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琴曲《流水》的音乐形象及人文精神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4-04-09 15:29:0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本文以战国时期的琴曲 《流水》 为研究对象 , 以史学研究为视角 ,采用本体研究法 、逆向考察法  和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 ,重点探究琴曲 《流水》 的音乐形象 , 以及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 主要挖掘琴曲 《流水》 中的价值。

       【关键词】 古琴,《流水》, 人文精神 ,价值,传承

       俞伯牙是中国 战国 时期的 著名琴家, 《流水》 是他  创作的一首琴曲 , 由于战国时期还未形成系统的记谱法, 音乐传承发展多依靠“ 口传心授 ”的方式 , 因而未有 曲谱   传世 , 其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撰的 《 神奇秘谱 》 中 。笔者将阐述作品的 产 生及发 展 ,再 通 过 对 《流 水 》 曲谱的音乐本体分析 ,构建其所表现 的音乐形象 ,进而探究其中的人文精神 。

       一、琴曲《流水》的产生及发展

       (一 )琴曲 《流水》 的产生
 
       提及 《流水》, 背后总会有一段耳熟能详的故事与之  关联——《列子·汤问篇》 中记载: “伯牙善鼓琴 ,钟子  期善听 。伯牙鼓琴 ,志在 高山 ,钟子期曰: ‘善哉! 峨  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 ‘善哉! 洋洋兮若  江河!’ 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 卒逢暴雨 ,止于岩下 ,心悲 ,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 霖雨  之操 ,更造崩山之音 。 曲每奏 ,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善哉! 善哉! 子之听夫志 ,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 ①

       文献中说到俞伯牙与 钟子期的故事 , 两人 均是历史  名人 ,伯牙是战国 时期的 一名琴师 ,有 日俞伯牙端坐于  山林溪水之畔抚琴 ,琴声入耳悠扬 , 时而如潺潺流水奔  入江河 、波涛汹涌 , 时而如崇山峻岭峨峨高哉 。此 时樵  夫钟子期砍柴途经 此 地 ,不禁为之顿足 ,感叹道: “弹  得好啊 …… 像那巍峨的泰山 ;弹得好啊 …… 像那潺潺的流  水”, 一 言便道出伯牙心中所想 、手中所弹 , 自此二人结  下深厚的友谊 ,伯牙视子期为自己的知音 。后来伯牙得知  钟子期病故 ,感慨再无知音 知其 “ 乐 ”, 所以将琴摔碎 ,不再抚琴 , 自此 “高山流水遇知音 ”的故事便流传下来 。

       由此 可知, 《流水》 一 曲出自中国 战国 时期琴家俞 伯牙之手 ,作品从诞生起便被赋予其寄情山水的崇尚自然之情 。

       (二) 琴曲 《流水》 的发展

       在琴曲 《流水》 产 生的 战国 时期 , 当 时音 乐 记录上 还未形成 系统 的记谱法 ,音乐传播与传 承 多靠着 “ 口口 相传 , 口传 心授 ” 的方式来进行 ,对 于音乐 的 流传讲求意境的 领悟而不 在 于单纯复刻音 高 、节奏与 时值 , 因此战国时期的 《流水》 并无曲谱传世 ,在音乐的流 传过程中经过多次流变 。

       对于琴曲 《流水》 曲谱目前流传最早的版本 见于明  代朱权编印的 《神奇秘谱》 之 中 ,其中对作品的流 变传  承有着记录 , 书中提到古琴曲 《高 山流水》 原本 为一首  曲调 , 到了唐朝将 《高 山流水》 分为 《高 山》《流 水》 两   曲进行 弹奏 、传播 ,这时两曲还 不分段数 ,等 同于西方  曲式结构中的一段体 ;到了宋代又进行发展 ,将 《高山》 分为四段, 《流水》 分为八段 ,后来清代张孔山所传的  《流 水》 分为九段 ,从作品的段数中能够 窥 见 音 乐 的 发  展流 变 。除了 《神奇秘谱》 收录 琴 曲 《流 水 》 曲 谱 外 , 作 品 还 被 收 录 于 40 余 种 琴 谱 之 中 , 如 《 天 闻 阁 琴 谱 》 《风宣玄品》《西麓堂琴统》 等 等 , 由此可 见 , 琴 曲 《流   水 》 流 传得颇为广泛 。在琴曲 《流 水 》 的 发 展 流 变 中 ,同样体现出弥足珍贵的人文精神 。

       二、琴曲《流水》的音乐形象构建

       谱例采用西方古典音乐体系记谱 ,故音乐分析多采用西方音乐体系进行分析 。

       (一 )琴曲 《流水》 的音乐本体分析

       本文选用九嶷派管平湖先生 根 据 《天 闻阁琴谱》 传 谱的 《流水》 的打谱版本进行探究分析 。 由于原谱例 记 谱有 7 页 ,共 215 个小节 之 多 ,篇幅巨大不宜放入 文章 之 中 ,故将音乐主体部分的开始段落进行 分析 , 以便认识音乐概貌 。如谱例 1。

       谱例 1② :

\
 

       1.调式调性

       琴曲 《流水》 采用的是 F 宫民族调式 ,且通过音阶 的运用表现出 流水的音韵 。作品中运用音阶的起伏变化 和音符的连续 流 动 ,使得音乐具有水流 的动感和灵动之 美 。琴曲 《流 水》 的音域为大字组 的 C—— 小字三组 的 d3 ,音域较为宽广 ,横跨四个八度 ,旋律涵盖高 音 d3 与低音大字组的 C 这一整个部分 。

       2.节拍

       琴曲 《流水》 在节拍上采用的是散拍子 , 强弱规 律 不明显 , 给予演奏者较大空间 ,音乐注 重情感抒发 , 曲中多运用自由的节奏型 ,对应流水之无形 。

       3.乐句

       该版本 《流水》 谱例 由 9 个段落加 一 个尾声部分共十段构成 。

       (1) 音色

       乐曲的音域为大字组 的 C—— 小字三组 的 d3 , 音域   宽广 ,横跨四个八度 ,在高低音区均有旋律流 动 ,旋律   运用多种多样的琴技来表现流水特点 。例如: “挑”“拨 ” “ 引”“泛 ”等技巧 ,通过明亮 、暗沉等不同的音色和高低   不同的音响效果 ,模拟流水在不同阶段的声音 ,音色随水的流动而变化 。

       (2) 速度

       乐曲 引 子 由 44 的 速 度 开 始 , 第 二 段 为 72 的 速 度 , 第 三段为 76 ,第 四段为 80 ,第 五段为 90 ,第 六 、七 段  为 80 ,第八段为 204 ,第 九段为 104 的速度 ,全曲速度  由慢至快 ,最后两段再逐渐减慢 ,全曲节 奏对应 山中泉  眼的水珠滴涌而出 ,逐渐汇成小溪 ,再 一起奔腾直到入海的整体速度变化 。

       (3) 力度

       乐曲采用泛音与实音的交 替进行 ,泛 音部分力度较 轻 ,实音部分较强 。 由于古琴这一乐器本 身音量不大的原因 ,琴曲 《流水》 总体需以偏强力度弹奏 。

       ②王震亚:《古琴曲分析》,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年,第 47 页 。

       (4) 节奏

       乐 曲的 曲调流畅 , 注重音符间的 连贯与 流动性 , 以 连续的 二八节奏与 四十六分节奏表现 出流水形象 。它使 用许多琴弦的 开放音 和八分音符与 四十六音符的音 阶级 进进行 , 以表现 流动的水声 。全曲采用的 节奏性多样且变化有致 ,共同展现出流水的形象 。

       (5) 旋法

       乐 曲整体遵循起 承 转合 原 则 , 共 有 三 个 核 心 材 料 , 多采用重复的 手法且加以变奏 ,使得音乐 紧密相连 ,共同展现出流水的音乐形象 。

       4.结构

       琴曲 《流水》 的乐句结构 ,如表 1。
\
 
       通 过 表 1 可 知 , 琴 曲 《 流 水 》 由 中 国 传 统 音 乐 结构—— 起承转合四个段落构成 ,并带有引子和尾声 。

       引子: 第 1 段为 引子 ,对 全曲音乐 的 基本元素进行 呈现 。在记谱上 ,速度 为 44 ,较为缓慢 ,但古琴音乐讲 求 “ 韵”, 速度 会随 着 情绪的 发 展 而变 化 , 节 拍 采 用 散 拍子 ,没有 规定 强弱规律 ,正是讲求 “韵 ” 的 体现 。音 乐 以大字组 C 徽音 开始 ,逐 渐 发展并引出音乐 的 三个核心材料 。

       如 谱 例 2( 引 子 第 1 小 节 ), 运 用 徵 音 空 弦 八 度 演奏 ,全曲刻画意境时经常采用 。

       谱例 2:

\

       如谱例 3(引子第 2 小节), 模拟水滴落下溅起水花。

       谱例 3:

\
 

       如谱例 4(引子第 12 小节), 其高音 部下 行级进后 反向进行 ,低音部采用滚佛的技 法演奏 ,在 全曲各 处运用力度 、速度等变化模拟流水的各种音效 。

       谱例 4:

\

       起 :第 2 段和第 3 段为音乐 “ 起 承 转合 ” 四个段落  中 “ 起 ” 的 部分 。第2 段在 节拍上 二拍子和 三拍子交替  运用 ,旋律形态上 扩张和 收缩交替形成 叠错效果 ,且采  用虚实音交替的演奏方式 ,前部分采用泛音的演奏技法, 意境悠远 ;后部分使用实音 的 演奏技 法 ,但音乐 素材由  第 1 段变化 而来 , 由此第 1 段 、第 2 段在 结构上 形成 合尾 。第 3 段将前一段的前一部分进行高八度的处理 。

       承 :第 4 段和第 5 段为音乐 “ 起 承 转合 ” 四个段落 中 “ 承 ” 的部分 。第 4 段整体采用实音 演奏 ,并运用大 量的滑弦技法 , 其上下起伏 , 构成虚实交错的听觉效 果 ,其材料是变奏整合 “起 ”部材料而来 。第 5 段材料是第 4 段的材料变奏而来 。

       转: 乐 曲的第 6 段和第 7 段为 音 乐 “ 起 承 转合 ” 四  个段落中 “转 ”的部分 ,这一部分中加入大量新的技法, 第 6 段分为 两个声部 ,一个声部用滚拂的技 法模拟激荡  的 流水音效 ,另 一个为旋律声部 , 由级进的 滑音 构成 音  阶式的旋律 , 这种动机化的音乐发展手法运用模拟手  段 ,将流水激荡描写得格外清晰 。另外两个声部交替进  行 ,对应水之波纹 ,层层相叠 。这部分演奏的技 巧性增  强 、音乐 十分华丽 。第 7 段起 到连接作用 , 为 第 6 段滚  拂音 阶的 延续。 “转 ” 的 结尾处又 与 第 4 段 形 成 合 尾 ,使整个乐曲更加连续 、完整 。

       合: 乐 曲的第 8 和第 9 段为 乐 曲 “ 合 ” 的 部分 ,第8 段的音乐素材取自第 4 段 。第 9 段使用 “材料 1 ” 中八 度材料的形 态和第 4 段的曲调变奏 ,变化再现了乐曲的部分音乐素材与情绪 ,产生回归效果 。

       尾 声 : 尾 声 部 分 规 模 较 短 , 仅 有 10 个 音 ,4 个 小 节 ,并全部采用泛音演奏 ,音乐最终以徵音和宫音的四度和音结束 ,令人回味无穷 。

       总 体来说 , 古琴 曲 《流 水 》 通 过 运 用 曲 调 、节 奏 、 音域 、音符 、弹奏技巧 、调式 和音韵等 ,将流水的形 象  与音乐融合 在一起 , 给人一种灵动 、流 畅的感觉 。它的  演奏既需要技巧的姻熟掌握 , 又需要演奏者能够准确地  表达 出 流水的意境 ,使得听者在音乐中感受到大自然 的美好 。

       (二) 琴曲 《流水》 的音乐形象探究

       乐曲运用各种 表现手段模拟流水形 象。 《流 水》 是   我国战国时期的音乐作品 , 调式 上采用 F 宫民族调式 , 节拍上运用散拍子 ,乐曲的节拍和句读自由 ,乐句和段   落不规则 , 由此对应 流水之无形 ,情感上注 重意境的表   达 。乐曲从大字组 C 徽音开始 ,逐渐发展并引 出音乐的   三个核心材料 ,运用散拍子 ,音乐上模拟山间泉眼中跃   出 的水滴 、滴滴答答的滴落。 “起 ”部分在节拍上采用   二拍子和三拍子的交 替运用 ,旋律形 态上扩张和收缩交   替 , 形 成 叠 错 效 果 , 并 采 用 虚 实 音 交 替 的 演 奏 方 式 。 “ 承 ”部分整体采用实音演奏 ,并运用大量的滑弦技法 , 其上下起伏 ,构成虚实交错的听觉效果。 “起 ”和 “承 ” 两 部 分 音 乐 形 象 还 处 于 泉 水 逐 渐 汇 聚 成 小 溪 的 阶 段 。“转 ”部分加入大量新的技法 ,第 6 段分为两个声部 ,一   个声部用滚拂的技法模拟出 激荡的流水音效 ,另 一个为   旋律声部 , 由级进的滑音构成音阶式 的旋律 ,这种 动机   化的音乐发展手法运用模拟手段将流水激荡描写得格外  清晰 ,这 一部分改变为激荡 、奔腾的形 象 ,犹如滔滔之   江河 。最后一段结尾运用突慢 ,尾声在缓慢的泛音中散
出 , 音乐归于平静 , 令人回味无穷 。全曲音乐形象鲜明 ,整首音乐生 动地描绘从泉眼中流 出 一滴滴水珠 ,逐  渐汇聚成溪流 ,再流 入 滔滔江河的过程 , 音 乐 声 响 起 ,整个形象映入脑海 ,格外清晰 。

       三、琴曲《流水》中人文精神的探析

       (一 )何谓人文精神

       中国古人谈及 的 “ 人 文 ”是 与 “ 天 文 ”相 对 应 的 , 认为 “ 天 文 ”是用以揭示王朝兴衰 、帝位 变化 、 自然 之  道理 ; “人文 ”则是关系社会文明 、人伦常理 ,也 就是  关系人的文化与教育。 “人文 ”在中国人生 活 的方 方 面  面都有体现 ,并逐渐凝练成为一种 “精神气质”。 中国传  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是自古以来各种 文化现象所体现出  来的对优秀精神和品格的追求 。 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  神的核心是 “ 以人为本 ,不为神役 ,不为物役 ,通过礼  乐 、伦理 的教化 ,达 到人与自然 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 , 以及个人身心的宁静与达观 ”③。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 ,人文精神是如何体现的呢? 儒  家 的礼乐思想实际上是人文精神在观念上的 集 中 体 现 , 道家 天人合一的观念同样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那么  古琴艺术中的人文精神到底是什么呢? 对于古琴艺术中  的人文精神 ,最浅显易懂的解释便是: 琴 、琴家 、琴曲三者中的人文精神共同构成的便是古琴艺术中的人文精神 。

       (二) 琴中的人文精神

       古琴这一乐器在古代被单称为 “琴”, 它在我国的历  史是十分悠久的 ,关于其早期的情况 ,例如发明制造者, 在传说中有伏羲 、尧等 。关于它的形 制 ,经过在历史 中  的长期演变 , 直到汉末才被确定下来 。琴长三尺六寸  五 , 由 一块狭长的面板和一块底板粘合 而成 。琴面 外侧  有十三个小圆点 ,称为 “徽”, 用于泛音和按音音位的标  识 。徽对着琴弦的位置称为 “徽位”, 即琴共有 “ 十三徽位”。 琴面有七根弦 ,琴底有两个音孔 ,琴体的各部位大都以人的形体部位来命名 。④

       琴长三尺六寸五 ,对应着 一 年 中的 365 天 ; 十三徽 位对应着 一 年 的 12 月加 一 “ 闰月”; 琴的音量较弱 ,讲 求意蕴 ,对应中国人 的 含蓄 ;琴最初只有 五根弦 ,对 于 金木水火土五行 ,传说后来 因 文 王囚于羑里(位于今河 南省安阳市汤阴县), 思念其子伯邑考 , 加 弦 一 根 , 是 为 文 弦 ;武王伐纣 ,加弦 一 根 ,是为 武弦 ,故后来 的 琴都为七弦 。

       琴就本身形制材质和 发声原理来 看 ,是将中国 人 早 期的 宇宙观 、世界观摄入其制作之中的 ,琴这一乐 器本 身就蕴含着 属于中国人 的 精神 、气质 。 中国古代历代 文 人雅士 大多 弹奏琴 ,故将他们 的 思想也融入以琴为 载体的琴曲之中 。

       (三) 琴家俞伯牙之人文精神体现

       俞伯牙 (生卒年 不 详 ),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晋 国 的 上 大 夫 ,原籍是楚国 郢都(今湖北省荆州市) 人 , 既是弹琴 能手 ,又是作曲家 ,故被人尊为 “琴仙”。 俞伯牙从小就很喜欢音乐 ,后来拜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 成连为师 。

       俞伯牙刻苦学琴 , 寄情山水 , 于自然中熟练地 掌握 各 种技 法, 《高山》《流水》 和 《水仙操》 都是他的 古琴 音乐作品 ,其琴乐 主要表现 心中所想 , 以声传情 , 注重 自身感情的 表达 ,所谓 “ 重情”, 其实就是重 “人 ”, 其 琴乐以 “ 人 ” 为核心的人文倾向 , 寄情于山水的道家“ 自然观 ”倾向 ,均是其人文精神体现 。

       (四) 琴曲 《流水》 中的人文精神

       琴家创作的 古琴作品的 本 质 是 体 现 作 者 对 于 人 生 、 社会 、宇宙与 艺术的 深刻见解 ,要求音乐要蕴含着作者  的精神气质与 思想品格 。俞伯牙的 《流水》 体现 了 其心  中所想 , 蕴含的 人 文 精神主 要有 “ 天人 合 一 ”, 以 及 强调 “人 ”的作用 ,突破创新这两个方面 。

       1.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 ”这一观念是我国道家学说的核心 , 同时 其 在 人 文 精 神 中 亦 占 有 重 要 地 位 , 受 到 历 代 文 人 的 崇 尚。 “天人 ” 即指大自然与人 ; “合 一 ”则是指两者的 和谐关系 , 中国人 自古以来追求的 “ 中和 ”之道也是以 “ 和谐 ”为基础的 。崇尚 “天人合一 ”的目的 ,那就是对“人 ”理想状态的向往 , 以及对和谐社会的期盼 。

       俞伯牙志在 流水 ,所以弹奏出 《流水》 一 曲 , 描绘 了 一 幅山间泉水汇聚流出逐 渐 汇入江河的 动态画面 ,使 听者子期发出 “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的感慨 。该作品 将山水生命化 ,被认为是象征人 的 生命或人格成 长的 音 乐作品 ,是山水之曲的典范之作 。伯牙怀揣着对 自然的 热爱 ,通过对 流水的 洞察 ,在 头脑中形成 流水的典型意 象 ,且通过自己精湛的 演奏技 巧 ,刻画出流水的 生动形 象 ,伯牙在作品中不仅是对 流水进行描绘 , 而且渗透了 自己对 大自然的敬畏 , 以及对人 与 自然甚至与社会和谐关系的期望 ,故而蕴含着 “天人合一 ”的精神内涵 。

       2.强调 “人 ”的作用 ,突破创新

       中国 先秦时期的 音 乐 大 多 与 生 产 劳 动 、祭 祀 活 动 、 宴飨活动相关联 , 而琴曲 《流水》 则脱离了 以上 各 种音  乐 功用 , 突破了礼乐 制度对音乐 的束缚 ,转而以音 乐 为  媒介寄情于山水 ,可以说自此 确立了音乐对 山水的抒情  模式 。这是在 战国 时期礼崩乐 坏的 背景之下 ,人 的 觉醒  与 审美觉醒的 统 一 ,音乐 突破 “ 礼 ” 的束缚的 表现 。俞  伯牙凭借着极高的 艺术修养和卓越的 艺术创造能力 ,使  心中所思跃于琴弦 , 把对 大自然的 感情融 于 音 乐 之 中 , 展 现 出一代琴家俞伯牙的 艺术理想 ,体现 了 伯牙具有 的  突破创新精神及其精神气质 ,人 文精神正是强调人 的 作用 ,肯定人生的现实意义 。

       琴曲 《流水》 中的 突破创新还体现 在 其谱例版本的 演变上 ,从战国 流传 至今 ,有着许多 变化 ,历代 琴家在其传谱或打谱版本中加入自己独到的见解 ,例如 张孔山改编的 《流水》 在第 6 段中加入 滚拂的手法 , 写实性得  到凸显 。正是俞伯牙和历代琴家 敢于创新 、敢 于 突 破 , 琴曲 《流水》 才被赋 予如此深刻的内涵 ,才使其在历史的长河中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

       四、结语

       琴曲 《流水》 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从作品本   身来看 ,琴曲 《流水》 刻画出 一 幅流水的生 动形 象 ,其   不仅是对流 水的描绘 ,更渗透了作者对大自 然 的 敬 畏 , 因此蕴含着 “天人合一 ”的人文精神内涵 。琴曲 《流水》 不管是对音乐功能的突破 ,还是在传承流 变过程中对自   身的突破 ,都将 “ 突破创新 ”演绎得很生动 ,其中 “人 ” 的作用不言而喻 ,其中蕴含着强调 “人 ” 的作用这一人文精神核心 。

       从古琴这一乐器来说 ,古琴 ,亦称摇琴 、玉琴 、七  弦琴 ,是中国最古老且富有民族色彩的弹拨乐器 。传说  原始社会时期就创造了最初的古琴 ,西周时期就已广为  流传 ,并与瑟 、鼓 等乐器在祭祀时 一 同演奏 。汉朝七弦  琴制 基本 定型 , 汉魏六朝是古琴艺术发展的 重 要 时 期 , 其中有大量的器乐曲问世 。古琴自产生 以来就与中国人  的宇宙观密切相连 ,如琴的形 制对应着古人对年月的认  知 , 以及五行 观念 ,发音的含蓄表现出 中国人的君子之  道等 。古琴代表着中国文人怡情养性 、寄情抒情的生 活  方 式 ,表现出 完善自我人格修养的理想追求 ,蕴含着关  爱自然 、天人合 一 , 以及君子之 道的人文精神 。它所形  成的独特的文化记忆 ,对中国文化史 、艺术史 ,乃至中  国人的精神气度 、品格 、行 为等 产生 了持久且广泛 的影响 ,它是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 。

       对作曲家俞伯牙来说 ,正如 《列子·汤问篇》 中所记 载的那样 ,其抚琴之 时心中所想皆为流水 、高 山等 自然之 景 ,借用古琴来表达 心中所想 , 以声传情 , 注 重自身感情的表达 ,在音乐中注 重自身情感的表达 ,在表演时 注 重 “ 移 情 法 ” 的 运 用 。所 谓 “ 重 情 ”, 其 实 就 是 重 “人”, 重视人的作用 ,关注人 , 而不是关注 神 ,体现出 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核心 “ 以人 为 本 ”。 俞 伯 牙 的琴乐以 “人 ”为核心的人文倾向 , 寄情于山水的道家“ 自然观 ”倾向 ,均是其人文精神的深刻体现 。

       古琴艺术在中国四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 了大量优 秀作品 , 这些作品更是蕴含着具有丰富内涵的人文精 神 。琴与琴曲中人文精神与今 天 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 亦有很多内在的契合性 ,如 “ 天人合 一 ”与 “ 和谐 ”都是对 “ 和 ”的追求 。

       因此 ,正确把握古琴音乐中的内在品格 ,研究古琴  艺术 、研究古琴艺术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 是 有 必 要 的 。 对于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弘扬 , 以古琴艺术中丰富的人文  精神为突破点 ,从精神层面来推动古琴艺术在当下的发  展 ,这对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高 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是有着重要现实意义的 。

       参考文献 :

       [1]王震亚著 .古琴曲分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2]崔灏晨 .琴曲《流水》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20 年 .
       [3]李虻, 闫璇璇 .古琴曲《流水》赏析[J].琴童,2019(11):44-45.
       [4]贾爽 .先秦时期儒家 与道家 音乐观的殊途同归—— 儒家 道家“ 天人合一”音乐思想研究[J].音乐生活,2022(12):54-58.
       [5]马文晶 .音乐史 学视野中的琴曲《流 水》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8 年 .
       [6]刘忠,薛松梅编著 . 中国音乐史[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
       [7]申波 .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人文精神审美[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1999(02):60-62
       [8]翟敏 ,李静 .从古琴曲《流 水》看古琴的人文特色[J].文教资料 ,2012(13):84-85.
       [9]吴毅,朱世广,刘治立 . 中华人文精神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7191.html
本文标签: 古琴 ,流水 , 人文精神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