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基于超星学习通的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3-08-22 15:20:0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互联网+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推进,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已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钢琴即兴伴奏是 一 门理论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课程,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和思维来创新钢琴即 兴伴奏教学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对钢琴即兴伴奏教学展开探索 。

  钢琴即兴伴奏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 的一门核心课程,该课程与钢琴 、和声 、视唱练耳 、 曲式分析等课程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对学生音 乐理论水平 、音乐鉴赏与审美能力 、音乐创造与实 践能力的一种检验 。通过多年的教学,钢琴即兴伴 奏基本上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但由于课程 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习形 式较为单 一,教学资源有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 高,普遍感觉学习难度较大。随着“互联网+教育”理 念的不断深入,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微课 、慕课 及金课等学习资源应运而生,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 及手机 App 学习软件的开发为高校开启新型移动 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撑,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 为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促使教师要重新对课程知识结构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方式与方法 、评价与考核标准等进行研究讨论 。
\

  一、“互联网+教育”的内涵

  “互联网+”是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 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 、效率提升和组织 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 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 展新形态。“互联网+”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必将成为 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从教 育视角认识“互联网+”,应当看到这场变革带来的 不 仅是教 育技 术的革 新,更是 对学习 、教学 、组 织 模式的冲击及由此给教育理念和体制带来的深层 次影响。“互联网+教育”不只是利用互联网的资源 丰富教 学内容,还对教 学理念 、教学 组织形 式 、师 生 关系 、教 学模 式进行 了深层 次变革,将“ 以 教 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既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启发 、引导 、监控的主导作用, 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 “主导— 主体相结合”教 学模式。

  二、超星学习通

  超星学习通是由超星尔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推出的一款针对移动网络环境下的智能手机 、平板 电脑等移动终端的专业互动移动学习平台。超星学 习通具有学习资源丰富 、教学系统完备以及交互性 强的优势 。丰富的图书资料 、形式多样的学习模块 以及实时便捷的师生互动方式,便于学生随时随地 利用手机或电脑进行线上学习 。超星学习通分为教 师端和学生端,教师可通过教师端建立课程 、设置 授课班级, 通过班级群向学生发送相关的课程通 知,在授课前可将要讲解的知识点通过学习通的章 节功能,以图片 、文档 、视频或 PPT 课件等多种形式 进行推送,并提醒和督促学生进行课程的学习 。在 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进入授课班级界面后,可 通过在线签到 、随机选人 、学生抢答 、作业提交 、主 题讨论 、问卷调查 、小组任务等形式与学生交流互 动,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学生则可以通过教 师所给的班级邀请码进入相应的班级学习,根据教 师发布的学习任务,按照任务点的设置随时随地开 展自主学习 。超星学习通平台还为教学的过程性评 价提供了强大的数据统计 、分析与支持,可以帮助 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教师不断调整 教学进度 、改进教学方法。

  三、超星学习通对于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影响

  ( 一 )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线下教学主要围绕教师-学生-教材的 三维空间来进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 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的授课大多是按照教材 上的内容来进行,教学内容和形式较为单 一,由于教材上的内容相对固定,难以做到及时更新,其中的很多练习曲 目已经跟不上新时代大学生的审美 需求,以至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是很高 。而超 星学习通平台提供了海量的教学资源,从各种版本 的电子教材到多个高校的慕课,从各个版本的歌曲 伴奏音频到各个版本的伴奏乐谱,内容丰富 、形式 多样, 教师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学 生对教师授课的依赖性明显减弱,学生可跳出教材 的限制,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中的钢琴即兴伴奏慕 课资源来自行学习。这种教学形式对教师来说是机 遇也是挑战, 必然促使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围 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 科学规划在线学习资 源 、学习进程,根据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对学生学 情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和重组,并对每节 课的教学路径进行重新设计, 以实现精准施教,设 计更加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环节 。通过尝试多元化 的教学形式,利用慕课和微课资源的互补性,与翻 转课堂进行有机融合,可以使教师从教学的主导者 变成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构建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 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 主 、探究 、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传统的线下教学中,通常是教师讲解完基本 的伴奏编配方法后由学生按照所讲授的内容自行 练习,由于班级的人数多,上课时间又极为有限,只 能通过抽弹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 握程度,这样就不能真正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 况,从而很好地结合学情进行新的授课 。而超星学 习通平台为教师查阅学生的作业提供了极大便利, 所有学生都将自己弹奏好的作业以视频的方式提 交到班级群里,由于作业在提交之后就始终存放于 平台,并随时可以被所有学生点击播放,这样会给学生带来一些有别于平时现场回课的压力,正好也就促使每个学生在提交作业之前都会尽力去练习,以 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好地 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互相取长补短,更加有利 于整体弹奏质量的提高。而教师也可以不受时间的 限制,在进行新课讲授之前听完每个学生提交的作 业,并做好相应的记录,根据学生弹奏的情况及时 调整教学内容,并在新课讲授的过程中分别就学生 在歌曲配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分析其中的成 功与不足,使学生能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而不断 改进 。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随时将自己在课后学 习中遇到的问题以文字 、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发放到 班级群里,使教师能够及时根据学生的教学反馈在 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对相关的知识点展开深入 讲解和必要示范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把学习的 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超星学习通在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中的应用

  ( 一 )培养学生的和声听觉

  要配弹好歌曲的钢琴伴奏关键在于和声应用 能力的培养,而和声的应用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是 否具有丰富的和声听觉,并由此而引发的对于和声 音响的想象力,这样才能在看到乐谱的同时,迅速 地在键盘上弹出头脑中所想象的和声音响。在钢琴 即兴伴奏教学中,教师会发现很多学生学了伴奏的 编配之后还是不会配和声,往往只能根据旋律音中 和弦音的多少来选择和弦,只考虑和声纵向的和谐 而忽略了和声横向发展的动力,以至于经常出现和 弦音与旋律音相同的八度伴奏 。 因此,听觉的训练 对于钢琴即兴伴奏来说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通过 发展听觉来提高学生对于和声的内心听觉,培养学 生对和声的感受, 只有增加对和声的感性认识,通 过听觉先感受到了和声的色彩,才能做到有感而发,激发起内心对于和声丰富的想象力, 最好的训练方式就是让学生多听各种风格类型的音乐,而超星 学习通平台正好为此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便捷的方 式。教师可将平时所积累的具有丰富和声色彩的歌 曲伴奏音响储存于学习通平台的网盘中,根据每次 课的教学内容从中选取相关的音响发送到学生能 获取到的资料栏里,督促学生认真聆听其中比较具 有和声色彩的音响片段,使学生通过反复倾听不断 感受歌曲伴奏中的和声音响,比如从歌曲《月亮代 表我的心》中能感受到副三和弦的色彩,其中相同 的旋律音“1”用不同和弦进行替换;从歌曲《你是这 样的人》高潮部分能听出相同旋律音“6”也同样用 了下三度和弦替换;从歌曲《小河淌水》中能听出几 个相同旋律音“2”所用的不同和弦;从歌曲《我的中 国心》中能听出平行大小调交替的和声色彩;从歌 曲《在银色的月光下》中能感受到同主音大小调交 替的和声色彩;从歌曲《长江之歌》中能感受到重属 和弦在推动歌曲高潮方面所起的作用;从歌曲《同 一首歌》中能感受旋律音“3”配上 Ⅱ 级的副属和弦 带来的较为别致的色彩;从歌曲《啊! 中国的土地》 中感受由同主音大小调交替而来的降Ⅲ级和弦的 色彩;从歌曲《雪绒花》中感受Ⅳ级小和弦的音响; 从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中感受降Ⅶ和弦独具特 色的音响;从《长江之歌》《乡恋》等歌曲中感受 Ⅰ— Ⅳ— Ⅴ— Ⅰ 的和声进行;从《水边的阿迪丽娜》《哈 里罗》《我的太 阳》、李健 的《传 奇》、冬奥 会 主 题 歌 《雪花》等歌曲中感受 Ⅰ— Ⅱ— Ⅴ— Ⅰ 的和声进行; 从歌曲《大海》《恰似你的温柔》《风吹麦浪》《今天是 你的生日》 中感受 Ⅰ - Ⅵ- Ⅱ- Ⅴ- Ⅰ 的和声进行;从 歌曲《梨花又开放》《蔓延》《清晨我们踏上小道》《你 怎么舍得我难过》《亲爱的小孩》《阳光照不到的角 落》《红莓花儿开》《神秘园之歌》《旅行》《可惜不是 你》《飞吧,鸽子》等歌曲中感受 Ⅰ— Ⅳ— Ⅶ— Ⅲ—Ⅵ— Ⅱ— Ⅴ— Ⅰ 的和声进行。随着和声听觉能力的不断提高,能分辨出同样一首歌曲不同编曲中的和 声音响,比如平时常听到的《歌唱祖国》和声多以功 能性的和弦运用为主, 而 2008 年奥运会开幕式上 的《歌唱祖国》和声的编配中增加了较为丰富的色 彩性和弦,整首歌曲将原来的进行曲速度改为慢板 的抒情风格, 童声的演唱使情感的表达更具张力, 充分表现了对伟大祖国的一片深情 。同样的一首歌 曲《在水一方》,邓丽君演唱的与李健演唱的在和声 上也有明显不同,当发现了这种不同,就应该引导 学生反复去聆听音响,尽可能地从音响中听出所用 的和弦 、低音声部的线条走向以及和声进行的规 律,并不断尝试在钢琴键盘上找到与听到的音响相 一致的和弦,通过这种反复倾听并不断结合音响的 弹奏,让头脑中的和声音响与键盘上的和弦建立起 相对应的关系,同时也不断地将这些音响变为听觉 意象储存于头脑中,如此,每当要为 一 首新歌曲配 弹伴奏时,便能迅速根据旋律音想象出所要的和声 音响 。用这种主动探究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调 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二)发挥原谱钢琴伴奏的作用

  声乐作品的原谱钢琴伴奏中蕴含了丰富的和 声语汇和形式多样的伴奏织体,体现了创作者的精 心构 思,俗话 说“熟读 唐诗 三百首,不会作 诗也会 吟”,多分析和弹奏原谱伴奏,自然可从中获得更多 的伴奏技法 。在传统的线下教学中,受时空的限制, 只能以 PPT 的方式展示一两首作品进行分析,不能 通过展示相关的乐谱进行有效的教学,而通过超星 学习通教学平台则可以最大化地将与教学内容密 切相关的歌曲正谱伴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结合自 身的学习实际去选择相应的谱例进行分析和弹奏, 感受其中和弦运用的技巧和伴奏音型的设计 。比如在朱践耳先生所作的《清晰的记忆》中运用了同主音大小调交替的色彩和弦 Ⅰm、b Ⅶ 、Ⅳm,旋律音中长 音延长的地方,钢琴伴奏恰到好处地作了相应的呼 应与补充,充分表达了在红旗下成长的青年对党的 感激之情,并在党的旗帜指引下,对未来充满必胜 的信心,从歌曲的伴奏中可以学习同主音调式交替 和弦的用法 。王立平的《大海啊,故乡》的尾声,这一 乐段的伴奏中在副三和弦的基础上加入了重属导 七和弦和色彩性的变和弦二级减小七和弦,使和声 的色彩更为丰富,低音以和弦的原位与转位相交替 的形式形成半音级进下行的线条,并且每个低音在 纵向上也与旋律音结合而成色彩斑澜的音响,将把 主人公对大海 、故乡 、祖国母亲的思念体现得淋漓 尽致。郑秋枫《我爱你,中国》中低音线条的设计,第 二乐段最后一 小节中的旋律音均以八分音符的节 奏先下后上,左手的低音也以每个八分音符换一次 和弦的节奏,采取与旋律音相反的方式形成先上后 下的低音线条,左右手两条相向而行的旋律线条汇 成 一 股荡气回肠的力量,委婉 、深沉而又内在地抒 发了对祖国母亲的热爱 。谷建芬的《那就是我》的高 潮处,为了更好地渲染抒情色彩,在运用副三和弦 的同时,特意设计了 自然音的下行低音线条 。 由于 线条进行的缘故,在骨干和弦之间自然而然地引入 了一些以转位和弦形式出现的非骨干的经过性和 弦 。 由于这些非骨干和弦所产生的特殊效果,使得 和声语言更加丰富多样并富有表现力,极大地增强 了乐曲形象的抒情意味 。歌词“那就是我”重复出现 了三次,每一次都以 0X XX X - 的节奏形态级进上 行, 强拍上的休止让后面的音符显得更加有活力, 左手的低音位于强拍,正好抓住旋律声部的节奏空 隙,形成对旋律声部节奏上的交错与补充,低音以 半音下行级进的方式与不断上行模进的旋律形成 反向的张力,由于在骨干和弦之间在低声部加入了一些经过音(经过性和弦),即构成了低声部的自然流畅的下行线条,从而加强了抒情意味,推动了音 乐的发展,深刻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 情 。另外,还可以从陆祖龙的《忆秦蛾·娄山关》中学 习减七和弦的应用以及低音声部线条化的设计;从 洗星海的《黄水谣》中学习与同主音利底亚调式交 替而来的Ⅱ级大和弦;从谢功成配伴奏的《我等你 到天明》中学习与同主音弟里几亚小调交替而来的 降Ⅱ级和弦;从徐沛东的《大森林的早餐》中学习大 三和弦附加六度音,小三和弦附加七度音五声风格 音响的特点;从格里格的《索尔维格之歌》中学习平 行大小调交替的和声手法;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中 学习同主音调式交替和弦的用法。除了从歌曲的原 谱伴奏中学习和声编配的技法之外,在讲授低音与 和弦式伴奏音型的结合时, 可结合 《故乡的亲人》 《嘎达梅林》《唱支山歌给党 听》《在太 行山》《渔 光 曲》《数九寒天下大雪》《黄水谣》《保卫黄河》《假如 我爱你》《悲叹的小夜曲》《负心人》等歌曲的原谱伴 奏进行讲解 。讲述低音与分解和弦伴奏音型结合 时,可结合《乘着歌声的翅膀》《我心里不再感到青 春火焰燃烧》《沉睡的美人》《南泥湾》《谁不说俺家 乡好》等歌曲的原谱伴奏进行讲解 。讲述低音与半 分解伴奏音型结 合时,可 结合《母亲河》《小夜曲 》 《摇篮曲》《思乡曲》《大海啊, 故乡》《鼓浪屿之波》 等歌曲的原谱伴奏进行讲解 。 除了和声与织体之 外, 还可从歌曲的原谱伴奏中学习乐句和乐段长 音处的填充手法,比如陆在易《祖国,慈祥的母亲》 两个乐段的连接处巧妙地运用了右手旋律半音上 行与左手半音下行反向进行所形成的张力来推动 歌曲的高潮;朱南溪《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 落》高潮部分的长音,用柱式和弦奏出具有鲜明特 征的节奏型进行填充;谷建芬的《那就是我》中最后 一 句“我”字的长音处用了上行柱式和弦转位并伴随渐强的力度变化进行 。 以上列举的歌曲仅仅是浩翰如烟的钢琴原谱伴奏中的沧海一粟,值得学习 的作品还有很多,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所提供的 便利条件,不断引导学生从中获取到更加丰富的伴 奏技法。

  (三)发挥相关课程知识融合的优势

  钢琴即兴伴奏是理论和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 一门课程,它与声乐 、钢琴 、和声 、视唱练耳 、曲式分 析等学科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如何有机地结合这 些相关的课程知识来进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 传统的线下教学中很难实现课程知识之间的渗透 和融合,而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进行教学,就能较 为容易地将这些相关的课程知识融入教学中,可以 随时选取课程中相关的谱例分享给学生,引导学生 重新从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视角去理解和认识钢 琴 、和声 、视唱练耳 、曲式分析等课程的知识 。笔者 结合多年的教学情况来看,多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 提高钢琴即兴伴奏水平的关键,学生的钢琴即兴伴 奏能力较弱, 大多是因为音乐的听觉能力不够强 大,这就说明钢琴即兴伴奏与视唱练耳有着紧密的 联系,需要加强多声部的视唱 、多声部弹唱以及键 盘和声的练习,尤其在弹奏键盘和声的过程中要同 时将视唱 、弹奏 、聆听三者相结合,形成视觉 、触觉 与听觉三位一体的同步感受,在弹奏和弦连接的同 时能感受到和声音响色彩的变化,逐步形成听觉意 象,使学习者能够快速准确地识读乐谱并分辨出歌 曲的调式 、调性 、音高 、节奏 、和弦的进行,并将所听 到的和弦准确地在键盘上弹奏出来,在为歌曲即兴 伴奏的过程中,能根据听觉预想快速准确地弹奏出 所需要的和弦 。另外,在配弹伴奏的过程中,很多学 生不知道如何选择伴奏织体,大多是对于构成伴奏 织体的各种节奏形态不够了解 。 因此, 要通过唱 、 听 、弹的方式来加强对于各种节奏形态以及常用舞曲节奏的认知,比如拉格泰姆节奏、摇摆节奏、圆舞曲节奏 、伦巴节奏 、波尔卡舞曲节奏 、探戈舞曲节奏 、 汉族歌舞曲节奏 、维吾尔族歌舞曲节奏 、朝鲜族歌 舞曲节奏 、藏族歌舞曲节奏 、蒙古族歌舞曲节奏,从 而能根据歌曲的整体律动,合理选择符合歌曲音乐 形象塑造的伴奏织体 。除了加强视唱练耳的练习之 外,教师还可以选用一些在钢琴课上学生弹奏过的 乐曲进行和声分析与和声内心听觉的训练,帮助学 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整理 、提炼,将前后知识加以 融会贯通,让学生在演奏的过程中注意旋律与和声 之间的关系,感受乐曲中和声色彩的变化,从中获 取和声编配与织体运用的手法,如,弹奏《绿袖子》 仔细倾听调式色彩的变化,感受平行大小调交替和 声的运用;从舒曼的《士兵进行曲》中学习左右手的 节奏整齐同步和铿锵有力的柱式和弦伴奏音型;从 《瑶族长鼓舞》 感受平行大小调交替的明暗色彩和 远距离的低音加柱式和弦的伴奏形式;从《小贩》中 学习流动低音伴奏音型的运用;从《我的太阳》中感 受高潮部分所用的同主音大小调交替的小下属和 弦;从布格缪勒的《叙事曲》感受同主音大小调交替 所带来的色彩明暗对比;从柴可夫斯基的《甜梦》中 学习低音线条的设计;从乡村骑士的《间奏曲》中学 习大调副三和弦以及自然音线条的用法;从《少女 的祈祷》 中学习 Ⅰ - Ⅱ- Ⅴ- Ⅰ 和声语汇的运用以及 带低音和弦式伴奏织体 、和弦转位的运用;从舒伯 特的《军队进行曲》中学习气势豪迈 、充满信心的前 八后十六加二八的节奏音型;从舒伯特的《圣母颂》 中学习减七和弦的用法;从丰伯的《猎人合唱》中学 习古典风的和声语言以及和弦式织体的应用;从舒伯特的《小夜曲》学习同主音大小调交替的调性对比以及半分解和弦式织体的应用; 从门德尔松的 《乘着歌声的翅膀》 学习副属和副下属和弦的用法 以及从歌曲的前奏到尾声贯穿全曲的分解和弦式 织 体的应 用;从门 德尔 松的无 词歌《失 去的幸 福 》 中学习外声部和声框架的设计;从李斯特的《爱之 梦》中学习 副属 和弦的 连续进 行;从里 姆斯 基·科 萨科夫的《印度客商之歌》中学习同主音大小调交 替的变和弦 。类似以上列举的乐曲还有很多,通过 这样的方式,可以不断积累作品中所采用的伴奏手 法,随着弹奏曲 目量的扩展,伴奏能力自然会有所 提高。
\

  五、结语

  随着“互联网+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钢琴即 兴伴奏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 的必然趋势,教师必须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转变传 统的教学观念, 提高自身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 能力,结合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特点,充分利用互 联网的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模式, 不断探索新的教 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资源,充分调动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和 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得到不断 提高。

  参考文献 :

  [1]张岩 .“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海外华文教育动态 , 2017(10):57-60.
  [2]何克抗 .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 展[J]. 电化教育研究,2014(07):5-16.
  [3]刘 柱 . 钢 琴 即 兴 伴 奏 与 钢 琴 课 的 渗 透 [J]. 歌 海 ,2016(04):106-109+12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6200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