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探析音乐教学培养中学生欣赏力的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1-12-21 17:42:2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 是 音乐教学的核心目标。而音乐 课程是一门以“听、唱、赏析”等为主 要方式的课程,据此,对中学生欣赏力 的提升也主要从听、唱、画、赏析、实 践五方面入手,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 象力,深层次思考,既能精准鉴别,还 能提升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创造能 力,从而提升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欣赏力 ; 想象力 ; 思维力 ; 审美力 ; 创造力

著名的作曲家冼星海说过:   “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的一  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的确,音乐就是愉悦身心的美的艺术。  为此,音乐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提升学  生的欣赏力,感受到它的美。初中生正  处于生长发育和性格塑造的关键时期,  也是对美的艺术纯真憧憬的最佳时期。  对此,初中音乐教师责无旁贷,需要借  助音乐教学来提升学生欣赏力——想象  力、思维力、审美力以及创造力。

\

一、倾听,打开想象的阀门

音乐是耳朵的眼睛,  是倾听的艺术。 所以,听是接触了解音乐最直接、最原 始的方式。听的方式有很多,其中营造 宁静优雅、轻松的环境让学生倾听,是 初中阶段最适合的方式。没有问题的干 扰,没有繁琐的任务,在自然纯粹的轻 松的倾听中,让学生获得耳朵的洗礼,  从而感受到“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 得几回闻”。

接着, 进入有意识的倾听阶段, 即为 了提升听的效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 导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充分想象,用自 己身临其境的感受来提升想象能力。其 间,教师配着音乐的旋律, 蜻蜓点水式的 提醒孩子们注意想象的广度和深度,一 定要自由随性,但也要关注音乐本身。

如欣赏歌曲《帕米尔的春天》时, 为   让学生充分了解塔吉克族的节奏特点,    能更好地鉴赏, 教师可先播放一段乐曲,  接着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去想象“在哪儿   跳舞”。孩子们一边听着歌曲, 一边闭着   眼睛:  “我来到了草原上, 与当地人在一   起跳舞, 他们还用快板给我伴奏。”“我   在晚上火堆旁边,一群孩子和我一起跳   着舞蹈,  我们旋转、跳跃,  非常开心。” 孩子们一言一语地进行描述,眼前浮现   的一幅幅画面,让孩子们仿佛置身于塔   吉克族生活的地区,同当地人们一起欢   歌笑语。整个想象的过程中, 孩子们一边倾听欢快的音乐,一边想象着美好的画 面, 很容易拥有歌曲带来的真实感受, 同 时也在欢笑中感受着节拍的巧妙变化, 从最初的听节奏到逐渐辨识节拍,是从 “外行”到“内行”的巧妙转变。因为 马克思说过,欣赏音乐,需要有辨别音 律的耳朵,对于不辨音乐的耳朵说来, 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二、哼唱,生发心灵的共鸣

音乐是心灵的歌唱, 是作曲家、作词 人心灵的声音,所以,无唱不成音。哼 唱, 是音乐的必然环节, 在倾听之后, 主 动去哼唱,才能“以我声,动你心”, “同声相应”,乃至“心心相印”。

例如歌曲《爱星满天》是一首优美、 柔和、抒情的歌曲, 能带给学生愉悦的心 情。在欣赏时,教师可以鼓励孩子们先 对歌曲进行分段,分成两个乐段后,对 每个乐段的异同进行查找,通过哼唱的  方式,将乐段间的不同之处进行分析,  体会不同乐段的不同感受。用孩子们自  己的独特方式,将“爱”进行更好的诠 释。跟唱结束后,孩子们也可进行自主 演唱,深层次体会。当学生对歌曲有初  步的掌握后,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教 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适当拓展,让学生  尝试着跟唱一些同类的歌曲,类似《让世界充满和平》以及《让爱住我家》,让“爱”这一主题充分延展,让课堂充满爱的回音。

\

三、描画,锤炼思维的深度

雨果说,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音乐不是简单的音符的组合,它是创作者思维的结晶,它同样需要听者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方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听出音乐的内韵。所以,锤炼学生深度的思维能力,是教学中提升学生欣赏能
力的有效途经。而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单一的个体,相互间都有紧密的联系。所以,在 音乐教学中,可以和其它学科整合。教 师可将其他学科元素与音乐学科元素融 合,汲取其他学科的关键内容,博采众 长,在丰富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也真 正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同样是 艺术气息浓郁的美术学科,教师可以让 学生一边聆听,一边舒展思维的翅膀, 在脑海中描摹成画面。

在《在二泉映月》歌曲的鉴赏课上, 为了让学生们真正地感受到歌曲中的唯 美画面,教师可先让学生倾听歌曲,接 着闭眼倾听第二遍,并在脑海中反复思 考和想象二泉映月的场景——盈盈月光 倒影碧波。然后,提醒学生随着旋律把 思维深入,让画面动态起来,即感受时 光缓缓中,月光在水面上的款款变化。  此刻,学生大脑思维在高速运转,画面 逐步形成。接着,教师适当注入一些背 景人物信息等,顺势让孩子们把脑海中 的画面描绘于纸上,以笔画音,以美传 美,美美与共。整个过程下来,教师不 仅帮助学生进行了细致欣赏,也将整首 歌曲的意境充分体现了出来。教师鼓励 学们用自己的笔去画, 增加表达的方式, 也让音乐思维与美术思维更好地进行了融合。

描画是学生表达想法的比较直接的方式,而把对音乐的感受画在纸上则能 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表达,让其他人 看到自己所想象的画面,这个过程也是 一种抽象思维转变为形象思维的过程, 是学生们的思维从雏形到发展的一个积 极的渐变深化过程。

四、赏析,发展审美的能力

贝多芬曾说过:   “音乐, 有人将它比    作花朵, 因为它铺满在人生的道路上, 散    发出不绝的芬芳,  把生活装饰的更美。” 音乐是唯美的,它的美能触及心灵。在    初中音乐课上, 教师应充分赏析, 将音乐    中美的旋律、韵味、文字都进行品鉴,    逐渐发展学生审美的能力,让学生的欣赏成为一种对美的感受与宣扬。

比如歌曲《彩云追月》,  别具特色。 作者借住彩云、月来寄托相思之情,而 这种情感单纯依靠听与唱并不能深刻理 解。为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们 共同赏析。向学生讲解分析的思路,展 示分析过程。从彩云追月的浅层解释开 始,通过辨析题目, 首先能够对整首歌的 底蕴有整体的印象,这个时候,学生思 想中应该对整首歌有了初步的想法,心 中有基本的定位。其次,教师可从歌曲  的音色和旋律的变化来进一步分析,歌 曲前半段和后半段的音乐变化,其中蕴藏的节奏变化技巧,都是向学生重点讲 解的内容。掌握初步的变化特点后, 根据 同类的变化内容,与学生一同深层次分 析;最后针对歌词中的经典字词句,对 整首歌的情感解读。通过一系列解析, 学生们对这首歌曲更加熟悉,在分析与 思考中,学生对美也有深层次的理解, 提升了审美能力。

赏析是欣赏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对于初中生来说,歌曲的辨析应从感性 到理性再到感性,这不仅是一种心灵上 的洗涤,也是一种思维能力、审美能力 的培养,为今后的鉴赏能力的进一步提 升奠定了基础。

五、实践,培养创造的活力

心动, 不如身动!音乐, 不是静止的 艺术,它可以与时俱进,可以再创作, 把音乐精髓通过灵动的方式演绎出来, 做到“经典永流传”。而且,新时代课 程大纲,也总是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 力”列为重要的一点。为此,音乐教学 也应致力于培养学生创造的活力,给学 生深层次的实践舞台,以此培养创造能 力。

如活动课《我的编创——班级音乐 会》上,教师可借助活动课特点,鼓励 学生们发挥所长创作歌曲。整个的歌曲创编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坚持让学生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呈现出来。凭借日常学习中的知识本领,学生能在实践
中进一步去应用,并且依据个人实际情况创造出自己喜欢的歌曲。在创作中,有的学生将喜欢的乐曲改编,形成新旋律;  有的则重新创作,  附上喜欢的歌词。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录制,将经典的画面和旋律记录下来,定格美好的回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创作兴趣进行了激发。

实践创作中, 学生身心投入, 不再是音乐的旁观者,而是美的创造者与传递者,既满足了自我的兴趣爱好,放松了心情,也在躬身实践中,切身体会理解了每一个音乐艺术背后的艰辛或欢喜,从而更珍惜美的创造。当然,也在活动中,提升了创造能力。

音乐是美的艺术。没有欣赏力, 最美的音乐也呕哑嘈杂难为听。所以,音乐需要知音,需要欣赏力!初中阶段作为基础阶段,在音乐教学中关注学生欣赏力的提升,是音乐教师的使命。教师应结合本学科特点,巧妙灵活地安排,让他们聆听想象、哼唱揣摩、描画思考、赏析品鉴、创造实践,在多样化的艺术途径中去领略音乐中的真善美,从根本上提升欣赏力。

高山流水遇知音!音乐教师就应架起学生与音乐之间的桥梁,提升学生的欣赏力,让美丽的音乐艺术跨越时空,走向世界,走向永恒……

 参考文献:

[1] 崔立娟 .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乐 感及鉴赏能力的培养策略 [J]. 关爱明天, 2016(04):360-360.
[2] 段明明 .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审 美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 [J]. 教育观察 ( 上 旬 ),2019(008):76-7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461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