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文化财富,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 ,其本身具有非常丰富的传承与开发价值 。尽管从目前看,我国在传统音乐类非遗产的传承发展上取 得了一些较显著的成果,但当前的生产性保护现状和传统音乐产业化发展现状仍不乐观 。 乡 村振兴战略的提 出为传统音乐类非遗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应积极认识传统音乐资源的独特优势,利 用 乡 村振兴 的政策优势,保护乡村传统音乐,并为新时期的乡村振兴事业带来更多内发性发展的动力 。
生产性保护是非遗保护的有效手段, 它能充分 利用现代生产 、流通与服务等各种手段,将传统音乐 类非遗转变为特色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实现 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在音乐产业创新发展和优 秀传统文化继承的相关工作中也明确提到, 要将民 族音乐作品的创作和推广放在重要的位置, 并通过 现代化的音乐产业发展体系形成独特的民族音乐品 牌,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逐 步扩大音乐文化类消费 、带动地方就业 、促进乡村发 展,将非遗保护事业与区域发展事业有机结合 。本文 在明确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价值的基础上, 分析了 当前传统音乐发展面临的困境, 并提出了一系列乡 村振兴事业与传统音乐类非遗相融合的路径, 以期 能够为新时期传统音乐类非遗的创新性发展提供新 的思路和方法。
一 、乡村振兴视域下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发展 的条件
( 一 )国家政策法规有力支持
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 并被确定为实现全面小康的七大战略之一。2018 年, 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这是我国 改革开放以来在“三农”工作实施过程中的里程碑式 的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自 2021年 6 月 1 日起施行,《湖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 例》《江西 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山东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 等多个省份的地方性法规也已通过施行,其中均明 确提到了发展乡村文化 、保护传统文化等内容 。 国 家 广 电 总 局 也 在 近 些 年 相 继 出 台 了 推 进 音 乐 产 业 发展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一系列相关文件,其中, 明确指出了发展民族原创音乐的重要意义,并对音乐 创意 生 产 、民 族 音 乐 品 牌 的 塑 造 、少 数 民 族 音 乐 传承与保护等工作进行了具体的规划和布局 。乡村 振 兴 战 略 及 其 系 列 法 规 文 件 为 我 国 农 村 改 革 和 农 村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我国是传统的农业 国 家,中 华 文 化 本 质 上 属 于 一 种 乡 土 文 化,而 传 统 音乐是一 种最能引起人民共鸣 、最容易世代相传的 文化艺术形式 。传统的农村相对封闭 、经济落后,传 统音乐也无法获得良好的发展土壤,而在乡村振兴 这一新时代背景下, 从业人员拥有更多的机遇,我 们 的 文 化 传 承 和 新 农 村 建 设 也 拥 有 了 更多的 政策 支持 。
(二)传统音乐非遗资源丰富
我国各民族文化百花齐放, 塑造了绚烂多姿的 民族传统音乐文化, 为新时期乡村振兴视域下进行 传统音乐类的非遗传承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我 国的传统音乐被当地人们世代相传,其中,许多传统 音 乐 形 式 都被 列 入 了 国 家 级 非 遗 代 表 性 项 目 名 录 中 。截至 2021 年 10 月,传统音乐类国家级非遗代表 性项目 431 个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380 人,各 省还有一 大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省级非遗代表 性传承人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陕西的西安鼓乐, 它包括敲击乐器和旋律乐器两类乐器演奏, 演奏形 式不一,演奏曲目丰富,被誉为“古代音乐活化石”; 福建的南音属于演唱和演奏相结合的表演形式,主 要以当地方言演唱,演奏时有琵琶 、箫 、拍板等传统 乐器伴奏,其独特的谱曲方式 、音节符号 、题材内容 都为研究古代音乐提供了重要信息;河南 、山东的古 筝艺术, 演奏场面宏大生动, 多种丝竹乐器一起演 奏, 演唱者击节而歌, 培养了众多的传承人和演奏 者 。同时,有许多少数民族的民族音乐形式,例如,维 吾尔族 、回族的花儿,主要用汉语演唱,得名于演唱 时将女性比喻为花朵,并延伸出了多民族交融的 、规 模盛大的“花儿会”,已成为当地一年一度的民歌竞 唱活动 。此外,还有黑龙江的达斡尔族民歌 、西藏的藏族民歌 、海南的苗族民歌 、贵州的芦笙音乐以及江苏的南闸民歌等。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发展的价值
( 一 )有利于丰富乡村文化。
传统音乐类自身就是重要的文化事项,同时,还可以融入到其他文化活动中,实现更丰富 、更全面的呈现 。 由于受到城市化发展 、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 乡村文化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传承和发展得并不理想,甚至局部出现了较匮乏的局面,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无法被满足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音乐类非遗中增加其他文化领域的内容, 将进一步丰富新农村的乡村文化内容 。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 、音乐会与民俗音乐竞赛等文化品牌的构建也有助于用现代化的方式传播传统民俗音乐, 增强当地人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为文化传承构建良好的群众氛围。
(二)有利于提升村民素养。
实现乡村振兴,老百姓是主体力量 。传统音乐的教育价值,除了提升村民音乐素养,还可以提升道德素养 。传统音乐类非遗是不同地区的人民在长期发展中创造的,其中,凝聚了特定时期 、特定地域的道德追求与精神追求,例如,许多传统音乐作品的内容为歌颂传统美德 、发扬爱国主义 、追求个人幸福等内容, 它与乡村振兴视域下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相一致,可以满足村民美好的文化生活需要 。传统音乐类非遗与地方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的融合也有助于使当地人形成对文化的正确认知, 使青年人从小就形成对国家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意识, 这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精神素养的引导具有重要意义。
(三)有利于发展乡村业态
振兴农村文化产业是乡村振兴工作中的重要组成, 传统音乐可以发展演艺, 融入乡村旅游等产业中,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当地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农村经济 。传统音乐品牌的建立还能对当期其他产业的宣传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形成传习所+音乐会+企业+旅游等发展模式。只有实现传统文 化资源向文化生产力的转变, 才能更好地实现新时 期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与发展 。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发展的 现状
( 一 )文化生态不容乐观
生态性保护对传统音乐类非遗这一特殊文化形 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在乡村振兴视域下, 文化生产的驱动力能进一步扩大地域性的经济效应, 但目前,针对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的生态性保护并不 理想 。例如,在传统音乐类非遗的保护传承与追求商 业利益之间出现了某些矛盾,一些企业或地方主管部 门片面追求传统音乐类非遗的市场开发以及以此产 生的经济价值,导致传统音乐类非遗本身具有的艺术 性 、音乐性与文化性大大下降,扰乱了原本的文化生 态,以致于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审美 较低、迎合大众低级趣味的音乐类演出,这种文化发 展 模 式 丢 失 了 传 统 音 乐 类 非 遗 最 本 真 的 价 值 。此 外, 有的开发者过于注重传统音乐类非遗产品的规 模效应,无 视 文 化生态 中 的 多 样 性 和 独 特 性,不 断 增 加 演 出 数 量,生 产 无 差 别 的 音 乐 产 品,这 与 乡 村 振兴和传统音乐类非遗保护相结合的愿景相违背。
(二)资源保护利用不够
传统音乐类非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关键在于实 现核心内容的持续性文化生产, 但目前对相关音乐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不够, 文化开发的方式方法 不够科学, 具体表现为传统音乐的创作深度和创新 性普遍不够,内容缺乏特色,题材相对单调 。例如,许 多传统民间音乐的形式大都为山歌 、传统剧目 、曲艺 表演甚至即兴创作等, 如何将这些旧形式的音乐作 品进行音乐文化的再生产, 如何对传统剧目进行移 植创新, 以及如何将传统音乐的精神内涵与乡村振 兴下的时代精神相结合是资源保护利用的重点和难 点 。例如,在某些传统音乐的形式创新中,许多音乐剧目仍沿用当地方言的内容,这就使得音乐资源的创新传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有许多演奏者较守 旧,剧目作品中的创新元素较少,内容缺乏新意。
(三)传承人才难以寻求
目前, 我国传统音乐类非遗产业并未形成较为 成熟的发展体系,首先,许多原本从事传统音乐类非 遗学习和表演的技艺者由于经济因素或自身发展因 素等都纷纷转变发展方向, 使传统音乐类非遗的传 承链发生断裂 。尤其是许多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人 大都处于乡村,经济状况不够理想,许多人随着农村 村民外出务工浪潮到了其他地区, 许多传统音乐类 非遗呈现出边缘化与没落化的趋势, 传承也面临后 继无人的状况 。其次,许多传统音乐类非遗的教学和 传承并未形成规范性 、可持续性的教育传承体系,许 多地区还采用师带徒 、口传心授的方式,利用口头和 肢体进行手把手的传承, 这也为传统音乐类非遗的 保护和传承增加了难度 。最后,许多传统音乐类非遗 传承人年事已高,并不具备利用新时期的新理念,实 现创新性转变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对乡村振兴与文 化传承的融合也认识不清, 具备革新性的传承人才 逐渐减少 。
四、乡村振兴视域下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发展的 路径
( 一 )多主体共建,建立良性循环机制
乡村振兴视域下, 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不再是 一种单方面的发展形式, 而要努力调动各利益相关 方的建设积极性,包括政府 、村民 、非遗传承人和商 业实体等合力共建,进行共同谋划 、共筹资金与共建 机制 。地方政府首先要引导相关企业共同构建具有 地方特色的文化村落 、旅游景观,为传承传统音乐文 化创建良好的文化生态 。其次,要将传统音乐与学校 教育 、地方技艺 、民俗村落 、民俗节庆 、文化体验馆等 方面相结合,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二)多方向发力,创造良好存续生态
要构建基于产业融合理念的多元发展模式,包括将传统音乐充分融入群众文化活动; 建立旅游合作社,实施文旅融合,制作演艺节 目;特色餐饮中融 入表演,创作相关的文创产品。要做到与地方旅游产 业、动漫产业 、影视文化产业 、音像制品等充分结合 。 乡村振兴视域下,越来越多的美丽乡村被建设起来, 这为实现民族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相结合打下了良 好的基础 。动漫文化在新时期青年人的文化中占据 了重要位置,动漫本身也是一种视听艺术,传统音乐 非遗与动漫产业相结合能进一步扩大传统音乐的创 新性和影响力,并带动当地民族服饰 、玩具 、角色手 办等文创产业的发展 。
(三)多举措激励,提升传承人群意识
对于传统音乐非遗传承的激励包括给予资金支 持、产业分红以及荣誉鼓励等形式 。地方有关部门可 以通过构建传统音乐非遗研究基地 、传统音乐馆 、文 献馆 、档案馆 、线上传统音乐数据库 、地方歌舞研究 所等场馆,提供文化发展专项基金的资助 。要组织对 传统音乐非遗传承人的发掘和培养, 建立地方性的 传习班 、培训班等,并引入具有丰富表演技能的传统 艺人进行技能传授。
(四)多渠道传播,打造地方文化品牌
政府和行业协会可以组织相关活动比赛, 提升 传统音乐的口碑;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特别是通过 网络渠道扩大影响,打造品牌 。传统音乐在传播性上 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通过多渠道形式,例如,举办音 乐类综艺 、构建数字化平台 、线上线下营销模式等, 有助于弥补传统音乐类非遗在传播和传承方面的不 足,并通过多产业的信息共享和联动,更好地打造地 方文化品牌,满足新时期广大群众的多元文化需求 。
五、结语
乡村振兴既是新时代农村未来发展的新目标和新方向,也是时代发展赋予我们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要想实现真正的乡村振兴, 不仅要逐步提升农村面貌和农民物质生活水平, 还要注重提升农民的精神面貌与文化生活水平, 因此要利用好国家对农村发展的各种优越性政策,积极挖掘其中的经济价值 、文化价值以及政治价值,留住每个人的“乡愁”和“根”。要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利用好各地的旅游和文化资源,实施“文旅结合”发展,加强青年艺人的培养,最终实现民间传统音乐的可持续发展,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真正实现添砖加瓦 。
参考文献:
[1]崔 瑾 . 乡 村 振 兴 视 域 下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保 护[J].农 业 经 济 ,2019(06):45-46.
[2]李红飞 .乡村振兴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以潮州“大吴泥塑”为例[J].农业展望,2020(01):116-120.
[3]杨 一 . 文 化 生 态 学 视 域 下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活 态 传 承 路 径 研究 —— 以 黔 剧 为 例 [J]. 云 南 民 族 大 学 学 报: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2021(01):40-47.
[4]张 璇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旅 游 价 值 与 开 发 [J]. 风 景 名 胜 ,2021(09):231-232.
[5]张莹.乡村振兴与非遗传承双重视域下的钦州烟墩大鼓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9):152-153.
[6]王华龙 .乡村振兴视野下荆河戏演出调查与现状分析[J].非遗传承研究,2020(02):38-42.
[7]王淏清 .非遗视域下陕甘川毗邻区号子的艺术特征与生存路径—— 以甘肃“两当号子”与“陕南号子”为例[J].甘肃高师学报 ,2020(06):123-128.
[8]张美瑞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廊坊胜芳南音乐会的传承与发展[J].艺海,2018(50):124-125.
[9]张 俊 豪 .对 于 传 统 音 乐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保 护[J].音 乐 时 空 ,2014(02):150-15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63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