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茂腔戏流行于山东东部地区, 深得本地的人民喜爱,作为地方特 色, 茂腔秧歌可以说是人人都会, 尤其是青岛、 潍坊、日照、烟台等地的老百姓几乎人人都能 来上几句,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戏曲在流传 中传唱度越来越低, 2006 年胶州秧歌和茂腔同 时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并在 2012 年 经国家批准从原来的茂腔剧团变为“胶州市茂 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2019 年 11 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 名单》公布,胶州市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 心获得“茂腔”项目保护单位资格。本文对茂 腔秧歌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做了分析。
关键词: 茂腔艺术 ; 茂腔秧歌 ; 传承
茂腔秧歌艺术主张的是用文学唱词和戏剧 文化进化到板腔体之后,形成了特别的规律, 拥有基本曲调,根据节奏、速度、音调等不同 方面的变化,衍生出不同系列的板式。任何一 种艺术都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注入新的特色。 为了将茂腔秧歌艺术更好的保护传承,在经过 多年的发展改进,茂腔艺术在唱腔、内容和装 扮上也有了新的改变,以此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
一、茂腔秧歌的特质与背景
(一)走进茂腔秧歌
山东半岛人民喜爱的茂腔艺术最大的一个 特点就是通俗易懂,且内容都是本地的方言和 口语, 极接地气。最初的茂腔只有本肘鼓, 主要 以打击乐伴奏,到了后来开始加入柳琴伴奏, 据说还曾被分为过两派。一派是山东临沂地区 的以肘鼓为主的柳琴戏,另一派在淄博地区较 为受到喜爱,被称为五音戏,最终两派并作一 派,经过发展成为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茂腔。 都说茂腔曲风偏委婉幽怨,并非欢快开心的腔 调, 在妇女中喜爱程度最高, 总能能引起共鸣。
(二)茂腔剧团的发展史
1958 年至 1965 年, 剧团创作改变古装戏、 现代戏等十余出在山东省各地巡回演出,受到 群众热烈的追捧。到了七十年代初, 1973 年的 6 月至 9 月,剧团创作了三部新的曲目现代式的 茂腔小戏,在青岛连续演出三个多月,就连周 末都要加场演出, 深受当地人民喜爱。1987 年 5 月, 《金嫂子》获得了山东省文化厅颁发的 “百场演出奖”1989 年 5 月, 完成了“艺术科 学国家重点研究项目文艺集成志书山东卷的普查和编撰”, 被山东省文化厅、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省文联授予“先进单位”的称号。到了90 年代, 剧团举办了“建国四十周年纪念”活动,受到了山东省各级领导的热情祝贺。后又连续获得“山东省先进剧团”、“山东省文化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1995 年新创作的大型现代秧歌剧获得了山东省第五届艺术节的集体优秀演出、编剧、导演、作曲、表演等多个奖项。剧团内多位艺术家被评为先进个人。1998年 10 月剧团还远赴韩国大邱市演出交流。2000年拍摄的大型电视艺术片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2001 年, 茂腔剧团招收了 23 名新学员、并培养成才。期间获得了多个奖项。终于在 2006年,茂腔和秧歌艺术被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曾金凤也被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茂腔的传承人, 自 2003 年起,每年的五月至十月周末晚上茂腔剧团都会在胶州市人民广场等露天场所,免费为市民演出。
(三)剧团的划转
2012 年 6 月,胶州市编办正式将茂腔剧团划转为“胶州市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这一举措使原本的文艺院团模式不再保留,并承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任务,目前剧团完整版剧种在 40 多个。在划转之后, 剧团也在积
极的为团内增加新鲜剧本, 2010 荣获第二届中国秧歌节最佳风采奖等等先后几十个奖项。多年来,茂腔剧团致力于茂腔艺术的发展,每年演出 200 场以上,并先后获得过多次奖项,就连国家领导人观看后也赞不绝口。
二、茂腔戏曲的现状分析
现如今,喜爱传统戏曲的人越来越少,茂腔戏曲作为地方性的重要的文化遗产已经开始出现了消解的情况。针对此情况做了以下几点分析。
(一)茂腔秧歌的局限性
现代社会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不止是国内的艺术形式,外国的文化传播也使公民对文化艺术的需求和选择更丰富。茂腔秧歌本身的表演模式对观众的吸引力有所降低,而茂腔秧歌的喜爱者又偏向于老一辈,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对传承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观众审美出现改变
在现如今丰富多彩的文化影响下, 许多“快餐式”演出也出现在我们眼前, 短、平、快已经成为大多数人们生活的一种方式,现 代观众更喜欢娱乐性高的艺术节目,而 茂腔秧歌本身的旋律和表演模式受到架 构的封闭,再加上本身就是地方性的民 族戏曲,使得热度也越来越低,逐渐面 临发展传播的窘境。
三、茂腔剧团保护与传承研究
随着演出人员年龄的老龄化,创始 人先后离世,不止是茂腔,很多非遗的 艺术都会在传承中有中断的情况,现实 情况很不乐观,许多茂腔艺术的专业艺 术家也到了暮年,这意味着一旦有一天 这批可以教授新人学习和帮助的艺术家 们不在了,传承和保护终将只会成为空谈。
(一)人才的培养和传承
剧团从创建初期到划转后,一直重 视人才培养,除了专业剧团在乡镇也有 一些小团体, 为了更好的培养和传承。茂 腔剧团在 2001 年时便招考了 23 名初中 生,开办茂腔班,有目标的培养学生, 招考初中生也是为了避免后期人才的流 失,现如今, 23 位毕业的演员全都留在 了剧团。可这样的方式仍非远远不够, 人才的流失意味着茂腔艺术喜爱者的流失,面对这样的危机,应当借助现代化 的力量认真记录,比如录音、录像、文 字、和记谱的的方式小心保护下来,这 样方便在日后遇到具有争议性的时候可 以拿出来学习研讨,并作为恢复茂腔原 本模样的珍贵遗产。
(二)自发的传承保护措举
在茂腔艺术传统文化遇到新时代的 多种文化冲击时,茂腔剧团从未停止坚 持和挖掘, 为了弘扬胶州的特色文化, 在 研究发展胶州地方艺术的基础上,还拍 摄了《茂腔专题片》, 组织制作 12 部传 统茂腔戏曲系列光盘 300000 余套并进行 了推广和普及。以群众生活作为基础, 抱着绝不能让秧歌的文化品味降格,绝 不能让茂腔的艺术魅力在胶州人心中减 分的想法。带领全团演职人员从时代发 展的要求出发,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 新,用文化创造精品回报喜爱茂腔的群 众。多次在全国全省获得过奖项。近几 年来,还创排了《新土地法》、《崇尚 科学文明、揭批法轮功》、《交通安全 伴你行》等宣传演出 20 多场,在 2003 年,茂腔剧团新创作的茂腔小戏分别获 得了青岛市“人口与文化”文艺调演的 二等奖和一等奖,所有演出均以群众生活为基础生产创新。
(三)非遗的保护措施
2006 年在茂腔艺术入批国家非物 质文化遗产之后,青岛市茂腔剧团在继 承传统剧目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将茂 腔艺术保护和传承下去,又致力于开发 新剧本,为文艺事业添砖加瓦,日复一 日,剧团日渐壮大,目前已有演职人员 一百多位, 2017 年, 《秧歌乡的故事》 作为山东省唯一一部戏曲大戏入选了由 中宣部、文化部举办的 2017 年全国基层 院团戏曲会演,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和 观众的一致好评。茂腔秧歌艺术剧团在 继承前辈艺术遗产的同时,还承担着传 承与保护的责任,无论从哪一个角度, 茂腔艺术都应该被传承并发扬光大。多 年来,茂腔剧团一直努力组织开展研讨 活动,每年送戏下乡 300 多场,大型公 益性文化活动 100 余场, 对农民群众的 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明娱乐的和谐发 展有着巨大贡献。
结语
茂腔秧歌艺术距今已有 200 多年的 历史,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迫害,现在 仍不减传唱,这代表着地方传统文化戏 曲的魅力,而作为文化遗产,只有实现 传统才能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发展,并 提高茂腔秧歌本身的影响力。这是提升 民族文化实力的一种方式,也意味着传 承传统戏曲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 余聿莹 . 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空间分布研究 [D]. 湖南师范大学 ,2020.
[2] 王晴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 张家湾民间花会研究 [D]. 中央民族大 学 ,2020.
[3] 索美超 . 文化地理学视域下的山 西代表性民间舞蹈语言研究 [D]. 中国艺 术研究院 ,2020.
[4] 李婉真 . 山东柳林花鼓的考察与 研究 [D]. 山东师范大学 ,20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4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