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中西方人物画作品鉴赏对比—以《捣练图》与《纺织女》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2-07-21 11:38:0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中西方绘画受到自身文化和思想的影响非常显著,因此会在绘画风格和表现形式上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捣练图》出自唐代宫廷画师张萱之手,而西班牙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委拉斯凯兹则是《纺织女》的作者。两幅画作从内容上来看,都以女性的劳作为主要描绘对象,但其思想内涵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本文从画风、审美等多个角度来解读,感受两幅画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
 
  关键词:中西方人物画,《捣练图》,《纺织女》
 
  在盛唐时期的艺术领域当中,张萱的工笔仕女画作品《捣练图》无论是从构图还是设色来看,都能够被称为瑰宝级别的作品,其以水为媒介,表现出作品深厚的情感元素。而中西方文化差异本身比较显著,在绘画表现形式上却比较接近。《纺织女》和《捣练图》对于女性劳动者的描述,充分地说明了当时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并且再现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思想和现实主义理论。
 
  一、《捣练图》与《纺织女》的背景与内容
 
  (一)创作背景
 
  《捣练图》创作于盛唐时期,当时唐玄宗继位,开启开元盛世之后,使得当时的唐朝成为世界范围内文明最为发达的国家,统治阶级对织染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使得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长安作为当时主要的丝织品生产中心,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设立了织染署或是丝绸作坊,纺织厂内频繁地出现劳动女性的身影。其中“捣练”本身是纺织工作当中的首要步骤,艺术作品描绘的内容也是整理丝布的劳动情境。
 

\
 
  而《纺织女》则是17世纪西班牙马德里皇宫当中的纺织劳动映射。马德里是西班牙贵族聚集的区域,贵族阶级在日常生活当中所穿戴的服饰需要大量的纺织材料作为支撑,因此委拉斯凯兹用神话题材,描绘出纺织女神阿拉克涅的故事,以“布”为切入点,表现出艺术特色。
 
  (二)作品内容
 
  《捣练图》描绘的是宫廷女子的劳作场面,共有12名女子和三道不同的制作程序。因为古代丝绸制品大多都是由粗纺构成,且质地比较硬,需要把其煮熟之后加入漂粉,并且反复捶打和熨平之后才能变得柔软洁白。但这一过程的劳动强度相对较大,因此作品当中描绘的人物之多(12人)也可以侧面地说明这一点。除去两两一组的劳动女性之外,还有手持扇子扇火的女童,以及在她们中间钻来钻去的小女孩,整个画作看上去令人觉得活泼有趣,充满生活元素。
 
  《纺织女》的绘画层次特别鲜明,其中前景描绘的是五名妇女的纺织工作场面,并且女工位置排列得非常有规律。例如,在画面当中的红裙女子,其虽然看不清面容,但其娴熟的动作说明了她的纺织水准;画面右侧的女工尽管只露出了上半身,但可以从中了解到其忙碌的工作场面。值得一提的是,画面当中除去五名女工之外,还有五名身着华丽服饰的贵妇人,她们悠闲地欣赏着这些精美的艺术品,与忙碌的工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部作品表面上是描写普通纺织厂的纺织女工,实际上画中的铠甲、头盔和大提琴显然都是雅典娜的标志,这幅画作借纺织女工的形象,描绘的是雅典娜和阿拉克涅之间的对决,作品内容仿佛体现出了一种莫名的讽刺感。
 
  二、《捣练图》与《纺织女》的表现手法
 
  (一)构图
 
  从构图角度来看,《捣练图》与《纺织女》所使用的都是写实主义的手法,并且采取了对称式的构图模式,两幅画面都能够表现出对称性的内容。《捣练图》本身安排的工作是由三人负责完成,但除去三名女工之外,还包括辅助工作的女孩以及一名玩耍的女孩,整个画面以写实的方式刻画出了高度自然的神态,仿佛我们可以亲自进入画作当中,让原有的劳动过程变得更加丰富,左右空间对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画面有了更深的吸引力。如果从造型和用线角度来分析,其人物形象的塑造与社会风貌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在唐朝有两位有影响力的女性在政治舞台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前者是唐太宗时期的武则天,后者是唐玄宗时期的杨玉环。这些女性形象在精神风貌上非常具有时代感和自信感,因此社会繁荣昌盛使得女性受到的束缚变少,以杨玉环为代表的女性形象开始进入艺术领域,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唐代仕女画描绘出了温润、丰腴和健硕的特征,彰显的是盛唐的富足和安乐。例如《捣练图》当中妇女的缝纫和路线、劳动过程和配合等都体现出了“稳健”而“精致”的用线特点。
 
  与之相比,《纺织女》在构图处理上的艺术特性表现得更加明显,前景和中景设置的五人以画面当中拿线团的女性作为对称分割点,中景右侧的女性扭头的动作仿佛是在欣赏纺织品,也仿佛是在观察着纺织女工们的操作过程,这一简单的构图描绘却使得整个画面的“情节”更加深入人心,情节对比度明显增强,再借助神话主义元素,使得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纺织女》也是17世纪西班牙乃至整个世界范围内最有名的现实主义艺术作品之一。
 
  (二)光色技法
 
  《捣练图》这幅作品充分表现出了盛唐时期的仕女画特性。盛唐时期的仕女画追根溯源,其可以被追溯至远古时期的彩陶工艺,并且在纸张还没有完全被发明的时代就有很多有名的作品。此类作品对于绘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促进作用。唐朝中外交流变得更加紧密,民族文化开始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了唐朝社会文化当中,并且影响着女性生活的各个方面。具体来看盛唐时期的女性生活,呈现出了明显的规律性,并且以女性为主要绘画创作的作品在服配饰和体态细节方面运用了独特的光色技法。《捣练图》当中,整个线条勾勒以矿物质颜料为主体晕染,并没有非常明确的明暗空间之分。整幅画作的主体颜色是白色,画面人物以材料绢布为背景,第一人和第三人的绿色调形成呼应,小块绿色点缀至大面积白色当中,丰富了画面色彩。第四人和第十二人的蓝色交相辉映,形成色块之间的关联之后,组合成了更加和谐的画面特性。总体来看,此类作品强调的是拥塞的互补搭配与同类色点缀,服饰装饰纹样非常精致,色彩对比的表现以装饰纹样表现为依托,表达出了作者在光色技法上的优秀技巧。
 
  《纺织女》当中作者巧妙地利用了光线特征,以空间层面的明暗来凸显出劳动人民的艰辛,用油彩属性还原了当时的劳动场景。在光色技法应用的背后,我们仿佛看到的是“神”对于傲慢所采取的乘法,但同时也说明了神对于凡人技艺的一种遏制。人类的创造力通过纺织行为而体现,这种结构使用的是色彩来描绘出自然现象,至少作者当时是这么认为的。
 
  (三)空间观念
 
  在空间方面,《捣练图》的三段式连续情节以长卷的方式所展开,在背景上无装饰和过分鲜艳的色彩渲染,只是在相对平衡的光影状态下,借助线条和褶皱刻画出色彩的特性,平面和平面之间的无缝拓展却能够呈现出人物的构图、高低差异,以空白空间分列体现出视觉透视方向的散点透视法。虽然画作是以平面的形式所展开,但本质上和平面效果存在差异,前后并未有完全统一的透视点,而是通过层次分明和近大远小的视觉规律,描绘出情节上的立体感。她们在劳作,体现的是以劳动为美。《纺织女》采用的则是焦点透视法,整个画面以强烈的明暗对比来呈现出纺织女工的劳作情境,与贵妇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仿佛人们可以直接进入画作当中,了解到当时马德里贵族的奢华生活,物象依次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与《捣练图》相比,空间的差异映射的是时代背景下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苦,宫廷现实主义也将麻木而贫困的女性形象定格在那一瞬间。

\
 
 
  三、《捣练图》与《纺织女》的思想元素
 
  (一)《捣练图》的审美情趣
 
  仕女画本身是张萱非常擅长的绘画类型,华美的妇女形象在他的笔下能够凸显出光辉的特点。任何艺术都来源于生活,张萱自己的职位给他的创作提供了直接的优势,能够让他在生活当中身临其境地观察仕女的生活特征,给其创作的过程提供了直观清晰的条件。《捣练图》就是一副经典的艺术作品,是以现实生活为主要绘画题材的作品,体现了唐代画作当中的现实主义精神。从色彩方面来看,《捣练图》具有阎立本色彩的典雅;从用线方面来看,《捣练图》融入顾恺之的表现技法。因此,盛唐时期的典型社会女性形象成为了作品当中的主题,从思想角度来看,也充分体现出了“儒释道”的观念。
 
  具体来看,佛教思想传入中国之后被本土化影响,这一点在唐代时期的艺术作品当中会表现得更加突出。仕女画艺术产生的思想来源于哲学思想根源和所追求的审美境界,且儒家学说当中的“仁”和道家学说当中的“道”正是中国艺术精神。唐代的艺术家在思想上受到熏陶,画家将自己的文学修养沉淀在作品的技法当中,让脑海中的主观、客观绘画形象能够和绘画材料、颜色进行巧妙结合,从绘画作品当中呈现艺术形式和精神面貌,同时呈现出当时社会思想与文化层次的精神色彩,正如张萱的《捣练图》一般。
 
  (二)《纺织女》的文化象征
 
  纺织与女性似乎从自古开始就充满了必然联系,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无论是从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角度,人们都习惯将纺织和女性结合起来,认为纺织就是女性的主要工作领域,然后以此为基础创造出了大量的神话故事。纺织工作的文化深层次内涵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修养和女性美德的体现,因为纺织具有“女性气质”,女性会因为纺织活动变得更像女人。直至20世纪,精通纺织技巧也被认为是对少女德行的一种判定依据,一方面体现的是女性耐心和勤奋的品格,另一方面则是女性气质和劳动能力的体现。实际上在早期的中国,不同阶层的妇女也会被要求从事纺织工作,无论出身如何,即便是贵族小姐和皇家女儿,也不免要学习“女红”。可以看出,女性纺织并不是为了从技术层面达到出类拔萃的水准,而是对女性行为和心性的一种磨砺与约束。
 
  《纺织女》是一种集体语言式的深化,是一种社会性的集体意识形态。纺织作为人类文明社会历史发展期间的一项生存技能,纺织活动会存在于不同地域的深化当中。《纺织女》又被称为《阿拉克涅的寓言》,第一眼看,场景灯光昏暗,女工衣着简陋,在她们的远处,挂着一些已经完成的成品和等待的贵妇。这一典型的形象正是希腊神话当中的阿拉克涅语言,画家委拉斯凯兹在画作当中呈现出的场景就如同是“画中画”一般。
 
  第一个场景,雅典娜伪装成老妇人去拜访阿拉克涅,并且老妇人虽然能够伪装自己的面庞,但小腿和脚的白皙却无法隐藏,和面黄肌瘦的相貌格格不入。老妇人的纺纱转轮可以理解为转动阿拉克涅的命运之轮。白色上衣、蓝色裙子的女性形象就是阿拉克涅,并且这幅画作当中阿拉克涅是看不到脸的,只能看到优雅的纺织动作。
 
  第二个场景,雅典娜和阿拉克涅进行命运的对决,画面的分界就是两级台阶,两方对应的是纺织命运之线和裁断命运之线。
 
  故事的结局是阿拉克涅变成了受人厌恶的蜘蛛,说明命运能够给人赋予足够的自由,但自由同时也会伴随着代价。与纺织相关的神话内容极大地拓展了织物的象征能力,并且参与纺织的女神们也给纺织工作注入了文化内涵和文化气质,织物同时隐喻了不同面向的属性。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纺织技术的出现和生产模式的变化,使得女性获得了更多独立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多的社会女性开始参与到生产环节当中,从而让女性的规模在纺织领域超过男性,让她们成为了有独立工作能力的劳动人群。但当时的社会女性日益增长的自我意识和她们的社会地位并不匹配,她们并没有因为工作而得到社会的尊重,也是19世纪以来女性主义运动产生的核心文化问题,这一点与前文提到过的唐朝女性之间有着天壤之别。
 
  四、结语
 
  艺术品的产生和时代的发展具有密切联系,而社会的推进也让人们的思想和心理发生着显著的改变。《捣练图》和《纺织女》的核心都是劳动女性,前者用独特的中国画形式体现出劳动过程和生活情绪,而后者则用明确的艺术风格说明了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两幅作品虽然差距千年,但却具有共同点,都是现实主义情怀下作者的情感过渡,是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的一种描述。中西方绘画在不同的风格与时代背景下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两者都是绘画艺术当中的宝贵资源。
 
  参考文献:
 
  [1]赵思婷.中西方人物画作品鉴赏—《捣练图》与《纺织女》之比较[J].艺术家,2020(01):36-37.
 
  [2]杜林蔚.中西方人物画的比较研究—以《虢国夫人游春图》和《春》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1(04):10-11.
 
  [3]王桢涵.运用图像学原理分析委拉斯凯兹的《纺织女》[J].人间,2015(07):3-3.
 
  [4]陈乃惠.从《捣练图》看唐代工笔仕女画色彩的意象性特征[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5]陈旭.以视觉艺术审美心理特征浅析《纺织女》的艺术特色[J].才智,2012(18):124-124.
 
  [6]杨冰灵.探析张萱仕女人物绘画的造型特点[J].美与时代(中旬刊),2019(05):42-4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40633.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