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群文音乐创作中传统文化的融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2-03-09 14:05:5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在当今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高质量群文音乐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是其重要途径之一,而为了实现群文音 乐作品的高质量,在其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是 必不可少的。为此,文章从多角度入手分析, 探讨了如何在群文音乐创作中融入传统文化元 素,以期实现群文音乐的长期健康发展。

  关键词: 群文音乐 ; 音乐创作 ; 传统文化

  群文音乐在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广为流传, 很多群众对此耳熟能详,其通常会体现着当地 的风土人情和时代风貌。在当今弘扬传统文化 的大背景下,如能将传统文化中的元素融入到 群文音乐创作中,既能够发扬传统文化,又能 进一步提高群文音乐的发展水平。因此,如何 在群文音乐创作中有效融入传统文化,是各地 文化部门需要重点研究的一项内容。

  一、群文音乐概述

  (一)群文音乐的基本概念

  群文音乐, 顾名思义, 就是基于群众而创 作的音乐。与专业音乐不同的是, 其对于创作 者的音乐专业水平并无较高要求, 很多群众能 够独立进行其创作。群文音乐的创作形式也不 拘一格,有的基于已有的音乐进行改变,也 有的属于独立创造, 但无论采用何种形式, 其 最终面向的受众群体都是群众 [1] 。因此, 在群 文音乐作品中, 通常会大量涉及人们的日常生 活。

  (二)群文音乐的历史发展

  群文音乐的起源已不可考, 但通常可追溯 到几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当时的人类为了表 达自己简单的情感,会采用声音高低和节奏 的变化加以表达, 此时群文音乐便初具雏形。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 形成,各地区的民俗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形成 了各地区独具特色的群文音乐。近年来, 随着 音乐形式的创新发展,世界各种类型的音乐 都与群文音乐有了不同程度的融合,群文音 乐也在这一浪潮中实现了“吐故纳新”和“与 时俱进”,进一步呈现出多元化和多层次的发 展态势 [2] 。

\

  (三)群文音乐中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的重 要作用

  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作为在群众 中广受欢迎的一种文化传播形式,群文音乐与 传统文化进行融合传播具备充分的可行性,同时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对于群文音乐的传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具体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有助于强化群文音乐创作的民族根基,有助于塑造和传播国家意识,实现文化认同。具有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群文音乐必定体现着中国人独有的精神世界和思维理念,这是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需要。二是能够丰富群文音乐的表现形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吟诵、歌唱、独奏、合奏等多种表现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均可为群文音乐所用。如能灵活应用这些表现形式,则必定能实现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实现新的美感,进一步丰富群文音乐的内涵。

  二、群文音乐中融入传统文化需克服的困难

  (一)音乐层次不同

  群文音乐的多元化也带来了群文音乐参差不齐的现状,一些群文音乐为了追求押韵,大量堆砌词藻,歌词的意义并不强,导致这部分群文音乐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这部分群文音乐显然无法与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结合,否则必然会显得十分怪异。

  (二)部分音乐创作人的传统文化素养不足

  从目前来看,很多群文音乐创作人的优势都在音乐创作和制作方面,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还存在显著不足,这些创作人尚不具备将传统文化与群文音乐有效结合的能力。

  (三)各地区的地域文化差异性过于明显

  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颇为明显,一个地区的传统文化可能无法被另一个地区的群众所接受。以南方部分地区方言特征较为明显的群文音乐为例,如不使用普通话进行音译,则这些群文音乐的受众面就相对较窄, 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 但如果使用普通话进行音译,则外地受众就很难理解其中的具体含义,仍会对传统文化传播造成阻碍 [3] 。

  (四)个人需求差异较为明显

  不同的个人对于群文音乐的需求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对群文音乐的推广产生了一定的制约,在这些差异中,较为突出的就是年龄差异。以某些基层文化活动为例, 其以戏曲为主要群文音乐类型, 面向的受众必然多为老年群体,年轻的观众群体则通常不会对此产生兴 趣,使得利用群文音乐传播传统文化的 效果也将大打折扣。这也是传统文化与 群文音乐结合时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如何在群文音乐创作中有效融 入传统文化元素

  (一)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歌词 当中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厚重 的历史积淀,各种古诗词就是传统文化 中的重要体现。近年来, 已经有一些著名 的古诗词被配上音乐用于演唱,如苏轼 的《水调歌头》就是一个较好的案例, 其 通过演唱歌曲的方式来实现传统文化的 传承,这种方式也更愿为群众所接受。 因此,在新的群文音乐创作中,可借用 古诗词中的经典语句,或是对古诗词中 的情节等进行重新描绘,创作这种形式 的群文音乐作品,这种作品更容易与群 众产生共鸣,对群众产生潜移默化的文 化熏陶作用,从而真正实现通过群文音 乐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 [4] 。

\

  (二)搭配传统民族乐器

  不同地区的群文音乐之间存在着明 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 地方传统民族乐器之间的不同。我国民 间传统乐器种类繁多,如琵琶、箫、古 琴、二胡等多种。因此, 在群文音乐创作 中,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用当地 较为流行的传统民族乐器进行演奏,充 分发挥这些乐器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作 用,为群众提供独特的审美,让听众通 过欣赏音乐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 值。

  (三)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群文 音乐曲调当中

  群文音乐中的“曲调”,实际上指的 是音乐领域中的“旋律”。在我国古代 音乐当中,其主要由宫、商、角、徵、 羽五个音所组成,这五个音的各种排列 组合组成了多种多样的古典音乐,这些 古典音乐普遍具有流畅多变和悠扬动听 的特点。因此在当今群文音乐的创作中 即可借鉴古代音乐当中的旋律,近年来 一些古风类歌曲就是这种创作形式的重 要体现。
 

  (四)在群文音乐中渗透各地区传 统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自然环境 和风土人情都各不相同,这也使得传统 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为此, 在群 文音乐的创作中,应当着重融入本地的 传统民俗文化,提高当地群众对群文音 乐作品的认同感,使这些群文音乐作品 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具体来看, 一方面,要充分发掘当地传统文化中的 各种元素,分析哪些元素适合用于群文 音乐的创作;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当地 的传统民歌的发掘和研究,民歌可以称 之为过去的“群文音乐”,也是当地文 化特征的重要表现,如果能够借鉴民歌 当中的创意和元素,则有助于提升群文 音乐的内涵价值,满足更多受众群体的 音乐需求 [5] 。

  (五)充分结合时代和群众的要求

  在群文音乐创作中融入传统文化, 并不等同于“创作传统文化题材的群文 音乐”,而是要在此基础上,更好运用 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素材,让融入传统文 化的群文音乐真正做到“走进群众当中 去”。为此, 在群文音乐的创作中, 不仅 要体现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还需 要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寻求 突破的渠道。从文化部门的角度来讲, 文化部门可与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 学者进行合作,组织当地的群文音乐创 作者参加文化类宣讲活动,让群文音乐 创作者不仅具备良好的音乐创作能力, 还能对传统文化有着足够的理解,从而 创作出更多迎合时代和群众要求的群文 音乐作品 [6] 。

  (六) 为群文音乐创作者提供更大 的发展空间

  当前,电视和网络上有一些选秀节 目为音乐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充分表现自 我才能的平台,音乐创作者通过这些平 台,向公众展示自己的音乐创作,也向 公众传递着自己的故事和精神,这不仅 给了音乐创作者更多创新的尝试,也使 得很多民族地区的音乐创作者展示了具 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群文音乐作品。 为此,各地区的文化部门也可借鉴这种 方式,举办群文音乐推广活动,为本地的群文音乐创作者提供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同时,对于创作出高质量群文音乐作品的创作者,可给予其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进一步鼓励其创作和创新的积极性,这对于促进群文音乐和传统文化的融合而言,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7] 。

  (七)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群文音乐的歌词创作中

  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海量的文学作品,如诗经、骈文、唐诗、宋词和元曲等,这些文学作品都是我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文化价值较高, 而且其词藻较为华丽, 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能将这些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等元素运用到现代群文音乐的歌词创作之中,则既能有效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弥补当前部分群文音乐缺乏文化内涵的问题,提高群文音乐的质量水平,从而促进群文音乐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如此,在群文音乐创作中, 亦可采用“就地取材”的方式, 将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古诗词进行谱曲,形成全新的群文音乐作品表现形式,使得这些群文音乐作品直接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风格, 这对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而言,必然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当然,如采取这种创作方式,则需要注意的是,创作中不应拘泥于全盘引用诗词原文,考虑到一部分群众对于古诗词难以做到直接了解和鉴赏,需要将古诗词改写为较为通俗易懂的歌词,再进行群文音乐作品的创作,确保这类作品能够让更多群众认同和赞赏,推动群文音乐创作的经久不衰。

  (八)进一步丰富群文音乐的表现形式

  目前, 群文音乐与群文舞蹈相结合,已成为群众艺术文化领域的新发展趋势。因此,在当前的群文音乐创作中也要注重音乐与舞蹈相结合,将传统文化同时融入到这两个方面,实现传统文化更为直观的体现。具体来看,在群文音乐的创作中,可与群文舞蹈团队加强合作,研究音乐韵律与舞蹈的关联,让群文音乐更具节奏性。当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群文舞蹈的参与者多为非专业舞者,因此这类群文音乐的创作应当优 先选择较为平缓的风格 [8] 。

  (九)提高群文音乐创作人员的自 身文化素养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群文音乐创作 者自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就需要 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音乐素质。群文 音乐创作者要全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在传统文化和群文音乐的结合中寻找创 作灵感。只有优秀的作品才能吸引群众 的魂,让群众发自内心的愿意聆听。所 以,创作者的文化底蕴和音乐积累格外 重要。

  四、未来群文音乐的发展方向

  (一)更加贴合社会化

  由于群文音乐有着对群众进行思想 文化教育和提高群众艺术审美水平的重 要作用,因此群文音乐必须长期稳步发 展,才能确保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但从 目前来看,由于群文音乐创作通常不涉 及经济利益,而各地区文化部门在资金 和政策等方面又难免存在一定的不足, 仅凭现有的资源很难解决上述问题。因 此,在未来的群文音乐发展中,将呈现 出更明显的社会化特征,将依靠社会力 量获得更多的支持。具体来看,首先, 从政府部门角度,各地区政府部门可通 过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倾斜,为群文音乐 创作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其次,各地 区的高等院校可发挥自身在音乐创作上的优势,为民间群文音乐创作者提供专 业化的培训,并培养更多的群文音乐创 作人才;再次,一些社会资本(多为文 化传媒类企业)亦可与群文音乐创作者 进行沟通合作,为这些群文音乐创作者 提供物质支持,进一步拓宽群文音乐的 发展空间。

  (二)朝向专业化发展

  群文音乐是音乐作品的一个分支, 其必定和专业音乐有着一些相似之处, 特别是随着当前公众对群文音乐质量要 求的提高,群文音乐的专业化发展也成 为必然趋势。为此, 一方面, 群文音乐创 作者将涌现更多的专业人士,其能够发 挥自身优势,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其中; 另一方面,群文音乐作品也将通过更多 的专业设备予以表现,这些专业设备将 带给公众全新的认识和体验。预计,在 未来的群文音乐创作活动中,将应用更 多的专业设备,并有更多的专业人才参 与其中,这些人才并不局限于音乐方面 的人才,其中也不乏传统文化方面的专 家学者的参与。

  (三)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在互联网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群 文音乐作品的传播渠道大为扩充,但与 此同时,群文音乐作品也受到更多同类 音乐作品的竞争,呈现出机遇和挑战共 存的格局。为此,群文音乐作品的发展 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始终跟随大的 发展方向,并积极借鉴其他类型音乐作品的优势,做到“取长补短”,进一步 丰富自身的表现形式,推动群文音乐作 品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更好满足公众需 求。

  结语

  如今,群文音乐已经进入到一个新 的发展时期,群文音乐想要做到与时俱 进,始终满足群众的需要, 从传统文化中 汲取营养是必不可少的。为此,各地区 的文化部门要对此予以重视,加强对当 地群文音乐创作者的引导和文化熏陶, 引导其在创作过程中,将各种传统文化 元素融入到群文音乐作品中,创造出更 高质量的群文音乐作品,为我国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胡 雨 田 . 新 时 期 群 文 音 乐 的发展方向思考 [J]. 文艺生活 ( 艺术中国 ),2021(06):142-143.

  [2] 李长伟 . 传统文化在群文音乐创作中的传承和发展探究 [J]. 大观 ( 论坛 ),2021(04):103-104.

  [3] 肖娴 . 浅论传统文化在群文音乐创作中的传承和发展 [J]. 散文百家 ( 理论 ),2020(08):179.

  [4] 李 晓 梅 . 传 统 文 化 在 群 文 音乐创作中的传承和发展刍议 [J]. 参花( 下 ),2019(07):158.

  [5] 李明 . 怎样让群文音乐活起来 [J].戏剧之家 ,2018(24):46+86.

  [6] 谢荣波 . 浅论传统文化在群文音乐创作中的传承和发展 [J].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9(5):259-260.

  [7] 卢 莉 娜 . 传 统 文 化 在 群 文 音乐 创 作 中 的 传 承 和 发 展 [J]. 大 众 文艺 ,2018(18):10.

  [8] 林珊珊 . 传统文化在群文音乐创作中的传承和发展 [J].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4):8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627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