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工作开展不仅能够更好地加强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而且也能够结合高校专业学科的教学特点提升专业引导深度。本文针对高校声乐教学中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相关意义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希望能够帮助声乐专业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优化过程中引发更多的思考,从而更好地在自身的专业教学引导过程中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特点和优势,为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进,国家对于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问题再一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时代发展趋势引导下,声乐专业教师应当有效转变自身的教学引导思路,不仅能够针对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传承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从而更好地结合具有民族特色的表现形式融入声乐教学体系当中,而且能够在另一方面全面加强学生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从而更好地在激发自身民族自豪感的基础上全面提升民族自信和声乐个性化发展。最终不仅能够全面优化高校声乐专业的教学课堂模式,而且能够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和长远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一、高校声乐教学中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分析
(一)声乐教学中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背景
中国高校声乐专业教学工作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更多地偏向对国外声乐技巧的应用和学习,这与长期以来受到西方教育体制的教学思维影响有关,同时也与声乐教学中对于传统文化的忽视有直接关系。这样的发展过程也与中国近百年来的音乐发展历程产生了息息相关的联系,因此长期以来,我国仍然采用19世纪末期西方的音乐教学模式,而这一时期虽然设备落后,教学制度也不够完善,但是仍然培养了一批声乐专业的优秀人才,并对后续的实施力量扩充和专业教学标准进行了有效优化[1]。而基于改革开放的时代发展背景,高校声乐专业的教学探索也开始逐步围绕着音乐文化的服务核心进行发展,但是这一时期,国内声乐教育领域并没有像外国发展过程中形成井喷式的提升,因为民族音乐和传统文化的缺失造成了声乐教育只注重技巧和形式的偏差问题,同时也为推动后续实现声乐专业教学改革和方向性转变起到促进作用。
(二)声乐教学中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意义分析
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对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体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打破了西方音乐长期以来的中心理论,从而更好地加强了声乐学生群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母语音乐认同感。这样的发展和应用意义主要体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音乐教育反思工作的深入研究,并且对音乐院校培养的人才发展方向和盲目争取国际认可的思路产生了反思。通过加强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效宣传和应用,不仅大大提升了年轻学生群体对于本民族音乐的喜爱,而且能够逐渐克服西方音乐文化对于高校声乐专业教学的实际影响,从而更好地为体现民族音乐的发展优势起到铺垫作用[2]。第二,声乐教学中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能够更好地帮助高校实现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坚守,也能够对各个教学阶段音乐教育体系进行深度影响,而且能够广泛针对各个领域的民族音乐观念和学习发展产生辐射和影响,从而更好地带动教育领域的整体发展针对性。除此之外,民族文化的有效融合能够更好地帮助声乐专业学生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区别,能够针对目前专业当中大量以西洋歌曲为核心的教材知识内容进行辩证的分析和理解,而且能够有效加强本土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结合,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自身的音乐审美独立性和全面性,并为学生未来的产业发展和个性化培养奠定重要基础[3]。第三,声乐专业教学中有效应用民族优秀文化能够更好地帮助专业教师构建多元文化的声乐教学体系,从而不仅能够全面拓展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应用途径,而且也能够加强教师的引导深度,并结合具体的文化传承和内容应用有效理解音乐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特点。第四,在声乐教学中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群体的文化审美意识,从而结合华夏文明的语言和历史文化内涵有效影响学生的审美情趣,最终为削弱学生群体当中长期以来存在的音乐审美刻板印象和壁垒观念起到促进意义,同时也能够为提升专业教学课堂的包容性和自由度奠定重要基础。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声乐教学体系仍需完善
高校声乐专业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针对高校声乐教学体系仍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完善空间。第一,传统高校声乐专业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过程中,更多地将教学侧重点集中在培养学生的歌唱表演艺术,并且往往以熟悉掌握外国歌剧的经典内容和片段作为评分标准。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内作品进行了应用,但是往往在进行相关作品的演绎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技巧的应用和提升,却忽略了经典作品背后的优秀文化和历史精髓挖掘。这样的实际情况,不仅造成了对学生自身的专业素质培养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而且也容易导致学生养成盲目追求技巧的不良学习思路[4]。第二,传统的专业课程设计和评价体系往往相对较为分散,不同的知识内容和技巧往往采用较大差异的设计途径和评价体系。这样的实际情况造成学生在实际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增加了学习成本的投入,而且大量的专业学习负担也降低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热情。
(二)以非中国文化为中心的教学倾向仍需转变
随着20世纪20年代俄罗斯歌唱家在经过十月革命的动荡之后进入我国,并在上海师范学院进行了声乐专业的相关教学,不仅将意大利美声唱法有效呈现在中国声乐专业课堂之上,而且也让声乐教学领域对西方音乐艺术文化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和依赖。但是这样的实际情况也造成了我国长期以来声乐专业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以非中国文化为中心的教学倾向和发展思路,并且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学生群体作为受到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冲击最为显著的人群,在音乐审美和文化传播等方面更加推崇西方文化的相关内涵。这样的实际情况对于中国本土声学文化的传播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并且也造成了音乐审美和音乐创作等领域的变化[5]。除此之外,由于高校声乐专业教学往往采用西方的课程体系,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课堂当中往往缺少民族优秀文化内容的实际应用,而相应的应用内容,则往往以民歌的欣赏片段为主。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对于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学习质量,并且久而久之形成了对民族唱法和相关衍生文化内容的忽视问题。
(三)声乐专业教师自身的民族文化储备仍需提升
除了声乐专业教学内容当中涉及的民族优秀文化传承比重较少之外,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另一大构成元素,也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民族文化储备问题。首先,音乐教师由于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体系当中进行培养和提升,相应地,自身的教学观念和声乐审美也极大地受到西方音乐体系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引导过程中,不仅更加偏向通过西方音乐的发展和技巧应用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在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的民族文化储备相对不足,因此在进行民歌作品的分析和民族唱法的应用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并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6]。其次,教师在声乐教学当中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挖掘深度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优化余地,这不仅体现在对专业教材当中的民族优秀作品并没有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并且对背后的作者情感和历史故事也没有进行延伸和拓展。这样大大削弱了学生对于传统声乐作品相关情感的共鸣质量,同时也缺乏经典民族文化作品当中相关技巧的应用剖析。
三、高校声乐教学中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策略
(一)有效加强声乐教学中民族文化素材的应用质量
为了能够更好地在高校声乐教学中针对民族优秀文化进行有效传承,专业教师首先应当针对自身教学课堂当中的民族文化素材应用质量,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落实和优化。第一,对本土音乐的文化课程进行更加深远的拓展和增加,从而更好地在以欧洲音乐文化审美为导向的专业教材内容当中增加更加多元化的音乐文化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在进行音乐历史的讲解过程中针对中国音乐史进行着重的讲解和引导,更好地帮助学生明确国家和民族的音乐发展过程。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增加民歌、戏曲以及说唱等经典作品进行音乐欣赏和作品分析课程,从而更好地针对民族文化的多元化表达途径进行有效拓展,同时也能够有效加强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认知质量[7]。第二,教师应当定期到民间进行相应的采风实践活动,不仅能够鼓励学生走出专业课堂校门,而针对民族文化融入最为深远的生活场景当中进行感受和学习,从而大大提升了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直观化了解,而且也能够在另一方面全面丰富声乐教学课堂的引导形式创新,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积极性。除此之外,这样的教学引导途径也能针对已经逐渐消亡的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有效的继承和发扬,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群体对于多样化民族优秀文化的实际探究兴趣,而且能够为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审美和专业思维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有效加强声乐教学中民族传统审美标准和理念的发扬传承
为了能够更好地加强民族优秀文化在声乐教学工作开展中的话语权,专业教师应当结合民族声乐艺术与西方声乐进行有效分析和比较,并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审美特征和差异进行有效应用。第一,专业教师应当结合先秦以来的历史典籍和民族声乐演唱记录进行有效结合,从而更好地明确中国民族优秀声乐文化主要以情感为表达的核心基础,并且主要突出个体的主观意识和对虚幻情绪的追求。这样的审美理念与西方声乐作品当中直观的情感表达产生了较大差异,同时也与中国传统文化含蓄内敛的实际特征产生紧密联系。因此,教师应当在进行声乐教学审美的培养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个体主观情绪的鼓励表达,同时也能够结合更加多元化的开放性标准针对学生的声乐创作进行综合评估[8]。第二,民族音乐作品在进行旋律和唱词的结合过程中往往通过字正腔圆的演唱体验,来帮助欣赏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歌曲的情绪和内涵表达。而这样的歌曲歌词演绎思路与西方以发声腔体稳定为基础的表达思路产生了较大差异,因此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明确,并结合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审美变化过程来帮助学生塑造民族文化的审美取向,同时也为优化学生未来的声乐演唱和创作起到铺垫作用。第三,汉藏语系作为中国民族唱法最为重要的语言依据,因此在歌唱音色的选择上往往呈现出发音最亮的特点。这样的音色选择原则与西方语系的厚重特点产生较大区别,并且能够呈现出更加自由的演唱特征。例如,在进行湖北民歌《龙船调》作品的分析过程中,歌曲通过简单的歌词和明亮的言语表达,增加了民歌作品本身的艺术感染能力,并且通过极具特色的唱腔有效展现了生动的视觉画面和场景感。这样的教学引导过程,不仅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群体对于民族声乐文化的探究积极性,而且能够充分了解和判断中西方声乐技巧的实际差别。
(三)全面加强传统技法与文化的有效应用
教师还可以通过加强传统技法与文化内涵的有效应用,从而更好地提升声乐教学中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质量。例如,教师可以吸收戏曲唱腔的相关精髓,不仅能够通过汲取中国传统声乐发音技巧的应用原理和音色选择,从而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声音表达能力和综合发音技巧,还能够在另一方面结合更加多元化的传统文化内涵来针对自身的个性化表达进行有效辅助和铺垫。
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家和社会对于未来年轻人才全方位综合素质培养的核心要求指导下,高校声乐专业教师应当有效提升自身的教学工作开展积极性,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体验进行深度挖掘,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合和创新。再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的声乐基础素养。最终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对美好生活和民族精神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创作,而且能够在自身的作品当中渗透民族音乐的精髓和灵魂,并在未来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更加多元化的经典作品。
参考文献:
[1]徐宏升.高校声乐教学中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意义[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1,42(15):247.
[2]郭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视域下的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改革[J].戏剧之家,2019(31):150-151.
[3]黄小玲.高等院校声乐教学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9):120-121.
[4]黄健君.传统音乐文化传承语境下的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模式探究[J].音乐传播,2019(Z1):177-179.
[5]闫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9(12):62-63.
[6]汤则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视域下的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改革[J].艺海,2019(1):116-117.
[7]毛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视域下的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改革[J].北方音乐,2018,38(7):140+154.
[8]修忠延.高等院校声乐教学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5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