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08 10:45:2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南通非遗传统舞蹈受历史、地域、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等多重影响,在不同程度上积淀着本地区特有的民族精神、审美心理、传统观念、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文明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掀起热潮的背景下,传承、发展各地各民族的非遗传统舞蹈艺术,不但是地方文艺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同时也是弘扬地方文化精髓、打造地方文化品牌的重要举措。在保护中传承,在发展中创新,这是非遗舞蹈保护工作的思路。在不改变其艺术精髓的前提下,通过改革,把它的传承与创新结合起来,达到符合现代审美观念的效果,让人们更自觉地认同、热爱非遗舞蹈传统艺术,也更为自觉地进行传播,保证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的代代传承。

  关键词: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途径

  南通非遗传统舞蹈品种丰富多彩,艺术表现美妙独特,文化价值深远浑厚。经过人们世代相传,向世人传递着民族的悠久文化。南通非遗传统舞蹈受历史、地域、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等多重影响,在不同程度上积淀着本地区特有的民族精神、审美心理、传统观念、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文明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掀起热潮的背景下,挖掘、传承各地各民族的非遗传统舞蹈艺术,不但是地方文艺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同时也是弘扬地方文化精髓,打造地方文化品牌的重要举措。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来讨论南通非遗舞蹈的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已经迫在眉睫。下面笔者就以南通非遗传统舞蹈为例谈谈对传承和发展的认识。

  一、传承南通非遗舞蹈,保护传统文化

  南通地处江苏省东南部,素有“江海明珠”“扬子第一窗口”之美誉。历来人文荟萃,形成了江海平原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风情。在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南通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舞蹈普查、挖掘、整理、申报工作持续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民间舞蹈非常丰富,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极具保护价值。南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一共有跳财神、抬判、荷花盘子舞、浒澪花鼓、跳马伕、泼花蓝、钟馗戏蝠、如皋莲湘、倒花篮、耥子灯、海安花鼓、海安苍龙舞、海安罗汉龙、常青花担、荡旱船、九狮图、大凳舞、河蚌舞传统舞蹈18项,其中跳马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抬判、荷花盘子舞、浒澪花鼓、跳马伕、钟馗戏蝠、如皋莲湘、倒花篮、海安花鼓、海安苍龙舞、海安罗汉龙10项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级名录。

  如何传承南通非遗舞蹈,保护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完善调查记录体系、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制度等加强非遗舞蹈保护,开展非遗舞蹈资源调查、完善档案制度,加强档案的数字化建设,最大限度地还原项目的本来面貌。因此,在进行普查工作的时候,就要组织足够多的人力物力,把普查工作的网尽量撒得多、撒得广,跟时间赛跑,尤其是在舞蹈项目普查上,必须要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加以审视,可以利用照相、摄影、录音等先进设备,进行全面系统的记录。收集整理,完善调查记录体系、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制度等,加强南通非遗舞蹈保护,以利于今后的传承和研究。

  《跳马伕》是如东民间舞蹈是迎神赛会中的祭神舞,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以丰利、掘港、潮桥等地为盛。舞者少则三五百人,多则数千人,每逢祭祀日,个个头戴黄色纸帽,身着马伕服装、脚蹬草鞋,腰系铜铃,手执铁扦,腮插银针,在祭祀的庄严神秘气氛中,跳着刚健简朴的舞步,发出震耳的吼声,跳跃于“都天王爷”的銮驾前后为其开道,显示出彪悍、粗犷的气势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并寄托着百姓消灾降福的愿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如东县的文艺工作者发现了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加工整理后搬上当今舞台。多年来,王文昌、葛红宜、汪诚、任乃贵等人对《跳马伕》进行收集整理改编。30年中,在市、省、全国多次重大节会活动中频频亮相,好评如潮。2010年6月13日,《跳马伕》进北京参加“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开幕式,并作为首场节目出演等。《跳马伕》为专家所看好而极具开发利用价值,一直处于活化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状态。2011年,《跳马伕》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事实证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是最有活力的地方文化之一,南通文艺工作者对许多民间舞蹈的传承和保护为进一步丰富南通乃至全国的民间传统舞蹈艺术作出了贡献,对当地历史学、民俗学、地域学的研究与考证都具有深邃的历史价值。

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

  二、南通非遗传统舞蹈文化艺术应与现代舞蹈艺术结合进而创新

  据统计,在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中,艺术院校在已经逐渐冷却了的“非遗”创作领域,以其为创作主题的走“非遗”题材路线的作品约占参与综评作品的百分之六十,对现实题材创作的热情及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再认识,体现出评奖活动的舞蹈文化追求,也透露出对于中国非遗民族民间舞创新的期待。多年来,南通许多非遗民间舞蹈经过一些专家的挖掘、整理、创新,已得到了传承与发展,如《跳马夫》《海安花鼓》《荷花盘子舞》等一批创新的优秀舞蹈应运而生,取得了丰硕成果。

  海安历史悠久,古称宁海,海安花鼓在海安流传的三、四百年间,受到了这一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表现的是生活在溪水清悠、田禾葱翠的鱼米之乡的村姑,面朝大海、背朝田庄的黄海渔村的渔妇生活,展现的是她们既热情奔放、又柔美温情的个性,特别是表现村姑、渔妇的“颔首、摇肩、展臂、舒腕”“欲动先出胯,迈步微微颤”的舞蹈语言,活灵活现地再现了悠然自得的劳作生活,蕴藏着渔妇生活悠闲的欢乐情怀。早期的海安花鼓以说唱为主要形式,文艺工作者提炼了《海安花鼓》的舞蹈动作,对原来的舞蹈进行了挖掘整理和大胆创新,融合了现代舞蹈艺术。重新创编的《海安花鼓》在全国民族民间广场歌舞大赛的角逐中,获得过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在文化部群众文化最高政府奖“群星奖”评比中,获得过“群星奖”金奖;在北京市平安大街上参加过国际旅游文化节的行进表演;2008年参加奥运会开幕式垫场表演,从民俗学与艺术的角度考量,《海安花鼓》都具有独特的研究传承价值,是南通地区民间舞蹈的一个重要代表。

  再如,经过创新改编的《荷花盘子舞》2002年12月在首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江苏省民歌民舞民乐大赛中获银奖。2007年,以《荷花盘子舞》为原型的“荷花映日”花车巡游表演在第九届亚艺节上获金奖第一名。但还有一些传统舞蹈存在着老版本、老现象等情况,还需要更多的舞蹈工作者对它们大力传承、创新民族传统艺术。重点鼓励突出民族民间舞蹈元素与现实题材相融合的创作,这样,南通非遗舞蹈文化才变得更加具有活力。

  三、南通非遗舞蹈传承和发展应探索最佳途径

  非遗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发扬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通过什么方式、什么途径来达到最佳的效果,是值得探索的,也是甚为迫切的。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南通非遗舞蹈传承和发展应探索最佳途径。

  (一)文旅深度融合,打响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朝阳产业,可以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的繁荣。南通旅游业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从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来看,南通目前还没有充分开发,真正非遗舞蹈艺术没有纳入旅游业发展范畴。要在景区不定期开设民俗风情舞蹈的表演,因此,挖掘南通民间舞蹈艺术,通过旅游的大舞台,让他们向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进行表演,不但是丰富旅游要素的重要举措,同时还会对地方文化起到很好的传承推介作用,在有效保护前提下,推动非遗舞蹈与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集漓江山水风情、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同时也是全世界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实景演出”的《印象刘三姐》获得成功,还有后来的《印象西湖》都是因为其表演艺术搭上了旅游业发展的快车,不仅使独具当地特色的非遗舞蹈被更多的观众所了解,也打响了地方的文化品牌,这对我们是极具借鉴作用的。

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

  (二)推广具有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南通非遗广场舞蹈

  广场舞是当今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群众基础广泛,具有很强的传播性,可以组织文艺工作者创作出结合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符合群众审美品位的非遗广场舞作品。据统计,南通市目前有千余只广场舞团队,近60万名广场舞爱好者,南通市广场舞蓬勃发展。非遗广场舞的推广和发展,有利于广泛开展非遗舞蹈知识的欣赏普及、精品普及、活动普及,更好地传播非遗舞蹈文化。

  例如,江苏南通市创编的《舞在江海》广场舞,舞蹈编导在动作设计中融入当地传统舞蹈的经典元素。再比如,宁夏吴忠市的广场舞《幸福花儿唱起来》、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馆的《草原欢歌》等,这些作品的诞生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广大群众生活,充分展示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推动了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

  南通市文化馆是中国文化馆协会广场舞委员会、江苏省群众文化学会舞蹈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通过参加全国百姓广场舞展演、文化新生活全国广场舞展演等活动,一定能让南通的非遗广场舞走上更大的舞台,鲜明的艺术特色为更多的人民喜爱。

  (三)非遗舞蹈进校园,建设特色传承基地

  近年来,国家对非遗文化非常重视,可以结合“双减”工作,将非遗舞蹈文化引入中小学校园,鼓励建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代表性舞蹈项目特色中小学传承基地,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参与授课和教学,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教育读本。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遗舞蹈培训,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建设一批国家非遗舞蹈传承教育实践基地。把非遗文化纳入到学校课后服务体系中,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培养传承人,让学生在认识非遗中体验传统文化带来的乐趣,加深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将非遗舞蹈技艺传承并发扬下去,同时也能打造具有乡土历史文化底蕴的课后服务品牌。

  例如,2018年4月16日,在南通“跳马伕”舞蹈传承人任乃贵老师的指导下,6名来自印度、乌干达等国家的留学生和近千名如东县丰利小学的同学,共同展示了由国家级非遗舞蹈“跳马伕”改编的“马伕操”,让孩子们深深地感悟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结语

  在保护中传承,在发展中创新,这是非遗舞蹈保护工作的思路。在不改变其艺术精髓的前提下,通过改革,将传承与创新结合起来,达到符合现代审美观念的效果,让人们更自觉地认同、热爱非遗舞蹈传统艺术,也更为自觉地进行传播,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的代代传承。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2]李辉.当代城市广场舞蹈调查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2.

  [3]杨一凡.“非遗”视域下传统舞蹈的传承研究——以朝鲜族长鼓舞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08(16):160-16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469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