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艺术院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新探论文

发布时间:2025-04-25 13:43:0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立足当代话语体系,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是一项关乎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议题,亦是永不消逝的历史话题。我们需要从历史长河中寻觅理论支撑,从现实层面去理解,通过当代文艺作品的深度挖掘来进一步推动这一意识的研究。文章旨在探讨艺术院校如何通过创新途径和方法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沉浸式多媒体融合音乐会《乐·溯梦》为例,分析其在音乐创作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方面的实践意义。文章结合音乐舞蹈学专业特点,提出艺术院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新路径。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等艺术院校,思政教育,沉浸式多媒体音乐会,《牡丹亭》
 
  悠悠历史长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就,不仅是历代王朝共同追求的政治理念,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中华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流淌着各民族共有的文化基因,是历史与时代的精神结晶。聚焦当代,从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到党的二*大,习*平总*记曾先后指出:“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①
 
  基于这一时代现实,笔者试图立足高等艺术院校资源,以沉浸式多媒体融合音乐会《乐·溯梦》为抓手,探索思政教育与音乐创演的融合发展路径,以期实现教、创、演、研四位一体的创新模式,在潜移默化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教学体系,与中国主流传统文化薪火相承,与当代中国音乐事业同频共振。近年来,笔者持续钻研沉浸式多媒体融合音乐会的形式,2023年曾在百年弄堂——“今潮8弄”携手多位中西方乐器演奏家联袂呈现了音乐会《融·乐——游园惊梦》,弄堂与光影重叠错落,打击乐声与昆曲念白间,观众仿佛如戏中人般“游园”“入梦”。在这场音乐会中,笔者以琵琶声织造的《平沙落雁》,诉说杜丽娘在闺房中的凄寂之情;吉他与长笛共同演奏了探戈之父皮亚佐拉的《1900》《1930》,昆曲、昆笛与长笛编配的《江水儿》都是赢得了观众的赞叹。
 
  2024年,笔者将音乐会全力升级,通过音乐与视觉艺术的完美融合,用音乐重新解构《牡丹亭》戏剧结构,摈弃宏大的叙事方式,聚焦“杜丽娘”个体以探究其“入梦”动机;同时以沉浸式的全融合呈现方式,将场景、音乐、故事、观众、演员作为同一整体进行演绎,在编创的过程中融贯东西,兼顾汉族与少数民族的音乐内容,增加多元化的乐器音色与节奏模式,以非常规的配器变化描绘“杜丽娘”这一人物角色。整场音乐会秉承革故鼎新的理念,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交织与融合;坚持以乐育人的宗旨,为艺术院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索新模式、新方法。

\
 
  一、《牡丹亭·游园惊梦》: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自古至今,人类从未停下探求未知的脚步,随着人文主义自由精神的持续觉醒深化,越来越多的内在审视开始出现,人们试图通过梦境窥探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冲突。于是,梦境逐渐脱离了原本生理性投射的心理学范畴,被赋予了哲学、宗教、艺术、人文乃至更宏大世界观的超现实意义。
 
  而作为中国戏剧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的《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出于明代戏剧巨匠汤显祖之笔。其中,“游园惊梦”二折,如梦似幻,是“梦境符号对个体欲望和冲突映射”的典型代表。“游园惊梦”在当下演出频繁,深受戏迷钟爱,它不仅是《牡丹亭》之魂,亦是昆曲创新的试验田,艺术家们常以此为载体,融入最新的创意与技法,使其焕发出无尽的艺术魅力。
 
  笔者策划沉浸多媒体音乐会《乐·溯梦》,旨在用音乐重构《牡丹亭》,透过“杜丽娘”的自我审视,引发当代人群对所处境遇的坚守、妥协与超越。整场演出摈弃了戏剧故事的旁枝末节,将聚光灯投射“杜丽娘”之上,关注她的所思所爱、所想所怨。主人公在经历一番畅春游园后,偶得一梦,梦中与书生相遇,醒来之际,充斥着伤春悲秋之感,上述过程得以沉浸式全融合式音乐呈现,场景、音乐、故事、观众、演员作为同一整体同场演绎,以期观众在进行作品欣赏时,回溯杜丽娘的人生体验,完成一次向自我内在审视的“溯源”。
 
  音乐会《乐·溯梦》汇集了十一部跨界力作,巧妙地将中西方经典旋律相融合,注入传统昆曲的悠扬旋律,与中西等多民族乐器碰撞出靓丽的音响。这场演出不仅是一场音乐的盛宴,更是一场视觉的狂欢。它利用最新的新媒体技术如舞台实时视觉、投影映射等,与现场钢琴等乐器的传统或即兴演奏相互辉映,为观众呈现出一场视听盛宴。在演出中,抽象的音乐情绪与梦幻般的视觉效果交织,共同诠释了“杜丽娘”的内心世界,让观众在多感官的体验中与人物产生共鸣,开启与内心“杜丽娘”的深度对话之旅。
 
  正如张伟军、蒋锐学者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机理及其实践》中提道:“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文化路径的关键是确立和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话语优势,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理论、话语成为中国的民族话语归属和民族话语代表。”②笔者欲在后文中通过对音乐会的策划排练、作品的细节入手,思考如何在音乐创排中确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优势,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创新路径。
 
  二、《乐·溯梦》:融贯中西民族复兴
 
  确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话语优势,应当坚持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③;其次应该以中华民族文化为主体,外来文化为补充,推进外来文化中国化以补充本土文化之不足④。笔者在编创本场音乐会时,以音乐为载体深切贯彻上述宗旨,以中华文化引领外来文化,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民族文化全面结合。
 
  整场音乐会围绕“梦境”展开,探究梦与自然、空间、未知的联结,其间昆曲音乐元素、少数民族音调节奏与乐器交相辉映,从戏剧故事延伸女主人公未知的心境与情愫,以营造“神秘、朦胧、若即若离”的音响空间,构建延伸性极强的“半自由命题”作品集。
 
  1.梦与自然生态的联结:庭院山水实景演出“一景一情境”沉浸式版本
 
  昆曲演员扮演的“杜丽娘”成为执索人,以念白引领观众游弋中式园林,竹影婆娑、断桥残雪、雨打亭台、回廊曲折……在不同场景中嵌入作品,用音乐演绎梦境、离别、追寻、轮回等戏剧情绪,用物理上的“换景”,撬动观众在情绪上的“转场”,将以往传统音乐戏剧中的转场主动权交于观众,并以此与音乐的演绎及“杜丽娘”的不同心境形成共振,推动观众主动探索、推动戏剧情节的同时,引发其对内在情绪的主动聆听与审视。
 
  昆曲,被誉为“戏曲之祖”,以其博大精深的艺术内涵,融合文学、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瑰宝。历经数百年,其流传范围遍布全国,名家名作层出不穷,经典剧目与旋律历久弥新。昆曲曾一度领跑戏曲界,成为古典艺术的集大成者,被现代学者尊为中国传统戏剧学的典范之作。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昆曲艺术列入世界首批“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也正是笔者选择《牡丹亭》进行音乐戏剧改编的缘由,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底蕴,在其中融入民族文化,为中国民族文化增添精神内涵,形成引领作用。
 
  2.梦与空间的联结:传统黑匣子剧场的“双情绪线”视听共感版本
 
  整场演出以“杜丽娘”为“明线”,通过唱段和念白来外化表达作品内容,同时以钢琴代表的“柳梦梅”作为情感“暗线”,通过钢琴衔接不同作品,与“杜丽娘”的表述产生“应答”,以此对其在不同处境的情绪进行内在对话与审视。以《惊梦随想》为例,这部作品力求打破昆曲传统,即兴钢琴与非常规少数民族打击乐水乳交融,借助视觉交互技术,让建筑立面的光影随音乐起伏变换出各种造型,以艺术与科技构建的“时空隧道”,为观众营造杜丽娘的精神世界。
 
  这类视觉交互科技、多媒体视效与现场即兴少数民族乐器的音调色彩相互呼应,通过少数民族同学的演绎呈现,将抽象音乐情绪具象成视觉输出,为观众带来极具冲击性的视听盛宴。通过少数民族乐器、音调与节奏朦胧的色调,观众既能追寻“杜丽娘”的内心,感受她与“柳梦梅”的缠绵悱恻,又能审视自我完成“寻梦”之旅。
 
  笔者在策划音乐会的过程中,与新疆、西藏地区少数民族同学建立了深厚的联系,他们对少数民族乐器天然的熟悉度,是演出成功的关键。诚然,入梦后的“杜丽娘”自由无拘束,她的万千思绪稍纵即逝,少数民族打击乐器的灵动音色方显其自在状态。少数民族同学的加入,为这场音乐会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文化土壤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养分,他们的精神状态、文化信仰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少数民族同学以及音乐元素的加入充分印证了“中国民族文化和各民族文化成长在一棵文化大树,具有共同体文化根基,吸收共同的文化养分,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文化生命体。”这一论点。
 
  3.梦与未知的联结:不同合作主题下的延伸版本
 
  笔者在策划之初遍邀海内外音乐家,联合各民族同学联袂演绎,从《融·乐——游园惊梦》到《乐·溯梦》迭代延伸出不同的新版本,在剧情设计上新增“现代女性”,不露痕迹的优化传统,积极吸收当下的流行元素,形成双女主版本,“呼应”的曲式及故事结构,主线推动现代女性与传统女性子进行跨越时空对话,引发观众通过古今视角的悖与同,深入探索对于女性成长这一时代命题的共鸣与思考。这一策划模式,更多是为了吸引不同年龄层的观众,既能表达与宣扬中华文化,又符合当代审美准则。立足昆曲传统,容纳多元文化的《乐·溯梦》已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与符号,它将与更多观众产生文化联结与情感认同,深度践行增强文化自信与彰显民族繁荣的文艺发展路径。

\
 
  三、以乐育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近年来,随着文化自信建设工作的持续深化,国潮兴起,表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作品数量快速增长,其中不乏令人惊喜的作品呈现、专业探索及思考,但也让我们看到诸多可成长的空间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在作品规模井喷式爆发,行业内缺乏专业标杆,系统性不足,不可避免出现良莠不齐、专业空间待提升的情况;二是受限于长久以来的不同音乐学科专业间的壁垒,这些作品的表现形式仍趋于单一,更多囿于“用传统方式演绎传统作品”,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运用全球化音乐语汇讲好中国故事、转译呈现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瑰宝,更广泛践行并宣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成为亟待解决的探索方向;三是以音乐作品为依托,在新时代价值观践行过程中,往往更多地聚焦于作品的创编、演绎,第三方合作伙伴及观众作为“被动接受者”被忽略在统战工作之外,缺乏参与感,其结果是音乐作品的全生命周期价值无法被最大限度地发挥,统战工作建设覆盖范围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
 
  《乐·溯梦》正是笔者针对上述问题,所探究践行的艺术院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与方式。首先,上海音乐学院作为国内顶尖艺术类院校,以“教-创-演-研”一体化的模式中,有责任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IP在音乐领域研究探索的专业化、结构化建设。笔者充分利用专业优势,探索在新时代背景下,结合中西方文化,探索用中西方音乐语汇来进行中国传统艺术作品的创编,更广泛地向世界转译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同时以海归音乐家为促动原点,关注作品的创编者、演绎者、合作方、观众等全链路节点,扩大统战工作覆盖范围的同时,大幅度提升各方参与感,促进主观能动性,提升统战工作建设效能。
 
  首先,以中国传统文化IP为锚点,臻选中国传统文化作品瑰宝,重现昔时、讴歌今日,弘扬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形成中华文化的绝对领先地位;其次,深度践行中华民族文化为主体,外来文化为补充的原则,采用全融合创作形态模式,跨界融合中西方不同音乐、戏剧、戏曲学科、中西方不同乐器演奏,通过同一主题的作品创编呈现,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用世界音乐语汇进行转译,用音乐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最后以中国民族文化问主体,广泛融合少数民族文化,从作品的文化选题—师生创编演绎——社会合作邀请——观众欣赏回馈四个层面,关注创、编、演、观的作品全生命周期,深度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海内外艺术家、各民族学生共同创作、演绎,通过实践式教学模式,促进师生身体力行,做好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者、践行者。
 
  沉浸式多媒体音乐会《乐·溯梦》以“梦”入题,观众透过“杜丽娘”完成自我审视,深度感受了异于传统戏曲模式的音调,体会到西方文化、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文化的融合之美。其中,少数民族音调、乐器、演奏者是本场音乐会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通过奏响异域音调与非常规乐器,极大丰富了音乐会的艺术表现力,这一过程也增加了他们本身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深度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乐·溯梦》的上演,为艺术院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通过音乐创作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参与与创作以及沉浸式体验与情感共鸣等方式,该音乐会不仅丰富了艺术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也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未来,艺术院校应继续探索和实践更多创新途径和方法,为培养更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度民族认同感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注释:
 
  ①夏滟洲.施光南音乐创作中的民族叙事——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J].音乐文化研究,2024(2).
 
  ②张伟军、蒋锐.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机理及其实践[J].学术探索,2024(8).
 
  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01).
 
  ④张伟军、蒋锐.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机理及其实践[J].学术探索,2024(8).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8172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