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刘天华被誉为民族音乐奠基人,他创作的十首二胡音乐作品奠定了现代二胡学派的基础,直到今天 依然作为经典作品被人们广泛研习,不啻为二胡作品中的璀璨明珠,他的国 乐改进事业及创作思想也被后世 奉为圭臬 。刘天华因病早逝后,胞弟刘北茂继承发扬了他的音乐事业,且笔耕不辍近 40 年,创作二胡音乐作品 百余部,推动了现代二胡艺术发展 。然而,两人在音乐创作的形式、内容、思想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究其原因, 与两人的学习经历、生活阅历,以及受不同时代社会思潮的影响有密不可分 。
【关键词】刘天华,刘北茂,二胡,音乐创作,民族音乐
20 世纪伊始, 当时的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看到了中西 之间在政治 、经济 、文化上的偌大差距,广泛掀起 学 习 西 方思潮,寄希望于学 习 西方解决国弱民衰之孔亟,学 堂乐 歌便在此思潮中孕育而生 。于是,中西音乐关系问题成为 当 时 音 乐 发 展 的 重 大 课 题,匪 石 、曾 志 忞 、梁 启 超 、沈 心 工 、赵元任等一大批音乐家及学 者在“去西存中”“全盘西 化”“借西扬中”等观点上不断争鸣 探索,其中,学 习 西乐 改良中乐的音乐思潮初 步彰显, 刘天华便在这种社会 背 景下开启了改进国乐事业 。
刘天华曾说:“改进国乐这件事,在我脑中蕴蓄了恐怕 不止十年,我既然是中国人,又是以研究中国音乐为职志 的人,若然对于垂绝的国乐不能有所 补救,当然是件很惭 愧的事。”于是积极投身民族音乐事业,将二胡这件“靡靡 之音”的伴奏乐器带上大雅之堂 。如今二胡已然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拉弦乐器,其受众之广泛 、演奏技术之高超,令人叹为观止 。二胡音乐作品及演奏研究人才层出 不穷,浩如烟海,在我国民族音乐事业发展进程中可谓出 类拔萃,作为现代二胡学派的开创者,刘天华功不可没 。
然而,正值壮年 的刘天华因感染猩红热不幸离世,未 能 完全实现事业的成功, 其胞弟刘北茂在长兄刘半农的 建议下,弃文从艺,继承刘天华的遗志,自 1935 年 在北平 协和 剧场初 次登台演奏亡兄遗作《病中吟》,到 1981 年 离 世,专攻二胡演奏及音乐创作 40 余年,创作了《汉 江 潮 》 《前进操》《小花鼓》《缅怀》《留芳曲》等优秀二胡作品,推动 了现代二胡的发展进程, 充 分发展了刘天华的国乐改进 事业和二胡艺术 。
一、刘天华、刘北茂的艺术经历概述
刘天华、刘北茂与新文化运动先驱刘半农互为同胞兄弟,出生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江苏江阴,父亲刘宝珊为晚 清秀才,是 一位 积极学习新学的 开明知识分 子,创 办了新 式学堂 。 因受父亲的严格教育, 三人 接受过 良好的新学 培养,后因其 三人 在 文化 艺术上的 卓越成 就,被称为“刘 氏三杰”。 其 中, 刘天华被誉为 现代二胡学派的 开创 者 、 民族音乐 奠基人 。刘北茂被誉为 民族音乐大师 。二人在民 族音乐尤其是 二胡艺术领域取得 了极高成 就 。刘北茂作 为刘天华的胞弟, 其 艺术创作 观念和音乐 思想深受刘天 华影响 。
( 一 )刘天华艺术经历
刘天华进入中学后,正值我国美育教育启蒙时期 。学 堂乐歌开始兴盛,给刘天华提供了接触音乐的平台 。出于 对音乐 的 热爱, 他 积极参加学校各类音乐 活动并学习乐 器,打下了良好的乐 器 演奏基础,同 时也产生了从事民族 音乐 事业的 思想萌芽 。毕业后赴上海任开明剧社乐 队演 奏员,后又在华墅小学和常州中学担任音乐教师 。丰富的 艺术实践经历提升了他的音乐素养 。在此期间,刘天华对 民族音 乐 产生了浓厚兴趣,他 遍访名师,随周少梅 、沈 肇 州等学习二胡和琵琶,并获得 真传,同 时学会了民间乐 种 及戏曲中常用的三弦 、竹笛等乐器演奏 。这些求学经历无 疑加深了他对 于民族音乐 的 了解和热忱, 面对 当下争鸣 的 中 西音乐关系和广大民众 的 审美需求, 促使他对 中 国 民族音乐 未来发展道路进行 全面思考, 希望通 过音乐创 作传递他的音乐思想和主张 。1918 年他的处女作《病中吟》 初稿完成,这 首划时代的 二胡作 品 展现 出他 极 高 的 音 乐 创作 天赋,一 经问世便掀起轰动,成 为 名扬江南的 二胡名 家,他的音乐事业开始逐渐迈向正轨 。
刘天华取得的艺术成就主要集中于 1922— 1932 年的十年间,虽短暂却辉煌 。1922 年他开始在北大附设音乐传习所 、北京女子高等 师范大学 、北平艺术专门学校 任 教, 担任教授 。因平台提升,他接触到国内顶尖艺术人才和文 化大儒,不断与他们进行交流探讨,吸取了很多良好建议, 坚定了发展民族音 乐 事业的 决心,也明晰了 自 己 努 力 的 方 向,走一条“取西补中,中 西结合 ”的 改进 国乐 路线 。于 是,他 更加系统地学习西方音 乐,除了学习小提琴 、钢 琴 等乐 器外,还不 断提升自己的音乐 理论水平且 学习作 曲 。 1927 年在他 的 呼吁下,联合一批音乐专家创 办了“国乐 改 进社”,矢志发扬中 国 民族器乐 事业,并积极创作新作 品, 迎来了事业高峰 。可惜的是,在 1932 年,刘天华在民间音 乐采风时感染猩红热不幸离世,年仅 37 岁,其民族音乐事 业在 取得初步成效 时便 戛然而 止, 只给人们留下了十首 二胡作品和三首琵琶作品 。
(二)刘北茂艺术经历
刘北茂作为刘天华的胞弟,深受其影响 。刘北茂之子 、 中 央音 乐 学院刘育熙教授曾提到:“我父亲还小的 时 候, 我大伯刘半农工作很忙,经常伏案做着撰稿翻译等 工作, 为 了不 打扰他, 二伯刘天华每天带着我父亲去竹林子里 拉二胡,父亲就在 二伯的 熏陶下,喜欢上了音乐并开始学 习音乐 。我父亲 12 岁的 时候祖父去世了,他 的 学习及生 活完全由两位兄长操持 。父亲小半农 12 岁,小天华 8 岁, 他 的 两位兄长一 直扮演严父慈母的 角色 。父亲也很听话 懂事,对 两位兄长极其敬重,他们对 父亲未来的 发展规划 也很清晰,可以说,父亲成长时期深受他们的影响。 ”
刘北茂从艺之前,专攻英语,燕京大学毕业后在 暨南 大学 、北京大学任教,在其 教育事业中成绩斐然 。刘天华 去世后,他 弃文从艺,继承国 乐 改进 遗志,开始专攻 二 胡 演奏与创作 。1935 年在北平协和礼堂举办的 纪念刘天华逝世三周年音乐会上初次登台演奏亡兄名作 《病中 吟》,
技惊四座, 正 式 开启他为期 四十余年 的艺术生涯 。 1937 年,他历尽艰辛,奔赴大后方,赴西北联大任教英语,同时 担任国乐指导,当时他创作了第一 首 二胡作品《汉江潮》, 成为我国近现代第一部历史题 材的民族器乐作品 。 1942 年举家迁至 重庆,任青木关 国立音乐院二胡教授,正 式成 为音乐教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在中央音乐学 院 、安徽艺术学 院 、合肥师范学 院 、安徽师范大学 等 学 院 教授二胡,直到 1971 年 双腿瘫痪才退休回北京休养 。他 笔耕不辍,直到 1981 年 去世还在创作二胡音乐作品 。可 以看出,刘北茂的经历更为丰富,他的所见所 闻和人生感 悟为音乐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乐思和 动力,同时,漫长 的艺术生涯保 障了其高产创作, 一 生谱 写了 100 余部 二 胡音乐作品 。
综上所述,刘天华的艺术道 路相对平顺,始 终在他热 爱的民族音乐事业中不懈奋斗,得到了良好的音乐教 育, 积累了深厚的音乐功底,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终成一代 宗师,可惜英年早逝,音乐事业留下 巨大遗憾 。反观刘北 茂,经历坎坷且丰富,饱受人间疾苦,始 终与底层人民 生 活在一起, 这些经历使他具备悲天悯人的大爱和对祖国 的无限深情,他能 以真实的视角,看待社会 发展的各个进 程,用音乐和创作为广大民众带来鼓励 、慰藉和 希望 。纵 观两人的艺术生涯,因 所 处时代 、生活阅历 、学 习 经 历 的 不同而大相径庭, 这也进一步导致 两人之间具有差异性 的艺术理念和各自充满个性的音乐创作风格 。
二、刘天华二胡音乐创作特点
刘天华身处民国时代,面对中西音乐关系的各家之言,形 成 了 自 己 民 族 音 乐 发 展 观:“一 国 文 化 断 然 不 是 抄 袭别 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数的,反过来说,也不是死守老法 、 固执己见 就可以算数的,必须 一方 面采取本国固有精粹, 一方 面容纳外来潮流, 从中西调和 与合作中打 出一 条新 路来,然后才能说进步两个字 。”这种吸取借鉴西方音乐 优势 、发扬民族音乐的思想在其十余年 的音乐创作生涯 中一以贯之,也为今后民族音乐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做到了守正创新 。
刘天华一生投入民族音乐事业当中,心无旁骛 。早年 学 习 二胡 、琵琶竹笛等民族乐器,后又学 习 钢琴 、小 提 琴 等西洋乐器,充 分了解中西方 音乐形式 、优缺点及差 异, 可谓学 贯中西 。 同时,系统学 习作曲,为其在音乐创作上 打下 了良好基础,他善于借鉴各类乐器,尤其是小提琴的 训练方 法 及演奏技法,在二胡乐器改革 、训练模式 、定 弦 记谱 、演奏技法 开 发方 面进行了大量尝试,使得二胡演奏 逐步科学化和规范化,增强了乐器的表现力 。
在刘天华创作的十首二胡音乐作品中,他广泛运用西 方大小调体系及西方 曲式结 构, 无论是三段式 的 《病中 吟》,还是变奏形式 的《苦闷之讴》,无 不 体 现 出 其 在 创 作 中对西方 曲式结 构 的娴熟运 用 。 同时在音乐风格上也采 用了很 多西方 常见 的音乐形态,如:进行曲风格的《光 明 行》,圆舞曲风格的《烛影摇红》,前奏曲风格的《悲歌》等, 甚至 运 用了半音下行及不稳定调性元素,新颖耐听,一 改 原来二胡伴奏音乐的“靡靡之音”。 在他的作品中,首创运 用或移植发扬了快速换把 、琶音 、轮指 、泛音 、颤弓 、跳弓等 二胡演奏技法 。十首二胡作品借鉴西方音乐元素,运用中 国音乐核心旋法,丰富了音乐形式,且依然保 留民族音乐 精华,引领了整个时代二胡音乐作品发展几十年,直到今 天,对当代二胡音乐创作依然产生深远影响 。
在音乐内容上,注重描景写意,抒情性强,寄托了自己的无尽忧思和感 悟,具有文人音乐 特点,同 时更展现 了一 位 爱国 主义知识分 子对 于广大民众 的 深切情感 。刘天华 在创作《月夜》及《良宵》时有这 么一段说明:“我以 为 在 这 样音 乐 奇荒的 中 国,不 论 哪种 乐 器,哪种 音 乐,只要 能 给 人精神上的些许安慰,能表 现人们的 一些艺术思想,都是 可贵的 。 比 如吃饭,能吃大菜固好,不 然,窝窝头 也 可 果 腹;比如行 路,穿得起皮鞋固好,要 没有,草鞋也一样可以 走得, 并且 在今 日 的 中 国 或者 窝窝头 与 草鞋的 用处比 大 菜 、皮鞋还要大些 。所以我希望提倡音乐的先生们,不要尽 唱高调,要顾及一般的民众,否则以音乐为贵族们的玩具, 岂是艺术家的初愿。”从这段说明可以看出刘天华的创作思 想,西方音乐进入中国可以说是“高调”的,但是在当前却难 以被广大民众听到或消受,早在 19 世纪中西方音乐交流初 期,因为文化差异,导致审美不认同的案例比比皆是,而广 大民众的音乐审美基础必须是中国的民族音乐,所以,要让 广大民众接受就必须用他们熟悉喜爱的乐器和旋律, 从而 达到唤醒鼓舞他们目的,这也是刘天华创作的目标和动力, 从而逐步形成为普通民众创作的“平民思想”。
三、刘北茂二胡音乐创作特点
1932 年 6 月 8 日凌晨 5 时,年仅 37 岁的刘天华因外 出采风感染猩红热不 幸离世,其创 办的《音乐 杂志》停刊, 国乐改进社也随即解散 。其胞弟刘北茂悲痛万分,长兄刘 半农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人死不 能复生, 你终 日 以 泪洗 面是 无济于事的,眼下,你二哥的 子女尚年幼,你要 考 虑 如何继承你二哥的事业。 ”刘北茂毅然放弃大学英语教育 事业,接过 亡兄遗志,发奋练 习二胡,开启了其 四十 余 年的二胡艺术生涯 。早年因刘天华指导,刘北茂打下了良好的二胡基础,三年后,在北平协和礼堂举办纪念刘天华逝 世三周年音 乐 会上,初次登台演奏其 亡兄遗作《病中 吟 》 获得巨大反响,更加坚定了刘北茂的音乐道路 。
刘北茂一 生坎坷,经历了家破人 亡,妻离子散 。跨越 了多个历史时期,一 生颠沛流 离,这些宝贵经历成 为他 在 创作 上的养分,同 时他 牢记两位兄长的 教诲,赓续了刘天 华音乐创作的“平民思想”,为祖国和广大人民创作 。他是 一位高产的作曲家,自 1940 年处女作《汉江潮》问世以来, 40 年笔耕不 断,创作 了一百余首二胡音乐作 品,尤其是创 作 了大量儿童二胡音乐作 品, 在 二胡基础教育上作 出了 卓越贡献 。
刘北茂的 二胡音乐作 品感情真挚,叙事性 强,具有极 强的人 文精神,能产生较大的共情性 和社会影响,这 与他 的经历不无关系 。因受不同历史时期文化思潮影响,作品 题材多样而极富画 面感 。抗战时期,谱写了《汉江潮》《前 进操》《漂泊者 之歌 》 等作 品, 鼓舞了广大民众 的抗战热 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又用《欢乐舞曲》《和平民主 进行 曲》《丰产之歌 》 等作 品讴歌祖国 日益强大和人 民的 幸福生活 。来到 安徽支教后,又写出了《美丽的包河》《黄 山观瀑》《千里淮北赛江南》等带有安徽地域风格的作 品, 周总理逝世后,万般悲痛的 他 又谱写出《缅怀》《留芳曲》 等作 品 歌颂老一 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 功绩 。他 的创作 经 历从抗战时期一 直延续到 改革开放初期,放眼历史,没有 几位 作 曲家有如此坎坷且 丰富的 生活阅历和 创 作 经 历, 也正是 因为 如此, 他更能够体会到 不 同 时期的 民间疾苦 和社会百态, 以 敏锐的视角和悲天悯人 的 大爱始终站在 时代最前沿 。祖国 和人 民成 为他创作 中 最大的 动力和源 泉, 他也将 这个 唯一 的创作 目 的视为 自己 一 生的奋斗目标,这也进一步展现出刘天华的音乐创作理想 。
四、刘天华与刘北茂二胡音乐创作对比
刘天华一 生从事民族音乐事业, 尤其在国乐改进事 业中,倾注心血 。同时,他深入学习中西方音乐,接受了良 好的专业音乐教 育,在作曲技术上相对成熟,且作品结 构 较为严谨,曲调中西结合,可见 现代二胡音乐作品风格雏 形,他开 创使用了各类演奏技法,提 升了作品演奏难度, 极大地丰富了二胡演奏技术,久听不厌,成为经典 。他的 十首二胡独奏曲可谓划时代巨作,可惜其艺术生涯短暂, 留下的作品数量不多,成为遗憾 。
刘北茂继 承 了 刘 天 华 遗 志,进 一 步 发 展 了 刘 氏 现 代 二 胡 学 派,创 作 了 一 百 余 首 二 胡 作 品,丰 富 了 二 胡 作 品 的 各 类 题 材, 同 时, 将 民 间 音 乐 素 材 作 为 主 要 音 乐 元 素,极 富 时 代 感 和 民族韵味 。他的作品叙事性强,记录了 多个历史时期 翻天覆地的变化,讴歌了伟大祖国和人民, 虽因 未接受专业作曲训练, 一些作品出现结 构 松 散等问 题,但也创作出《汉江潮》《小花鼓》《千里淮北赛江南》等 佳作名篇。同时一改刘天华作品中调式定弦的单一 (表 1), 并开创性地在二胡作品中使用了 F 调 、降B 调 、A 调等定 弦 (表 2),拓 展 了 二 胡 音 乐 的 调 式 、调 性,丰 富 了 二 胡 演 奏的表现力,也进一步发展了刘氏二胡 学 派 。
刘北茂在早期 的创作中无 疑深受刘天华影响, 对刘 天华创作形式进行了良好继承, 在一些作品中也能 看出 对刘天华的创作模仿,如他创作的《前进操》与刘天 华 创 作的《光明行》均为进行曲风格,展现出强烈的军乐气质 。
同时,两人创作极其重视情感表达,以二人的处女作 《病中吟》《汉江潮》为例,刘天华创作《病中吟》时正遇上人 生低谷,父亲的离世,事业的不得志,贫穷和 疾病 等 纷 至 沓来 。给一位具有远大抱负的青年带来了多次无情打击, 在彷徨与迷茫中,一 次次碰壁,艰难探索着未来该何去何 从,化为旋律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病中吟》哀而不伤, 极 富内在力量,虽彷徨苦闷,却见 打 破沉寂的决心,终 见 曙光的坚定 。而刘北茂的《汉江潮》也在他人生最低谷时 创作,不过这种低谷近乎惨烈 。两位兄长的离世带来的巨 大沉痛还未消散,抗日战争爆发,妻离子散和 两位嫂娘生 死未 卜的忧心忡忡,种种国仇家恨,终于在夕阳如血的汉 江边爆发, 他把这一切苦难归咎侵略者, 宣泄自己的愤 怒。《汉江潮》一气呵成,大气磅礴,旋律模仿江水的波涛 汹涌,节奏铿锵有力,大有壮士断腕的抗战豪情 。所以,两 人均善于用音乐作品表达个人真实情感 。
虽然两人的创作有共同点,但创作理念和内容还是有 些许差异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所处时代及受到的 文化思潮影响不同 。作曲家作为社会 中独立的个人参与其中,一定会受到时代背景和社会 事件等各种影响,尤其
是通 过 自身奋斗希望改变社会现状, 实 现 理想抱负的 进 步知识分 子更会聚焦于各种历史事件, 通 过作 品 表 达 自 己真情实感,引导社会走向理想方向 。音乐创作无疑是一 种表 达 时代精神和思想的社会实 践 。刘天华先生所处的 时代相对顺遂,社会并未发生巨大历史变革,再 加上英年 早逝,创作生涯并不长,所以他的作品注重抒情诗意,描写 内心细腻情感,题材相对 统一,内 容多为 表 达对 事业及社 会发展的忧思,或者自己对于生活和自然的感悟 。而刘北 茂经历了抗战 、解放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直到 改革开放,一 生历经坎坷,颠沛流 离,阅历 丰富的他创作出来的作品都带有很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内 容上展现 出极强的叙事性, 直接描写某个 场景或历史事 件,表 达对社会事件的 直接看法,具有很强的共情感 和画 面感,更多的创作关注点在 于祖国 日新月异的 变化,以 及 对人 民生活的 真实 写照 。就如《病中 吟》和《汉江潮》,前者 是知识分子对待社会发展道路的忧思和探索, 较为含蓄, 后者则是壮士拔剑奔赴战场的无畏和坚定,较为直率 。
另外一个 原因就是创作目 的 略有不 同, 刘天华的 创 作更多是 为 了民族音乐 崛起 。一 直在 尝试解决“中 与 西” 的关系和受众 问题 。 因为 当时的 西方音乐 在 国 内 受众很 小,尤其是 西洋器乐,大多民众无法接受或无缘接受 。为 了服务广大民众, 他 以 二胡这 件家喻户晓的乐 器作 为媒 介,用新的旋律和熟悉的音 色将 中 西融合起来 。 同 时,其 音乐作 品 中 深含文人音乐 特点,注重抒情性,充分 发挥了 二胡的乐 器 特点和优点,而刘北茂早期深受刘天华影响, 在创作 中 也吸取了刘天华的创作 特点, 但后期经历了多 个重要 的历史时期及变革,他 尝遍人 间疾苦,体验到各种 悲欢离合,体验了最底层的 生活,感 悟了人 生百态,更 加了解劳苦大众的生活 。作为一名进步爱国的知识分子,他心中割舍不下的永远是祖国和人民,所以为祖国和人民而 创作,描绘最真实的场景是他创作中的永恒主题 。虽有些 作品也是对自己情感的写照,但大多作品是为祖国和人民 创作 的,他 的感情已和祖国人 民连在 一起,希望用 自己的 创作为祖国 、社会 、广大人民送上真挚的情感和美好祝愿 。
五、结语
刘天华 、刘北茂作为刘氏现代二胡学派的开创者和发 扬者, 他们的音乐创作无疑为 中 国 民族音乐 事业发展提 供了巨大助力,留下了宝贵财富 。虽是胞兄弟,但因学习 经历 、人 生阅历 、所处时代和受文化 思潮影响 的 不 同,他 们的创作 有诸多相 异风格特点和时代风貌, 受制于篇幅 而不能尽数 。但他们的创作理念还是来源于“平民思想”, 从这个 角度看,两个人 的创作 目的 又是 近乎相 同 的,只不 过经过 时代变迁,历史赋予“平民思想”更多含义,让其有 了与时俱进的生命力,算是和而不同 。他们二人的作品创 作理念也影响 了几代民族器乐作 曲家, 为他们提供了创 作范式,更推动了民族器乐创作的高速发展 。
参考文献:
[1]冯长春 . 中 国 近代音 乐 思潮研 究 [M].上海:上海音 乐 学院出版 社,2021.
[2]刘育和编 .刘天华全集[M].北京:人 民音乐 出版社,1998.
[3]冯 国 瑞 ,刘 育 熙 编 . 留 芳 曲 -刘 北 茂 百 年 诞 辰 纪 念 文 集 [M].北 京:人 民音乐 出版社,2011.
[4]胡美凤 .流 风[M].北京:中 国青年出版社,2019.
[5]王 次 炤 .音 乐 美 学 基 本 问 题 [M].北 京 :中 央 音 乐 学 院 出 版 社 ,20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65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