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刍议中提琴的艺术传承与创新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01 15:49:4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 各国文化艺术交流频率增加, 不同国家之间的传统音乐以及乐器得到了融合发展的机会, 在保持自己独特民族艺术风格的同时还能够取长补短,优化自身的音乐表现力,实现各国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提琴作为 应用比较广泛的弦乐器,不仅能够被应用于乐团重奏合奏中,同时还能够用于独奏,展现出非凡的艺术魅力。要想实现中提琴 的艺术传承与创新就应该了解其发展与来历,因此本文从中提琴的历史发展谈起,论述中提琴在我国传播发展的特征、中提琴 的演奏艺术与技巧,最后提出促进中提琴艺术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策略。

  中提琴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然而当前中提琴在国内的传播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对此, 中提琴演奏者应该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重视演奏技巧的训练, 广泛学习优秀中提琴音乐作品,了解其中的文化底蕴,提升自己 的音乐艺术修养。此外,中提琴演奏者还应该保持创新的发展理 念,注重音乐与技巧的融合训练,将现代化音乐理念以及现代化 演奏技巧融入到传统演奏过程中去,培养出更具突破性和创新性 的中提琴演奏人才,发挥出中提琴艺术的独特性,促进中提琴的 艺术传承与创新发展。

  一、中提琴发展史介绍

  与其他传统管弦乐器相比,中提琴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大 约在 15 世纪末才出现在音乐舞台中。经过近一百年的发展,中 提琴逐渐被管弦乐团接受并应用于辅助演奏,当时并不受乐团乐 手的重视。直到 18 世纪, 人们逐渐重视中提琴在乐团中的应用, 中提琴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大型室内音乐会中。18 世纪末,出现 了较多中提琴的独奏作品,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事物的发展总是 曲折的,中提琴发展至 19 世纪失去了音乐市场,人们丧失了对 中提琴独奏的兴趣,因此该时期人们更多地将中提琴应用于乐团 合奏中,发挥出了中提琴的辅助协调作用,同时也促进了中提琴 在乐团中的发展,奠定了其在乐团演奏中的地位。
\

  从外观上来看,中提琴较之小提琴具有更大的体型尺寸, 其余几乎没有差别,且两者在演奏技巧方面也存在较多相似之处,比如中提琴的四根琴弦中有三根琴弦与小提琴相同,但由 于中提琴音域更加广泛,音律体系比较小,因此在演奏低音琴 弦时又更加接近于大提琴。但同时,中提琴又拥有自己独特的 音色和演奏技巧,是重要的独立乐器。受到中提琴独特的音乐 感染力以及表演力的影响,很多经典的交响乐作品都将自己的 主题部分交给中提琴进行演奏,利用中提琴饱满的音色、丰富 的旋律表达出音乐作品的内涵与情感。随着世界音乐艺术的交 流与发展,中提琴受到我国音乐学者的喜爱,中提琴独奏也逐 渐在我国音乐市场中流行起来。因此,我国演奏者应当保持创 新发展理念,精进中提琴演奏技艺,从而实现中提琴艺术的传 承与创新发展。

  二、中提琴在我国传播发展的特征

  (一)早期传播内容具有局限性


  经过对相关资料的查阅研究能够发现,早期中提琴在我国 传播的途径基本上只有西洋管弦乐队,当时西洋管弦乐队经常演 奏的交响乐作品为广受欢迎的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等名家经 典曲目,中提琴在这样气势恢宏的交响乐作品中能够充分展示自 己的艺术特征与音色属性,加深了国人对中提琴的印象。然而受 到历史原因的影响,早期中提琴只能够通过西洋管弦乐队的演奏 进行传播,并不能够以独奏的身份流传到大众视野中,因此在一 定程度上限制了中提琴艺术的发展与传播。甚至在很多城市开始设立中提琴专业培训的时候, 大众并不熟知中提琴, 且对小提琴、 中提琴存在混淆的情况,对于两者的差异并不了解。

  (二)传播内容本土化发展

  中提琴传入中国之后,虽然面临较大的发展局限,但是也 在缓慢地发展传播。我国音乐家更是在中提琴演奏与创作中增加 了本土特色内容,开辟了中提琴创新发展的道路,我国优秀中提 琴家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同时,我国交响乐演奏也在不断发展并 逐渐成熟,中提琴演奏者在独奏、重奏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进步。 在中提琴演奏发展的基础上,我国更是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曲 家,他们在本国创作土壤环境中尝试将本土音乐作品改编到中提 琴上,对现代中提琴在我国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传播途径较为单一

  从中提琴在我国传播发展的历程来看,其主要的传播途径 就是管弦乐队的演奏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管弦乐团演奏员 也成为了我国第一批培养专业中提琴演奏者的老师。经过多年的 发展,我国逐渐成立了多所专业音乐学校,设立了中提琴演奏专 业,配置了专业的中提琴演奏教师,开始培养我国自己的中提琴 演奏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文化的沟通与交融,中提琴演 奏者也获得了出国深造的机会,进一步促进了我国中提琴演奏专 业的发展。进入21世纪之后, 中提琴演奏艺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很多优秀中国选手开始在中提琴国际比赛中崭露头角,并长期活 跃在国际舞台中,彰显了我国中提琴演奏教育以及艺术发展的实 力与进步。

  三、中提琴的演奏艺术与技巧

  (一)演奏辅助与独特艺术表现


  经过上文分析能够知道,中提琴最早就是作为一种辅助演 出的乐器,因此其在发展过程中一直保持着极佳的辅助艺术,不 仅包括通用的中提琴辅助演奏形式,同时还包含以中提琴为演奏 核心的演奏方式。从中提琴外观上来看,其大小适中,没有大提 琴那么引人注目,在音域方面也与小提琴有所区别。因此,中提 琴常被用于处理音乐作品中过渡的部分,能够展示出极佳的变化 性,同时还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内涵,进一步弥补其他乐器在 表达上的劣势,优化整个音乐作品的表达效果,提升整体音色与 演奏水平 [1]。

  (二)揉弦演奏技巧

  在中提琴演奏过程中,揉弦的应用能够更好地呈现与表达 音乐作品的内容,体现出表现性的艺术特征。首先,虽然中提琴 和小提琴在左手演奏中的差异不大,但在揉弦演奏时,中提琴演 奏者应更多地采用大臂带动小臂手腕和手指进行揉弦,且揉弦的幅度应比小提琴揉弦幅度大一些。由于中提琴琴弦比小提琴琴弦 粗一些,所以在演奏时左手与琴弦的接触面应再多一些,以便产 生揉弦达到最优效果,并服务于演奏的音色。其次,揉弦一般服 务于演奏者的情绪,能够辅助进行情感的表达。演奏者的情绪将 会受到音乐作品的内容、情境以及演奏现场的影响,而演奏者通 过不同演奏技巧的应用,合理控制其演奏的幅度与频率,这样就 能够展现出不同的情绪与心境。通过揉弦技巧的应用,演奏者能 够体现出具有强烈反差的情绪。因此,演奏者根据自身对音乐作 品的理解应用揉弦技巧能够更好地展现个人风格,不同演奏者使 用揉弦技巧的方法不同,熟悉的听众仅仅通过揉弦的应用风格就 能够分辨出不同的演奏家。最后,演奏者还应该从作品的理解出 发,展示不同的揉弦技巧。经典的音乐作品都体现出不同的时代 特征,创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音乐作品中,最终形成独特的音 乐风格,而演奏者的演奏其实就是一次二度创作,其应该在尊重 原著的前提下体现出自己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 [2]。

  (三)重视文化底蕴的把握

  要想成功演绎一首音乐作品,演奏者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 乐器演奏技巧,掌握音准、音色、节奏,同时还应了解音乐作品 的文化底蕴,深入感受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将具体的音乐文化用 中提琴演奏出来。对于中提琴演奏者来说,其自身对于音乐文化 的理解与认知也会影响到其演奏的效果,只有丰富其文化内涵, 才能够提升演奏的艺术感染力。对于我国中提琴演奏者来说,其 在演绎不同音乐作品的时候更加应该注意文化之间的差异 [3] 。 西方音乐文化强调美与真,因此在艺术表达时情感更加浓烈,而 中方音乐则强调善和美,在表达方式上更加含蓄和内敛,这就要 求中提琴演奏者注意区别不同文化的内涵, 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 调整演奏技巧,展示出不同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 [4]。

  四、中提琴的艺术传承与创新发展

  (一)夯实演奏基本功


  中提琴演奏基本功是其艺术传承与训练发展的基础,演奏 者以及学习者应该夯实演奏基本功,强化自己的演奏技巧。经过 上文分析能够知道,音准对于中提琴演奏来说非常重要,也是弦 乐器演奏的基本要求,因此演奏者应该掌握精准的手指位置,明 确把位概念,通过训练保持手指框架的稳定,在大量的学习与练 习中培养良好的内心听觉,进而确保中提琴演奏过程的音准。音 准训练将贯穿中提琴演奏者的一生,可以采取空弦运弓的方式, 逐渐增加力度,先解决音质问题,感受中提琴真实的声音,之后 再通过自己的听觉感知不同的音准。演奏者在音准训练过程中应 记忆对应位置以及手臂的动作,形成手、眼、心一体的音准记忆 模式,保障演奏的精准性。除了音准之外,演奏者还应该锻炼自 己左右手的技巧,提高双手的协调配合能力。如果演奏者的左手 力度不足,那么就会导致整个音乐演奏的音量不均匀,音色不够 平滑和稳定,同时也会影响其右手的演奏。因此,演奏者应当注意训练自己手指的力度与耐力,进行换把位动作反复训练,对于 自己左右手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练习,提高演奏者左手的力度与耐 力,提升其右手的灵活性,提高音乐演奏的质量。只有掌握了较 为扎实的基本功,中提琴演奏者才能够更好地处理不同艺术风格 与特征的音乐作品,达到声情并茂的演绎效果 [5]。

  (二)强化作品分析能力

  任何优秀的、经典的音乐作品都饱含创作者的心血,作品 中往往充满作者的情感,不同风格的创作者通过不同内容与形式 的音乐作品展现出自己的思想。对于中提琴演奏也是一样的,演 奏者在演奏音乐作品之前应该强化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体验,了 解其创作的意图与风格,并在演奏的过程中融入自己对音乐作品 的理解,形成二次创作,显示出独特的演奏风格。首先,演奏者 应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比如创作者的个人信息、时代背景、作 者艺术风格等,增进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的了解,以免在演奏的时 候出现较大的出入。之后就是对音乐作品的体验,演奏者可以将 自己代入创作情境中体验作品的内容,感受作者的心情,这样自 然而然就获得了演奏创作的灵感与欲望。演奏者保持着作品体验 的心情开展试奏,即对作品的初步尝试演奏,将作品的主题思想 以及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合在一起,并合理评价自己的试奏效果, 对其中存在差异以及不合适的地方进行修改与完善,最终完成一 个完整的演出 [6]。

  (三)融合传统与创新理念

  经过上文分析可知,中提琴传入我国之后经历了曲折的发 展阶段,而后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在此基础上,人们应当保留中 提琴自身优秀的文化特征与文化底蕴,同时,联系我国民族文化 特征, 融合传统与创新理念, 实现中提琴的艺术传承与创新发展。 传统的中提琴演奏以及创作理念是当前中提琴发展的基础,人们 应将其与现代化创作理念结合,推动中提琴在我国的创新发展。 此外,人们还应该总结当前中提琴演奏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 国内中提琴演奏者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打造交流平台,给 予演奏者与学习者创作思维碰撞的机会,激发其创新思维与创作 思维,推动中提琴演奏艺术的深层次发展。

  (四)丰富多元化的演奏形式

  随着各国文化不断交融,音乐文化不断发展。演奏形式不 再停留于单一的管弦乐器或民族乐器各自演奏,而是呈现乐器相 融合发展的现象,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打破固有的演奏形式,互 相贯通,呈现新的视听效果。中提琴作为弦乐器中必不可少的乐 器之一,演奏者应突破原有演奏编制,大胆创新,不断尝试与其 他乐器组合的演奏形式,挖掘中提琴在演奏中更多的可能性。中 提琴演奏者和学习者还应在学习中继续发掘优秀的中国作品,创 新演奏方式和演奏形式。改编扩宽中提琴重奏的演出曲目,在曲 目上、演奏形式、演奏编排上多下功夫, 让更多的人熟知中提琴,用中提琴独特的音色魅力感染听众。
\

  (五)培养创新作曲人才

  中提琴的艺术创新发展不仅体现在演奏技艺方面,同时还 体现在文化创作方面。音乐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发生了较大的 变化,当下应当贯彻创新性的、灵活性的、现代化的创作理念, 推动中提琴作品的创新发展。此外,文化部门以及音乐专业院校 也应该鼓励创新化创作行为,培养出符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中提 琴音乐作品创作人才。最后,音乐创作人才还应该补充自己的音 乐文化知识,强化自己对我国传统文化内涵与风格的理解,能够 在创作中融合传统音乐艺术,提升中提琴音乐作品的价值。

  结语

  综上所述,中提琴在多年的发展中展示出了自身的演奏魅 力,中提琴演奏者应该不断深化情感体验, 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 把握作品的风格,坚持创新发展的基本理念,夯实中提琴演奏 技巧,强化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促进中提琴的艺术传承与创 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松 . 中提琴教学中关于乐队合奏能力的培养探析 [J]. 艺术评鉴,2021(11):132-135.
  [2] 许莹 . 有关中提琴的发展史及演奏艺术探究 [J]. 明日风尚 ,2021(09):31-32.
  [3] 李华 , 戴馨颖 . 中提琴舞台演奏过程中的心理调控研究 [J]. 大观 ( 论坛 ),2021(02):35-36.
  [4] 黎喆 . 中提琴演奏中常出现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J]. 艺术品鉴 ,2020(24):160-161.
  [5] 曹海涛 . 探讨中提琴的发展史及演奏艺术 [J]. 黄河之声 ,2020(06):15. [6] 曹海涛 . 对中提琴音色的理解及基本控制方法 [J]. 黄河之声 ,2020(04):4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414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