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小学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是一项可操作可实践的教学方法。在遵循小学生年龄阶段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前提下, 将体态律动教学法贴合教材与学情, 融入实 践教学, 促进儿童音乐感知能力的发展, 为小学音乐感知教学 的应用发展提供实践依据。
关键词: 小学音乐 ; 体态律动 ; 音乐感知
一、体态律动的身体语言
体态律动音乐教学法就是将身体当成乐器工具。与音乐配 合时, 根据所听所感, 借由身体这一重要的媒介展示各个部位 的动作, 表现音乐作品中的各种音乐要素与音乐传达的情绪情 感。在实践中设计原地动作与空间动作, 例:拍手、晃头、踏 步、指挥、旋转、跑、滑、跳、滚动等。利用动作语言表达音 乐作品元素, 例:肢体动作开合的幅度表现力度、肢体动作的 快慢的频率表现速度、肢体动作的收放起止表现乐句结构等。 除了同一类的动作语言外, 还能将多种类型编织组合, 构成可 以单一或结合使用的多种范式, 例:单人多人的团队组合、不 同身体部位搭配的动作组合、多方位游走与原地站立的空间组 合。若是将类别细化至音乐元素归类, 就能够分门别类创造混 合动作的表现形式。如小组混搭与空间组合的方式表现曲式结 构、脚打节奏与手打节拍的动作组合表现多声部、一人指挥与 小组分工来表现乐队演奏等。有目的有规律的身体动作语汇既 提升了音乐学科的学习效率, 又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能动性, 对提高小学音乐素养起到了正面效益。
体态律动贯穿于音乐课堂中的各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 递进。由于音乐学科对比其它学科有其特殊性, 学生需要先对 乐曲聆听以获得主观的体验感受, 再由教师引导学生将体态动 作与音乐元素的建立起客观的联系, 目的就是让学生将自己的 身体作为媒介展示乐曲。身体可以利用各部位的运动帮助感受 音乐作品元素, 外部带动内部, 发展强化肢体的记忆。再以内 部推动外部, 进行二次加工反馈, 融合听觉与运动觉, 协调配 合音素与情感,提升音乐感知力。
二、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音乐节奏感知
节奏是体态律动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节奏的要素范围 包括:音符时值、一般复合节奏型、休止连音、节拍规律等。 将表演形式、动作语言、道具教具等进行分析归纳, 以音值、 强弱、节奏型为表现单位, 开展分析 - 综合 - 创编训练, 以点带线、环环相扣,使学生深入体会感知节奏。
在课程《节奏训练》中, 教师设置五个环节, 由浅入深, 学 习基本节奏型。第一, 教师击鼓让学生感受四、二八、八十六、 十六八、四个十六的节奏强弱。第二, 运用语言的方法学习节 奏型, 教师出示节奏型卡片与对应的动物名称, 如:四 - 牛、 二八 - 青蛙、十六八 - 大白兔、四个十六 - 四只小猪, 多次练 习后, 学生建立起动物与相应音符的关系。第三, 学生运用击 掌、拍肩、拍腿、前后走、跺脚等肢体动作, 组合击打节奏, 利用肢体动作程式化节奏型,将具体动作和节奏型关联在一 起。熟练后, 随机变换不同的节奏型, 让学生展示对应的动作 组合。第四, 确认学生可熟练运用体态律动组合后, 讲解节奏 型的乐理知识, 从理论的层面再次认识节奏型。第五, 理论与 实践相结合, 开放式创编节奏, 并进行混合搭配, 分组进行体 态律动节奏型的展示。例:《节奏训练》
(二)速度力度感知
音乐作品旋律进行的快慢与强弱就是速度和力度。速度力 度奠定作品音乐基调, 也是塑造音乐主题形象和情感氛围的重 要手段。在音乐作品中, 快速且力度强时, 表达雄壮、热烈等 情感;中速且力度强时, 表达欢快、甜美等情感;慢速且力度 强通常表现悲伤、愤慨等情感;快速且力度弱时, 表达紧张、 喜悦等情感;中速且力度弱时, 表达抒情、优雅等情感;慢速 且力度弱通常表现忧郁、平静等情感。速度力度表达了乐曲的 主题与情感基调。不同速度力度对应不同动作组合, 将音乐形 象塑造的更贴合乐曲。
在课程《玛利亚丢了宝石花》中, 设置五个环节, 感知乐曲 速度力度, 张弛有度。第一, 初聆听引导学生感受速度。学生 在功能室里不固定位置随意站立, 在乐声中依据自己理解的速 度自然的变化走步, 不限制姿势路线, 走路随音乐体现快慢即 可。第二, 和歌击掌, 歌曲强时, 大力击掌, 歌曲弱时, 轻声 击掌, 感受力度变化。第三, 学生自由组合队伍, 一字排开站 立做人形波浪。要求波浪流动的速度与音乐相吻合, 速度快慢 则左右流动快慢, 力度强弱则上下起伏收放。学生在此环节中 手、臂、头、腿, 从上至下, 从左至右感受旋律线条的快慢强弱流动。第四, 学生自由组合随意搭配, 编创快慢强弱的动作 语言。要求动作贴合情绪, 并且体现旋律线起止, 划分乐句结 构。第五, 学生能够基本掌握速度和力度后, 加入拓展环节, 设定某一情境进行创编。将全班同学设定为管弦乐队, 每位同 学自定义乐器身份, 通过体态律动表演。设立一位指挥总领乐 队, 分工进行, 各司其职, 以音乐剧的形式诠释自己的理解与 情感。例:《玛利亚丢了宝石花》
三、深化感知学与教
(一)培养学生深化感知
在最初体态律动中学生更乐于模仿。一方面喜爱模仿是年 龄段的特点, 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经验积累不足以支撑完成整 节课的体态律动。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理解并善用模仿, 以模仿为雏形启发学生对作品的探究, 在模仿上不断增加自我 意识。模仿叠加, 推翻重演, 不断反复, 积累素材, 体态律动 进入音乐感知最终阶段 - 创编, 创编对学生有极高的音乐素养 要求。学生运用所得经验化为律动材料, 将多种体态律动形式 融合贯穿在各教学环节中, 形成具有符合音乐作品艺术性的创 造。创编分为三步骤, 第一步模仿, 这是简单的行为投射, 动作 基本规范即可。第二步改编, 在模仿的基础上增加感知厚度。 如:在《节奏训练》中学生掌握固定动作 - 固定节奏型后, 尝试加入自己的动作语言, 可在原基础上加花, 也可用自己律 动替换某一原动作。成功改编并展示是这一步的标准。第三步 创新, 在保留知识理念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命题中, 听到音 响身体迅速做出动作反应。而后形式不限, 内容不限, 方式不 限。从第一步模仿到第三步创造, 是一个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和思维力, 多观察多发现、多思考 多实践才能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进而促进学生的感知力 发展。
(二)促进教师深化感知
严密教学环节有效进行的关键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小学生 音乐感知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组 织能力。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要符合其身心特点, 教学内容 要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创立明确有趣的情境导入, 有利于新课的展开, 一个好的导入, 课就成功了一半。针对学情与教材 反复推导, 总结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经验, 不破不立。面对相 似的知识点与不同音乐主题, 积累经典型的动作语言, 同一动 作形成规律将更有利于课程的延续展开。在各种教学手段中因 材施教, 若重点为速度力度, 那么肢体动作语言比打击类乐器 的效果要更好;若重点为节奏型, 那么用瓶盖、手环等教具比 单纯的体态律动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度。课后及时反思让教 师调整思路, 寻找更适合的教学策略。学生模仿教师, 教师又 在学生的即兴创编里找到新的灵感, 每节课都是新的玩法, 每 节课都有原来的知识结构。教引导学, 学反思教, 学生音乐素 养提高的同时教师也不断自我提升,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结语
现阶段,体态律动的教学理念与小学音乐教学的方向相统 一, 注重提高审美能力和深化音乐感知力。将体态律动这一实 践的教学法应用于小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 教学理念与教 学方法相辅相成, 如滚雪球一般, 影响力越来越广。体态律动 在小学音乐感知中的教学研究促进了小学音乐学科素养的快 速发展, 为小学音乐教育这一广阔的土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参考文献:
[1] 赵宋光 . 音乐教育屯、理学概论 [M]. 上海:上海音乐出 版社,2003.
[2] 廖乃雄 . 音乐教学法 [M]. 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3] 杨立梅 , 蔡觉民 .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4] 孙岚岚 .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带给钢琴教学的启示 [J]. 安徽文学 ( 下半月 ),2012(12):148.
[5] 周慧 .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在中小学视唱练耳教学中 的研究 [D]. 湖南师范大学 ,20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5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