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舞蹈编导的艺术作品需要通过舞蹈表演的形式将其展示在大众眼前, 舞者的表演能力对作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舞者的舞蹈表演能力直观地展示了艺术成果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舞蹈表演的展示效果,也在部分情况下决定了观者对艺术的感受程度。因此,舞蹈演员需要在舞蹈表演中学习借鉴一切可以帮助自己提高表演能力的方式,这对舞蹈创作、编导及 观者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舞蹈表演,戏剧表演,能力,提升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表演形式多样化,各表演形式都有 其特征和优势,笔者作为舞蹈专业的从业者,将艺术创作者与表 演者两个角度相结合去思考如何提升舞蹈表演的能力后,研究发 现戏剧表演和舞蹈表演虽属于不同的艺术表演门类,但舞蹈表演 者可以借鉴戏剧表演的特征优势来提升自身的表演能力。因此, 笔者立足于实践教育探索,在文中提出让偏重于抽象的舞蹈表演 方式去借鉴戏剧表演营造的形象性和生动感,使抽象内容的表演 更加具象化、深刻化,从而使舞蹈表演者的表演能力得到提升, 进而获得自信并且向外传递自信;我们在丰富教学表演经验、增 强舞蹈表演效果的同时,打造艺术表演中的“匠人精神”;通过 艺术表演以更清晰、明确、动人的方式向大众传递中华传统文化 和美德,让舞蹈表演成为美育教育的有效传播途径。
一、戏剧表演与舞蹈表演的特征
要想借鉴戏剧表演的优势,就要理清戏剧表演和舞蹈表演的关系。
(一)戏剧艺术与舞蹈表演的界定
从哲学性划分,戏剧表演与舞蹈表演分属两个不同层面的综合艺术。
1. 戏剧表演艺术
“一切艺术都是模仿, 戏剧是对各种生物的行动的模仿”, 这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戏剧本质的表述。而印度的第一 部戏剧理论著作《舞论》也指明: “戏剧就是模仿。”因此, 本研究中的戏剧艺术是指通过现场舞台上演员扮演角色来塑造 人物形象的艺术。演员模仿的人物形象会随着舞台上的时空逐 渐展现出来,并经由舞台表演的形式立即通过视觉和听觉被观 众接收到。在表演中,演员的创作过程是与观众的欣赏过程同 步进行的。当演员的创作表演因剧的结束而停止,观众的欣赏 过程也同时结束。例如《茶馆》,这部话剧里塑造了生意人、 清朝遗老、人贩子、艺人、农村妇女、特务、恶势力爪牙等 70 多个角色,尽显了老北京的三教九流各阶层的人物的真实,而 精妙之处恰巧在于每个角色中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中贯 穿全剧的几个人物里裕泰茶馆王掌柜是一个非常圆滑且精明的 生意人,但内心大多时候还是善良的,秦仲义作为时代下的民 族资本家本身有雄心、有能力、且精明,但面对某些情况又会 展现出懦弱妥协的性格,导致他实业救国的愿望以失败告终; 落魄身为旗人的常四爷此时虽已落魄,但民族气节亦然存在, 他依靠自己生存,与人打交道磊落大方,面对问题时更是不会 逃避。这些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需要演员深入生活进行观察, 反复揣摩、推敲,把握人物角色,以非常细腻的情感表达抓住 每一个细节来展现并刻画不同阶层的人物性格。
2. 舞蹈表演
舞蹈表演, 是指使用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或高难度的动作,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 我国古代乐舞理论中有: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 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也。”生动地说明了舞蹈是表现人们最激动的情感的产物。而我 国大部分学者认为舞蹈起源于劳动,因此,舞蹈表演和戏剧表演 在出发点上有着本质的不同,进而会造成其表演方式和表演侧重 点的不同。例如群舞《盅碗筷》来源是早期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在 节日丰收之时的庆祝场景,展现欢乐愉悦的氛围,其使用的道具 也是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生活里最常见的生活器具盅、碗、筷 作为依据的。该作品将生活中的一些动作姿态转化为蒙古族舞蹈 中典型的“揉臂”“硬肩”等传统舞蹈动作融入较为现代的动作 元素, 强化节奏的阴阳顿挫, 以男女对舞的方式, 创新独特风韵, 凸显女性顶碗舞的端庄细腻,男性盅子舞的稳重洒脱,男性筷子 舞的强劲奔放,舞蹈用动作语言表达美好生活带给人们愉快开心 的情绪,进一步展现鄂尔多斯人民乐观淳朴的优秀品格以及对美 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二)戏剧艺术与舞蹈表演的关系
1. 物质载体不同
戏剧表演的物质载体是舞台上的演员的表演活动,主要以 语言、歌唱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舞蹈表演的物质载体则是人 的身体,它以人的肢体动作、姿态造型和构图变化为主要表现手 段。因此,戏剧表演是通过组织、选择最适合与准确的台词语言 和舞台情景动作将角色性格、剧本发展完整地再现在舞台上,其 行动过程是空间和时间的艺术统一的表演,需要借助更多的场景 变化推进表演活动;而舞蹈表演要求舞蹈动作要具有技艺性,需 要完美契合的音乐旋律的配合,使舞蹈表演的动作情绪展现得更 完美。当演员表演时,戏剧表演多以语言为主导,对台词念唱要 求极高,动作表情是辅助跟随的,说明表演内容,做感情传递; 舞蹈表演更多是用动作呈现作品内容,极少配以旁白渲染,这就 需要在舞蹈表演时根据不同作品内容审视舞蹈动作风格的选择和 设计,其通过动作完成情感的宣泄和意境的传达。两者不同的表 演形式,呈现的动作在效果上有着明显差异。我们以《雷雨》话 剧版和芭蕾舞剧版做对比:话剧《雷雨》中动作只作为人物情感 表达的一部分,是辅助台词表达的一种方式,各种错综复杂的人 物关系和矛盾冲突主要是以语言为主来塑造角色,传递情感,感 染观众。而对于芭蕾舞剧《雷雨》而言, 舞蹈表演则存在束缚较少, 每一个人物形象可通过肢体来进行大胆表达,突出动作的动静、 强弱对比,与内心潜台词相结合,使所造的形象完整性增强,描 绘出人物的内在感受,就舞剧中的蘩漪这一角色而言就比话剧舞 台上的塑造更为洒脱,演员可通过大幅度的肢体动作尽情发挥, 宣泄内心情感,可单独完成剧情中需要的表演内容。
2. 目的实施方式的不同
虽然两者都在进行情感的传递,但戏剧表演多是在理清人 物关系的情况下,以情节化的方式讲述事情发展,通过故事推进 情感内容的展现。舞蹈表演因为是以动作变化为主题表现方式来 体现故事内容,所以其情感是通过舞蹈动作、形态的完成展现出来的,叙事特征没有戏剧表演直接,需要编者、舞者、观者不断 进行抽象到具象的联想转化,感受舞蹈表演的情感及中心思想的 传达。在这里,研究认为戏剧表演和舞蹈表演间内核相似,外在 表现却有明显差异性。
3. 演员能力需求的不同
戏剧表演侧重演员台词语言的表现能力。戏剧演员表演时 能够使情绪化的感觉外化,绝大多数时候决定着表演的成败,所 以他们要对感情敏感,表现出完整的舞台情绪,并善于传达这种 情绪。敏感的放大情绪表现的同时控制自己,将表演与真实体验 感相结合打动观众,是表演艺术的核心要求。
而大部分舞蹈表演是以完成高难度的技巧能力为欣赏的基 本要求,如跳跃、旋转、翻腾、控制等,通过动作的舒展、位置 的准确、连接的娴熟流畅来带动观众的情绪。所以,舞蹈表演则 更关注演员形体美。
但是,随着我国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美育教育的 普及和深化改革,教学中舞蹈表演不应只是停留在对技术的准 确层面上,而是要以向匠人精神为出发,在作品表演时从精神层 面对舞者和大众观者起到润物无声的教化人心的作用。可以说, 我们的舞蹈表演不再是为了单一的目的而表演高难度的技巧和动 作,更需要加强表现作品深层精神面貌的表演能力。如果我们培 养的演员有精湛的技术, 但不关注和反映生活以及人的内涵精神, 那样的舞蹈作品不是艺术而是流于表面的技术炫耀,看不到完整 的艺术性,难以深入人心而陷于失败,最终丧失了舞蹈艺术的基 本品格。因为二者都是要当众进行的,这就使演出中演员的创造 过程与观众的欣赏过程是同步。19 世纪以后,在戏剧表演中提 出“保持演出的青春”的说法,该说法给出了演员需要进行体验 和表现两个重要课题,而这也是舞蹈表演在专业技术展现以外可 以使表演能力得到提升的方法。
综上所述,戏剧表演的优势是值得我们舞蹈表演借鉴的, 可以帮助提升舞蹈表演能力。
二、戏剧表演对于舞蹈表演能力的提升作用
经过教学和排演中长期的对比观察,笔者认为它们都是通 过创造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性格进行人物塑造的表演艺术,戏剧 表演的训练对于舞蹈表演的表现有辅助开发作用,在舞蹈表演的 教学和排演时可以合理借鉴。具体从借鉴戏剧表演的特性和训练 体系入手,利用角色体验、潜台词转化和共创意识可以对舞蹈表 演单纯的肢体动作起到深度开发和拓展的作用,更好地提升舞者 的表演感受力、表达力、体现力;在帮助舞蹈演员更好地完成二 度创作的同时,获得与观众的情感共鸣。
(一)增加体验训练,提升舞蹈表演的真实性
戏剧表演的最大特点就是真实感,真实感的获得在于戏剧 表演讲求:体验与表现必须结合;创作与生活必须结合,这种实 际体验式的训练要求正是舞蹈表演提升人物塑造、情感传达能力 的需要。曾有舞者讲述其在排演《social society》的经验感受,
就提到体验模拟的重要性: “因为我们并没有体验过乞丐和白领 的感觉,所以我们会扮演那些无处可归的乞丐……我与舞伴们会 选择在街头观察角色在行走中,与人交谈中所有的神情与举动, 只有理解了角色的细节,才能与被模仿的对象在形态上达成某种 一致,实现与角色统一,角色互换的理念。”
对于舞蹈表演,演员要想演出真正成功,就要加强舞蹈表 演的真实性, 去从生活体验过程中不断地挖掘、揣摩动作、神态。 根据“在舞台上需要行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这一理论,舞 蹈表演要剖析每个动作背后的动作动机,创造出符合动作动机的 肢体运动轨迹。以群舞《蒙古马》的排演为例,在编创过程中带 领全体舞者深入牧区进行采风,让舞者观察牧民的生活情态,以 及马的动态,从模仿动作入手,舞者通过真实的体验去精准把握 所塑造的形象的动作特点,启发舞者对肢体动作和神态心态的拓 展表现,充分表达出不同性格的八位牧民、八骏马及群马的真实 状态。也正是动作、情态表演的真实感,带动了舞者与观者的情 绪,将动物与人的深厚情感、蒙古马暗含的精神品格表现得淋漓 尽致。
可以说,体验训练是最快最直接的一种找到每个动作的根 源的方式,也是获得真实表演的前提。舞者做到运动轨迹“有迹 可循”,结合高超舞蹈技术会呈现出更能打动人心的表演。
(二)增强敏锐训练,提升舞蹈表演的感染力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任何表演都离不开逻辑性的串连, 才不会给人杂乱无章的感觉, 不能够毫无目的, 毫无根据的表演。 说明表演要展示的想象力,但不能脱离控制而存在,就像衡量戏剧表演的创造是否成功的标准是:是否能做到在敏感中善于控制 自己的感情并且达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效果。舞蹈表演需要 有感染力,就要借鉴其敏锐训练,因此,舞者必须通过学习、锻 炼、修养培养敏锐的感受力,并学会用想象力有的放矢地去创造 人物形象。
敏锐的想象力和感受力能使作品得到二次升华,让所表演 的角色变得非常丰满,给舞蹈表演注入感染力。好的舞蹈演员应 该在正确世界观的指导下,在丰富的人生阅历和高度的文学艺术 修养基础上,了解生活、读懂人生,读懂剧本人物,捕捉抓住生 活,学会大胆合理地想象人物的容貌、身份、行为和精神世界。 通过对自身认识和构想的感知,创造性地唤起人物与自身身体相 对应的感觉。在舞台上,所有的舞台情景(包括对舞台对手的刺 激)都可以是真实的,需要有能力去激发自己感知实现,并找到 用适当的身体表情塑造人物的能力。
(三)掌握“潜台词”,提高舞蹈表演的表现力
潜台词更像是内心独白部分,相对于舞蹈表演的肢体动作 而言,笔者将其定义为内部语言。分析作品里的潜台词能够促进 舞者借助合适的肢体语言提升舞蹈表演的表现力。掌握潜台词是 对作品或人物内在深层次精神的表现,首先,在表演的过程中更 好地呈现潜台词,可以更加清晰地将人物的特点、心理、动机、 情感的变化以具象形式呈现到观众面前, 增加肢体语言的可读性, 使表演更加灵活生动。其次,掌握潜台词够引导观众关注角色背 后的含义,缩小角色和观众的距离,吸引观众进入演出情境,激 发其主动联想。戏剧表演家认为,舞台上有一个“三位一体”的现象,就 是作为舞台角色需要去认知“演员与角色”这一对立统一体。这 种现象在舞蹈表演中也存在。演员的创作个性不同,在扮演同一 个角色时会使不同的演员产生不同的舞台人物形象,从而造就舞 蹈表演的不同成就。因为舞者们对作品的认识各有不同,对角色 塑造也会有独有的新的意境,而对于潜台词的理解和表现则成为 演员与角色的协调关键 , 也是舞蹈表演产生创造力和表现力的重 要部分。是以在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员的动作就是内心情感可视 化的工具, 舞者要提前研究作品、重视表现内容的内心独白部分, 进行深入了解, “倾听”人物角色的感受,演员将倾听后的这部 分内容通过自身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将真实的情感流露出来, 这才是真正地做到了“合二为一”,即演员和角色的完美融合, 这样的舞蹈表演才是充分的、有表现力的。在我国传统文化中, 草原人民面对大自然不同环境有着顽强的意志力,其女性更是坚 韧和独特。因此在独舞《马背上的女人》中,对马背民族的精神 文化的传递上安排了演员运用套马杆来做展现,具体体现在:为 了表现人与精神的合一和敬仰这一潜台词,作品第一段舞段将套 马杆的矗立在舞台一角,而演员的表演与套马杆形成一条斜线的 重合,将演员与塑造的形象两者相互融合。而作品高潮舞段,演 员将套马杆作为支点, 进行了勒马翻身移动转, 绕臂蹲转等动作, 用来反映蒙古族女性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可贵品质,凸显蒙古 族女性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在技术技巧层面进行创 新、突破,给技巧赋予了深刻含义。
结合上述分析,舞蹈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内心的活动都可以 通过动作来实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掌握“潜台词”,利用内心 独白对演员产生激励作用,提高其舞蹈表演的表现力。内部语言 是可以通过外部的动作来实现的,如果演员融入了丰富的情感, 那么以这些情感为支撑点而创造出的肢体语言也是多样化的。除 此之外,演员也是带“情”表演,情感在影响自己的同时也可以 影响观众。舞蹈演员和艺术创作者是一样的,在塑造人物形象的 过程也是在创作艺术价值的过程,这些创作的前提是演员对作品 中的角色有认知,在感知中去完成一系列审美价值的创作。
结语:目前,高校教学和舞蹈表演存在模式化、程式化的问题, 借助戏剧表演的优势找到提升舞蹈表演的能力的方法,高效地帮 助舞蹈演员改变被动接受的表演习惯,提升演员自主创作能力, 创造出更加真实,更加动人且具有丰富情感的舞蹈作品。借《雷 雨》的导演埃里克在排练展示时说的: “中国有深厚的历史和传 统文化,而我希望用传统呈现当下、构建未来……讲述今天的故 事,让现代人、让年轻人能与经典产生共鸣……我不想让舞台上 充满悲伤,我希望大家能看到生活中的快乐和人性的美好,这才 是生命的力量。”笔者希望舞蹈艺术从事者们将我们对理论、文 化的认识与生动实践相结合,切实提升舞蹈表演的能力的同时, 能够使构建符合当下社会需要的艺术。
参考文献:
[1] 何晓玲 . 戏剧舞台的舞蹈表演形式研究 [J]. 艺术大观 ,2020(29):88-89.
[2] 杨冠楠 . 舞蹈对戏剧表演的价值与训练途径探究 [J]. 当代戏剧 ,2020(04)33-36.
[3] 李治贤 . 浅析舞蹈在戏剧表演工作中的重要性及应用 [J]. 戏剧之家 ,2019(28):28.
[4] 赵琼琳 . 浅谈舞蹈在戏剧表演中的运用 [J]. 明日风尚 ,2020(17):139-140.
[5] 杨荻 . 舞蹈表演艺术的借鉴与应用研究 [J]. 艺术品鉴 ,2019(30):147-148.
[6] 秦苇苇 . 戏剧表演的训练对舞蹈表演能力培养的作用 [D]. 兰州:西北民族大学 ,201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0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