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剧目创演的发展现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07 15:46:5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 , 高等艺术院校以舞剧本体创作为主、强调特色教育 ,其精 品剧 目日益成为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其中 , 《草原英雄 小姐妹》 作为在全 国 引起 巨 大反 响的民族舞剧 ,历经多年演出经验 ,积 累 了较 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效应 , 受到 了广泛 的关注 。本文 旨在通 过相关论证分析 ,探讨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舞剧创演发展的历程和现状 ,挖掘创演特色与路径。

  我 国 高等艺术院校精品剧目创演经历了萌 芽 期 、 助长期和活跃期三个时期的发展历程 , 通过对其 发展 现 状 的 探 究 , 可以更好地归纳总结其创新探索模式 。 现 以 民族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 的创演为例 ,探究其 对学院派舞蹈的开拓传承以及文化产业功能引导方面的作用。

  一、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剧目创演的发展历程

  精品剧目在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发展历程可 以追溯 到 1950 年 , 当时中央戏剧学院创演了《和平鸽》 芭蕾舞 剧 , 由戴爱莲 、欧阳予倩等舞蹈家集体编演 , 这是我 国 高等艺术院校精品剧目创作的源头 。从那时起 , 经历 了 不同的发展阶段 。在萌芽期之后 , “桃李杯 ” 的举办促进了其发展 ;而在“荷花奖 ”之后 , 它进入活跃期。

  ( 一)萌芽期

  本文将萌芽期的时间跨度界定在 1949 年至 1984 年 (“桃李杯 ”之前)。 在这个阶段 , 中国舞剧受到了西方芭蕾舞剧 的影 响 , 并吸收了中国传统舞蹈和戏 曲 的元素,逐渐形成了以表现情感和故事为主题的独特风格 。在这 一阶段 , 老一辈舞剧表演艺术家吴晓邦等人先后带领华 北联大舞蹈班的学员到内蒙古等地体验生活并合作演 出 。成立于 1954 年 的北京舞蹈学校于 1956 年推 出第一 部高校创演的芭蕾舞剧 《无益 的谨慎》, 彰显其教学成 果 。 1959 年 , 该校又推出自编自演的民族舞剧 《 鱼美 人》, 标志着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剧 目创作进入新的 发展阶段 。1965 年 ,上海市舞蹈学校创演的革命现代舞 剧《白毛女》 成为我国的样板戏精品剧目 , 凸显本体传 承的舞剧艺术教学水平 。改革开放后 , 重实践 、抓特色 的高校精品剧目创演改变了上海市舞蹈学校内设剧组为 演出队的体制 结 构 , 实行舞蹈演艺和舞蹈教育同步发 展 , 推动了民族舞与芭蕾舞的多元化进程 。如 《奔月》 等作品曾引发全国性的思辨讨论 , 可看作是我国高等艺 术院校精品剧目创作在政治方向上的引领 。1984 年 , 中 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编排的 《奔腾》 展现 了强烈 的蒙古 民族特色 , 其豪放的舞蹈形象 、稳健的马步等舞蹈动作 语汇 , 充分表现了草原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改革开放后的乐观生活态度 , 展示了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剧 目 的艺术审美规范。
\

  (二) 助长期

  本文将助长期界定于 1985 年至 1995 年 。北京舞蹈 学 院发起 的 “ 桃李杯 ”舞蹈 比赛 , 旨在对全国艺术类 院 校和开设有舞蹈表演专业的综合院校的舞蹈教学成果进 行检 阅 。 自此 , 我国高校精品剧目创演进入 了助长期。 被誉为中国舞蹈“ 奥斯卡 ” 的 “桃李杯”, 对于高等艺术 院校教学品质和表演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总结交流的作 用 , 三年一届的舞剧比赛也是发现 、选拔优秀人才 的机 会 , 对于繁荣我国的舞剧创作起到了重要 的推动作用。 这一时期先后涌现出大量的精品剧目 , 如 20 世纪 80 年 代北京舞蹈学院创作的 《黄河》《鸿 门宴》 等作 品 , 运用 交响编舞体现学院派舞蹈的先锋审美特点 ,对教学科研 的前瞻性起了实质推动作用 , 为精品剧目的创作注入了 全新的审美活力 。此外 , 《潮汐》《天鹅湖记》 等精 品剧 目的出现具有科研和教学相结合的实践特点 。在第五届 “ 桃李杯 ” 中 , 现代舞被引入参评 , 但是参演的剧目并 不多 。此后 ,还设立了优秀剧目奖 ,对于舞剧编创人员的鼓励作用显而易见。

  (三) 活跃期

  自 1996 年中国舞蹈“荷花奖 ”设立以来 ,为我国高 等艺术院校精品剧目创作带来了黄金发展期 。其 中关于 中 国古典舞 、 民间舞以及芭蕾舞等新舞蹈奖项 的设立, 促进了舞剧精品剧目的创作 。2000 年 , 第二届 “ 荷花 奖 ” 中有 15 台舞剧参演 ,但多数为剧团推选 ,真正由我 国高等艺术院校推选的精品剧目获奖比较罕见 。在第三 届 “ 荷花奖 ” 中 , 追寻古风而作的 《扇舞丹青》 通过运 用扇子突破了舞者的肢体动作 , 同时采用传统与现代相 结合的创作手法将 “ 和谐就是美 ”这一传统文化主题进 行了创新性的展现和弘扬 。这一作品也激发了我国高等 艺术院校精品剧目创作的积极性 。2006 年 , 内蒙古艺术学 院编创 的《塔林毕斯贵》 获得 “ 桃李杯 ”优秀剧 目奖和表演奖 , 其编导赵林平也获得了指导教师园丁奖 。 由 此可见 , 内蒙古艺术学院在精品剧目创作上既有优秀 的 表演资源 , 也有经典的审美文化传承 。这一时期对于我 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剧目表演的舞蹈技法 、舞蹈语言 的规范更加清晰明确。

  二、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对精品剧目的探索创新

  ( 一) 民族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 的创演探索


  草原英雄小姐妹被评为 “ 100 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 动 中 国人物 ”。 舞剧创演之路始于总编导赵 明 “ 致敬英 雄 ” 的创意 , 主要体现的是对英雄主义与集体主义精神 的观照 。舞剧从艺术创作到展演过程 , 始终 由 内蒙古艺 术学院师生组成的乌兰牧骑舞蹈团 108 人参演 , 没有邀 请任何一个外部演员 。演员 中 60%为蒙古族 , 大多具有 在草原上生活的经历 , 这对于原汁原味地表达草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艺术气质至关重要。

  该主创团队也精英荟萃 ,影响力广泛。总编导赵明, 为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 国家一 级编导 ; 艺术总监 、编剧赵林平 , 是中国舞蹈家协会副 主席 、 内 蒙 古舞蹈家协会主席 、 内蒙古艺术学院副院 长 ; 作曲与音乐制作人三宝 , 是我国著名音乐人 、作 曲 家 ; 舞美张继文 、高桂峪 , 分别是 国家一级舞美设计,中央戏剧学院博士、 内蒙古艺术学院青年教师。

  舞剧创演综合效益显著 , 受到 区 内外观众对主题和 现实意义的普遍好评 。在 内蒙古 、北京 、上海举办 的 四 次专家验收及研讨会上 , 领导和专家也给予高度评价, 并分别在《舞蹈》《中 国艺术报》 等国家级专业报刊上发 表评论 20 余篇。央视的“ 舞蹈世界 ”栏目、 国家艺术基 金官网等社会媒体也给予了全方位的报道 。 随着社会效 应 的不断扩大 , 该舞剧的创演模式为全国高等艺术 院校民族舞剧的创作方向带来了启示 ,对于剧目思政的示范与激励功能也愈加突出。

  (二) 舞剧身体语汇在不同地域文化意识下的表达

  舞剧这种艺术形式 , 需要观众的参与和共鸣才能真 正发挥其魅力 。身体语汇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 , 需 要舞者通过动作 、姿势和表情来传递文化信息 , 这些信 息可能与当地的历史 、习俗 、价值观等密切相关 。观众 可以通过解读舞者的身体语汇 , 更深入地理解地域文化 和地方风情 , 并通过舞剧的表演方式对地方文化获得新的认识和体验。

  精品剧目在创演过程中以身体语汇作为与观众交流 的工具 ,捕捉不同地域文化信息 , 提取 、整合 、转化视 觉艺术 , 并依托 “ 文华奖 ”“桃李杯 ”等平台 , 充分展示 教育教学与表演艺术的跨界融合 。例如 , 原创 民族舞剧 《天路》 以青藏铁路为题材 , 其现实意义在于庆祝改革 开放 40 周年 、青藏铁路建成通车 12 周年 。舞剧 中展示 了藏族地域文化的特征 , 如帅气 的 “ 帽子舞 ” 以及 “ 拥 军 ”“打墙群舞 ”等舞段身体语汇的设计 , 使宁静和谐 的 藏族舞蹈中蕴含藏民朴实沉稳的性格特点 ; 而军旅风格 刚劲有力的身体语汇融入军民角色 ,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 同体意识清晰地传递给观众 。此外 ,在音乐创作上 , 舞 剧将原生态音乐素材融合交响乐风格 , 营造出史诗般大 气 的氛 围 , 彰显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如今 ,在不 同地域 文化 中 , 舞剧 身体语汇的创作不仅是 一种艺术表达方式 , 也是文化意识的重要载体。

  (三) 文化产业功能引导下的新创作模式

  文化作为一种思维价值理念 , 具有传承 、服务 、思 政等时代价值 。通过创新 、创意和创造性思维 , 这种创 作精神不仅体现在文化产品的设计 、制作和推广过程中 , 也贯穿于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文化产业领域的创作者们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力, 不断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市场机会 ; 需要具备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 以创造出更加贴近人们生活 、符合人们文化 需求 的作 品 ; 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国际视野。民族 舞剧 《 草原英雄小姐妹》 作 为 唯 一 一 部入选 “ 文华奖 ” 的高校剧 目 , 其创演在文化产业功能引导下, 开创精品+思政+文创结合 的新模式 , 充分凸显高等艺术 院校对新时代思政工作 “ 事 ”“时 ”“势 ” 的把握 。 同 时, 它又遵循了高等艺术院校学生思政工作的普遍规律和共 性特点 ,在高等艺术院校独特性规律和个性化特点 的基 础上 , 创新构建 “ 剧 目+思政 ”这一具有鲜明产业特色 的模式 , 让观众在现场得以体验到精品剧目舞剧艺术 的 魅力 。但是 , 由于高等艺术 院校的主要职责为教学 , 因 此在机构设置上和艺术院团有较大差别 ,在剧 目宣传与 票务出售等方面也缺少专业团队运作 ,对于这方面 的文化产业功能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三、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剧目创演的审美准则

  作为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剧目创演的经典力作, 舞剧 《草原英雄小姐妹》 的成功 , 不仅是选材 、提炼、 编排 、呈现等诸多方面的珠联璧合 , 更隐喻 了在新时代 “ 文化化人 ”大背景下 , 对作为艺术作品内蕴的民族精 神审美准则的把握和提升 。这种 民族精神 , 一方面将少 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性包含其中 , 体现在他们 的 风俗礼仪和日常行为习惯中 ; 另一方面更成为他们代代 传承的精神图腾和信仰家园 。正是由于这种生生不息 的 民族精神 , 少数民族才具备了他们独特的文化基 因 , 才 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五彩斑斓的一道风景 。从《草原 英雄小姐妹》 的创作模式 中 , 可以看出当今我国高等艺 术院校精品剧目创演审美准则的延续和创新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 一)着力表现“普通人 ” 的审美立意

  英雄人物历来是艺术题材重点关注 的领域 。从 《格萨尔王传》 到《江格尔》, 再到《嘎达梅林》, 从叙事文 学到各种形式的艺术表达 , 这些作品都堪称经典之作。 然而英雄人物毕竟是少数 ,传统艺术作品对 “ 英雄 ” 的 青睐 , 更多原因在于生产力和社会生产水平相对低下的 历史时期 , 人们对于具有 “ 拯救者 ”身份的英雄人物的 依赖和仰仗 , 这是精神的外化和信仰的落地生根 。而在 社会生产水平较高的当下 , 人们更倾向于将 “ 英雄 ”作 品与草根逆袭的故事相联系 , 这就形成了当下时代颇为矛盾但又有趣的艺术环境。

  龙梅和玉荣在成为英雄前 , 只是一户普通牧 民家 的 孩子 。她们作为 “ 普通人 ”, 能够最大程度地获得观众 的身份认同和情感共鸣—— 身为小学生的孩子 尚且能够 舍身保护集体的财产 。这成为蒙古民族精神 “ 崇高化 ” 的最有力注解 , 它不仅塑造了整个民族性 , 同样将表现 “ 普通人 ” 的审美立意扩大 , 更加符合 “ 历史是 由人 民大众创造的 ”命题。

  由此不难看 出 ,挖掘 “ 普通人 ” 的 闪光点 , 着力表 现他们不平凡的另一面 , 和当下时代的诉求 同频共振, 《草原英雄小姐妹》 对此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就像我 国 的 “ 时代楷模 ”张桂梅 、守岛人和黄文秀等一样 , 他们 在辉煌事迹的加持下 , “普通人并不平凡 ”成为艺术作品审美立意的精神原点。

  (二) 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审美方略

  地域性是民族精神外显的重要标志 , 它不仅体现在 物理存在的空间和距离上 , 更是民族特征 的集 中体现。 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 的故事诞生于草原上 , 这就 明 显划出了矛盾发生的条件和环境 , 一方面 , 草原象征着 孕育一切的母亲 ; 另一方面 , 草原的暴风雪同样具有毁天灭地的“暴虐 ” 内涵。

  从辩证统一 的思维和观点来看 , 草原所承载 的历史 文化积淀和故事素材足够丰富 , 它足以托举具有鲜明地 域文化特征 的《草原英雄小姐妹》 的故事 。 除 了暴风雪作为故事元素直接参与叙事外 , 舞剧的肢体表现以及服装、化妆 、道具等 , 都诠释了地域文化特征 , 也带给受 众独特的审美感 受 。 不得不说这是极其重要的表现环 节 , 但某种程度上受限于舞台本身的方寸条件 , 这种 “ 螺蛳壳里做道场 ” 的局面给艺术创作者提出了更高层 面的技术和艺术表现要求 。事实上 , 具有地域文化特征 的艺术作品从来都是不吝于表现这一点的 。舞 台艺术如 此 , 影视作 品更是如此——《五朵金花》 里云南 白族 的 民族风情 、《刘三姐》 中广西地区的生活习惯 , 都是在不同环境中自然的流露。

  (三) 挖掘符合时代内涵的审美表现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审美的不断变化 , 现代社会 越来越注重多元化和包容性 。通过 多元化 的表现方式, 可以更好地展现反映时代内涵的作品 , 更加关注情感表 达和 内心真实 , 从而传递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 这最终决 定了作品的审美取向 。正如王国维所言: “一个时代有 一个时代之艺术。” 这句话告诉人们 , 时代内涵对于艺术的审美表现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草原英雄小姐妹》 所呈现的两个叙事空间 ,在过去 和现在 的对 比 映衬 中 , 影射 的正是 “ 时代 内涵 ” 的差异 化表达 。总导演用它来架构舞剧 , 更用它来彰显 “ 时代 内涵 ”差异下不同的精神诉求和价值取向 。这就给新时 期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精 品剧 目创作提供了一个充满戏剧 性的参照体系: 当从历史和传统文化中汲取故事素材时, 如何准确把握其“ 时代内涵”, 并用何种历史观去审视和解读历史和过往 , 以及在技术层面又如何去推陈出新。

  在审美表现方面 , 人们更加关注不 同群体 、不 同文 化背景下的审美差异 , 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和个性 。应 该说 , 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 对此的探索是富有启发 和借鉴意义 的 。 当年龙梅和玉荣的信念 “ 决不让集体 的 财产损失 ” 的命题在今天可能让孩子们难 以理解—— 未 成年人应该在超过自身能力的困难面前首先保护自己已 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 因此 , 如果只是强调原始的主题立意 , 可能会失去大部分的小观众 。所 以 , 创作 团 队将其转换为更符合现代认知的主题特点 , 让更多的孩子通过 观剧去理解人物的所作所为 , 不失为 明智之举 。 当然, 这种处理方式也为舞剧在挖掘时代内涵方面起到了标杆和表率作用 ,让观众能够感受到更加深刻的情感共鸣。

  四、对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剧目发展现状的思考

  ( 一)舞与剧的关系


  在舞剧 中 , 舞蹈和戏剧相互融合 , 使得舞剧更具表 现力和观赏性 。舞蹈作为舞剧中的核心元素 , 通过优美 的身体语言和动作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 而戏剧 则通过 台词 、表情 、动作等手段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故事 情节 , 这两个要素对高等艺术院校舞剧剧目的创演至关重要。

  高等艺术院校舞剧剧目的创作因其学院派风格 的传 承 , 专业典型性更强 ,对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也更 为科学规范 。作为舞蹈与戏剧综合体 , 舞剧剧 目创作 需 要正确处理舞与剧的关系 。在舞蹈课堂教学中 , 专业教 师要对舞蹈基本技能掌握得扎实熟练 ,才能做到示范清 楚规范 。如《奔腾》 中的蒙古族民间舞蹈动作经过创新 处理 ,在肩部 、臂部的动作力度加大 , 以更好地塑造牧 民策马奔腾的形象 ; 同时舞蹈语汇被升华为民族情感的戏剧情节推动 ,展现了时代精神的感人画面。

  戏剧是需要演员通过表演故事来达到叙事的目的。 相 比较而言 ,在内蒙古艺术学院排演的 《草原英雄小姐 妹》 这部舞剧中 ,戏剧缺少了反面角色映衬的矛盾冲突。 正是因为主创团队深入社会生活 , 把矛盾点放在小姐妹 与大自然中的暴风雪搏斗以及两代学生的价值观心灵碰撞中 ,挖掘戏剧成分 ,从而转变了传统舞与剧的关系。

  (二) 舞蹈人才的培养

  高等艺术院校培养精品舞剧人才不仅要求其具备扎 实的舞蹈基础和表演能力 ,还要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而实践是培养精品舞剧人才的必要途径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 如参加各种舞蹈比赛 、演 出 和舞剧排练等 , 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舞蹈技巧和表演能 力 , 并不断探索和创新 , 提高 自 己 的艺术水平 。 同 时, 还要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 引进经验丰富的舞蹈教师和编 导人才 , 鼓励艺术研究和创作 , 以提高其艺术水平和教学能力。高等艺术院校精品剧目的创演对人才 的培育有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的作用。

  首先 , 是对 “ 双师型 ”教师人才 的培养 。精 品剧 目 创作模式充分体现教研创演的特点 , 同时具有课堂教学 和舞台表演双重育人功能 , 这对专业教师自身的专业知 识能力和文化素养提出较高的要求 , 同时也对课堂教学 实践和舞台表演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些要求相互促进, 有利于我国高等艺术院校 “ 双师型 ”教师 队伍人才 的培 养 。通过这一方式 , 可以培养一批行业知名度高 、专业 影响力广 、社会认同度大的德艺双馨的 “ 专家级 ”精 品 剧目创作带头人 、名师以及教学骨干 , 从而提升高等艺术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

  其次 ,是对精品剧目表演人才的培养。创演过程中, 建立完善的人才评价体系是高等艺术院校培养精品舞剧 人才的重要指标 。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制订 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和评价标准 ,评价内容包括学生 的舞 蹈基础 、表演能力 、艺术素养 、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 并注重评价过程的动态性和发展性 , 以关注学生的成长 和进步 。此外 , 由于高等艺术院校精品剧目的创演都是 由校内教师和学生完成 , 这为艺术人才的培养提供 了一 个产学研的平台 。参与这样的创演活动 , 学生可 以锻炼 自身能力 , 提升高等艺术院校的影响力 , 并推动艺术人才的专业成长。

  (三) 思想与形式的平衡

  高等艺术院校是培养优秀艺术人才的重要基地 , 也 是推动艺术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 因此 , 我 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剧目发展现状需要考虑思想与形式平衡的问题。

  首先 ,从思想方面来看 ,高等艺术院校精品剧目的发 展需要具备先进的艺术观念和思想深度。精品剧目应该具 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内涵 ,能够反映时代精神 和社会现实问题。但是 ,在实际发展中 ,一些院校过于追 求商业效益和艺术奖项 , 忽略了剧目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导致剧目的思想深度不够 ,缺乏创新和独特性。

  其次 , 从形式方面来看 , 高等艺术 院校精品剧目的 发展需要具备精湛的艺术技巧和出色的表现力 。精 品剧 目应该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平和表现力 , 能够吸引观众的 眼球并给其留下深刻印象 。但一些院校过于追求舞台效 果和技术水平 , 忽略了剧目的艺术性和情感表达 , 导致剧目的表现力不足 ,缺乏情感共鸣和感染力。

  自觉的文化追求是高等艺术院校精品剧 目创作原则 的思想价值核心 。通过科学规范的舞蹈动作语汇传承学 院派舞蹈发展的新模式 , 是创演的实现形式 。为平衡两 者 , 高等艺术院校需要更加关注剧目思政的本源 , 从更 加系统的专业知识 、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 、更加深厚 的 文学修养等方面入手 , 聚焦特色 、 勇于实践 、大胆创 新 , 实现经典与前沿 、思想与形式的完美融合 。这就更 需要编剧在创作时 ,在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思想 ,而不是特别把它指点出来。

  高等艺术院校将剧目引进课堂的教学实践 , 摒弃 了 传统 的教师教 、学生演的教学模式 , 而是从创 、编 、演 剧 目入手 , 让学生掌握剧目创作内容上的叙事性 , 掌握 设计人物特点 、戏剧情节以及舞美 、道具灯光 、布景等 音乐知识和舞台知识 。在剧目教学实践中 , 教师要能够 更深入地运用教学理论 , 让剧目教学将内容美和形式美 完美 结合 。这不仅有助于检验教学成果和提升科研水平 ,还能彰显高等艺术院校的特色。

  高等艺术院校要想实现思想与形式的平衡发展 , 一 是要加强艺术观念和思想深度的培养 , 注重培养学生的 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 鼓励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 以提高剧目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二是注重舞台效果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表演技巧和舞台表现力, 让他们能够充分展现剧目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魅力 。三是 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和合作 , 了解社会的需求和文化趋势,让剧目的创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人民。

  五、结语

  随着艺术与科技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 跨学科 的合作 变得越来越重要 。未来 , 高等艺术院校的精品剧 目创演 将更加注重与科技 、人文等学科的合作 , 通过跨学科 的 交流和合作 , 创作 出更多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艺术作 品。社会对文化艺术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 ,高等艺术院 校的精品剧目也将更加注重社会公益职能的加强 。未来, 这些剧目将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和教育功能的发挥 ,通过公 益演出、文化普及等方式 ,为社会大众提供更优质的艺术 享受和教育服务 。 同时 , 高等艺术院校还需要在教育体 制、创作机制、演出市场等方面进行持续地改革和创新,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大众的需求。

  总的来说 , 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剧目的发展前景 充满希望和机遇 。相信在不久的未来 , 这些剧 目将会在 艺术创新 、多元化 、 国 际化 、数字化文化转型和社会公益等方面取得更大的发展成就。

  参考文献 :

  [1]王文娜.在舞台艺术创作与观众之间搭建一座桥梁 艺术院校舞台艺术创作走出校园的探索[J].艺术教育,2016(01):48-54.
  [2]李凌志.合肥市庐剧院创演剧目研究(2011-2018)[D].合肥:安徽大学,2019 年.
  [3]余秋雨.观众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谭霈生主编. 中国高等教育戏剧教育 2019[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21.
  [5][英]维 多利亚·亚历 山大. 艺术社会学[M].章浩,沈杨,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466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