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刘文西是 20 世纪人物画创新的代表,他以“人民”为母题进行艺术创作,在此过程中又不断进行探索创新,最终 形成展现陕北高原农民形象的“黄土”风格艺术。刘文西人物画在“与古为徒, 以造物为游”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继承”和“创 新”两个维度共同形成刘文西人物画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就此二个维度, 梳理刘文西人物画艺术特色, 进行到以点带面的论述。
关键词: 继承,创新,刘文西,人物画
一、继承:书画用笔同法
刘文西人物画讲究线条的表现力,他取法魏晋石刻古朴稚 拙的线条,以彰显陕北劳动人民的独特性。他在回忆创作《祖孙 四代》之时说到: “当时我刚刚参观了茂陵石刻,一种简单、概 括、真理、雄伟的艺术效果给了我启示,所以也在《祖孙四代》 的创作中吸取了这些营养”。[1] 由此再观图 1《祖孙四代》,刘 文西以老辣、古朴的线条,画出四代人不同的性格特点。老者饱 经风霜, 父辈气宇轩昂, 青年男子健壮乐观, 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奋斗终生,女孩子清澈明亮,象征着新 一代旺盛的生命力,他们共同组成陕北人民的性格特点和生活面 貌,这皆得益于刘文西对艺术语言的精准把握。
陈传席在评《祖孙四代》时所说的:“质朴大气中又内含 秀骨”[2] 是一语中的。质朴大气得益于将石刻线条融入进人物 画创作而产生的艺术效果,而“秀骨”则是对人物“气韵”的表 现。魏晋盛行“人伦鉴识”之风,常常以“秀”对人进行品评。
比如谢赫《古画品录》中评陆探微“秀骨清相”, “秀”和“清” 指向的是美好、清丽之意, “骨”和“相”指向的是外在的形体, 因此“秀骨”指的是外在形象下透出的美好、清丽之韵。在绘画 中“骨”还有一层含义,即在作画时强调“力量”的表现。谢赫 谓“骨法用笔”,将“骨法”与“用笔”挂钩,那么必然要对用 笔提出要求, 如宋代刘道醇谓“格制俱老”[3] 指的是用笔要向“老” 的方向发展。“老”强调力量的同时,还要求老到。陕北人民受 到黄土地的滋养,孕育出他们大气的形象以及粗犷、质朴、豪放 的性格特点,刘文西以质朴的线条表现农民大气的外形,进而刻 画出他们质朴的人物性格特点。
二、继承:外师造化
刘文西说: “没有生活就出不了作品”[4],生活即指的是 造化。刘文西一直以“生活”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源泉,所以 他笔下的艺术形象才具有感染力,展现出独特的“黄土”人民 的精神面貌。“了解各种人,熟悉各种人。了解各种事情,就 需要做很大的工作。我们文艺工作者需要做自己的文艺工作, 但是这个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却是第一位的工作”[5],毛主 席的这番演讲,深深影响着刘文西以及他的黄土画派,刘文西 也一直践行做到“熟悉人是第一位工作”,为此他的一生都在 与黄土高地上的人民打交道。他将陕北作为生活创作地,在延 安重点村子和人家写生,如延安二十里铺、李家渠、周家湾、 四十里铺等。此外,刘文西为感受陕北人民的生活状态,常与他们一起过大年、打扫院子、闹秧歌等,刘文西说: “我所创 作的作品中的人物原型都是有名有姓的真人,都能找到哪个村 哪个家和哪个人”[4]。正是因为刘文西艺一直以“造化”为中心, 所以我们能看到“黄土地主人”百米长卷主题画。《黄土地主 人之陕北老农》中的老者是岁月的沉淀, 是“黄土地”的代表, 刘文西跋曰: “悠久的文明史和艰苦的地理环境为老农镌刻了 饱经风霜的外貌, 更铸就了刚毅、善良、淳朴、智慧的心灵”, 刘文西从自己对陕北老农的切身感受出发,塑造出具有浓浓黄 土气息的老农形象。图 2《黄土地主人之米脂婆姨》则是刻画陕 北女子貌美如花的形象,陕北有句民谣“米脂婆姨绥德汉”, 当地流传米脂是貂蝉的故乡,吕布则出自绥德,这句民谣歌颂 米脂女子貌美如花与绥德男儿英俊硬朗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 刘文西表现米脂婆姨的美不在于肌肤凝脂,施朱敷粉的外表, 而在于家庭和睦、五谷丰登的幸福美, 更是北方女子的朴素美。 《黄土地主人之安塞腰鼓》,描绘的是陕北特有的文化,是当 地风土人情的象征。刘成章在他的文章《安塞腰鼓》中是这么 描绘的: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声的 后面,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 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俗;乱蛙一样,是 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 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 蹈哇——安塞腰鼓。 [6]
如果说刘成章是以文字将安塞腰鼓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么 刘文西则是以图像的魅力表现安塞腰鼓,刘文西笔下的舞蹈者肢 体舒展、洋溢着幸福的表情,他们热烈的舞蹈,激情的敲打,放 肆的欢呼,正如刘成章文中所说的骤雨、火花、斗虎一般,这是 陕北农民最真实、最质朴的一面。
由上述可知, 正是刘文西一直践行“师造化”的创作根本, 成功造就了他笔下黄土农民的形象。刘成章说; “黄土高原啊, 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 魄的搏击”[6] !而刘文西则将黄土人民的形象传播给全世界, 使得人人都能感受到“黄土文化”。
三、创新:“人民”是关键字
陈光健说:“‘人民’是刘文西艺术创作的关键字”[7],刘 文西的人物画自始至终都是以黄土高地的农民作为表现对象。但是, 就单认为“农民”题材是刘文西人物创新的根本是局限的。表现 底层农民生活的在中国画史上早就出现过。如宋代的风俗画已经 有以底层农民为核心的作品,如李嵩《货郎图》表现的是宋代商 贩挑担卖货的场景, 《骷髅幻戏图》则表现的是民间艺人表演杂 技的场景;郑侠《流民图》描绘的是饱受灾难的老百姓流离失所, 忍痛挨饿的场景;山水画《踏歌图》表现农民因丰收而载歌载舞 的场景,这些作品无不使我们产生共鸣。到了清代,表现农民题 材作品更多,尤以“扬州八怪”为代表,他们能够深入体会农民 的疾苦, 而借农民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同情。而刘文西笔下的“黄 土高地”的农民则有更深的含义。武凤珍在她的文章《论黄土文 学流派》一文中点明了“黄土”的共性,即“他们身上有秦人般 的狠劲、憨劲和倔强,像农人种地般写作,他们的作品也像黄土 地似的厚重、大气和本色”[8],由此再看刘文西人物画中的“人民” 性,刘文西的人物画强调的是改革开放以后, 人民当家做主的喜悦, 是积极向上的, 刻画的是农民朴素的本质, 人民才是历史的主人, 这与前代消极、无可奈何的基调是截然不同的。此外,陕北地域 风情影响下的农民更加具有地域特点, 是质朴、热烈、阳刚的代表, 而不是前代社会地位地下的“农民”形象。
四、“素描”是基础
20 世纪以来,中国画面临巨大的变革,其中最大的争论莫 过于“中国画”与“西画”(素描)之间的融合问题。其中徐悲 鸿、蒋兆和一派支持中国画与西方素描结合,提倡现实主义,而 刘文西就是“徐蒋体系”的继承者。
刘文西在西安美术学院制定国画系课表时发现,素描一科 贯穿本科四年的学习,且认为本科一年级就要进行狠抓素描造 型训练,他说:“一年级以造型训练为主(素描、白描),创 作重点采取素描形式”[9]。刘文西一直重视素描培养, 他认为“素描是科学的造型艺术, 科学的艺术基础, 你不能否定科学”[10], 只有通过大量的素描训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物的造型问题。 但是,刘文西对于素描的强调,并不代表其否认中国几千年的 传统笔墨,刘文西针对中国传统与西方之间关系的掌控问题, 在一次采访中说:
(西方绘画)先进的,最好的,最带规律的东西,掌握了 以后并不影响我们的民族情绪,要看看你自己把握的程度,不是 说我学了素描就放弃了传统,造型好了,再加上传统的笔墨,肯 定画出来的人物好,又结实,又有笔墨,又有中国风格,又是中 国人,画的中国的人民。 [11]
可见刘文西主张掌握西方素描的规律,即造型规律,然后 结合中国传统的笔墨而成为新的以素描为基础的中国画。如此, 只有写实主义能够做到,刘文西想让中国的艺术走向世界,他认 为:人物画不能只靠传统, 传统是要的, 但是不够, 要刻画人物, 需要西方的素描科学。既有传统,又有西洋技法,这两格凝聚起 来,我们的艺术要想伸向世界,对世界上先进优秀的东西任何时 候也不能排斥,而且还要吸收好的营养来补充我们,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有的用起来感觉很好,特别是人物画。 [11]
可见刘文西认为艺术是包容的, 是互相借鉴互相吸收的。“艺 术要伸向世界,中国的红色精神要让世界认识,只有写实才能做到。”
事实上,刘文西的艺术践行也确实如此。刘文西在学校学 习国画时,师从潘天寿先生,潘天寿是中国传统的弘扬者,他不 赞成中国画与西画之间进行结合,从传统的基础上做出变革以此 达到改变中国画的目的。他提出“一味霸悍”以及“强其骨”的 绘画观念,即第一,以有力线条来表现事物的形象,改变清代柔 软的线条;第二,以巨幅动荡、奇险的构图达到霸悍气。刘文西 继承老师潘天寿“强其骨”的观念,所以其人物画强调线条的表 现力,为了表现具有黄土特色农民的形象,他以古朴石刻线条入 画,收到“气韵生动”的效果。另外,刘文西也在老师的基础上 创新,以素描融入中国画,发扬写实主义的艺术面貌,这与刘文 西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有关。20 世纪初期,艺术面临改革, 艺术要成为时代的艺术,即能够反映大众生活的艺术,要改变清 末文人晦涩难懂的文人画,而为大众喜闻乐见,能看得懂的文人 画。
值得注意的是,在素描的基础上除了融合传统水墨,还有 一点,即融合中国传统年画的技巧,这点往往会被学术界忽略。 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刘文西将年画融入绘画创作中,既丰 富了艺术语言的表现形式,也革新了传统水墨技巧。如 1987 年 创作的《王洁》,以水墨晕染方式表现,以红色晕染人物脸部, 表现出黄土高原女子的地域特征。1982 年创作的《房东的女儿》 与《枣园新春》风格相似,人物造型严谨,施色鲜艳, “真正做 到了艺术为人民服务的目的”。
结语
刘文西在近代中国绘画史上是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人物 画具有明显的时代面貌。总体而言,他继承前代书画同法的艺术 语言, 以苍劲、古朴的魏晋石刻融入至艺术创作之中, 以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 即能表现黄土地域特有的人物精神特征。此外, 刘文西坚持以“造化为师”,以生活作为创作的根本, 深入陕北, 对陕北人民的生活穷诹熟察,以至于他创作出的人物形象具有极 强的艺术感染力与典型性。可以说刘文西对“书画用笔同法”以 及“外师造化”的继承,是对中国几千年传统的精华的坚守。当 然,刘文西在新时代也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在题材上,他改变前 人绘画中“人民”题材的封建性、政治性以及软弱性,而展现新 时代积极性、独立性、开放性的面貌,除了对农民的歌颂以外, 对伟大领袖的描绘亦是将中国红色精神传向了世界。在技法上, 他融合西方素描与中国笔墨为一炉,强调绘画的写实性,从而实 现以绘画记录大众生活,他还融合中国传统年画与素描结合,做 到艺术的雅俗共赏。
参考文献:
[1] 刘文西 . 陕北往事与《祖孙四代》创作回忆 [J]. 艺术品鉴 ,2020(04):72-73.
[2] 陈传席 . 评现代名家与大家·续——刘文西 [J]. 国画家 ,2010(03):10-11.
[3] 卢辅圣 .《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 ,《圣朝名画评》[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3.
[4]刘文西 . 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60周年生活和创作 [J].美术 ,2002(05):12-15.
[5] 毛泽东著 .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M]. 北京:北京文学出版社 ,1967.
[6] 刘成章 . 安塞腰鼓 [M]. 北京:开明出版社 ,2018.
[7]陈光健,张敏.“人民”是刘文西艺术创作的关键词[J].艺术品鉴,2020(04):16-17.
[8]武凤珍.论黄土文学流派[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75-81.
[9] 刘文西 . 关于中国画创作教学的体会 [J]. 新美术 ,1982(03):39-40.
[10] 卢珊 . 刘文西人物画艺术研究 [D]. 西安:西安美术学院 ,2018.
[11] 张公者 . 为劳动人民写照——刘文西访谈 [J]. 中国书画 ,2009(06):62-7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0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