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新文科视野下课程思政融入中学音乐教育路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5-04-25 09:26:1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以“新文科”为视野,审思中学音乐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学科范式。“课程思政”作为课程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对于中学音乐教学“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创新与继承”“文化自信与传承”等学科范式的建设具有推动作用。在分析新文科视野下中学音乐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通过转变教学理念、完善教学内容、融入地方音乐文化等方式,进一步落实“新文科视野下中学音乐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培养要求,提升中学音乐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建设新的学科范式。
 
  关键词:新文科,中学音乐教学,课程思政,学科范式
 
  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以新经济发展、新科技革命为基础,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协同与共享、继承与融合为主要路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从而推动传统文科创新,实现新文科的跨越与发展。[1]中学音乐教学在培养学生演奏技能的同时应兼顾提高其音乐专业理论知识储备和艺术修养,借力新科技革命技术服务新经济发展,打破传统教学理念单一的培养模式,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理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音乐学科与相关联多学科进行深度交叉融合,适应新文科时代中学音乐教学发展的新要求。
 
  一、新文科视野下中学音乐教学学科范式
 
  “当下新文科建设必须改变从前以单一学科专业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方式,以‘全人’培养为理念,推动文科教育内部相互贯通、文理学科之间融合发展,突破传统文科学科的内外局限,实现学科之间的互动联结。”[2]音乐教学是一种艺术教育,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演奏技巧,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创造力和个性化表现能力,实现从传统注重培养演奏技能模式向现代通专结合的知识创新、学术创新培养模式进行转化。中学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造力培养,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曲目进行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培养目标,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个性特点,帮助学生打破单一学科局限,实现音乐专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互动联结,推动提升艺术能力与课程思政培养目标之间的融合发展。“学科范式是指学术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体系和方法论体系,它以范例形式规定了学术研究的方法和程序,成为学术研究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3]中学音乐教学作为培养音乐教师人才的基地建设中,应在新文科视野下与相关学科相交叉互融,专业发展中能够守正与创新,新科学技术与本土及国际的专业知识不断融合,充分彰显中学音乐教学自身在新文科背景下的重要学科价值与独特学科身份,以“扎根”专业基础知识、“跨界”学科领域的融通、课程思政思想价值的体现、科学系统化学科结构的形成,创生新文科时代音乐教学学科范式,推进其教学体系科学化、现代化的有效建设。

\
 
  (一)新文科视野下中学音乐教学信念体系建构
 
  音乐艺术是西方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西方音乐文化的历史和发展,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准确地理解和鉴赏各具特色的艺术作品和文化现象,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新文科视野下,打破音乐教学中单一教学传统教学模式,融入中国风格音乐作品的演奏技巧,培养学生具备分析与鉴赏中国音乐作品的能力,通过学生自己演奏实践与理论分析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将课程思政融入中学音乐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理念,进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从丰富的音乐曲库中选择具有思想性和教育意义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的音乐作品能够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的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选取不同风格和时期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作品的特点和内涵,让学生逐渐掌握音乐的审美标准和鉴赏方法。教师通过教授学生正确的演奏技巧和方法,也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表现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涵和意义,从而更好地表达音乐中的美。
 
  通过学习音乐,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并提高自己的文化自信心,学生需要不断地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这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毅力。学生在演奏一首难度较高的音乐曲时,需要经过多次练习和反复琢磨,才能达到熟练的水平。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更加自信地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通过学习音乐,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在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体验自己的文化。例如,学生在演奏中国音乐曲时,需要了解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更加认同自己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二)新文科视野下中学音乐教学方法论体系建构
 
  音乐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艺术修养,还可以通过融入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以培养符合新文科培养多学科交叉、知识融通的复合型人才为教学目标。音乐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学习音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或改编已有的曲目,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现自己的个性和风格。这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音乐课程中可以融入创新思维教育元素,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新演奏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音乐创作课程中,可以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通过探究和实践的过程,学生可以锻炼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创造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重要途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师日常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从而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学生的音乐曲目和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通过演奏音乐曲目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信仰。
 
  二、课程思政融入中学音乐教学现状
 
  (一)中学音乐教学落实课程思政成效甚微
 
  “传统文科重视专业培养,专业划分明显,学科建设任务清晰,但是人才培养难以博通,容易形成专业壁垒,制约人才全面发展”。[4]传统中学音乐教学存在着相同的问题,教学中注重演奏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专业层面的培养,缺乏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缺少音乐学科知识以外的学科相关知识触类旁通的培养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授课内容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无法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道德价值、忽视与其他学科的互相交融,难以解决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中学音乐教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困境。音乐教师是实施音乐教学的重要力量,他们对课程思政元素的认识和应用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在实践音乐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重视演奏技巧与理论知识体系的训练,缺乏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深入理解和研究,虽然意识到课程思政元素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生硬、刻板,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学科交叉融合,既是为了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从传统专业培养模式向现代通专结合的新型培养模式转化,形成文史哲协调发展,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等交叉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与此同时,通过专业及学科的交叉融合,帮助学生开拓学科思维,拓宽学科视野,最终实现知识创新、学术创新。”[5]在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音乐教学时,往往缺乏深度的融合,不能很好地将思政元素与音乐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影响教学效果。在音乐教学中,需要将思政元素与音乐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深度的融合,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例如,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更注重手指技巧、音色、力度等音乐演奏的基本要素,而忽略了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和社会意义。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更无法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其中。
 
  (二)中学音乐教学缺少学科交叉融合教育理念
 
  中学音乐教学中,过于注重演奏技能的训练,忽略与相关学科知识的借鉴与吸收,导致教学内容缺乏思政教育的引导,从而引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道德价值的理解,无法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没有达到新文科对于音乐教学提出学科之间要交叉融合的基本要求。在音乐教学中,需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程思政元素的相关内容,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
 
  “新文科思想不仅是一种‘外化’的融合纲领,更是一种‘内省’的重构思路。音乐艺术学科可以借助这一思想的启发,焕发出新的时代生机,优化学科建设,重构发展思路,促进艺术与社会生活的融合,最终形成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艺术建设道路,以国际化语言形成有效交流,在音乐主流话语体系中发声、发光。”[6]音乐作品具有多样的风格和流派,从古典到现代,从浪漫到流行,各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学习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拓宽学生的视野。爵士风格的音乐作品渗透着美国黑人文化,现代风格音乐可以让学生了解现代音乐的发展趋势。对于如何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音乐教学中,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音乐教学中,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示范”的教学方法,无法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和道德价值。此外,一些教师缺乏对现代教学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无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也无法提高教学效果。
 
  三、新文科视野下中学音乐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学科范式
 
  “基本概念的创生是构建学科理论的必然要求,学术框架的确立是揭示学科问题与规律的基础条件,科学范式的形成则是一门学科走向独立的重要标识。”[7]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教学能力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音乐和中国传统文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引领者因此将课程思政融入音乐教学还需要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首先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例如爱国敬业、诚实守信等品质可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其次最后教师还应该具备热情洋溢、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从而更好地将课程思政融入音乐教学之中。
 
  (一)借力数字媒体新技术落实课程思政
 
  “互联网、数据技术等新技术改变现有产业结构、产业形态和产业内容,催生新产业的诞生,主要体现为产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信息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已经成为一个国际趋势,新文科建设是实现哲学社会科学与科技革命交叉融合在高等教育的实践。”[8]新文科建设需要实现科技与教育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学音乐教学借助新媒体的科技元素完善教学体系,利用线上教学资源扩充教学内容,从而实现课程思政的培养目标。
 
  习*平总*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9]传统线下音乐教学,主要以音乐演奏技术与作品表现力处理为授课内容,往往忽略新媒体新技术对于学生思想品格培养的影响力,课程思政元素无法在教学中充分实现,新文科建设需要的社会科学与科技革命交叉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得不到真正的落实。目前关于音乐教学方面互联网的数字化主流平台包括:哔哩哔哩、小红书、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视频一方面能够提供大量音乐曲的演奏视频版本、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的介绍、作品中的音乐文化元素,另一方面弹幕的点评也是本专业领域内的观众,网络知识价值提供走向专业化与系统化。音乐教师借助这些音视频平台作为线下教学的辅助手段,也可以自己录制音视频上传至平台进行发布,或者在平台直播授课等教学方法,将课程思政与音乐文化融入线上线下教学中,学生通过线上教学的补充,自主选择自己知识盲区进行学习,可以弥补众多传统音乐教学面对面授课无法面面俱到的问题。例如,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互动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互相学习和探讨中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和道德价值;同时也可以通过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教学、多媒体演示和虚拟现实技术等。
 
  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为10.44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380万人,占网民整体的96.8%。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26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454万人,占网民整体的95.2%。”[10]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传播形态,为推动中学音乐教学课程思政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创新引擎和“革新因素”。中学音乐教学在数智技术媒体的支持下,传播媒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以微博、抖音、B站为代表的新兴媒介,为音乐教学素材提供了诸多的内容与知识储备。大数据与智能算法将学习音乐的群体推荐到互联网用户圈层,众多中学学生已然在当前“媒介载体”转向“内容本体”,用更高质量的音乐教学内容文本辅助现有受众圈层音乐学习的知识链接。

\
 
  (二)引入多元文化建构音乐教学学科范式
 
  引入多元音乐文化元素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素养。教学中选择一些不同风格和不同时期的音乐曲目,如莫扎特的《奏鸣曲》、肖邦的《波兰舞曲》等,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和时期的音乐风格和特点。引入不同乐器的作品:二胡、笛子、琵琶、古筝、唢呐等,让学生了解不同乐器的音色和特点,从而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和文化素养。音乐作为西方乐器,其演奏技巧和文化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中国文化的交融,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创作背景,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这首作品是以中国革命历史为背景创作的,通过演奏这首曲目,让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在教材中设置专门的章节或栏目,介绍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道德价值;同时也可以通过引入经典案例、名人事迹和现实生活素材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音乐是一种通过声音和节奏传递情感和思想表达的艺术形式。通过学习音乐,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音乐审美和情感表达能力,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情感表达方式,并增强自己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古典主义的代表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作品能够让学生了解古典音乐的理性情感体验,浪漫主义的代表肖邦、舒伯特、可以让学生体验浪漫主义的特有的感性情感表达。中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和情感体验。选取一些经典的世界名曲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肖邦的《英雄波兰舞曲》等作品进行欣赏,让学生感受到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与精神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选取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黄河音乐协奏曲》等进行欣赏让学生感受到中国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和民族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
 
  (三)创新教学理念完善中学音乐教学学科范式
 
  中学音乐教学中注重提供学生展示才艺的舞台,有助于树立学生良好的性格品质。通过音乐会表演和专业比赛等活动,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表演能力和心理素质,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实现自我价值。同时音乐是一种情感表达的艺术形式,学习音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情感表达和沟通能力,学生通过演奏作品可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情感沟通与交流,锻炼学生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团结互助的工作态度,形成良好的身心健康性格特质。
 
  学习音乐需要长时间地练习和反复琢磨,这需要学生具有耐心和毅力。通过不断地克服困难和挑战,学生可以更好地培养耐心和毅力,这对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非常重要。
 
  “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是新文科视野下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中学音乐教学中可以融入集体主义教育元素,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集体演奏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在音乐合奏课程中,学生需要共同完成一首大型音乐曲目,通过合作学习和演奏的过程,学生可以学会互相倾听、互相尊重、互相配合,进一步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用实际行动来践行爱集体主义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选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曲目是音乐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措施之一。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道德教育等主题的曲目,例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音乐协奏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等,通过演奏这些曲目,让学生在学习音乐技巧的同时,了解和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四)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建构音乐教学学科范式
 
  “新文科”之新首先在于新科技发展与文科融合引致的文科新增长点和传统文科专业、课程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换代。音乐课程中可以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元素,通过演奏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音乐曲目,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祖国的优秀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例如,通过演奏《黄河音乐协奏曲》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音乐曲目,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中学音乐教学中通过介绍著名音乐家的生平和事迹,让学生感受到他们追求音乐事业的理想和信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理想和追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讲解音乐曲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和艺术成就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曲的音乐文化内涵。贝多芬在创作《第五交响乐“命运”》时,他的身体疾病开始缠绕着这位伟大的音乐天才,听力渐渐失聪,身体状况也不如从前,但是贝多芬却写出了:“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绝不能让它毁灭我!”以惊人的意志力写出了伟大的艺术作品《第五交响乐“命运”》。创作中他也同样经历了绝望痛苦、暴躁不安、患得患失,但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创作,这样不屈不挠、坚定不移的专业精神对于激励中学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具有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永红,卿馨.新文科背景下法学教育的反思、挑战与应对[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3(6):141-147.
 
  [2]朱文辉,许佳美.新文科建设:背景解析、要义分析与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11):1-6.
 
  [3]张应强.高等教育学的学科范式冲突与超越之路——兼谈高等教育学的再学科化问题[J].教育研究,2014,(12).
 
  [4]陈鹏.“新文科”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N].光明日报,2019-05-20(008).
 
  [5]任雪山.新文科背景下中文学科建设的四个向度[J].合肥学院学报,2022,(01):126-129.
 
  [6]王海波,孙陈心.新文科视野下综合类院校音乐教育发展的探索与思考[J].艺术教育,2012,(10):53-56
 
  [7]朱*全.新文科时代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学科范式[J].教育研究,2023,(05):30-42.
 
  [8]周毅,李卓卓.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9,(06):52-59.
 
  [9]习*平.习*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10]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3-08-28].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8172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