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家提倡课程思政这样的大背景下,我校充重视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古筝重奏教学也与时俱进,在课程建设方向、培养目标、课程思政供给、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等方面对如何与课程思政元素融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教学中探索多种方式,紧密地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融合在一起,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从而达到“思政入课堂,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高校;古筝重奏;课程思政
古筝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在当代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的艺术生命力,其艺术表现力不断得到提升,演奏形式不断得到丰富。由于古筝学习人数不断攀升,高校古筝学生人数不断增多,为古筝重奏储备了具有足够数量和一定专业素质的古筝学生,使得越来越多的高校具备了开展古筝重奏教学的人员条件。在近十年的古筝艺术发展中,古筝重奏从曲目数量、演出频率、演奏理论、演奏技术、乐曲风格等诸多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古筝重奏在高校古筝教学中的重要性不断突显。
古筝重奏是表达思想和情感一种音乐演奏形式,承载着思想和文化,因此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与时俱进赋予它新时代的思想和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在培养学生音乐才能的同时,在文化传承、社会价值观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在国家提倡课程思政这样的大背景下,我校充重视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古筝重奏教学也与时俱进,在课程建设方向、培养目标、课程思政供给、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等方面如何与课程思政元素融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探索古筝重奏教学课程思政建设方向
一门课程首先要确立的是它的课程培养方向,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结合古筝重奏的教学情况,明确在古筝重奏教学中,深入挖掘课程中的音乐文化内涵,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国主义情怀,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信仰培增强文化自信,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水平,掌握科学的演奏方法,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体会到互相合作、互相尊重的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爱国主义情怀、创新实践能力和社会公德意识的高质量、高素质的古筝重奏人才[1]。
二、融入思政元素,探索完善古筝重奏课程建设目标
根据国家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教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结合古筝重奏课程的教学特点,探索在课程的建设标目中如何融入思政元素,从而使古筝重奏课成建设目标进一步得到完善。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开展:第一,提升综合素质。注重引导学生从专业素养和学术能力到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全面发展。第二,夯实专业知识。掌握正确的演奏技能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了解与音乐艺术相关的规律和基本知识。第三,提高专业能力。具备熟练的独奏、重奏舞台表演能力,能演奏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具有独立分析新作品、运用基础音乐知识和专业理论的能力。
三、拓宽、优化古筝重奏课课程思政的来源
在古筝重奏课成原有的资源基础上,不断挖掘多种方式的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在向学生教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的过程中,向学生传递思想政治理论、道德伦理等思政内容。可以从加强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增强与其他学科专业的内部联系,加强与社会联系等方面来优化课程思政供给。课程遵循“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方向,深入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具体的优化方式有:深度解读国家相关政策文件;在经典著作中获得丰富的历史、文化、人文、语言、表达、跨学科和价值观方面的知识和智慧;在革命老区、纪念馆等党和国家红色资源库中汲取思政养分;丰富合奏课教材;充分、广泛利用网络资源。如:全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服务平台、中国大学MOOC等[2]。
四、课程内容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
继承传统、发展创新。在古筝重奏课程内容中,一方面强调传统的经典曲目的学习。介绍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和代表作品,如:《渔舟唱晚》描绘了夕阳西下,渔民满载而归恣意悠然,渔船由远到近、再逐渐远去的美好的劳动、生活景象。《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中国经典的传统器乐曲,音乐风格高雅清新,乐曲每段标题都极具画面感,如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等等。乐曲描绘了迷人月光映照下,波光粼粼的江上风光和江两岸的迷人景色,淋漓尽致地赞美和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梅花三弄》是我国流传已久的古曲,这首乐曲借物咏怀,借对梅花的美丽芳香和耐寒等品质的赞美,来赞扬具有高尚品格的人,乐曲中主旋律出现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等等中华优秀的传统乐曲,以及当代创作、改编的《忆长安》《逸墨丹青》《今夕》《梦回临安》《梨花颂》《南进宫》等乐曲,让学生了解音乐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培养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以及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另一方面重视对当代优秀作品的吸纳。通过选取当代创作、改编曲目,如:《打虎上山》《黄河》《映山红随想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唱支山歌给党听》等,引导学生铭记先烈事迹,激发爱国热情。再者,增加具有地域民族音乐文化的古筝作品。如:《弥渡山歌》《百花引》《云之南》《三六》《汉江韵》《彝族舞曲》《天山之歌》《琉璃误》《柳京之舞》帮助学生了解当地文化和历史。最后,加入当代创作改编的多元风格的古筝重奏作品,如:《蹀马倾杯舞千秋》《馥影》《麻辣九宫格》《动感弹拨》《沙漠玫瑰》《醉太平》《翡翠》等等学生可以体验到不同的音乐风格和表现方式,提高音乐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3]。
根据作品的题材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政内涵,将体现不同主题的思政内容的作品,按照教案计划,稳步实施,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通过传统民族艺术、红色音乐和时代创作精品的多元化融合,学生可以得到更加全面和深入的音乐教育,同时也能够增强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多途径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使课程思政理论在教学中得到实施,两者融合的成果得到应用
古筝重奏课具有合作性强、互动性高、技巧要求高、多样性、培养音乐感和创造力等课程特点,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结合专业特点,对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实践,进行了一下拓展:
1.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服务社区、学校、福利机构
传递音乐文化,帮助弱势群体,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音乐素养和艺术修养,还可以促进音乐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近五年,教学成果展示走进福利院、街道社区、幼儿园、中小学演出,很好的激发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的意识。
2.国内、国际音乐展演交流活动
课程师生年均交流活动达30余场,多次代表学校出访美国、英国、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柬埔寨、缅甸等国家。通过音乐展演交流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增强学生团队协作精神[4]。
3.红色主题系列展演实践
课程融入了红色主题作品,红色主题展演作为一种特殊的课程思政实践形式,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义,对于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塑造良好人格、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社会和国家等问题,从而加深他们的价值观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课程努力运用多层次实践平台将多元化的音乐作品呈现给不同艺术审美需求的群体,将思政理念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艺术形式,传递给听众,使师生与听众产生共鸣,极大地扩展了思政理念的影响力和范围。
六、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协同育人
将“一对一”、小组训练的教学方式与重奏课结合起来,形成从“专业课——重奏课”、从“专业教师——重奏教师”相互配合,共同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在专业课中引入重奏元素,让学生在演奏时考虑其他声部的表现、节奏和和声等方面;在课程中注重个人技巧的培养,让学生通过个人练习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和音乐感受能力。同时,师资队伍资源得到充分调动,在培养学生的同时,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七、在古筝重奏课程思政实践中创新教学方法。
1.整合资源
本课程为夯实教学基础,将学校内外的各种相关资源,如国内外专家资源,实践平台资源,教学创作资源等资源进行整合,这些资源为本课程提供更专业的教学指导,以此保证学生学习的环境高效且优质。
2.全员行动
将思政重奏课纳入到该专业学生教育行动中,引导全体师生参与其中,以形成全员教育的氛围。例如,将思政重奏课作为课程设置之一,并给予相应的课时和学分;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相关比赛、活动等来推广和宣传思政重奏课。
3.广泛参与
搭建多元化参与平台,让更多的师生和社区居民参与到思政重奏课的教学中来。例如,开设在线课程或直播课堂,让更多人可以参与其中;还可以在社区、公园等公共场所进行开放式的演出,吸引更多观众。通过以上三种方式,可以促进思政重奏课的教学创新,增强学生思政能力和艺术素养,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5]。
八、在古筝重奏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升效果
古筝重奏课在实践教学和探索中,形成了一些可供同类课程借鉴共享的经验做法,不仅仅是音乐技能和素养的提高,也涵盖了思政教育的应用。
1.强调团队协作
重奏课是一种集体演奏形式,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协作,达成共同的目标。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同时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2.注重师生互动
在重奏课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老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和进步,并积极指导他们纠正错误。同时,学生也要与老师保持沟通,寻求解答和指导。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3.强化音乐理论知识
音乐理论知识是重奏技能的重要基础,在课程中可以加强对音乐理论知识的讲解,例如音调、节拍、旋律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同时,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4.注重个性化表达
在重奏过程中,学生需要寻找自己的表达方式,并与重奏团队协调配合。老师可以引导团队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让他们不仅是技术上精益求精,在艺术魅力和表达能力上更具有个性化和独特性。这也与培养“四有”新人的要求相契合。
九、结语
在“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的时代背景下,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和优势,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出一条“思政+音乐”的特色教学道路。课程思政融入高校课程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与时俱进的过程。我国著名作曲家冼星海曾说过:“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是陶冶性情的熔炉”。优秀的艺术作品有着震撼人心、温暖人心的感染力。古筝重奏课程以优秀的音乐作品为载体,其中涵盖的价值观、人生观、家国情怀等等思想内涵与思政内容高度契合;教学中探索多种方式紧密地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融合在一起,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从而达到“思政入课堂,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白璐,杜书廷,李敏.智慧教学模式下土建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探索与实践[J].安徽建筑,2024,31(01):113-115.
[2]赵欣彤,王成文.高校音乐学专业古筝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的探索与构建[J].大众文艺,2022(22):178-180.
[3]梅丽娟.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古筝课程教学探究[J].大学,2020(32):86-87.
[4]张磊,胡卫平,常海波,李秋叶.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4,10(02):193-196.
[5]马万里,高崇婧.高校课程思政模块化教学路径探索——以环境学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4,10(01):31-3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1978年, 当年只有20岁的胡宁娜本想报考南京艺...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