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曲阜祭孔乐舞【三献礼】舞蹈部分的动作保护与传承论文

发布时间:2022-01-20 11:33:3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文 / 孙爱莉
济宁学院音乐学院

摘要: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不断提升, 发展过程中更加重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以此为我国实现建设文 化大国的发展目标奠定基础。本文以曲阜祭孔 乐舞“三献礼”部分的动作保护与传承为例, 分 析曲阜祭孔乐舞的动作被保护和传承的意义, 发现其中存在问题,采取相应的保护和传承措 施,以此保障祭孔乐舞部分的影响力,使得我 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活态延续传承成果进一步 提升。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为各位老师们 提供借鉴。

关键词:  祭孔乐舞;三献礼;动作;保护; 传承

         曲阜是我国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是先师孔 子的出生地,而祭孔乐舞就是在孔子诞辰的时 候,对孔子进行祭奠和怀念的一种方式。尤其 是现如今,在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使得世界 各地开始崇尚儒家文化,重视孔子的影响力。 因此曲阜祭孔乐舞的动作保护和传承工作尤为 重要,它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工作的 开展奠定基础,进而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

一、对曲阜祭孔乐舞动作的保护与传承的意义

(一)为我国研究儒家文化提供便利

         随着我国建设社会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实 行,尤其在全球学习“孔子文化”趋势的影响 下,使得我国对儒家文化重视程度进一步加深。 因此在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开始 对“孔子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收集和整合,  国家对曲阜的发展非常重视,为儒家文化的保 护和发展起到一定的助力。而人们与“孔子文 化”直接接触的方式,就是在清明时节和孔子 的诞辰,通过祭孔乐舞的方式纪念孔子,通过 这样的方式,使我国学者可以更加直观地面对 “孔子文化”,感知儒家文化。

(二)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推动国民素 质的发展

        祭孔乐舞是从我国古代宗教遗留下来的, 祭孔乐舞不但有舞蹈动作,  还有音乐和歌曲的 存在。其中的文字内容,  言辞古朴典雅,  其中 蕴含的寓意深远;  音乐呈现中和典雅的现象;  最重要的是其中的舞蹈动作,  不但使得我国谦 虚礼让的风气得以展现,  而且舞姿优雅,  具有 一定的观赏性。尤其是乐理知识和文字内容以 及其中蕴含的“仁义礼让”和“和谐”等重要的道理,  具有极其重要的人文价值,  有助于我 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发展 [2] 。

二、家祭“三献礼”舞蹈部分的动作保护与传承

        祭孔乐舞是一种集乐、礼、歌和舞“四位一 体” 的表演形式,  其综合性是非常强的。在家 祭中,  人们主要以“三献礼”为主,  一些文庙 孔家后人进行家祭时,  会以“三献礼”为主, 这与祭孔大典有着一定的区别,属于家庭式宗 亲内部的礼仪,并且祭孔大典人数多,也更正 式隆重。首先是新人拜祖,然后是献爵三次, 也就是向祖先举杯敬酒。当献爵完成后,要钦 朗读祝文,禀告祖先家族里已经有这么一桩喜 事,最后要诚心祈求祖先赐福。

        当前曲阜祭孔沿用的是明代的乐舞, 三献礼部分舞蹈的组合形式是由“八大舞 容”“三十九节”,   “十一动势”以及“九十六 个字”组成。古人所谓的“舞容”就是现代人 所说的“舞姿”,  也就是舞蹈语汇。舞蹈语汇 是构成艺术语言的基本要素,而舞蹈语言就是 依靠人的形体动作来完成的,对于传统的祭孔 舞蹈及其姿容的研究,在历代都是重要要的研 究内容。

(一)八大舞容

明代文德之舞的容节
1 立指容  (5 节)
2 舞之容 2 节
3 首之容 3 节
4 身之容 5 节
5 手之容 5 节
6 足之容 7 节
7 步之容 2 节
8 礼之容 10 节
(二)十一动势

        所谓是十一动势是指舞具 ---- 龠翟的运 用姿势而言的;

执,  举,  衡,  落,  拱,  呈,  开,  合,  并, 垂,交

(三) 九十六个字是指:初献, 亚献 ,终 献三个乐章(三献礼)的歌词共 96 个字。

初献《宁和》之舞

自生民来 谁底其盛
惟王神明 度越前圣
粢帛具成 礼容斯称
黍稷非馨 惟神之听
亚献,终献内容(略 )

        在“三献礼”舞蹈的传承中,通过 诗、   乐和舞一体舞蹈特点更加完整。一 字,一舞是这部分的特点,可以说诗、 乐和舞三者是祭孔仪式中祭孔乐舞的主 要组成部分,并且彼此间还是相辅相成 的。曲阜祭孔乐舞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大 的一个工程,其中会涉及到很多乐器 因 此,要想加强对曲阜祭孔乐舞的保护和 传承, 需要做好乐器的重置、组织排练和 服装礼器等工作,加强对祭孔乐舞人员 的培养,了解此舞蹈文化传承的意义, 将其更加完整和真实地展示给人们。

三、曲阜祭孔乐舞动作保护和传承的必要性

(一)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使得曲 阜祭孔乐舞逐渐失去原貌

        虽然我国现如今曲阜祭孔乐舞还是 以传统祭祀的形式为主,但是通过数据 对比之后,我国曲阜祭孔乐舞中的礼乐 是以古代宫廷雅乐为主,但是现在祭孔 乐舞在公祭表演的过程中,却出现西方 音乐的元素。这样虽然使得祭孔乐舞的 音乐气势得到提升,但是却缺少我国古 典文化的古色古香和端庄以肃穆,失去 我国传统礼仪的魅力,而对这个现象进 行分析之后,发现因为文化全球化趋势 的影响,使得国民在生活和工作以及学 习的过程中融入了国际化,因此祭孔乐 舞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开始加入大量 的新元素,最终导致曲阜祭孔乐舞失去 原本的面貌,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

(二)舞蹈表演人员的素质有限, 使得曲阜祭孔乐舞失去其精髓

        由于我国古代在发展的过程中,深 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孔子对那时的人 们来说是极其神圣的, 如今, 曲阜祭孔乐 舞更加趋向于商业化,使得其中的艺术 鉴赏缺失。主要原因是表演人员在进行 表演的时候, 不关注自身的表演内容, 只重视这是一项活动,最终因为这些因素 的影响,导致曲阜祭孔乐舞失去精髓, 所以要对其中的舞蹈动作进行保护和传 承 [3] 。

四 、曲阜祭孔乐舞动作保护和传承的途径

(一)将祭孔乐舞纳入当地高校特 色传统文化教育

        现如今已经有许多的传统文化被纳 入到了学校的特色教育里,三献礼作为 祭孔乐舞中的主要内容,其可以让他们 在学习礼仪的同时, 感知传承祭孔乐舞。 在“三献礼”舞蹈的传承中,   通过肢体 语言生动地转化为动态的视觉形象,让 观众清晰和直观地感受到祭孔乐舞的文 化精神。

(二)将曲阜祭孔乐舞融入高校舞 蹈特色专项教材中
      
       把祭孔乐舞融入高校舞蹈教学内容 之中。这样不但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 提升,进而使得学生的文化素养也得到 显著提升,而且还使得保护和传承我国 传统文化工作的影响力扩大,让学生感 知和了解祭孔乐舞的内容,使学生的文 化素养得到显著提升,并且保护与传承 工作有了坚实的保障。

( 三 )政府的大力支持, 扩大曲阜 祭孔乐舞的传播范围

       祭孔乐舞的动作保护与传承工作离 不开政府的支持,首先专家要对祭孔乐 舞的各项内容进行保护;其次, 加强祭孔 乐舞的宣传,使得影响力扩大;然后, 增加演出经费;最后,申报世界非物质 文化遗产,让祭孔乐舞走向国际。通过 这样的方式,使得曲阜祭孔乐舞的动作 得以保护和传承。

(四)重视舞蹈表演人才的培养工 作,以此保障传承工作得以进行

       要想使祭孔乐舞的舞蹈动作得以保护和传承,就要重视舞蹈人才的培养, 提高参演者的文化素养,让其了解祭孔 乐舞的内容。祭孔乐舞是一个非常庞大 的工程, 其中会涉及到很多乐器, 要想加 强对曲阜祭孔乐舞的保护和传承,需要 做好乐器的重置、组织排练和服装礼器 等工作,加强对祭孔乐舞人员的培养,了解此舞蹈文化传承的意义,将其更加 完整和真实地活态的展示给人们。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的分析,了解 曲阜祭孔乐舞动作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的 重要性。这项工作推动我国传统优秀文 化的传承和发展。在研究过程中针对其 中存在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此保 障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我国 建设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  吴音子 , 刘双 . 浅析祭孔乐舞的 发展现状 [J]. 戏剧之家 ,2019,308 (8):95- 96.
[2]  白 露 . 清 代 祭 孔 乐 舞 制 度 刍 议——以文庙图式舞谱为中心 [J]. 社会 科学战线 ,2019,284(2):268-272.
[3]  陈 栋 . 探 析 佾 舞 的 发 展 过 程 —— 以 祭 孔 乐 舞 为 视 角 [J]. 大 观 ( 论 坛 ),2020,(3):78-79.
[4] 柳剑文 . 英歌并非源自祭孔乐 舞 -- 基于舞蹈形态 , 社会人文因子及传 播模式的比较分析 [J]. 韩山师范学院学 报 ,2019,40(2):20-26.
[5]  江 帆 , 艾 春 华 . 中 国 历 代 孔 府 雅 乐 [M]. 北 京 : 中 国 国 际 广 播 出 版 社 ,2001.1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539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