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汪立三是我国当代音乐史上一位杰出的作曲家和钢琴演奏家 ,他以精湛的音乐作曲技法 、独特的 艺术风格 , 以及对传统音乐的创新融合而闻名 。他所创作的音乐作品涵盖了广泛的体裁与形式 , 包括歌曲、 舞蹈音乐 、小歌剧 、钢琴曲等 。在音乐作品中 ,他将中国传统音乐的主题 、元素和西方古典主义音乐技巧 进行结合 ,展现出独特的创作思维与创作理念 。汪立三的音乐创作既承袭了中国音乐的传统美学 , 又注入 了现代音乐的风格和理念 。钢琴改编曲 《兰花花》 作为我国钢琴音乐发展历程中重要的篇章 ,其中鲜明地 域色彩的陕北民歌主题长久以来 一 直都是我国作曲家进行创作和改编的素材 。本文将以汪立三先生创作的 钢琴改编曲 《兰花花》 为研究对象 ,通过分析该曲目中曲式结构 、主题变奏 、和声色彩 , 以及旋律发展等 音乐特点 , 总结其艺术特征 ,揭示作曲家音乐创作中独特的思路和艺术表现手法 。
【关键词】 汪立三,钢琴改编曲,音乐特点,民族化表达,艺术特征
中国钢琴音乐近百年的发展中在继承传统音乐的基 础上 ,借鉴 、吸收西方古典主义音乐的艺术形式 , 由此 形 成 了 独 具 艺 术 特 色 与 魅 力 且 中 西 文 化 融 合 的 钢 琴 形 式 。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音乐与其他学科的教 育均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 成果提出 “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 的方针 。这 一基本原 则的确立 ,不仅激发了人们创作的热情 , 而且也极大地 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艺术的繁荣发展 ,在这 一初期发展 阶段诞生了大量经典且极具代表性的佳作 。例如朱践耳 创作的 《翻身的日子》, 改编自吴祖强 、杜鸣心芭蕾舞剧 《 鱼美人 》 的 《 水草舞》, 王建中的 《 云南民歌五首》, 以及汪立三依据陕北民歌主题改编的 《兰花花》 等 。这些具有清新旋律 、 多样风格 、情感纯朴的钢琴作品 ,真切地反映了我国人民群众积极向上的态度与饱满的精 神面貌 。尽管大部分作品素材来自民间的音乐曲调 ,但 作曲家通过变化多样的 节 奏 音 型 、 和 弦 进 行 , 以 及 严 格的对位复调手法 , 使得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调式色 彩与人文内涵 。钢琴作品 《 兰花花 》 是著名作曲家汪 立三改编的 。该作品以古典音乐的和声结构为基础 , 运用中国传统音阶 、音色和韵律特质 , 融合中国传统 音乐元素与变奏技巧 , 借助悠扬的信天游旋律曲调 , 以 及 舒 缓 自 由 的 节 奏 , 在 表 达 丰 富 真 挚 情 感 的 同 时 , 展 现 出“兰花花 ”这 一 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 。总之 , 这 首改编作品不仅传承发展了原民歌歌曲风格 , 而且使得 原主题更具有戏剧性和悲剧性 ,成为钢琴乐曲中的经典之作 。
一、钢琴改编曲《兰花花》的概述
作为我国著名作曲家的汪立三先生 ,其以自身独特 的艺术创作理念和多元化的音乐艺术特质 ,在我国近代 钢琴音乐的创作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汪立三先生 所创作的钢琴作品饱含浓厚的时代气息 ,是中西方音乐 艺术融合的代表 。在创作技法层面 ,他坚持包容的文化 理念 ,对传统音乐风格的表达形式进行延续和保留 ,并 巧妙地汲取西方作曲构建的逻辑手法 ,将各种元素渗透 于音乐创作中 ;在内容的表达方面 ,展现出中国传统音 乐文化的内涵和民族特色 , 以此丰富自己的钢琴音乐作 品 。钢琴改编曲 《兰花花》 这部作品虽然是由陕北民歌 主题 《兰花花》 改编而成的 ,但是在形式上已经脱离了 民歌束缚 , 成为一部具有独立意义且完整的 钢 琴 乐 曲 , 有着鲜明的中国风格与韵味 ,情感也更加丰富 ,且具有 艺术性 。总之 ,在民歌改编钢琴曲方面 , 汪立三基于传 统文化 ,并从中汲取养分 ,创作出具有鲜明的特点和艺 术价值的钢琴音乐作品 , 为实现中国的钢琴教育民族化 而努力 。与此同时 , 汪立三先生深受绘画艺术影响 ,从 中获取了众多灵感 。通过自我对钢琴的理解和感受 ,对 陕北民歌 《兰花花》 所蕴含的地理和历史背景 、个人情 感 , 以及认知进行深入 、细致地处理 ,将这 一 陕北民歌 作为主题进行观察 、体验 、了解和领悟 。总而言之 ,作 曲家在西方音乐曲式的框架下 ,运用变奏的手法成功将 民歌主题改编为钢琴曲 ,让音乐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贯 穿其中 ,在叙事的构思中进行变奏和引申 ,展现出极具戏剧性的色彩 。
二、钢琴改编曲《兰花花》的音乐特点
在钢琴改编曲 《兰花花》 中 ,作曲家运用了变奏性原则与三部性原则相结合的曲式结构 ,通过主题及其变奏的发展手法 、悠扬婉转的旋律音调和民族性的五声调式 和声 ,充分展现出这部改编曲 《兰花花》 的创作思路与 主题的叙述性方式 。其中 ,变奏性原则将民歌主题和民 族调式的独特气质充分展现出来 , 四个变 奏 相 互 独 立 ,却彼此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
(一 ) 曲式结构
钢琴改编曲 《兰花花》 是作曲家以民歌为主题旋律, 运用变奏和叙事手法形成主题 、变奏 、尾声三段体的结 构形式 ,作曲家在表达抒情性的同时 ,呈现出浓重的悲 剧 性 。第 一 部 分 是 全 曲 的 呈 示 部 , 由 主 题 (1~ 8 小 节 ) 和变奏Ⅰ(9~ 16 小节) 构 成 , 共 16 个 小 节 。主 题 从 d 羽调式的慢板开始 ,最后以Ⅰ级和弦结束 。该部分是 一 个如歌性的旋律主题 ,抒情 、柔美 ,具有极强的流动性 。 在变奏Ⅰ中 ,作曲家将主题旋律的音调 移 高 八 度 再 现 , 且结合柱式和弦的织体形式 ,增强了乐曲的层次与深度, 使音色更加明亮 ,且具有穿透力 。在这一部分中 ,作曲 家塑造了 一个美丽 、聪慧 、质朴的兰花花 “ 少女形象”。 第二部分是全曲的展开部 , 由变奏Ⅱ(17~ 44 小节) 和 变奏Ⅲ(45~ 61 小节) 构成 ,其中在变奏Ⅱ中 , 通过运 用主音改变 ,调式调性不变的调性发展手法 ,形成从 g 羽 到 d 羽 调 再 到 f 羽 调 的 转 调 进 行 ; 变 奏 Ⅲ从 bE 调 开 始 ,并结束于调式的Ⅰ级和弦上 。在这一部分中 ,作曲 家运用结构扩充的发展手段 ,生动地将女主人公悲愤激 动的内心刻画出来 , 同时也表达出兰花花对爱情的忠贞 不渝 。第三部分则是全曲的再现 部 , 由 变 奏Ⅳ(62~ 74 小节) 和尾声 (75~ 88 小节) 构成 , 变奏Ⅳ与呈示部的 主题形成呼应与对比 ,并且调式调性也回归到主调 d 羽 调式 。作曲家在塑造兰花花不屈服于封建 礼 教 的 同 时 , 也表达出自我抗战的精神 ,并且配以悲愤的旋律音调进 行结尾 ,再次强调和突出了故事的悲剧性色彩 。纵观整 首作品的构思 ,作曲家在创作中有着清 晰 的 构 建 逻 辑 ,即在呈示部的主题旋律与变奏中 ,描述主人公兰花花质朴美丽的形象 ; 在展开部中则将主要的故事情节进行叙述 ;最后通过再现部将主题进行回归 。
(二) 主题及各变奏分析
钢琴改编曲 《兰花花》 的主题运用的是具有浓郁陕 北风情的民歌——《兰花花》。 《兰花花》 原曲的多段叙 事性歌词采用同 一 曲调 ,属于分节歌形式 。在呈示部的 主题中 ,是一个起承转合的结构形式 , 四个短小乐句的 高音声部是一个如歌的单声部旋律形态 ,低音声部则是 简练的音程与和弦形式 , 具有很强的抒情性色彩 。其 中 ,第 2 小节的第 4 拍处 ,通过 G— D— G 的柱式和弦给 人一 种静谧 、思绪万千的感觉 ,并在第 8 小节的低音声 部通过切分的同音重复为变奏Ⅰ的出现进行铺垫 。变奏 Ⅰ的速度为小行板 ,相对于主题速度较快 。9~ 12 小节与 主题相同 , 13~ 16 小节的音区提高八度 ,音色明亮 ,伴 随着织体层次与厚度的变化更为饱满 、宽阔 ,且在第 13 小 节 处 bB— A 的 小 二 度 进 行 也 使 得 音 乐 更 为 奇 特 与 神 秘 ,作曲家通过带有十六分休止符的短琶音节奏律动使 音 乐 更 具 力 量 感 。变 奏 Ⅱ作 为 展 开 部 的 首 段 , 速 度 为 Piu Moss , 较前乐段更快 ,情绪也 更 加 活 跃 、充 沛 、丰 富 。该 变 奏 的 17 ~ 24 小 节 中 , 形 成 了 三 声 部 的 织 体 形 式 , 主题旋律音调从低音开始 ,连续的八分音符在高音 声部半分解音型的作用下相互衬托发展 ,表现出强烈的 矛盾冲突感 ,而内声部则是 G 音与 A 音的持续 ;在 25~ 28 小节处 ,旋律转变到高音声部 , 调式调性从 d 羽转到 g 羽 ,通过八度的和弦构成旋律 ;低音声部变化为弱起短 音的琶音音型 ,并在 32~ 34 小节处达到 一 个 小 的 高 潮 。 变奏Ⅲ的情绪是激动的 ,速度为 Agitato ,音乐也发展到 全曲的最高潮 。高音右手声部的旋律隐藏于快速的十六 分音符中 , 而左手的低音声部则通过双音的音阶形式衬 托出激动与不安的情绪 ,并运用 2/4 、3/4 拍的交替变化 拍子增强音乐的戏剧性和矛盾冲突 。其中 ,47~ 49 小节的上行四度模进 ,50 小节以弱起开始 ,作曲家再次运用了连续的模进 , 在 57 小节处通过五个强音在 e3 音上结 束陈述 。再现部中的变奏Ⅳ情绪变化为激情的 ,速度为 Appassionato ,是对兰花花反抗精神的赞颂 ; 而在结束段 的尾声中 ,作曲家引用了变奏Ⅱ的段落 ,也再次展现出主人公兰花花的悲剧性 。
(三) 和声色彩
在 20 世纪 20 年代左右 , 中国开始出现了五声调式 的 和 声 , 同 时 多 声 部 音 乐 创 作 也 逐 渐 呈 现 出 专 业 化 趋 势 。作曲家们在为传统中国民歌配置四声部和声时 ,基 于 西 方 大 小 调 式 的 和 声 序 进 手 法 与 三 度 叠 置 的 和 弦 结 构 ,将五声性的音调巧妙地融入纵向声部中 ,并发展成 和声创作的主要方式 。在音乐创作的和声构建方面 ,作 曲家汪立三将西方和声技法与中国传统五声性调式相互 融合 ,并参照西方和声的序进形式来处理民族性音乐的 和声进行 。在钢琴改编曲 《兰花花》 中 ,作曲家运用独 特的和声处理手法 , 即以音乐的旋律和情感为基础 , 巧 妙地组织纵向和音 , 为作品增添了大胆而 自 由 的 创 意 , 使其艺术效果更加丰富 。他通过多音叠置 的 和 声 技 巧 , 将纯四度和纯五度交叠在 一起 , 同时在五声音阶的旋律 中使用大小调和声 ,使得具有民族特色的音调与西方的 大小调和声完美地融合在 一起 。此外 ,他还运用了许多 变化的和弦与不协和的和弦 , 以此增强音乐的变化力和 张力 。例如 ,在主题声部中 ,旋律基于 d 羽调式 , 而低 音 伴 奏 声 部 是 一个 d 和 声 小 调 的 和 声 配 置 , 形 成 具 有 “ 五声化 ” 的音响效果 。在第 35 小节中 ,旋律声部是 一 个带有重音记号的下行音调 ,伴奏织体是一个 bE 为根音 的小七和弦 ,作曲家通过 F 和 bA 音的运用弱化了七度音 程的不协和度 ,使得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得到了充分且出 色的表达 。纵观整首钢琴改编曲 ,作曲家独具特色地对 和声进行了功能化处理 ,其主要的特点是Ⅰ— Ⅳ— Ⅴ— Ⅰ的 古 典 和 声 进 行 。乐 曲 主 题 变 奏 Ⅰ的 9 ~ 16 小 节 中 ,旋律以线性化的进行为主 ,在和声进行中突出体现主功能 、属功能 , 以及下属功能 ; 在 9~ 12 小节是Ⅰ7— Ⅰ— Ⅴ7— Ⅰ9 的和声进行 , 13~ 16 小节是从Ⅳ— Ⅴ7— Ⅲ— Ⅰ7— Ⅳ7— Ⅰ6— Ⅴ7— Ⅰ的 和 声 进 行 。这 一 变 奏 中 作 曲 家 以 d 羽调式为构建发展的基础 ,借助线条化旋律与纵向的和 声 ,形成三个声部的织体层次 ,且在 13~ 16 小节中运用三和弦分解的形式达到抒情目的 。
(四) 旋律特征
旋律是音乐作品的灵魂 ,也是音乐中最富有表现力 的部分 。在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早期阶段 ,作曲家的音 乐创作往往是直接将民间音调作为旋律 ,从而创作出具 有民族风格特色的音乐作品 。后来逐渐运用西方传统作 曲技法将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其中 ,形成具有透明线条且 能够表现鲜明生活气息的作品 。钢琴改编作品的 《兰花 花》 具有叙事性体裁 , 主题旋律是陕北民歌的音调 ,通 过重复的手法加强了主题动机的陈述 ,并成为固定的主 题乐思 。在主题旋律的四个乐句中 ,作曲家通过低音伴 奏织体形式表现出兰花花对爱情的向往之情 ;在之后的 四次变奏发展中 ,则运用丰富多彩的变奏手法 ,表现出 高亢 、低沉 、轻快 、低吟 , 以及暗淡的色彩 ,避免旋律 色彩的呈示化与枯燥感 。总之 ,作曲家通过速度变化的 运用 、跳跃的节奏 、强有力的柱式和弦 , 以及八度的跳 音音程 ,在呈现绚丽华彩乐章色彩的同时 ,推动了情绪 的升华 。其中 ,低音声部切分节奏的大量运用 ,使得旋律发展的动力更为强劲 。
三、钢琴改编曲《兰花花》的艺术特征
变奏性原则与三部性原则相结合的曲式结构 、陕北 民歌主题及其变奏 、 民族化的和声色彩等这些特征 ,使 得这部作品在钢琴改编曲的艺术领域中占有重 要 地 位 , 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了极致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享受 。汪立三先生通过巧妙的创作手法和表现技巧 ,将民间音乐与艺术创作相结合 ,创造出 《兰花花》 这部极具深度和独特内涵的经典之作 。
(一 )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
改编曲 《兰花花》 作为一部富有中国美学气质与色 彩的钢琴作品 ,它在形式美和内容美方面都具有独特之 处 。通过对该作品音乐结构的深入分析 ,可见 《兰花花》 在音乐结构和组织方面有着独特的结构感 。变奏性的原 则凸显了作品结构上变奏曲的形式 , 为主题多变的色彩 与风格提供动力 。在四个变奏段落中 ,作曲家通过对主 题的变奏处理 ,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音乐片段 。这些乐段 相互独立 ,但又彼此有机联系 ,使整体呈现出丰富性和 变化性 。与此同时 , 三部性原则使得作品的结构更为严 谨 ,各个部分之间通过音乐过渡和转变紧密相连 ,形成 一 种流畅的音乐动感 。此外 ,作品的动态变化和节奏变 化都贯穿始终 , 给人以丰富的听觉体验 。这些结构上的 特质使得作品在整体构架上更加完善和细致 ,展现出钢琴音乐的形式之美 。
在内容美方面 ,作曲家汪立三先生通过细腻的音乐 语言 ,在钢琴改编曲 《兰花花》 中传递了丰富且深刻的 内容和情感 。在和声进行上 ,他将传统民歌与西方音乐 的和声技法进行巧妙地融合 ,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和声效 果 ; 在旋律表达上 , 作曲家通过变奏和衍生手法的运 用 ,发展出多样化的旋律构思与进行方式 ,各变奏段落 在音高 、音域 、音符形态等方面也各不相同 ,在赋予作 品浓郁地域情感色彩的同时 ,优美和流畅的旋律使钢琴 改编曲 《兰花花》 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可以说 ,作 曲家通过借助音乐的力量 ,将艺术的表现力与真挚的情 感完美结合 ,使得作品具有 一定的情感深度和音乐的内 涵之美 ,并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兰花花的人 物 性 格 特 点 。 综上所述 ,钢琴改编曲 《兰花花》 在内容美与形式美方 面独具魅力 , 丰富多样的音乐语言凸显了作曲家的艺术创作技巧和音乐表现能力 。
(二) 感性形式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钢琴改编曲 《兰花花》 以同名陕北民歌主题进行创 作 , 通过变奏的技法形式展现出丰富多样的 音 乐 内 容 。 其中 ,这首改编曲在音乐结构上的完整性与连贯性也很 好地表现出感性形式上的和谐与统一 ,传递和表达出深 刻的内容。 《兰花花》 这首钢琴作品也生动完美地体现 了主客体关系的和谐统一 。作曲家通过娴熟的音乐技法 和深入人心的情感色彩 ,将创作者 、作品和观众三者之 间的关系进行统一 , 升华了作品的主题思想与文学内 涵 , 更加容易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 。在这首钢琴作品 中 ,作曲家以陕北民歌 《兰花花》 为基础 ,通过对和声 、 旋律等元素的处理 ,将自己的创作思想和情感巧妙地融 入其中 ,创造出独特且个性化的音乐世界 。 当观众欣赏 这首作品时 ,他们可以结合原民歌主题来理解和感受作 曲家的创作意图 , 与作品产生共鸣 ,并进行情感上的交 流 。这种和谐统一的主客体关系使得作品成为 一 座连接 精神的桥梁 , 同时展现了作曲家与观众之间共同的感受和共鸣 。
(三) 民族化的表达
借用西方音乐创作技法进行民族化表达 ,是汪立三 钢琴音乐意象化呈现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作曲家众多的 钢琴音乐作品中 , 将中华民族精神视为音乐创作的灵 魂 ,通过音乐主题与民族文化相联结的方式 ,表现出对 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元素的追求与热爱之情 。他将钢琴音 乐的民族化表达作为音乐创作的毕生追求 ,致力于实现 钢琴音乐与民族音乐特性的统一 。在钢琴音乐创作实践 中 ,作曲家汪立三先生通过巧妙的编曲和独特的创作手 法 ,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作品 ,形成具 有浓厚民族化色彩的音乐特质与艺术氛围 。虽然汪立三在创作过程中使用了大量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手法 ,但并非生搬硬套 , 而是将这种作曲技法与我国传统民族音乐 风格相融合 ,将展现传统民族音乐的多元性作为其钢琴 音乐创作的最终目标 。①在钢琴改编曲 《兰花花》 中 , 民 歌主题的运用 、色彩性和声的叠置 , 以及线条性的旋律 形式 ,都完美展现出作曲家在这部钢琴作品中对于民族化音乐的呈现途径与方式 。
(四) 民歌主题的内涵与价值
我国钢琴音乐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 ,作曲家从传 统音乐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 ,借鉴民族音乐元素和民族 音乐音调 ,并将其融入钢琴作品中 ,形成了具有 “ 中国 风格 ” 的钢琴音乐艺术 。作曲家汪立三先生结合自身多 年创作与钢琴演奏经验 ,将传统的民歌主题巧妙地融入 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中 ,不仅赋予民歌新的表现形式 , 而 且让钢琴曲更富有民族气质 。在创作钢琴 音 乐 作 品 时 , 汪立三先生往往对原主题民歌的历史背景与人文环境进 行剖析 , 理解和感受民族主题中的元素 与 深 层 次 内 涵 , 运用娴熟的钢琴演奏技巧进行创作 。这些民歌主题的钢 琴作品 , 既保留了原有民歌的旋律和情感 , 又通过钢琴 演奏的和声 、技巧和表现力展现出钢琴艺术的民族化表 达 。在汪立三创作的同名钢琴改编曲 《兰花花》 中 ,他 巧妙借助钢琴的音色与多声部的艺术构建方式 ,成功将 原本以传统民歌形式表达的故事进行转化 ,使人们可以 更深入地了解传统的中国音乐文化 ,感受其中蕴含的民 族情感和价值观 。可以说 ,这首民歌主题的钢琴作品不 仅展示了我国钢琴音乐的独特风采 , 而且为后世作曲家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与价值 。
(五) 情感呈现的多样化
在这首改编钢琴作品 《兰花花》 中 ,作曲家汪立三 先生通过分节叙事的手法 ,使得主题与伴奏声部之间相得益彰 ,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抒情性和悲剧性 。主题部分采用慢板 , 以营造静谧 、忧郁的音乐氛围 ; 而变奏部 分则通过运用快慢速度的交替变化 , 以增强音乐的矛盾 性与戏剧冲突 。在乐曲主题的变奏和递进发展中 ,作曲 家通过扩展主题乐思的手法 ,增加结构张力 , 同时 ,使 得情绪的色彩更加浓郁 。整体而言 ,作曲家在每 一个变 奏段落均设计了不同的情感与色彩 。例如 ,在主题部分 创新地运用了叙事曲方式 ,段落的风格是一个静谧 、忧 郁的情绪 ; 而快板部分则选择运用快速的节奏和明亮的 音区 , 为旋律饱满的音色和欢乐的情绪奠定基础 。在主 题乐段中 ,旋律音域变窄 ,乐思在 一个八度内发展 , 统 一 的调性呈现出简洁规整的特点 ,这就要求演奏者在演 奏过程中需要灵活控制乐曲的速度 , 以确保音乐情感能 够自然流畅地表达出来 。 同时 ,伴奏声部的和弦时值也 需要谨慎处理 , 由此促进音乐情绪的逐步递进 。明亮的 音色和快速有力的演奏手法相辅相成 ,使得音乐情感更加 生动 、鲜活 ;旋律线条的清晰呈现也促使乐曲的情感更为 真挚 。因此 ,在主题旋律的呈现 , 以及和声的进行中 ,演 奏者要适度强调节奏的变化层次 ,突出音乐的歌唱性和连 贯性 。例如 ,在变奏Ⅲ中 ,作曲家在主题中运用附点节奏 的动力性变化 ,改变原音调律动性较弱的旋律 ,从而延续 忧伤的情感色彩 。可以说 ,整首钢琴改编曲充分还原了原 民歌中所描绘的故事情节 , 塑造了纯真善良的兰花花形象 ,展现了悲伤 、愤怒 、激动和反抗等情感 。
四、结语
中国钢琴改编曲是一种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 ,作曲 家们常常将传统音乐的旋律 、节奏 、特色音调等元素融 入钢琴作品创作中 ,通过技巧性的改编 、编排 ,使钢琴 能够表达出传统音乐所特有的意境与美感 ,从而达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音乐的目的 。这种创作形式使得中国传统音乐更加亲近和易于人们接受 , 同时也丰富了钢琴 曲目资源 。在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创作过程中 ,作曲家要 全面了解原作品的创作背景 、艺术内涵和情感思想 ,也 需要考虑到保留原曲的特色和精髓 , 为适应钢琴的演奏 特点 ,在改编创作中作曲家也会对旋律 、和声 、节奏等 进行适度调整和变化 , 在表达出民族文化 精 髓 的 同 时 , 也要达到传情的效果。 《兰花花》 这首钢琴改编曲在作 曲家汪立三先生的艺术构建下 ,生动再现了原曲的叙事 性 ,诠释了主人公捍卫自由与爱情的大无畏精神 。可以 说 ,这首钢琴改编曲作品借助民歌主题进行钢琴演奏创 作 ,不仅推动了我国钢琴音乐的发展 , 而且对传统音乐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丰富了中国钢琴音 乐艺术的表达形式 , 而且也促进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 流与融合 ,提升了作曲家的艺术水平 , 为我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
参考文献 :
[1]陈晨 .钢琴改编曲《兰花花》的艺术形态分析[J].艺术评鉴,2022(11):66-70.
[2]代丽莎 .浅析由汉族民歌改编的钢琴作品风格—— 以陕北民 歌《兰花花》改编而成的钢琴曲为例[J].艺术家,2022(12):49-51.
[3]葛芳辛 .汪立三钢琴音乐作品中民族元素与欧洲技法的整体研究[J].音乐创作,2018(07):113-114.
[4]黎 静 豫 .从 音 乐 美 谈 钢 琴 曲《 兰 花 花》[J].黄 河 之 声 ,2016(21):62-63.
[5]刘冬昕 .汪立三钢琴音乐和声进行分析[J].音乐创作,2016(10):121-123.
[6]肖 若 心 .汪 立 三 钢 琴 创 作 中 的 民 族 元 素 探 析 [J].大 舞 台 ,2014(10):159-160.
[7]王燕.论汪立三钢琴改编曲《兰花花》二度创造的“想象”过程[J].音乐天地,2012(08):62-6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0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