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多维理解下的新文科与艺术院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文

发布时间:2022-03-29 13:52:3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发展高校文化创意产业是作为高校文化产业人必须面对的时代担当,是新文科理念下的时代号召,是建设文化自信的时代需求。须紧紧围绕新文科的核心内涵与本质,从多维度阐释新文科的特性内涵与价值期待。艺术院校作为产、研、教的综合平台,应紧抓时代脉络,以学科交叉融合作为知识增长点,以新的教学手段作为技能增长点,以人文精神的时代主体作为文化增长点,从学科、教育、文化等多维度努力创造具有中国气度的文创产品和产业体系。

  关键词:学科交叉融合;新的教学手段;人文精神;文创产业

  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个部门在天津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旨在切实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同时,将2019年定为新文科建设启动年,“新文科”因此而成为当下高等教育发展中需要认真思考与探索的问题[1]。新文科的“新”既是新时代对人文学科赋予的新的历史使命,也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人文学科的必要调整与拓展,无论从国家、文化、教育、艺术层面都对新文科进行了多维度的内、本质的思考,落实到具体的建设思路或建设目标更是离不开对其有针对性的解读与运用。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作为东方大国的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于艺术院校而言,也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Industries(CCI),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从百度百科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解释来看,基本涵盖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所有内容。文化的内核指向,创意的外核创造,产业的需求目标都将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基础。

  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早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平均在10%左右,美国达25%,其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所占份额则高达43%。英法日韩等国占15%以上。近年来,江苏文化产业总量不断扩增,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发展速度和发展潜力均居全国前列。从国家政策的扶持到江苏省内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元创造中迸发出极强的民族情感、时代精神和文化创造力,这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的责任担当和时代使命。

\

  笔者在南京艺术学院长期从事高校文化产业建设工作,进行过大量文创产品研发和文创产业拓展等方面的工作。但主观上既囿于本身知识结构的老化、专业方向的单一,客观上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不足、产业结构急需优化、产品更新缺乏创意等现实问题,不但不能满足于大众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与期待,更重要的是存在问题已经阻碍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进一步转化与深化。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要强化转化能力,转化能力一方面由社会大众的精神多元化需求决定,另一方面由文创品牌的打造能力和对艺术创新能力决定,应适应时代要求,适应多年龄层次的多样化需求,符合大众的审美取向,创造出能够引导时代审美需求和民族精神的多元文创产品,能够适应大众、普及大众、引导大众。从而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元创造中迸发出极强的民族情感、时代精神和文化创造力,这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时代使命。

  综合性艺术院校具有其他高校文化产业集团不具备的优势。国内专业艺术学院一般设有美术学院、音乐学院、设计学院、舞蹈学院、传媒学院、影视学院、人文学院、文化产业学院、工业设计学院等二级院,这些学院和专业设置基本上涵盖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所有门类和种属,再加上雄厚的师资实力,集中了很多优秀的学科人才和学科队伍,也有相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设计、制作、影视、动漫团队,对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新文科的推进与对高等教育发展中新文科的提法与解读,为文化创意产业打开了一扇似乎一直存在的窗,这里的“窗”是产业本身所具有的内核与潜力发展空间,对其内核的挖掘、解读、运用必定将为文化创意产业带来提升的速度、广度与深度,当然也会对艺术院校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和要求,只有紧跟时代步伐,着眼社会需求和文化建设,以现代化产业发展需求为基础,挖掘文化产业发展规律,不断探索产业内涵和外延,丰富产业结构,引导产业刚性需求和柔性内功的良性发展。

  文创产业的创新发展应结合新文科的多维思路解读必定会走出一条符合中国新时代人文精神特征的特色路线。国内一般认为新文科是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要在传统文科的知识积累上加强社会科学实践的研究,最终拓宽文科相对性、包容性和应用性。

  从对新文科具体内容的分析和解读中可以预见中国文科发展即将迈入一个新的台阶,文化创意产业只有结合新文科的内涵价值,以新文科的本质和建设思路为导向才会必然紧跟时代脉搏,创造出符合人民需求的产品价值和产业体系。

  艺术院校不仅承载着文化教育的使命,也同样承载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同步实现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是艺术院校的功能体现,也是价值体现,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性质与价值高度契合[2]。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艺术院校有一定规模的艺术创作团队,有较成熟的文化资源基础,也有可继续深化调整的艺术人才培养体系基础。本文将从新文科的三个维度讨论艺术院校文化创意产业新的增长点,讨论其发展的所需内容和发展方式。

  一、学科交叉融合作为知识增长点

  新文科体现出综合性的时代特点,文化创意产业也需要进一步拓展新的知识领域,尤其是要融合多学科的知识应用,特别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也就是说要提升文化创意产品的科学性。“着重围绕大物理科学、大社会科学为代表的基础学科,生命科学为代表的前沿学科,信息科学为代表的应用学科,组建交叉学科,促进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在这样的大前提、大方向下要求加强学科协同交叉融合。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学科边界进一步被打破。学科边界的打破以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带来了知识结构的更新,也必将带来人才培养的知识更新与培养体系的变革。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基本内容是知识生产与培养人,艺术院校的主要特点是艺术类型知识的综合体,培养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艺术相关人才,就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来讲不仅需要有艺术实践和理论储备的专项人才,还需要有文化建设和产业化建设的格局与眼界。
\

  我国现代的知识体系与高等教育是移植于西方,无论是知识话语或学科体系都是源于西学。值得注意的是,自然科学是具有普遍有效性的,但人文科学虽然也具有普遍性意义但更多的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其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会明显呈现出民族特征性。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西学文科普遍性越来越弱,而中国特色越来越明显,主要原因是当今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方面与西方所异大于所同,这时再用西方的知识话语体系来解释、表达中国事项就会发生认识与分析上的错误,探索中国特色的知识话语体系势在必行。

  在此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同样需要建设自己的知识话语体系。就目前看来,不仅大众对何为文化创意产业认知还足,即便是从事此行业的圈内人对文化创意的广度与深度、内涵与外延了解也不够清晰,这个认识表现出了对文化创意相关知识的缺乏,更缺乏对形成文化创意知识体系的交叉学科知识的运用与拓展,这就会形成文创产品丰富性不够,社会服务性不足,功能性单一等现实性问题,因而不能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文化创意应该是时代的宠儿,它是时代性、文化性的直接应用型产业,如果没有多元、多类新知识的交叉融合,创意从何而来,文化建设也无从谈起。因此,学科交叉融合应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知识增长点。

  二、新的教学手段作为技能增长点

  我们知道文化创意产业离不开创造力,离不开文化建设,也离不开技术手段,技术手段与艺术手段是文化创意产业生产力的直接体现。艺术手段包括如何设计、如何审美、如何表演、如何传播,它是以主体的艺术思维、艺术创造力为根源,要将这种创造性的艺术思维落实到具体的文创产品还需要技术力量的支撑,技术力量是文创产品创造力的重要体现,无论从声音、设计产品或是传播媒介无一不涉及科学技术含量,从过去的单一到复制,从平面到立体,从特定受众到广为传播等都是技术进步并运用于文创产业的直接体现。

  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已不能满足于文化创意知识的运用。文化创意的技术手段应包含艺术技能与媒介应用功能。现如今,数字化的技术手段与教学实践不仅为人文学科研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更是为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新。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化、信息产业化等极具创造力的存在已经走进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正在艺术院校落地开花。将技术手段作为教学的实践重点是为了培养动手能力强、能尽快适应熟悉新的创作媒介的当代文创人,当然也不能忽视艺术思维和科学思维的学习,这两种思维会影响文创产品的创作思路、创作方式和创作价值,失去这样的创作思维对文创人才的培养是不敢想象的。

  当代,大数据、互联网、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浪潮,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和教育方式,为新文科建设提供了高效便利的工具。[3]艺术院校也需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注重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不仅要把现代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设计、制作中来,同时也更要在人才培养活动中结合运用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个性化等教学手段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对技术手段应用思维,在学中用,在用中学,才能把具有艺术素养、艺术技能的学生培养成为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造艺术并进行表达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三、人文精神的时代主体性作为文化增长点

  文科注重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养成,新文科是为了应对全球范围内的“人文学科危机”所采取的应对策略。人文学科的危机,早在20个世纪80年代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如:挪威奎纳尔·希尔贝克发表过《人文学科的危机?》,国内学者陈来也提出“人文学科存在危机吗?”的问题,周宪也认为人文危机的出现对现代性未能做出敏锐响应造成的。可以看出诸多学者分析了人文学科的危机来源也意识到解决人文危机的方式应该是强调时代人文精神。这种对人文危机以及新文科的思考是学者们结合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认识展开,这恰恰与文化创意产业建设的内涵——围绕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认识展开是同根同源的,都是以中国文化建设发展为主要蓝图。

  新文科的“新”还体现在人文精神的强调变化上。“人文教育与幸福感和充实感密切相关;它深化人们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强化生活体验的广度和深度;它给人内心以力量,这种力量来自对生命本质问题进行批判思考的能力。”可以说,“新文科”的最大特点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接受与创造主体,彰显的是人文精神的时代性。

  就艺术院校而言,新文科背景下的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将直面这次机遇。艺术院校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离不开时代人文精神的塑造。文化创意的内核是文化,文化的先进性、民族性、特色性应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存在追求目标,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围绕时代主题的人文精神,展现文化创意的技术要求、文化观念、人文血脉、时代精神。

  在教学和创作中还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养成,以德育人,立德树人,深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认识,强化对生活体验的深度与广度,激发主体内心对生命本质存在的思考,提高创意人的审美意识,融合时代主题精神,培养有情怀有担当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创造出有价值、有情怀、有力量的中国文创产品。

  综上所述,文化创意产业只有深挖新文科的内涵和本质,以学科交叉融合作为知识增长点,以新的教学手段作为技能增长点,以人文精神的时代主体作为文化增长点,从学科、教育、文化等多维度努力创造具有中国气度的文创产品。

  参考文献:

  [1]陈凡,何俊.新文科:本质、内涵和建设思路[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2(01):7-11.

  [2]王铭玉,张涛.高校“新文科”建设:概念与行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3-21(004).

  [3]张俊宗.新文科:四个维度的解读[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6(05):13-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676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