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浅析李斯特《第五号匈牙利狂想曲》的艺术特征论文

发布时间:2021-12-18 15:42:5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弗 朗 茨· 李 斯 特(Franz Liszt, 1811--1886)是十九世 纪浪漫主义时期匈牙利音乐杰出的代表 人物。他创作的 19 首《匈牙利狂想曲》 是匈牙利民族乐派奠基性的作品,在一 定程度上推动了匈牙利民族文化向世界 性发展,反应了匈牙利人民的丰富的民 族情感和爱憎。该篇通过文献阅读法、 音乐分析法、总结以及对比等方法对李 斯特《第五号匈牙利狂想曲》进行分析 研究,并结合作曲家生平与该钢琴曲的 创作背景进行艺术特征分析。

关键词:  李斯特 ; 第五号 ;《匈牙利 狂想曲》; 艺术特征

一、《第五匈牙利狂想曲》的创作背景

李斯特是 19 世纪最辉煌的钢琴演奏 家。他受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名家帕格尼 尼的启发,决心在钢琴上创造出同样的 奇迹。他的演奏风格继承了克列门蒂、 贝多芬的动力性钢琴音乐传统,发展了 一种 19 世纪音乐会的炫技性演奏风格。

全组 19 首曲目都是以当时匈牙利  民歌音调为主题,  并于 1846-1853 年、  1882 年 以及 1885 年期 间所 编 写。1848  年到 1858 年这十年是李斯特创作的黄金  时期。期间,李斯特定居魏玛,专心从  事作曲和指挥。《匈牙利狂想曲》的前  15 首正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匈牙利  狂想曲》是李斯特用音乐创作来支持民  族音乐的有力证明,身居法国巴黎,心  系自己的祖国。匈牙利有一种民族舞蹈  叫“查尔达什”,由缓慢的“拉苏舞” 和活跃的“弗里士舞”组成,反映匈牙  利的吉普赛人时而郁郁寡欢,时而热情  奔放的性格。李斯特的大多数狂想曲都  具有这种舞蹈特性。匈牙利民间音乐的  调式、音乐、乐器演奏方式和民间说唱艺术的朗诵调在他的每一首狂想曲中都 有一定程度上反映。

\

二、旋律特征

(一)主部旋律


主部旋律可分为 3 个乐句及其乐句 的展开与变化。a 乐句以同音反复的主旋 律拉开主部序幕,由弱到强的抑扬格进 行与同音反复的副旋律形成片段动机。 沉重而深沉的旋律音高伴随上方 2 度的 上行与下行平稳进行。强烈的附点节奏 仿佛沉重的步伐,悲痛前行。短小的八 度上行经过句连接 a1 乐句。a1 乐句谱面 变化不大,情感上更为浓郁。

复乐段为 A 段的展开。虽然调性上 没有变化,搭配流畅的快速分解伴奏织 体的主旋律在高音区呈现的主部主题音 响效果要比 A 乐段明朗不少。音高波动 相比 A 乐段也更为跳跃,  展现出悲痛中的希望。

(二)副部旋律

副部旋律的结构分为前后两个乐 节,加上起链接作用的快速经过句。由 主部小调转为大调的副部旋律,具有明 朗的性质和光辉的色彩,与主部色彩暗 淡的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果说主部 旋律是在人生谷底处的悲痛,那副部旋 律就是照射进黑暗谷底处的一束明媚的 光芒。e 乐句有起伏的抛物线旋律后音区 突变,中高音区缓慢下行带来温暖、舒 缓的音响效果。

副部旋律共出现两次,第二次出现 副部主题可以说是 B 段副部主题的展 开。除调性上变的更为明朗外(B 段为 G 大调,  B1 段为 E 大调)  ,  音区及织体上 也有所突破。d1 乐句转为高音区的纯八 度柱式和弦,后半拍出现的主旋律加上 突慢的表情记号,搭配流畅的琶音伴奏 织体使音响效果更为舒缓、柔和。

三、和声及调性特征

(一)主部


A 段由 e 小调的Ⅰ 46 和弦开始,打 破用Ⅰ原位和弦的常态,而使用第二转 位为全曲奠定了不稳定的情感基调。接 着使用Ⅰ 6 和弦,依旧没有回到原位和 弦,不稳定的情绪沿低音区继续向下发 展。第 2 小节第一拍出现半终止的Ⅴ 46 和弦,  乐句 a 结束。上行的经过句开始 乐句 a1,和声的使用上同乐句 a,情感 上由经过句推向小高点。紧接着更加悲 痛的经过句,重音为前一经过句上方大 二度推动沉重的情绪发展。第 5 小节低 音区下行至Ⅳ 的Ⅳ 7 和弦并伴随全终止 (后有两处地方和声运用相同,在之后 的文章中会提到)  ,在最后半拍回到Ⅰ 和弦。第 6 小节和声色彩离调转至 C 大 调并出现降Ⅱ 的那波里(N6) 和弦,  接 着由Ⅰ和弦开始向低音区下行至第 7 小 节第一拍Ⅰ 6 和弦,回到 e 小调。

(二)副部

在 A1 部分全终止后,  B 段副部由 e 小调转为 G 大调,调性上不同于之前小 调的沉重感, 明朗了许多。在和声的部分 上也多位简单和声。第 17 小节由稳定的Ⅰ原位和声开始,  第 18 小节转为Ⅴ 7 和 弦。第 19 小节为和声为Ⅰ -- Ⅴ 5(第 3 拍)--  Ⅰ。第 20 小节在Ⅴ原位之后出现 多个弦外音,第 1 乐句结束 c。第 21 小 节开始的第 2 乐句 d 同 c 乐句一样由明 朗的Ⅰ原位和声带入。第 22 小节为Ⅴ 56 和弦转Ⅴ 7 和弦。第 23 和第 24 小节可视 为中介乐句,为之后转调做铺垫。第 23 小节Ⅵ原位和弦(Ⅴ 7 转Ⅳ阻碍解决) 后出现多个弦外音增强调性的新鲜感, 第 24 小节可视为 G 大调Ⅲ原位和弦或 e 小调Ⅴ原位和弦。B1 段第 42 小节起由 e 小调转为 E 大调进入副部。与副部 B 的 G 大调相比,  在音响效果上,  E 大调的副部 B1 要更加明朗。和声的运用上相比副 部 B 更为复杂一些。开头由Ⅰ和弦原位 带入,  和声稳定向下发展。第 43 小节由 Ⅴ 34 和弦转为Ⅴ 7 和弦。在第 44 小节 第一拍回到Ⅰ原位和弦给人终止感,但 并未终止, 第二拍出现Ⅳ的Ⅴ 2 和弦阻碍 c1 乐句终止,解决到Ⅳ原位和弦(离调 进行)后转为Ⅰ 46 和弦。第 45 小节和声 为重属变和弦(Ⅴ的Ⅴ 5 和弦)解决到Ⅴ 原位和弦结束 c1 乐句。第 46 小节起 d1 乐句和声相对稳定,Ⅰ(第 46 小节) - - Ⅴ 34(第 47 小节前 2 拍) -- Ⅴ 7(第47 小节后 2 拍)-- Ⅵ(第 48 小节)。

(三)展开部

R 段展开部调性上延续副部 E 大调 明朗的色彩,和声部分变得复杂起来。 第 51 小节为Ⅴ 13 和弦转Ⅴ 11 和弦代替 有些死板的Ⅰ原位稳定和弦。第 52 小节 和声回到Ⅰ原位和弦结束乐句 a6。53 至 54 小节乐句 a7 的和声运用与乐句 a6 完 全一致。第 55 小节由Ⅱ的Ⅴ 7 和弦转向 Ⅴ的Ⅴ 7 和弦。第 56 小节由Ⅴ 13 和弦 转向Ⅴ的Ⅴ 7 和弦。是一个由 D7(Ⅱ的 Ⅴ 7)--D7(Ⅴ 的 Ⅴ 7)--D(Ⅴ 13) 的过程, 3 个复属和弦连续进行, 不断转 变,增强调性色彩,将音乐向前推进。

\

四 、织体及节奏特征

(一)主部


主部 A 段开头采用纵向柱式织体, 沉闷且稳定。由弱到强的抑扬格节奏型 形成动机上的呼应。右手高声部与左手 高声部在节奏上与主旋律呼应,加强节 奏印象同时使主旋律更加饱满。

A1 段琶音式分解和弦为伴奏织体, 流畅、飘逸中给人舒展的感觉。八度柱 式和弦为主旋律织体,配上带附点的三 连音节奏型,带来明朗的音响效果。

第 27--34 小节的 A 段在织体与节奏 的使用上同 1--8 小节完全一致。

再现部 A1 段左手伴奏织体为带琶 音的半分解和弦(双音琶音)  ,在弱拍 上使用 3 连音,  同第 9--16 小节的 A1 段 相比,在律动规律上发生变化。双手微 型的节拍交换达到了变奏的效果。

A2 段为倒装的动力再现,  同时也是 全曲的高潮部分。左手伴奏织体为浓厚的低音八度加饱满的中声部大和弦,在 音响效果上充分达到高潮的气势。左手 节奏由先前的弱拍三连音变为强拍大跨 度的三连音,再次打破节奏规律,起到 变奏的效果。

(二)副部

B 段织体上大致为小分解和弦。低声 部与高声部形成外声部,中声部流畅的 分解和弦增加了活跃的气氛和轻巧的灵 动感。第 25 至 26 小节的快速经过句起 链接作用。

B1 段在 B 段织体的基础上,  加上了 八度主旋律与分解琶音的搭配。第 46 小 节主旋律落在后半拍上,营造了轻松愉 悦的氛围。同样以快速经过句结束副部。

(三)展开部

高声部加音变奏将主旋律拉宽,弱 拍使用带附点的三连音,打破先前的节 奏规律,增加音响的新鲜感。左手伴奏 织体为快速小琶音,加上后半拍起的抑 扬格节奏型,使旋律意境更为流畅、宽 广。经第 61 小节快速琶音进入再现部。

结语

本文通过文献阅读法、音乐分析法、 总结以及对比等方法对李斯特《第五号 匈牙利狂想曲》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 作曲家生平与该钢琴曲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艺术特征分析。

全曲以悲痛且沉重的主部旋律贯 穿,与温馨美好的副部及动荡的主部展 开形成鲜明的对比。打破回旋奏鸣曲式 固有的曲式结构和情感基调,大胆的倒 装复乐段将全曲推上动荡的高潮,音乐 情绪起伏较大。李斯特在音乐创作中勇 于创新的风格在此钢琴曲的和声上得到 了很好的体现。多次拿波里 N6 和弦的使 用为沉重的音乐旋律增添了和声的新鲜感。

参考文献:

[1] 李嘉禄 . 钢琴表演艺术 [M].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3:54-56,12.
[2] 涅高兹 . 论钢琴表演艺术 [M]. 北 京:音乐出版社 ,1963:35-37,12.
[3] 徐轶玮 , 刘昕 . 艺术之约—舒曼 [M]. 太 原:   山 西 教 育 出 版 社 ,2015:85- 86,32.
[4] 赵晓生 . 钢琴演奏之道 [M].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6:112-113,3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451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