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职教育系统作为我国现行教育系统当中的 一种特殊的存在,对于人才输送工作起着关键作用 。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市场的变化,社会在人才需求方面提出了更加多元的标准,我 国 高职教育系统也扛起了人才输送“大旗”,适应了社会需求,为社会培育了 一批又 一批优秀的技术人才,从侧面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在高职教育 系统当中,美术作品鉴赏课程作为特殊的存在,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漠视 、教学方法的落后 、教师教学水平的不足等原因在一 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因此,本文以提升高职院校美术教学质量为目标,从美术作品鉴赏课的重要性分析出发,分析了现阶段高职院校美术作品鉴赏课的教学现状及问题,提出 了相应的优化策略,并以现代派美术作品鉴赏教学为例提出了 一 些教学建议 。
关键词:高职,美术,鉴赏课,教学
在我国的教育系统当中,不同学制 、不同学段有 着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高职教育系统不仅 要求高职院校要培养优秀的技术人才, 同样还要求 教师要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为教学的主目标 。随 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 美术作品鉴赏课在教育系 统的作用逐渐凸显,但是教学现状仍不太理想,其课 程教学质量与素质教育目标仍有一定差距 。所以如 何缩小差距, 并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成为了教育 系统的研究重点。
一、高职院校美术作品鉴赏课的重要性分析
( 一 )激发学生创造和想象能力
创造和想象能力能够为教学带来巨大的能量 。 想象能力的活跃性是决定创造空间的关键因素,其 能够帮助学生发挥创造性,推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 但是,创造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 要教师长时间引导学生用感官去感受,即用眼看 、用 心观 。例如,在对富有山水诗情画意的作品进行鉴赏 教学时,教师应该通过播放优美的古典乐曲,引导学 生鉴赏作品,让学生能够被作品中的景色所吸引,同 时陶醉在乐曲当中,进而沿着作者的思路去思考,产 生丰富的想象; 或者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的鉴赏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影视片段,重现当时 西欧时期的战争景象, 引导学生通过战争走进作者 的内心世界 。学生的个体差异会导致他们在面对同 样的事物时会产生不同的联想, 所以借助美术作品 鉴赏课,能够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 、自主探究,坚 持自己的观点,开辟出一条新的思路,从而发展学生 的创造和想象能力。
(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新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将“核心素养”纳入到 了教育目标当中, 人文素养作为美术核心素养的核 心内容,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重点 。美术作品鉴赏通常 需要师生透过作品联系人文历史、作者经历 。例如在 鉴赏国画时, 教师可以在展示过程中搭配古典乐或 者借助古诗词,抒发学生对古诗词和国画的联想;在 介绍画家时,可以通过引入历史知识 、地理知识,通 过多元学科的融合,让学生从多角度出发感受作品 。 在美术作品鉴赏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借助美术作品 能够将美术学习转化为文化学习, 在鉴赏中认识美 术 、了解美术 、正确看到美术与政治和历史之间的关 系,从而使学生体会作品中的人文素养,进而提升个 人的人文素养。
(三)丰富学生情感世界
高职院校的招生模式与普通高中的招生模式有 所不同,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水平 、艺术修养相对较 低,心智也尚未成熟。在单纯、自然的内心世界当中,学 生对外界的一切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和探究欲望, 所以在高职院校的教育系统当中,如何帮助学生健康 成长,并帮助他们塑造优秀的人格是一个值得深思的 问题 。美术作品鉴赏课能够引导学生从作品世界审视 真实世界,并且优秀的作品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视 觉冲击过渡到心理冲击,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二、高职院校美术作品鉴赏课所存在的问题及原 因分析
( 一 )课程设置分布不均匀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有着本质的区 别。高职院校更愿意将教学焦点放在对学生的专业知 识和技术能力的培养上,所以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 对美术鉴赏课程的设置。高职院校忽视艺术课程的设 置,导致教师对该课程的教学也采取了敷衍了事的态 度,最终导致了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教学目标,照本 宣科地“讲”课件的教学模式。同样,由于学校的忽视, 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无法正确看待鉴赏课程的重要性, 从而与美术鉴赏课程产生了距离。美术鉴赏课程作为 一堂陶冶学生情操,带领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的课程, 在师生漠视的态度下,逐渐变得“黯淡无光”。
(二)教学模式欠缺合理
目前,高校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模式出现了“两 极分化”的情况 。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教 师较为重视鉴赏课程的开设, 所以会仔细讲解作品 内涵 、文化底蕴 、美术基础等知识,而针对于非美术 专业的学生的教学,美术教师则经常以“完成任务” 为目标,采取课件展示 、板书等教学模式,将鉴赏课 程内容由书本展示过渡到课件展示 。 以上两种教学 模式均无法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这 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参与性不足,无法对美术作 品表达出自 己的看法。此外,“教条化”也是高职院校 美术作品鉴赏课所出现的问题之一。“教条化”是指 教师以 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开展教学工作, 形成一 种对美术作品鉴赏引导的“套路”,这种“套路”的流 程一般都是以教师对作者的背景 、内容 、表现形式进 行介绍为开始,这种“带领式”鉴赏教学方式单一,缺 乏鉴赏课程的特色,鉴赏结果千篇一律。
(三)教师鉴赏素质水平不足
教师鉴赏素质水平是影响高职院校美术作品鉴 赏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而从教师素质方面进行 分析的话, 部分高职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是有 所欠缺的 。在信息更新迭代速度加快的时代背景下,部分美术教师秉着“吃老本”的心态,鲜少学习优秀 、 先进的知识,导致其自身教育观念十分落后 。而美术 鉴赏课程本身是一门极具综合性质的课程, 涵盖内 容广泛,其中包括文学 、历史 、政治 、哲学等内容,并 不只是单一地引导学生去欣赏一 幅美术作品, 若美 术教师没有强大的知识结构为支撑, 是难以在教学 中引导学生进行全面且客观认识的。
三、高职院校美术作品鉴赏课开展策略
( 一 )引导学生树立鉴赏理念
高 职 院 校 虽 然 与 普 通 高 中 的 性 质 有 着 明 显 区别, 但是其教学模式延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却不在少 数, 这导致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因为长期受到传统教 学模式的影响, 忽视了文化课之外的课程的教育意 义 。对于美术作品鉴赏课,大部分学生认为美术作品 鉴赏课不需要受到考试的束缚,所以经常抱着“可学 可不学”的态度,这个问题的解决是迫在眉睫的。
(二)升级和改进教学范式
传统的美术作品鉴赏课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根据 作品的内容 、语言 、色彩 、构图来引导学生进行鉴赏, 这种理论性较强的教学范式无法满足现代化的教学 需求 。 因此,为了突破理论式教学的局限,升级和改 进教学范式是美术作品鉴赏教学课程改革的必经之 路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利用多媒体 手段激趣 。多媒体作为直观性较强的教学辅助工具, 能够通过播放影视资料 、背景音乐 、鉴赏课件等引导 学生结合资料鉴赏美术作品;第二,突破“生硬式”教 学,积极活跃课堂氛围 。高职教育阶段作为学生个性 养成的关键阶段, 教师需要打破课堂中生硬死板的 教学氛围,给予学生主动权,鼓励学生自由发表对美 术作品的看法,以此来增强课堂的生动性。
(三)提高教师自身鉴赏水平
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影响课堂教学的一种直观的 因素,所以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首先应该重视美术作 品鉴赏课的重要性, 加强对美术作品鉴赏的研究力 度 。美术作品鉴赏课是一门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审美能力的课程, 教师需要在此过程中起到表率作 用,在教学过程中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扎实的知识结 构感染学生。对于如何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可以从以 下几方面入手:第一,丰富自身美术知识结构。美术作 品体现了不同国家 、不同时期的文化底蕴,教师在教 学之前需要积极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历史发展以及 作者的生平经历,并且积极归纳不同流派美术作品的 异同,以此为教学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第二,积极参 加美术教研活动 。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阶段甚至不同 的专业有着不同的教学方式,美术教师通过积极参与 美术教研活动,能够借鉴优秀教研工作者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案,并从中挖掘出适配的教学亮点,为打造 符合自身教学条件的教学方案奠定基础 。
四、高职院校美术作品鉴赏课教学实践—— 以现 代派美术作品鉴赏教学为例
( 一 )现代派美术作品特征
20 世纪开始, 欧洲美术逐渐由传统形态向现代 形态转变,在后印象派的基础上,美术流派与艺术风 格有了重大突破,现代派逐渐主宰了画坛 。西方现代 派美术作品的创作与西方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紧密 结合,其融合了政治元素 、经济元素 、文化元素和哲 学元素,通过对比以马蒂斯 、弗拉曼克等人为骨干力 量的野兽派的美术风格,和以毕加索 、布拉克为首的 立体派艺术风格以及后来的未来派 、立体派的艺术 风格,彰显出了以下几点特征:
1.怪诞变形
为了追求虚妄与假象,现代派画家在作品中表现 出了主观精神与艺术主张。而表现主义的画家在表现 现实世界事物时通常会采取变形的手法塑造出怪诞的 形象,例如为了表达“陌生化”和“离间”效果,将幻觉、 梦境、神话、地域、天堂、人间、过去、现在、未来进行交 织,打造成一种亦真亦假、如痴如梦的场景的情节。
2.时代环境淡化
通过对比现代派美术作品的内容和特性发现, 现 代 派 美 术作品 普 遍 体 现 出 了 时 代 环 境 淡 化 的 特 征 。并且,画作中的内容虚实参半,部分画家笔下的 世界只是自己虚想而成的抽象图画, 并不具备现实 世界的事物表现。
(二)高职院校美术作品鉴赏课教学建议
1.加强作品形式语言认识
上文所述,高职院校内,除了美术专业的学生之外, 部分非美术专业学生有着自身的美术作品鉴赏能力 不足,或者对美术作品形式语言认识不充分的情况 。 例如面对美术作品时,学生能够从人物肢体 、色彩明 暗等角度出发分析作品,但是却忽略了作品的材质 、 肌理等要素,而材质与肌理往往是现代派时期美术作 品创新性特点的表现。现代派的美术作品和传统美术 流派的作品所显示出来的形式语言是有所不同的。现 代派美术作品的西方古典主义艺术是综合性的,其用 形式语言表现出了艺术作品的整体, 比如完美的结 构、准确的构图比率、和谐的色调等。其在作品中常常 利用肢体语言、颜色搭配和结构等造型元素突出创作 主旨,例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拉斐尔的《雅典学 院》等,都带给人一种和谐且完整的画面感。
(1)美术语言
从点 、线 、面 、体的概念鉴赏现代派美术作品可 以看出, 现代派画家对事物的表现通常会喜欢利用简单的形式语言,例如,用圆圈表示果实 、丰收 、阳光 和母性,而用支离破碎的线条表示痛苦 、战争 、灾难 等 。结合现代派美术作品进行分析,毕加索的《哭泣 的女人》这幅作品利用夸张的线条 、扭曲的透视体现 出了女人的痛苦 。所以美术教师在带领学生鉴赏此 类作品时,可以借助图形分析概念,将作品中的形象 轮廓 、结构轮廓进行概述,然后引导学生利用简单或 破碎的线条开展速写,以此体会美术语言的应用 。
(2)色彩
而从色彩的角度出发, 美术语言色彩分为固有 色、条件色 、表现形式色彩和装饰性色彩等 。19 世纪 之前,西欧的美术作品主要以固有色为主,尤其是古 典主义的美术作品, 部分作品为了保证形体的完整 性,会选择抛弃部分色彩,选用素描关系来呈现 。而 现代派色彩与古典派色彩相比, 则增加了条件色和 表现形式色彩的运用 。例如蒙克的《呐喊》中就利用 了大面积的蓝色表现出急促 、急躁和压抑的情绪;而 马蒂斯的《舞蹈》中则运用明亮的色彩表现出单纯的 情绪;凳高的《星空》和《向日葵》则运用夸张的手法, 强化色彩价值,表达出强烈的个性和情绪 。
(3)材质与肌理
材质和肌理作为美术作品的基础要素, 在鉴赏 过程中是大部分学生所忽略的一点 。现代派美术作 品中除了对传统油画色彩进行了大量运用,纸制品 、 木制品 、陶瓷等也成为了特殊材料,被大量运用到了 作品的形式语言之中 。波洛克在创造大幅画作时,在 漆桶中装着大量的绘画颜料, 将颜色直接淋泼在了 画布上,各种色彩随着画师的动作而自然流转,从而 产生了自然的肌理; 立体主义的风格作品则喜欢将 实体置于画作中,使画面和实体相互融合,进而显示 出独特的材质感,例如劳申伯格的“综合绘画”就将 树胶 、水彩 、铅笔 、剪纸画 、油墨 、布等元素都运用都 在了作品当中。
因此,高职院校美术作品鉴赏课为了引导学生从 材质和肌理的角度出发对作品进行鉴赏,可以通过安 排特殊技艺手法进行讲解,然后再通过使用各种材料、 各 种 工 具 来 介 绍 绘 画 技 艺,例 如 吹 、盖 印 、吸 附 、拓 印 、泼墨等方法,引导学生明确不同材质工具可以产 生的不同肌理的艺术效果,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2.加强美术作品内容理解
高职院校美术作品鉴赏课教学过程中, 除了要 通过美术形式语言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鉴赏之外, 更需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艺术表现手 法考虑美术作品中的社会文化因素 。尽管现代派美 术作品创新性 、艺术性和个性十足,但是现代派美术 作品的产生并不是单纯的文艺现象, 其和当下社会背景中的文化现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现代派的 产生受到了国家政治背景的影响, 具有一定的人民 群众 、思想根源和哲学基础,并且大部分现代派美术 作品都对文化事项和文化现象做出了嘲讽。
从现代派美术作品的主题内容出发, 该流派的 美术作品一般是圣经故事 、历史人物或者故事情节 的一种再创造,作者借助故事表达出对现实 、文化的 看法 。通过剖析现代派美术作品的主体内涵笔者发 现,其中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主体内容有暴力(战 争 、军队)、自我意识(自恋 、孤独 、怀旧 、恐惧等)、人与 自然环境 、心理学与欲望等,而与族群社会文化生活 有关联的主体有宗教 、哲理(时间 、空 间 、物质 、历史 等)、民族情感等 。基于此,高职学校教师在指导学生 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时, 需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 与内涵,从学生具体的创作分析经验出发,指导学生 分析艺术作品形象,要求学生从形式语言 、主体内容 等方面思考“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等问题 。因此,教 师在鉴赏之前可以通过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 、创作 意图 、以往作品风格 、社会背景等,引导学生加深对 作品的价值理解, 使学生将理性认知与感性认知相 结合,进一步体会美术作品语言与内容的关系 。例如 在 毕 加 索 的《格尔 尼 卡》的 鉴 赏 中,除 了 从 结 构 、光 影、色彩的角度进行鉴赏,更需要结合《格尔尼卡》的 创作背景进行鉴赏 。 因此,在鉴赏过程中,教师可以 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 《格尔尼卡》 的诞生背 景:20 世纪 30 年代, 毕加索受到西班牙共和国政府 的委托, 在国家博览会西班牙馆创作出了 《格尔尼 卡》。 画面中应用大量黑 、白 、灰的颜色和线条,表现 出了德军轰炸格尔尼卡的暴行 。毕加索以自身强烈 的信念感和正义感,通过《格尔尼卡》表达出了对德 国军队的不满,和对法西斯兽行的强烈谴责。《格尔尼 卡》结合了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手法,表 现出了痛苦、苦难和兽性 。通过介绍《格尔尼卡》的创 作背景,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作品的意义 。
3.加强美术作品文化意蕴解读
文化意蕴是对美术作品精神层次的最高要求与 反映,它也是艺术作品的最大价值所在,其同样也是 社会 、时代 、精神的写照 。在高校美术作品鉴赏课程 中,结合不同作品可以从形式美 、个性美等角度出发 进行鉴赏 。
(1)形式美
随着现代派美术作品的发展, 古希腊美术的成 熟彰显出了人性美,《米罗的维纳斯》 便是成熟美的 一种体现 。从构图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米罗的 维纳斯》是“黄金分割率”的典型应用;而从人物的形 象进行分析,维纳斯庄严肃穆 、端庄沉井 、平和亲切,表现出了平民的伟大,体现出了人生的美好。
(2)个性美
从个性美的角度出发,个性作为色彩的闪光点, 许多现代派美术大师都喜欢将自己的个性与作品相 融合,例如梵高和毕加索 。梵高一生没有系统地接受 过美术教育, 全凭一 腔热血就将自己投入到了绘画 事业当中,从梵高早期的作品我们能够看出,其表现 手法相对还较为单一,而在文艺复兴时期,其将开始 纯黄色涂抹在画布上,彰显出了纯粹的“自我”。而和 梵高相比,毕加索的一生则是辉煌的,我们可以从其 不同时期的作品中看出其创作风格的演变过程 。例 如在《亚威农的少女》中,毕加索抛弃了自然物体轮 廓 、体积等元素,运用了几何学来创作作品,使立体 主义在画坛上站稳了脚跟 。
基于此, 高职院校美术作品鉴赏课程需要教师 结合不同作品的思想情感 、文化意蕴,引导学生去主 动调查 、搜集作品的时代背景 、作者的人生经历 、创 作风格和创作观念等内容, 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 分析,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
五、结语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美术作品鉴赏课无疑是美 术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渠道,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受 到教师因素 、教学条件的影响,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 效的提升 。高职院校教师和管理者首先需要重视美 术作品鉴赏课的重要性,并从课程设置 、教学范式创 新等方面对其进行优化 。基于此,本文最后以现代派 美术作品鉴赏为例,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希望可以 为各位学者提供一定的教学思路。
参考文献 :
[1]张俨然.高职美术鉴赏教学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实践分析[J]. 中国文艺家,2021(12):148-150.
[2]吴萍 .论高职美术鉴赏教育的心灵治愈功能[J].湖北成人教育 学院学报,2021(05):95-100.
[3]郭盼盼 ,张会平 .建筑设计中的几何美学与现代派美术的共性 表达[J].建筑结构,2020(21):18-19.
[4]王泽婷 ,康秋萍 , 陈其端 .被“固定”的瞬间—— 莫奈组画《鲁昂 大教堂》赏析[J].西部皮革,2020(08):121.
[5]徐丹 .现代派美术对摄影艺术的影响探析[J].旅游与摄影,2020 (06):68-69.
[6]杨欢 .论高职院校开设美术鉴赏课的重要意义[J]. 中国文艺家 , 2019(11):212.
[7]郭锦涌 .“光色融合”的调色系统研究[D].北京:中国美术学院 , 2019 年 .
[8]王瑞芹 .古典精神的呈现——《雅典学院》的图像学阐释[J].美 术大观,2019(01):62-63.
[9]张好 .浅析《雅典学院》的构图形式[J].艺术家,2018(12):27-28.
[10]周子玉 .莫奈笔下光与色的世界[J].北方文学,2018(06):13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3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