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阿尔坎大奏鸣曲《人生的四个阶段》 音乐特点及思想内涵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7:00:3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夏尔·瓦朗坦 ·阿尔坎是 19 世纪法国籍犹太作曲家,他的大奏鸣曲《人生的四个阶段》以一段平凡人 生的四个年纪阶段为主题,属于典型的标题性钢琴作品 。本文将从作品中的音乐主题、调式调性,以及细节力 度等创作特点入手,探析其音乐形象的塑造和思想内涵的表达,以及对犹太风格因素的结合运用,并通过阿 尔坎的个人经历探析其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 。

  一、阿尔坎生平及作品背景

  夏尔·瓦朗坦·阿尔坎, 出生于定居法国的犹太人家 庭,在父亲经营的寄宿学校中学习基本的音乐知识,随后 进入巴黎音乐学院接受专业教育 。阿尔坎的教学和音乐 创作经验也是在 这 个 时 期 积 累 起 来 的 。大 约 从 1826 年 起, 阿尔坎在老师齐默尔曼的推荐下开始以钢琴独奏者 的身份出现于巴黎各个沙龙中, 阿尔坎的漫长音乐家生 涯就此展开 。

\

  1838 年,25 岁的阿尔坎达到了事业巅峰,他精湛的演 奏时常使“钢琴之王”李斯特都惊叹不已 。他还创作出版 了钢琴独奏作品《十二随想曲》以及《终曲进行曲》(Op.17) 等更为成熟的钢琴作品 。但令人不解的是,阿尔坎却在这 一年退出音乐舞台,淡出大众视野,开始了长达 6 年私下 教学 、默声创作的历程 。1844 年,阿尔坎带着他的新作重返音乐舞台, 极具爆发力和激情的演奏感染了许多音乐家,包括《为钢琴或管风琴而作的 25 首序曲》(Op.31),以 及大奏鸣曲《人生的四个阶段》(Op.33)等,此时他的创作 风格开始有新的突破, 率先将犹太音乐风格融入传统音 乐创作中 。1848 年以后对于阿尔坎而言是充满磨难的一 段时光, 他首先在音乐学院的职位竞选中败给了昔 日 的 学生马尔蒙特,随后挚友肖邦不幸逝世,这些因素可能也 是导致他在接下来的时间不愿公开演出的直接原因 。二 月革命爆发后, 巴黎作为音乐事业发展的中心地位逐渐 衰落,法国的反犹氛围再次紧张起来,这 一切的变数都使 阿尔坎内心的不安与厌世心理逐渐爆发 。1853 年,阿尔坎 举行了两场音乐会后,选择了再次隐退 。

  阿尔坎二次隐退后减少了社会交际,人们对他这一 时 期的生活经历知之甚少,但仍有许多重要音乐作品出版, 如 《十 二 首 小 调 练 习 曲》(Op.35)、《十 二 首 大 调 练 习 曲 》 (Op.39)、《音乐会奏鸣曲》(Op.47)、《a 小调奏鸣曲》(Op.61)、钢琴曲集《素描》等 。1873 年,沉寂已久的阿尔坎毅然决定再次从紧闭的世界中走出来,前后举办了六场小型音乐会 。

  阿尔坎出色的演奏技艺和 别 具 一 格 的 创 作 风 格,本 应使他得到更多的荣誉和名气, 但现如今人们对阿尔坎 的了解知之甚少, 阿尔坎像是为自己筑造了一堵无形城 墙, 他渴望得到关注, 但他更害怕人们过多的关注而带 来的负面影响, 他极小心地保护着自己的隐私, 在人前 始终是保守 、严谨的形象 。在阿尔坎生平资料极为有限 的情况下,想要洞察他的内心所想,他的音乐作品无疑是 最好的沟通桥梁 。大奏鸣曲 《人生的四个阶段》 出版于 1847 年,而这部作品也如阿尔坎本人一般沉寂了多年,直 到 1973 年才被英国钢琴家罗纳 德·史 密 斯 重 新 发 现,并 首次公演 。

  二、《人生的四个阶段》音乐特点分析

  ( 一 )主题旋律生动刻画各阶段音乐形象

  《人生的四个阶段》是浪漫主义时期典型的标题音乐 创作, 共有四个乐章, 每 一乐章都以一个年龄阶段为主 题,从 20 岁到 50 岁,各乐章刻画 一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 的音乐形象 。阿尔坎看似是从旁观者的角度诉说某个人 物的一生所遇,但不可避免地以自身经历作为参考 。阿尔 坎遵循了传统曲式结构规则,使用复三部 、回旋曲式以及 变奏曲式完成四个乐章 。

\

  第一乐章《20 岁》(谐谑曲)是一个典型的展开型中部 复三部曲式,全曲呈“快-慢-快”的节奏韵律,结尾带有篇 幅较长的尾声部分, 开篇就以快速的二度音型模进上行 点明这个朝气蓬勃的主题, 整个 A 部都以高音区快速的 音型重复或模进为主,且各乐句之间的衔接十分紧密,仅 有短暂终止,划分的界线不明显 。给人带来紧促之感,寓 意着年轻的阿尔坎忙碌但充满朝气与希望的生活 。

  B 部 更 像 是 阿 尔 坎 的 内 心 独 白,由 新 的 主 题 旋 律( 第 166~ 181 小节)进行变形展开,且可以看到主题旋律是 由 B 大调主和弦的三个音构成,明确了大调的鲜明色彩, 但在下 一个乐节中随即进行大小调交替, 阿尔坎巧妙地 运用大小调各自独特的音乐色彩进行变奏 。这 一 乐段无 论是节奏 、织体和旋律线条都与前一部分有较大对比,显 得更加舒缓 、煽情,随后再现 A 部又回到快速热情的音型 模进,投入到现实的生活之中 。

  20 岁可以说是阿尔坎人生中一段充满希望的, 并且 能够全身心投入音乐事业的美好时光了, 所以在第 一 乐 章《20 岁》中,听众能感受到阿尔坎始终对生活寄予着美 好展望,但不能忽视的是,此时他的心中已出现些许愁绪 蔓延的端倪,集中体现于该乐章的中段 。

  第二乐章《30 岁》带有一个标志性的副标题“充满激 情和宿命论的准浮士德”, 结构为双主题的回旋曲式,如 表 1 所示,该乐章带有一个篇幅较长的尾声部分 。前四个 小节是全曲的核心动机之一(谱例 1),谱中将这一部分标 注为“撒旦”,以凝重的长音在高音区率先点明 #d 小调的 主音, 随后低音区快速的三连音后紧接着做出对主音的 回应,这个动机就如同贝多芬的“命运”动机一般,带有沉 重的宿命感,仿佛是撒旦般的魔鬼正步步逼近,通过扩展 动机 、音区交替,以及不断扩展音区的跨度,阿尔坎的“命 运”动机伴随着深沉的思考贯穿全曲 。B 部的主题旋律由 四个同音重复开始,第 59 小节为副属和 弦 离 调,经 由 上 方小二度进入的离调更具有婉转曲折意味, 且伴奏声部 中始终有一声部与主旋律保持小六度的平行进行, 这 一 主题材料带有明显的忧愁情绪, 这股愁思由浅至深逐渐 占据内心 。

  第二乐章最引人注意的是那冗长的尾声部分, 作曲 家在尾声 Ⅰ 处加入新材料,并添加了 12 小节的双钢琴赋 格曲片段, 营造辉煌庄严的氛围 。 Ⅱ部分以八度双音叠 置,激烈地再现了 B 部的主题材料,并在终止前再现了辉 煌的“命运”动机 。Ⅲ部分在高声部和低声部分别运用了 B 部的动机材料和 Ⅰ 部分的动机,不断上行模进,音乐逐渐 推至高潮,辉煌的“命运”动机在最高声部短暂再现,最终 以主调 #F 的主和弦快速下行结束全曲 。

  A 部与 B 部的主题循环反复, 并通过加厚旋律织体 不断扩展主题,仿佛苦难与忧愁始终在心中萦绕不休,最 终希望寻求心灵上的解脱,可见在《人生的四个阶段》中 30 岁这个人生阶段是充满磨难的, 生活的热情随着年岁 消散,生活的压力纷至沓来,这种痛苦而焦虑的心情在音 乐中真实展现 。

  第三乐章是展开型中部的复三部曲式,阿尔坎以“幸 福的一家”为主题谱写这一乐章 。A 部由一个舒缓安详的 主题开始, 上方缓慢的四分音符与下方流动的三连音交 错,轻柔缓慢的乐音带有梦幻色彩 。该乐章中部为展开型 中部,这一部分阿尔坎以“Les enfans”命名,原义为“孩子 们”,并在谱面标注“très doux et très lie”(非常柔和,非常 亲 密 ) 的 音 乐 情 绪,由 新 材 料 ( 第 56~59 小 节 ) 的 变 化 展 开 。双音旋律快速而轻盈,与 A 部形成“慢 -快 -慢”的对 比,且这一部分的乐句间无明显终止处,乐句似流水一般 绵延不断,仿佛宁静午后绵延的溪水与微风,孩子们在嬉 闹玩耍,为幸福的 日常生活增添了许多趣味 。

  《人生的四个阶段》创作于 1847 年,这年的阿尔坎正值 35 岁,一定意义上是他回顾经历的岁月,并展望未来时 光的创作 。他终身未婚,第三乐章却以“幸福的家庭”为主 题,全曲柔和而温馨,带有梦幻般色彩,阿尔坎的 内 心 深 处始终渴望着“希望”的到来 。他早年的爱情经历并不圆 满,在随后的岁月中情感缺失和年岁增长,一个美好的家 庭应是他想象中最好的救赎 。

  第四乐章《50 岁》是带引子的变奏曲式,是整部作品 中篇幅最短的一个乐章, 阿尔坎以 “被束缚的普罗米修 斯”为这 一乐章的副标题,并在乐章中附有一段点明主题 的诗词 。引子部分已显露对“死亡”的极大恐惧,由低音区 快速交替的分解和弦音营造低沉阴郁的氛围, 随后由大 字一组的 e 音开始上行半音阶,将音乐由极低音区带到逐 渐明朗的中音区 。整个引子部分始终笼罩着阴郁不安的 氛围,而这种阴郁氛围时而被突然的休止打破,断续的不 安更增加了音乐戏剧性 。

  A 部可分为两个部分,第 一 乐句缓慢庄严,主旋律取 自于《希伯来诗歌》,缓慢而凝重的旋律带 有 一 丝 悲 壮 情 绪,主题动机连续三次上移,将悲壮情绪不断上推,而 左 手旋律与上方柱式和弦呈反向进行,多以下行走向为主, 上方和弦不断上行推进时下方的旋律愈渐低沉 。突然的 重音打破了凝重的氛围,随即在低音乐附 点 节 奏 不 断 上 行,这样的情绪转变显得十分突兀 。第二 乐 句 的 附 点 节 奏 使 音 乐 一 改 先 前 的 沉 重,带 有 一 丝 祥 和 氛 围,而 音 乐 又 一 次 突 然 转 变,主 题 动 机 在 低 音 区 变 形 再 现,极 低 音 区的双音交替为音乐铺上一层阴暗色彩 。随后的两段变 奏主要在音区上进行调整,并未有较大改变,最终由一段 稳重上行的音阶结束全曲 。整个乐章音乐情绪是极不稳 定的,在音区 、节奏和力度上时常突然跳跃,出现显 著 的 明暗对比 。

  年仅 35 岁的阿尔坎对死亡感到恐惧,第四乐章中笼罩着一层阴霾的愁思,在他的想象中,死亡应是伴随着痛苦的,所以在安详稳重的主旋律之下,仍有低沉阴郁的伴 奏音持续以及突然的重音情绪转折, 这些都暴露了他那 些挣扎 、不安的情绪 。

  对四个乐章的曲式进行详细分析后, 发现在乐曲的 节奏 、情绪等方面都包含阿尔坎的缜密思考,曲式结构上 大多是按常规的曲式结构写作, 但每一乐章都较前 一乐 章更加缓慢,尤其是第四乐章一 改快板的传统,采用极缓 慢的速度,与“岁月”的主题相呼应,寓意随着年岁增长, 身体日渐衰弱而心绪 日渐沉重, 每 一乐章都有着与标题 对应的音乐情景 。

  (二)音乐中的戏剧性对比

  作品中各乐章为体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心境, 在音乐 风格和情绪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转换 。在阿尔坎 20 岁到 30 岁的人生阶段中发生了巨大转折, 从少年时期意气风发 到中年的隐居避世, 这样戏剧性的人格变化也清晰地映 射在音乐之中,35 岁的阿尔坎回望他已走过的人生道路, 就如同第二乐章中的“命运”动机贯穿全曲 一 般,苦难 也 笼罩着他的生活 。所以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风格 、音乐色 彩上才会有如此大的转折, 悲观心理导致他对未来的预 示也充满了悲观色彩, 而后两个乐章虽然没有豁然开朗 之迹,但亦能探寻到阿尔坎的暗含期待 、渴望寻求解脱的 心情 。阿尔坎通过调性和力度上的细节处理,从而表达这 些繁复的情绪转换 。

  1.大小调色彩交替

  在《人生的四个阶段》中,阿尔坎时常运用大小调调性 色彩间的对比,使同一材料在重复展开时进行调性转换, 带给人心绪波动不定的意味 。

  第 一 乐章《20 岁》中 B 部第 166~ 181 小节处,主题旋 律由 B 大调的主和弦音展开, 随后降三音转至 B 自然小调,在此处和声进行中并未有衔接,而是直接转调进行 。

  尽管旋律走向没有改变, 但是在 一 明 一 暗的对比下同样 的旋律却带有截然不同的情绪 。第 107~ 130 小节中主题 旋律由 #f 小调转至其下属调 b 小调,随即又回到 B 大调 。 如此曲折波澜的转换也犹如阿尔坎复杂的心绪, 尽管他 的内心已出现一丝丝愁绪, 但对生活的热忱依旧鼓励着 他自信面对生活 。

  2.强烈的力度对比

  阿尔坎对全曲力度都做了详细的标记,音乐中突如其 来的转折时常伴随着力度急剧变化,如《50 岁》中第 16~20 小节附点节奏的重音为ff 力 度,随 后 立 马 降 至 p,突 然 的 重音打破了先前沉稳凝重的柱式和弦旋律,强 烈 的 突 兀 感使乐句带有不完整的断续感,好像是在死 亡 缓 步 来 临 时突然奋力挣扎 。而在全曲的尾声部分,随 着 音 阶 式 的 旋律不断上行,力度也随音乐情绪不断攀升,以 ff 的强音 在 #g 小调的属和弦稍作停留, 最终悄然落于主和弦,带 有一丝尘埃落定之感, 这样突然的转折弱化了音乐的终 止感 。

\

  (三)作品中的犹太音乐元素

  阿尔坎是最早将犹太音乐元素融入当代音乐创作的 作曲家之一, 他对犹太民族虔诚的信仰及研究无形中也 融入到他的音乐之中 。犹太教堂礼拜仪式中带有明显的 不连贯,他们在安静很长一段时间后,会突然自发地爆发 声音,与阿尔坎音乐中频繁而突然的情绪变化类似,如上 文中所提及的作品中多处出现突然重音, 以及断续的音 乐动机,都使得音乐带有意外的情绪转变 。在《人生的四 个阶段》中,依旧能探寻到有关“犹太性”的蛛丝马迹 。

  1.固定旋律与模拟“钟声”音响

  在《人生的四个阶段》中重复旋律 一 个新的任务—— 模拟“钟声”,这应是从犹太宗教中寻得的灵感之一。“钟声”在阿尔坎的其他音乐中也有迹可循,如 Op.15 第三首《悲怆》、Op.26 等作品中, 阿尔坎用钢琴模拟他想要的各 种类型的钟敲响的声音 。钟声往往带有特定的意义,伴随 着某些事件的触发,在《人生的四个阶段》中,“钟声”与救 赎 、幸福和死亡有关,他对钟声的描绘在很大程度体现了 音乐中的宗教感, 对钟声的描绘在整部作品中多位于乐 章结尾部分,也起到敲响幸福 、预示未来的作用 。

  第二乐章的尾声 Ⅰ 部分带有教堂音乐般的古老而庄 严的固定旋律, 严格的多声部复调写作使人不由得想到 教堂中庄严的礼拜仪式 。前四小节以单音旋律为主题,主 题旋律在不同的声部反复出现,且位于中低音区,似是连 续缓慢地敲响古老的钟声, 每 一 次重复演奏都增加一个 对应主题声部,由最初单声部旋律增加至四声部,并以双 钢琴演奏的形式增 强 音 乐 音 响 厚 度,并 在 缓 慢 进 行 的 固 定音后 一 拍的其余三声部以琶音形式演奏,形 成 钟 声 纷 乱的音响 。在尾声Ⅲ部分,这个模拟钟声的 单 音 主 题 旋 律始终在最低声部庄严沉稳地进行着,并与上 方 声 部 的 主 题动机形成节奏上的错位,在一 片繁闹的钟声结束这一 乐章, 尾声繁闹愉悦的曲调一改乐曲主体中沉重抑郁的 氛围 。

  第三乐章家庭的平静与温 馨 氛 围 始 终 弥 漫 全 曲,再 现段结尾处阿尔坎标注“十小时”代表着晚上十点整的钟 声, 此处以左手部分的十个重音 B 为每个钟声敲响的标 记,意味着充实的一天即将结束 。尾声处以“祷告”为这一 部分的主题,钟声过后,一 家人开始了 一 天的祷告时 间, 稳重的柱式和弦进行,同样是以 一个固定旋律重复展开, 并在固定旋律的上声部短暂再现中部旋律 。

  第四乐章的结束部分(第 65~71 小 节 )亦 伴 随 着“钟 声”的敲响,上文中提及此处的主旋律是一个上行的自然 小调音阶, 但小字一组的主音 #g 始终稳定地保持于旋律之中,似是生命衰竭时敲响的丧钟,悠长而沉重 。

  2.自然小调的运用

  据别列果夫斯基考察,自然小调在犹太民歌中应用得 最为广泛,比重高达 50% 。它的形态和欧洲调式体系中的 自然小调几乎一样, 这是东部犹太民歌最引人注 目 的 一 大特点 。在《人生的四个阶段》中,阿尔坎也多处使用了自 然小调音阶,且常位于乐曲结尾或尾声部分,多是以富有 激情的八度上行音阶为主,在音乐中寓意着“希望”到来 。

  第一乐章中部(第 460~464 小节),导音 #a 被还原,此 处应使用了 b 自然小调,这是一个从主音 b 到属音 F 的 b 小调上行音阶 。第四乐章第 65~71 小节中,他预示着自己 终将面临死亡,但苦难命运依旧无法被摆脱,同样是用极 低音区的持续音型营造阴暗不安的氛围,以八度叠置的 #g 自然小调旋律不断上行, 而主音 #g 始终同音贯穿于旋律 之间,随着音阶上行,音乐情绪不断高涨,仿佛做好 了 直 面死亡的决心,是阿尔坎对生命的理解不断升华,以最强 音在属和弦戛然而止,随后弱音结束于主和弦 。

  三、《人生的四个阶段》的思想内涵

  ( 一 )严谨且保守的性格

  《人生的四个阶段》的四个乐章并非完整连贯的剧情 叙述形式, 而是各年纪阶段极具代表性的某些生活常态 或心理, 阿尔坎以个性化的音乐语言诠释各个时期的显 著特征 。音乐始终是精致细腻的, 带有清晰理性的逻辑 思维,他很好地掌控着音乐情绪的收放程度,对音乐结构 进行精细布局, 每个乐段甚至引子和尾声都包含着特定 含义 。

  阿尔坎无论在为人处世还是创作风格上都属于保守 之人,阿尔坎的创作风格被当时的乐评家称之为“纯朴风格”,但他力求将这些传统技法放眼于崭新 的 视 角,一 如在这漫长而平凡的人生中, 他也力求演绎出属于他自己 的人生之途 。他对各乐章结构缜密布局,各乐章的音乐结 构虽未有较大的创新突破, 但他以极力贴近各乐章思想 内涵的方式对音乐进行精心规划, 如各乐章总体速度与 “人生”主题的对应和各乐章之间尖锐的戏剧性冲突,使各 乐章形成了鲜明形象对比,他结合全曲的意境,使寻常的 调性转换 、重复音符排列拥有新的理解视角 。

  但阿尔坎的保守思想依然伴随着全曲展开, 乐曲中 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都使用了典型的复调对位 写 作,曲 式结构及和声调式 、节奏力度等方面也没有明显创新 。在 乐曲的思想内涵中, 阿尔坎对人生理解也带有一定的保 守思维,他直观表达了对于前两个阶段生活的体会,而对 后两个人生阶段则从相对平凡大众的角度将主题思想集 中于“家庭”和“死亡”方面 。

\

  (二)“苦难”与“希望”并存的核心思想

  《人生的四个阶段》是阿尔坎对一段平凡人生的真实 描绘,是在磨难与希望中不断前行的人生道路,他在音乐 艺术上绽放异彩,同时,却又始终处于对现实生活的不安 中 。他的内心拥有热情的创作欲望,却又怯于在真实舞台 上展现自我 。

  在作品中,“苦难”和“希望”始终反复出现,他的苦难 之感随当下生活的困境与坎坷而来, 而希望伴随着苦难 而生。《20 岁》的中段首次陷入苦难与希望挣扎之中,核心 旋律在大调与小调间来回转换, 最终以辉煌的大调旋律 结束, 对生活的希望战胜了悄然滋生的 一 些 消 极 心 理 。 《30 岁》“命运”动机与苦难主题循环反复,尾声部分以复 调 风 格“敲 响 ”了 辉 煌 的 钟 声,仿 佛 经 历 了 苦 难 后 对“希 望”的祈求。《40 岁》全曲徜徉着浓郁的幸福之感,这样温馨柔和的氛围来得过于突然, 美满的家庭生活与阿尔坎

  当时的真实生活具有戏剧性反差, 但也真实表露了他对 家庭生活的期望,是带有美好希望的一个篇章 。第四乐章 充斥着对即将来临的死亡的恐惧, 乐曲结尾不断推进的 自然小调上行音阶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的最后 一 个 希 望, 即肉体的消逝伴随着灵魂的升华 。阿尔坎身处的时代选 择与他在音乐创作道路上所经历的牵绊让他难以自我释 怀,他内心的诉求也许无法宣泄,也无法实现,但对 生 活 的热爱和“希望”也未曾泯灭,他终年坚持音乐创作,坚持 为他所热爱和信仰的犹太教奉献绵薄之力 。

  四、结语

  每个时代总有闪耀且被后人铭记的人物,亦有着许多 不懈努力却时常在历史画笔中被一 笔带过的人 。人们对 阿尔坎的生平所知甚少, 他生前死后受到的关注被乐坛 中更瞩目的人物所掩盖,逝世也未曾引起公众注意,只能 从他的作品和保存至今关于他的只言片语中探析到这位 孤僻作曲家的内心, 以及他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诉求和美 好祈愿 。阿尔坎的一生都与犹太教和音乐紧密相连,犹太 教影响着他的思想态度, 音乐成为他向世人抒发内心思 想的桥梁,音乐是他的事业,更是他的一种“语言”。 从阿 尔坎的作品中能够感受到即使是平凡的人生也应有值得 被铭记的闪光之处 。

  参考文献 :

  [1]马慧元 . 阿尔康其人其乐—— 节选自《宁静乐园》[J].音乐爱好 者,2013(05):55-59.

  [2]耿键 .犹太音乐风格及其技法分析[J].长春教育学报,2009(02):57-5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63873.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