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将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培养国家认同感。文章将深入探讨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并分析传统文化融入路径的现状,提出可行的融入路径,即课程设计与内容更新、跨学科合作与资源整合、以实践为载体,激发学生兴趣等,旨在为高校提供可行的操作性建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文化;融入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的关键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宝库,其蕴含的伦理、美学和礼仪价值在塑造学生思想品质中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多重挑战,传统文化的融入成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迫切需求,传统文化并非应被抛弃的遗产,而是应当被重新审视并融入现代教育体系的宝贵资源,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理解,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有助于塑造更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高校毕业生。
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一)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塑造
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这些价值观在历史长河中得以传承和发扬。“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深入挖掘儒家、道家、佛家等传统哲学体系,可以为学生提供严谨的伦理框架。例如,儒家的仁爱理念、道家的自然和谐观、佛家的慈悲思想等,都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在面对复杂社会现实时保持良好道德品质的能力。
传统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沟通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欣赏传统艺术形式,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情感,这不仅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还能够在审美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情感态度,使其更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传统文化强调礼仪礼俗的重要性,倡导一种尊重和谦逊的社交方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礼仪可以作为一种行为规范被引入,促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加注重礼貌和社会责任。学习传统礼仪,学生能够形成端正的行为态度,培养团队协作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为未来的职业和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塑造不仅体现在道德伦理观的传承、文学艺术的审美熏陶和礼仪礼俗的教化中,更是通过这些方面共同作用,为学生提供了全面、深刻的人文素养[2]。这种思想品质的塑造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价值判断和社会责任感的能力,为他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支持。
(二)传统文化对培养国家认同感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所属的文化群体,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了解传统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瑰宝,学生将更有可能在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时保持清醒头脑,同时也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华。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认同的媒介,有助于形成社会共识,增强社会凝聚力。共同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学生能够建立起一种共同的文化认同,这种认同感有助于跨越不同背景和身份的差异,凝聚起共同的国家认同,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国家整体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通过传统文化对国家认同感的培养,不仅可以增强个体对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更能够促使社会形成共同价值观,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这种国家认同感的培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塑造更具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的新一代大学生。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融入的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融入的现状呈现出一系列的亮点和挑战。在亮点方面,一些高校已经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品质和国家认同感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新路径。同时,各地政府和高校也纷纷推出一系列政策和活动,加强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
然而,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课程设置的单一性是一个制约因素,现行思政课程体系中对传统文化的整合相对有限。其次,由于教育体制的固化,一些传统文化元素无法在传统的教学框架内得到合适的体现。此外,学生群体的多元化也使得传统文化的融入受到一定的阻力,因为不同背景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
在实际操作中,部分高校尝试通过拓宽思政课程内容,引入更多传统文化元素,以满足学生对多样性知识的需求[3]。在教学方法上,部分高校通过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等形式,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一些地方政府鼓励高校与文化机构合作,共同推动传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
三、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路径探索
(一)课程设计与内容更新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首先,课程设计需要通过重新审视思政课程的结构,将传统文化元素有机融入不同模块,这可能包括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的案例分析、历史事件的哲学解读等形式,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互交融,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可以渗透到课程的各个层面,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其次,内容更新需要关注多样性和深度。传统文化的融入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需要深入挖掘,选择有代表性、有启发性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深入讲解,这可以通过引入文学、艺术、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经典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使课程更具多元性,迎合学生不同的兴趣和学科背景。最后,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课程设计的重要一环。引入互动式讨论、小组研讨、实地考察等教学手段,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促使他们更深入地思考和体验传统文化。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虚拟实境(VR)、在线互动平台,可以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2.制定多样性的教材,贴近学生实际需求
在制定多样性的教材之前要进行学生需求调查。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点、关注的主题以及他们认为具有现实意义的传统文化元素,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发教材,这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进行,确保教材贴近学生实际需求。
教材设计应融入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案例,使传统文化不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能够在实际中产生共鸣的实用性知识。例如,通过传统家庭观念在当代社会中的体现,或者通过历史事件对当下社会现象的启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的精华。教材的制定应考虑融入新媒体手段,如视频、音频、互动图表等,以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4]。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多媒体形式获取信息,通过巧妙的设计,可以使传统文化更贴近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教材内容要关注当代社会热点问题,通过传统文化的角度探讨这些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到当代社会中。例如,通过传统文化解读社会道德困境、文化冲突等问题,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教材中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创作,例如写作、绘画、音乐创作等,通过个人创作体验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这种参与式的学习过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跨学科合作与资源整合
1.将传统文化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将传统文化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需要进行跨学科合作与资源整合,以丰富思政课程内容,提升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有机结合:
高校可以组织教师参与跨学科培训,使其更好地理解其他学科的基本理念和教学方法,这有助于在思政课程中融入其他学科的元素,提升教学质量。设立跨学科合作项目,邀请不同学科的教师一同参与思政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5]。例如,可以联合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共同探讨传统文化在这些学科中的应用和发展。鼓励教师跨学科进行共同研究,撰写论文,分享传统文化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教学经验和成果,这有助于形成跨学科研究氛围,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的实践项目,通过团队合作,将传统文化融入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例如,可以开设跨学科团队项目,通过历史学、社会学、文学等多学科视角解读特定历史事件。
资源整合是实现有机结合的关键,需要充分利用各学科的资源。高校可以建立跨学科资源共享平台,使不同学科的教学资源、研究成果能够互相借鉴,为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提供更为丰富的内容支持。在整个有机结合的过程中,跨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团队应保持密切沟通,不断调整教学方案,确保传统文化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既深刻而有趣,同时又符合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结构,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全面理解和深刻认识。
2.利用多领域资源,拓展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
为了拓展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积极利用多领域资源,以更广泛的形式传达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方法。
与文学、音乐、戏剧等相关的专业合作,举办传统文化主题的文艺活动,如古典音乐演奏、传统戏曲表演、书法绘画展览等,通过艺术的方式,使传统文化更具感染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博物馆、艺术馆等机构合作,共同举办关于传统文化的展览,这可以是关于古代文物的展览,也可以是现代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诠释。通过展览学生可以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和历史积淀。
与传统手工艺工匠合作,开设手工艺制作工坊,让学生亲自体验传统工艺技艺,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还可以促进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利用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创建传统文化的线上社群,通过分享传统文化知识、活动信息、互动讨论,使传统文化能够更迅速地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举办传统文化专题讲座或讲演,涉及范围可以包括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这样的讲座不仅能够传递专业知识,也能够启发学生对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思考[6];定期举办传统文化周或相关主题活动,包括文化沙龙、庙会体验、传统服饰日等,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能够吸引学生的参与,使传统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生活的一部分。通过整合多领域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更加广泛和灵活,更好地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
(三)以实践为载体,激发学生兴趣
1.组织文化活动与体验课程
以实践为载体,组织文化活动与体验课程,可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更直接地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首先,高校可以积极组织传统文化主题的文化活动,如传统音乐演奏、古典舞蹈表演、传统手工艺展示等,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的传统文化体验,还能够通过参与其中,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这些文化活动可以作为校园文化周、艺术节等大型活动的一部分,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和展示的机会。
其次,设计传统文化的体验课程,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开设传统茶道、传统音乐演奏、传统绘画等实践性课程,这些体验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这类课程可以融入学校的选修课程体系中,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参与。与社会文化机构、传统手工艺工匠等合作,将实践活动延伸至社会实践。例如,组织参观古迹、博物馆、传统工艺作坊等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接触传统文化的源头和传承者,这样的实践活动有助于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最后,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项目。学校可以设立传统文化创意工作室、社团,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创作与传承,例如传统文学的创作、传统手工艺品的设计制作等,这样的实践项目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能够更好地促使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传承和发展。
一方面,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平台,为学生提供展示和分享的舞台。这有助于学生展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创新,展览、演出、比赛等形式使传统文化活动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这样的平台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学生主动参与的文化氛围。
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创意项目。设立传统文化创意工作室、社团,提供场地、资源和专业指导,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创意和努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产生出具有创新性的作品,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有助于传统文化的更好传承。
此外,学校可以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与课程内容融合。将传承与创新的实践性项目纳入相关课程,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这种有机结合可以在思政课程、文学、艺术、历史等多个学科中实现,使学生在不同领域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学校还可以通过奖学金、荣誉称号等方式,对积极参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的激励机制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够弘扬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形成学校传统文化的传承链条。
四、结语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培养学生全面素养和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课程设计与内容更新、跨学科合作与资源整合、实践为载体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传承与创新活动等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有助于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在未来的教育中高校可以积极与文化机构、社会资源合作,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这样的努力,有望培养出更具有创新精神和国家责任感的新一代大学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0):50.
[2]戴武君.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时代报告,2023,(10):86-88.
[3]满志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喀什大学学报,2021,42(02):87-90.
[4]郑强伟,马国荣.基于文化自信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3):80-81.
[5]郑庆秋,周亚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8):84-86.
[6]万文双.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融入》[J].新闻爱好者,2020,(08):103-10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1978年, 当年只有20岁的胡宁娜本想报考南京艺...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