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美育元素挖掘的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4-01-23 16:02:4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小学音乐是进行美育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对培养学生的审美内涵以及文化素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代替的重要 作用,挖掘小学音乐中的美育元素也是新课标指导下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本文基于新课标指导下的小学音乐美育实施规范, 指出美育元素挖掘的可行性策略,意在使教师通过对单元主题、活动特点、作品内涵、音乐资源、音乐文化的挖掘实现美育元 素的渗透,帮助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 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与育人价值。音乐教 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教师要重视小学 音乐中所独具的美育元素,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积极挖掘 教材资源,通过实践与探索促使学生不断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 现与创造能力,体会音乐艺术所蕴含的精神品质与审美内涵,实 现自身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新课标指导下的小学音乐美育方向

  音乐学科课程内容包括“欣赏”“表现”“创造”和“联 系”四部分艺术实践。《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版)》(以 下简称新课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引领学生在健 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逐步提高感受美、 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倾向 [1]。
\

  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美育要点

  (一)感受美


  音乐并非是具象的,而是抽象且饱含思想基调的。通过各 种音域的变化,能唤起审美主体对音乐情绪的感受,进而借助音 乐元素,丰富情感世界,获取更加完整的音乐体验。在小学音乐 课堂中,教师应借助音乐这一表达情感内涵的重要载体,运用歌 唱律动、音乐游戏以及音乐情境,帮助学生感悟音乐不同情绪, 参与审美体验,在艺术情境中接受美育熏陶。

  (二)欣赏美

  在音乐教学之中,欣赏具有充沛的情感性与趣味性,对提 高生学生的审美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际课堂中,教师要注重 对学生音乐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通过乐曲所传达的思想情感以 及精神力量,促使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更深层次的感悟,丰富自 身精神世界,最终成长为有理想、有信念、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 的优秀青年。

  (三)表现美

  音乐表现是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有效 提高审美主体对音乐的理解表现以及创造能力。结合小学生的身 心发展特点以及音乐学科所独具的美育元素,教师可以通过实践 活动来降低知识与技能学习的难度,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感受 音乐的表现方法,更好地掌握音乐情感内涵以及表现形式,释放 天性、自由发挥,在感受作品的意境美中,为积累音乐文化、鉴 赏美、创造美而奠定良好基础。

  (四)创造美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通过 创作,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质,又可以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 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累音乐常识,通过听 赏、演唱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音乐情感、旋律发展以及节 奏变化,在积累一定基础后,利用所学乐理知识在遵循音乐节奏的基础上,通过肢体动作、声音表演等形式进行乐曲创编 [2]。

  感受、欣赏、表现、创造这四个元素在音乐课堂中相互关 联又相互支撑,组成了小学音乐美育方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 要由此出发,带领学生深入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内涵,通过鉴 赏积累乐理知识,进行美的创作,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自身核心素 养的生成与发展。

  三、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美育元素挖掘的策略

  前文已经对新课标指导下的小学音乐美育教育方向以及课 堂教学中的美育元素进行深入挖掘, 要想实现理想化的教育目标, 实现美育元素的有机渗透,需要教师深入挖掘美育元素,建立教 材与美育理念的链接。笔者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对小学音乐 课堂教学中美育元素挖掘策略进行深入剖析,意在找准教材与美 育的关键,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发展。

  (一)挖掘教材单元主题,激发审美感知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单元主题的挖掘, 重视美育与教材内容的关联,并依据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教学要 求进行教学方案设计,为后续听赏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通 过对新课标的研读可知:聆听是音乐学习的基础,是培养学生核 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良好的音乐听觉和欣赏能力对学生丰富情感 体验、积累音乐听觉经验、感受音乐的美好、身心健康成长具有 重要意义。为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教师可根据主题播放课内外 乐曲,促使学生通过律动感受音乐情绪、提高音乐感知力,通过 听赏而体验音乐的美感,在听赏中感受乐曲的奔放以及音乐的独 特形态。

  以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亲亲红领巾》教学为例,本单元 包含“亲亲红领巾”“共产党儿童团歌”以及“出旗曲”三篇曲 目,单元主题围绕着红色文化展开,以慷慨激昂的旋律意在促使 学生通过乐曲的学习,感受节奏的明暗变化。在课程开始前,教 师应深入挖掘各曲目所蕴含的情感基调,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入 队时的情景以及佩戴红领巾时的心情。由此为切入点,在“亲亲 红领巾”乐曲教学中,教师促使学生怀揣着入队时的高昂情绪伴 随音乐节奏而演唱。与此同时,结合单元主题,教师在完成课内 乐曲讲授的基础上,为大家持续拓展《红领巾飘起来》《我爱红 领巾》《红领巾进行曲》等,引导学生在听赏中感知此类红色歌 曲的情感基调。

  如上,通过对单元主题美育元素的挖掘,能够使学生在明 确的单元教学目标指引下,通过学唱、听赏、实践等手段感受音 乐的魅力,触发自身审美情趣,为表现、鉴赏以及创造“美”奠 定坚实基础。

  (二)挖掘教材活动特点,丰富审美实践

  小学音乐教材作为音乐课程开展的基础,是实施美育教育 的重要素材。鉴于此,教师要深入挖掘音乐教材内涵,合理利用美育元素,帮助学生通过实践丰富自身音乐表现力与审美力。除 此之外,教师也可借助民族乐曲,促使学生跟随旋律富有节奏的 摆动,沉浸于角色之中,感受不同地区的音乐特色,进而获得丰 富的审美体验,实现自身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

  以四年级上册《跳柴歌》课题为例,通过课前对乐曲创作 背景以及旋律曲调的掌握,可知本首曲目节奏明快,是海南黎族 特有的民歌形式,由“跳柴”游戏演变而来,通过竹竿的碰击敲 出非常富有节奏的响声,能够变化出非常多的舞蹈动作。通过对 乐曲中民族文化的挖掘,教师可以此为主题开展音乐创编教学, 根据教材中所提供的“律动跳柴歌”指导学生思考除竹竿外,还 可以运用哪些材料替代竹竿完成本次活动。随后,指导学生十人 一组由两位同学利用周边素材充当“竹竿”,其余学生模仿“跳 柴”游戏的舞步与动作,体验音乐特色,感受民族音乐的内涵。 与此同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通过节奏律动肢体活动感受歌声表 达,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在班级内开展“跳柴”游戏比赛,各组 成员配合着《跳柴歌》进行律动,游戏过程中教师进行监督,节 奏感最强其脚步动作未出现错误的小组即为取胜。在竞赛活动中, 能使学生在感受音乐民族文化之美、表现美的同时通过团队游戏 建立良好的合作意识。

  如上,通过对教材中活动中所蕴含的美育元素挖掘,能够 轻松找寻到教材与美育连接点, 促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 对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与理解。

  (三)挖掘教材作品内涵,提升审美素养

  音乐教材经专家委员组编撰审批,收录了蕴含思想文化、 家国情怀、亲情友情等内容的优秀曲目,具有显著的美育功能。 对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只关注到乐理知识的渗透,同时也 要从文化与艺术的内涵出发,引导学生多维度的领悟音乐魅力, 深化对音乐艺术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将音乐教学与语 文、美术等科目相关联,形成学科纵向育人机制,凸显音乐与其 他学科的融合特性。

  以五年级上册《七子之歌——澳门》课题为例,在课程开 始前教师通过资料的搜集以及文献地翻阅,了解到《七子之歌》 是诗人闻一多于美国留学期间所创作的组诗作品,充分凸显了对 祖国的怀念与赞美。经过后世改良创编,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耳熟 能详的歌曲——《七子之歌——澳门》。通过课前的研习,教师 深入教材作品内涵,并确立本单元教育活动应从“家国情怀”展 开,促使学生通过对乐曲的听赏以及对创作背景的了解,深化对 音乐艺术的了解,感受歌曲中所包含的丰富情感。在演唱活动开 始前,为更好地帮助学生把握曲目中所蕴含的情感基调,教师首 先指导大家朗读歌词,并思考:在歌词中曾出现了几次对母亲的 呼唤?每一次都体现了创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根据学生所提出 的答案,教师利用媒体播放第一乐段与第二乐段,使学生通过旋 律体味情绪的变化,体会两个乐段所凸显的不同情感。为提升学 生的审美素养,教师也可以鼓励大家利用语文学习中所学到的语 言描写分析法, 对乐曲所传达的思想情感以及重点信息进行剖析, 进而实现自身核心素养以及审美素养的全面提升。

  如上,通过作品情感内涵的挖掘,能够使学生对乐曲的感 受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进而借助音乐元素获取更加完整的音乐体 验,感悟音乐所传达的情绪。

  (四)挖掘民族音乐资源,扩展审美视野

  新课标中指出:培育学生形成丰富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 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理解音乐相关文化、提高审美情趣是小学 阶段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3] 。鉴于此,教师应在原有教学内容 的基础上,挖掘教材乐曲中可能相关的民族音乐元素,以环境育 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新鲜、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从而使学生 在感受美的情境下,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豪,对学生的 情感与心灵起到滋养作用。

  以六年级下册《什么结籽高又高》课题为例,本首曲目来 自著名影视作品《刘三姐》,以圆润自然、积极自然的旋律,将 壮族自治区“三月三歌仙节”热闹的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为更 好地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教师可以借助 多媒体技术在歌曲学习前向学生介绍“三月三”节日的起源以及 关于“刘三姐”的传说。在良好的氛围下,学生的乐曲学习热情 显著提升。与此同时,以壮族歌会为线索,教师可深入挖掘与之 相关的民族音乐资源, 持续导入《山歌好比春江水》《荠菜花调》 等民歌对唱曲目,使学生在民族文化的影响下对“唱山歌”这一 音乐表现形式产生很为深刻的认知与理解。与此同时,结合新课 改要求,为丰富学生对不同形式音乐的表现特征及风格的感受与 体验,提高学生对美的表现能力。教师也可以引导大家伴随乐曲 舞动身体,在良好的情境下升华对乐曲的感悟。

  如上,通过民族音乐资源的引入与挖掘,能够使学生在欣 赏美的过程中丰富自身精神世界,产生对音乐作品的深层感悟, 进而实现自身核心素养的提升。

  (五)挖掘传统音乐文化,丰富精神世界

  传统音乐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经受磨炼与洗礼,是我国 宝贵的文化精髓。在新课标引领下,教师要注重对传统音乐文化 美育元素的挖掘,引导学生通过聆听、表演、鉴赏等形式深化对 乐曲的感受与体验,争当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在丰富自身精神世 界的同时,结合乐曲旋律,通过肢体动作以及声音表演等形式对 乐曲进行创编,从而有效实现自身创造能力的提升。
\

  以四年级下册《忆江南》课题为例, 本单元内容都围绕着“江 南春色”而展开,利用娓娓动听的语调凸显了江南的别样风光。 首先,教师应指导学生聆听“忆江南”曲目,引导学生通过旋律 听辨音乐中的情绪以及情感变化,跟随曲目闭眼幻想,此刻在你 的脑海中浮现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与此同时,在学生完成听赏 任务后,教师邀请学生利用所学语文知识为大家讲解《忆江南》 一诗的主要内容, 促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下欣赏美、感受美。 接下来,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教师应积极挖掘传统音 乐文化资源,以“江南风光”为牵引,为学生拓展游牧民歌,鼓 励学生将草原歌曲与江南小调进行对比,感受传统音乐文化的包容与差异。不仅如此,为培育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也可以鼓励 大家搜集资源,整理与江南有关的诗词,将其改编为江南小调, 在创作中实现自身思维能力的提升。

  如上,通过音乐的横向对比,能够使学生储备更多的音乐 知识,在美育的影响下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进而实现自身核心 素养的有效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在课程标准改革下,教师应及时调整音乐教学 方法,以“美育”为核心,深入挖掘小学音乐中所蕴含的美育元 素,以美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相信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 力下,小学音乐教学将会焕发全新的生机与活力,进而促使学生 在良好的氛围下, 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李瑞萍 . 小学音乐课程实施中的美育探索 [J]. 山东教育 ,2021(53):43. [2] 金梦恬 . 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策略探析 [J]. 北方音乐 ,2020(22):145-147.
  [3] 林雯聪 . 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的策略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0(31):135-13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181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