基于人工智能 、互联网 、人机交互等信息技术打造智 慧音乐教室也成了高校音乐教育的新趋势 。针对声 乐学生建设多功能的智能音乐教室, 研发智能歌唱 语音教学及测评系统, 打造灵活互动的智能声乐教 育课堂,协调实现高端智能化的声乐教育 。通过人工 智能改变教学模式 、学习方式,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强化师生互动 。建设多功能的智能音乐教室,利用人 工智能辅助声乐教学, 老师可随时掌握学生在歌唱中的语言学习进度,并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全程监控, 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适度调整 。例如:学生在演 唱 舒 伯 特 艺术 歌 曲《献 词》时,应 注 意 轻 声 与重 音, 不要忽视和混淆该问题 。教师可以在智能音乐教室 对学生的演唱进行录音采集, 对学生的歌唱语音准 确度进行测评, 还可以对学生歌唱语音学习情况形 成数据分析报告并提出下 一 步的学习计划和方案 。 这样不仅便于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采取 因材施教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 而且能够通过先 进数字化信息技术,让声乐教学互动更为智能化,为 师生带来沉浸式声乐教学体验 。
其三,创设科学的声乐学习模式,研发出智能语 言学习软件或设备,这样外国声乐作品的语种多 、教 学难的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目前,面向语言类的学 习软件数不胜数, 尤其是针对英语学习的软件和智 能学习设备应有尽有,针对声乐学习者,应研发适合 声乐学生使用的智能语言学习软件或设备, 利用人 工智能和语言科学的精髓, 根据声乐学生个人水平 及学习能力,为学生提供合适的个人学习计划 。提供 多种语言课程,不仅包含意大利 、法语 、德语等语种, 还应包括许多濒危语种 。要设计个性化的学习界面 和有趣的学习方式降低学生在外国语言的学习中的 畏难情绪,在其中大量融入歌剧作品 、艺术歌曲等内 容进行创意设计,有效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 。例如: 可以运用智能语言学习软件, 对捷克著名音乐家安 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创作的歌剧《阿尔弗莱德》中 的咏叹调《水仙女》进行设计,将作品中的捷克语的 歌词单独列出,方便学习者学习和朗读,对较为复杂 难读的单词设置趣味跟读环节,并设置独立拼读 、自 动检测及纠正环节, 还可以添加歌剧演出画面或者 片段,加深学生对歌词的理解和记忆 。相信通过这样 具有针对性和智能化的学习方式, 会大大提高声乐 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效率, 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 表演的自信心。
其四,引进国内外权威声乐专业人才,搭建网络 智能声乐学习平台, 以此解决网络中外国语言录播 课程质量问题, 开发多元有趣的外国声乐作品语言 拼读课程,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专业的声乐 表演人才 。新时代的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科技是第一 生产力 、人才是第一 资源,在国内声乐教育发展的道 路上, 应广泛吸纳国内外权威声乐专业人才, 采用 “人才培养人才”的新发展模式,提高声乐人才培养 质量 。合理运用人才驱动声乐教育发展,搭建网络智 能声乐学习平台,为声乐专业老师和学生提供高品质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其中包括外国作品语言学习课 程)。 在网络智能声乐学习平台中,对声乐教育资源 的质量进行智能化管理,设定评判标准,筛选合格声 乐教育资源 。鼓励高校声乐教师及音乐专业人才录 制高品质外国声乐作品语音课程, 上传智能声乐学 习平台,例如:录制“莫扎特女高音作品集歌唱教学” 视频,选取歌剧《魔笛》中夜后咏叹调《复仇的痛苦》进 行讲解,这是一首有难度的花腔女高音作品,演唱时 不仅要注意大量的跳音及其声音的高位置,还要注意 歌唱语言的准确性,歌唱语言的准确有利于歌唱技巧 的发挥。在网络智能声乐学习平台中老师对其歌唱中 的花腔技巧和歌唱语言进行细致讲解,学生通过网络 及电子设备随时随地进行观看学习,可以拓宽声乐学 生的学习渠道 。网络学习平台没有地域限制性,其基 本解决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的问题,无论你身处何 地都可以使用平台内的学习资源 。
四、结语
音乐与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 、创新发展,是科学与艺术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 其对于音乐和人工智能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也是人类从信息化社会迈向智能化社会的重要一 步 。本文以人工智能在高校 声 乐 教 学 中 外 国 声 乐 作 品 语 言 学 习中 的 运 用 为例,论述并分析了学生在外国声乐作品语言学习上的问题,为促进人工智能在声乐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提 供 了 新 的 思 考 。在 当 前 的 人 工 智 能 发 展 趋 势中,人工智能赋能音乐教育教学是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同时其也对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创新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对未来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多思索 、勤探究,激发自身在音乐教育中的无限创新潜能,为以后的音乐教育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大力发展交叉学科 健全新时代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DB/OL]. 中国政府网,2021-01-18.
[2]蔡 三发 ,王倩 ,沈阳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学科建设的创新与发展——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杰教授[J].电化教育研究,2020(02):5-9.
[3]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 .关于“双一 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 合 加 快 人 工 智 能 领 域 研 究 生 培 养 的 若 干 意 见[DB/OL].环球网,2020-03-03.
[4]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音乐与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发展理论研究”开题论证会召开[DB/OL].搜狐网,2021-12-0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专家学者热议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 建 设—— 让 技 术 为 教 师 发 展 提 供 更 好 助 力 [N]. 中 国 教 育 报 ,2021-10-0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60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