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明确了我国 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要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这种“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使得“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为大家所重视,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这种理念对高校所有专业技能课程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新要求 。本文从“课程思政”入手,挖掘江西红色歌曲思政内涵,从五个方面探讨如何将其融入音乐专业声乐教学,从而使声乐课向“课程思政”方向转变,并兼具更多的 思政教育功能 。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 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要坚 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 教育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 、全方位育人,努力开 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这是 2016 年全 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 明确了我 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要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 政”转变 。这一转变要求学校各类课程要协调一致, 共同发力,推动学生思政教育取得新成效 。红色歌曲 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它在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积淀有丰厚的政治历史资源,蕴 藏 着中 华 儿 女 对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忠 实 信 仰 和 社 会 主 义 、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 化 、因时而进 、因势而新”,红色歌曲所特有的红色基 因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中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 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红色歌曲融入声乐教学 是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 一 环,具有举足轻重的示范意义。
一、“课程思政”理念与内涵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它并不只是某个具体的思政课程, 也不是增加几门思政课,而 是 要 深 入 挖 掘 现 有 专 业 课 、通 识 课 、技 能 课 、综合素养课等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内涵和思政元素,实现全过程育人 、全方位育人 。在大思政理念影响下,将课程教学内容中隐性的德育内涵和思政元素具体体现和呈现出来, 从而促进显性思政教育和隐性思政教育相结合,真正达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要求 。
“课程思政”理念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深入挖掘各类非思政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素材和资源,将思政教育有机贯穿于课程教学中,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 、共和国精神等思想文化,使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和世界观 。 同时,“课程思政”理念也是全国教育大会上所提出的教育工作 “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 要在培育艰苦奋斗精 神上下功夫”的直接体现,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要使学 生坚定理想信念,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加强品德修 养,培育艰苦奋斗精神 。
“课程思政”理念彰显了党中央对大学生思政教 育工作的重视, 指出了今后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创新 与发展的大体方向 。这一理念对高校除思政课程以 外的所有课程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声乐课程也不例 外 。声乐课是高校音乐学院音乐学科的核心课程,也 是重要的专业技能课程, 在音乐学科课程思政教学 改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受声乐课“一对 一”教学模式(或小组课教学模式)的限制,以往高校 声乐教学囿于传统习惯 、经验主义,过于偏重发声 、 气息 、节奏 、咬字 、节奏 、旋律等技术要求,过于追求 声乐演唱技术的提高, 因而课堂显得过于单调 、片 面,在教学内容上不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从而出现“重技术轻思政”是现象,声乐课思政教育 功能严重欠缺 。 因此,声乐教学要融入德育元素,加 强思政功能是声乐“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
二、江西红色歌曲资源
红色歌曲,最初也称红色革命歌曲,最早诞生于 20 世纪 20— 30 年代的中央苏区,是在特定的历史背 景下,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山歌 、民歌 、戏曲等形 式展现革命根据地建设 、革命斗争精神等革命生活 的艺术形式 。这些红色歌曲群众基础广泛,历史渊源 深厚,选用题材多样,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欢 。随着 时代变迁,红色歌曲的内涵也有所拓展,人们对于红 色歌曲的理解更加深入,红色歌曲的范围更广,从最 初的单纯革命题材歌曲, 到如今一切积极向上的正 能量歌曲都可称之为红色歌曲。
江西是红色资源大省,红色革命旧址遍布全省 各地,中国革命最初的摇篮—— 井冈山革命根 据地 就诞生于江西南部地区, 因而红色歌曲资源十分丰 富。《十送红军》《红星照我去战斗》《映山红》《毛委员 和我们在一起》《红军阿哥你慢慢走》《红区干部好作 风》《江西是个好地方》《红井水》《打支山歌过横排》《井冈山上太阳红》《八月桂花边地开》《井冈山下种 南瓜》《斑鸠调》《红星歌》等作品大家耳熟能详,这些 作品具有丰厚的思政内涵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将这 些红色歌曲分门别类, 融入声乐教学中有助于坚定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提升大学生精神文化水平和审美意识, 塑造学生新 时代民族精神,锤炼个人修为,培育家国情怀。
红色歌曲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 与课程思政相 互结合,二者融合是一个共建双赢的过程 。然而,红 色歌曲的思政教育功能在高校音乐学科声乐课中的 运用现状却并不乐观,高校声乐课普遍存在“重技术 轻思政”的现象,对红色歌曲所具有的德育内涵和思 政功能挖掘不足,造成声乐学生思政教育的缺失;当 然,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代大学生对 红色歌曲认知有偏差, 主动学习红色歌曲的意识不 强,这些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声乐“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 体,课 程 是 载 体,价 值 是 核 心,效 果 是 关 键,而这 其 中,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改 革的重要环节 。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内容的选择 、 教学对象的分析 、考核结果的评判等是判断教学过 程是否具有价值的关键方面, 教学评价应具有导向 性,重点关注教师“教”的价值和学生“学”的价值。
对教师和学生两个教学主体分别进行考核评价 是教学评价体系的重点 。从教师方面来看,依据对教 学内容思政教育的把握和运用,采用教师评价 、自评 以及学生评价“三位一 体”的考核方式,对声乐教师 的教学水平进行评价, 重点关注教师是否对所教授 知识中的德育内涵和思政元素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整 理运用 。从学生方面来看,打破以往过于依赖结果性 评价的方法,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 探索更加灵活新颖的考核方式, 构建具有思政导向 性的评价体系, 检验学生对于课堂所讲授思政内容 的掌握程度,从而给学生合理评价。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 教师要注重公正公平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等理论为指导,在课外作业 、考试考核时安排思 政方面的内容,加强学生演唱红色歌曲的情感体验, 如在期末考试时安排学生演唱相应类别的歌曲,同 时对歌曲所具有的思政内容加以提问考核, 此项安 排在考试整体中应占有一定的分值比例, 让师生共 同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
四、声乐“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的有效途径
( 一 )加强声乐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发挥引 领示范作用
“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是教师,高校培养德才 兼备复合型人才的关键还是教师,教师要具有“守好 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意识 。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 作会议强调要以适应学生身心健康需求及满足学生 未来发展为基础,充分抓好课堂教学“牛鼻子”,在各 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 、改进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 习,增强“课程思政”教学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 对性和亲和力 。声乐课教师首先要具有扎实的演唱 功底和教学能力, 能够在课堂中对红色歌曲进行全 方位的示范引领演唱 。同时,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政治 理论素养,积极主动地学习政治理论知识以及党史 、 国史 、社会主义发展史 、改革开放史等历史知识,学 会用历史观念辩证地分析问题 、看待问题 。 同时,要 善于采用不同形式挖掘所教授红色歌曲的历史背景 和思政意义,提高学生学唱红色歌曲的兴趣,增强学 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审美能力,激发爱国情感 。声乐 教师融入思政元素的一对一或小组课式的上课形式 在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理论素养以及政治理论素养方 面是相辅相成的 。
江西红色歌曲《映山红》原是电影《闪闪的红星》 中的插曲,这首作品讲述了 20 世纪 30 年代初期毛 主席带领根据地人民开展革命建设,红军 、百姓军民 鱼水一家亲的故事。《映山红》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的语言和柔美细腻 、悦耳动听的旋律诠释了人们对 红军战士的无限热爱与不舍之情, 同时也饱含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若要盼的红军来,岭上开遍映山红”,歌词每句一 个“盼”字,能够体会到当时的人们对红军的深切感情 。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学习大革命时期的历史, 深入挖掘歌曲历史背景及歌词意义,通过课堂上的引领示范,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革命建设的艰辛 、红军英雄的伟大以及根据地人民的真挚感情,形成情感共鸣。
(二)明确融时代 、主题 、民族 、风格 、地域为一体的教学方向
“课程思政”的内在要求使得声乐课有了明确的教学方向, 但是教学方向下教学内容的选择却是应该慎重考量的 。高校声乐教师在为特定年级学生选定教学歌曲内容时不能毫无方向的盲目选择, 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教学方向 。实际声乐课教学中不一定要每个课时都有思政内容, 但思政融合的教学单元不可缺少 。这样的教学单元可以选择融合时代 、主题 、民族 、风格 、地域的红色歌曲内容 。单元式全面 、系统的学习更能让学生逻辑清晰 、条理分明地了解红色歌曲的思政内涵,同时,也更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思政体验的获得感 。
江西红色歌曲众多, 可以依据不同的教学标准划分不同的教学单元,如按地域分为兴国民歌 、于都民歌 、井冈山民歌等;按民族分汉族民歌 、客家民歌等;按时代分大革命时期 、抗 日 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等 。红色歌曲《十送红军》是颇具传唱度、知名度的江西革命歌曲的代表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战斗频繁,每当红军上前线,各个村子的百姓经常到村头 、河边 、大道旁送别亲如鱼水的红军战士,有时 一边送 一 边唱,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其中一首送别红军的歌,曲调非常口语化,歌词中夹杂着不少俚语 、方言,唱半句,停半句,旋律婉转优美,这就是《十送红军》。“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 …… 三送(里格)红军,(介支个)到拿山,山上(里格)包谷,(介支个)金灿灿 …… 五送(里格)红军,(介支个)过了坡,鸿雁(里格)阵阵,(介支个)空中过 …… 七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五斗江,江上(里格)船儿,(介支个)穿梭忙 …… 九送 红军,上大道 。锣儿无声鼓不敲,鼓不敲 …… 十送(里 格)红军,(介支个)望月亭,望月(里格)亭上,(介支个)搭 高台……”歌曲与苏区人民的泪水流在一起,再现了 大革命时期的历史画面 。结合历史画面的场景式讲 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师在讲授歌曲时可 由此阐述,进而延伸至两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精神, 形成一个以长征精神为主题的教学单元, 增强学生 思政教育的深度、广度和温度 。
(三)探索思政结合的课程作业模式
课程作业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课堂层面不可 缺少的内容, 对于巩固教学内容具有重要作用 。声 乐课的专业技能课性质决定了它每节课都会有课程 作业, 以往的课程作业大都是技能技巧练习, 融合 “课程思政”的教学单元可以探索出更加灵活多样的 课程作业模式 。 比如特定单元课程论文的撰写,声 乐思政小组结合课堂所学红色歌曲的研讨式教学, 小组式红色歌曲分享演唱会等模式, 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政融合的红色歌曲传 唱中。
大革命时期, 井冈山作为最早的革命摇篮产生 了 众 多 的 革 命 歌 曲,《工农 兵 联 合 起 来》《红 军 纪 律 歌》《分田歌》《无钱人享太平》《朱德来会毛泽东》《送 郎当红军》《一双绣花鞋》等作品脍炙人口,这些红歌 作品在类别 、创作特征 、题材内容等方面颇具特点 。 教师在探索思政结合的课程作业模式时可安排学生 对特定区域的红歌作品进行调研,通过分析研究,完 成调研报告,以课程论文的形式融合思政教育内容, 学生锻炼了写作能力,提高了论文撰写能力,同时又 增强了思政体验,一举两得。
(四)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
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属于高等学校主题教育活动 的一部分,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领域“大思政”、大中 小学思政一体化等理念的推进和实施,思政教育实践 活动基本上会在每年五月、“七一 ”“九 一八”“十 一 ”“ 一二九”、元旦等时间节点进行,并且已经呈现出形式多样 、 内容丰富的趋势 。高校声乐课教师可以将 “红歌宣唱”“红歌校园快闪”“红歌小合唱”“红歌主 题 MV”“红色歌曲研学之旅”等作为声乐实训实践课 程的教学模式,积极参与校园思政教育实践活动,让 学生主动传唱红色歌曲, 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对 红色歌曲进行情感体验,并逐步形成文化自信,强化 审美认同,内化于心,从而达到思政教育的效果。
以“红色歌曲研学之旅”为例,江西红色歌曲资 源遍布全省各地,尤其是南昌 、上饶 、新余 、吉安 、井 冈山、兴国 、瑞金 、于都、会昌 、赣州 、崇义等县市红色 歌曲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红色旅游研学是近 年来兴起的一种沉浸式体验红色革命精神和传统的 学习形式,风靡于全国各地 。比如声乐课教师利用实 训课程开展“于都红色歌曲研学之旅”时可以首先让 学生在学校进行于都红色歌曲学唱研讨,学生在《送 郎调》《快快报名当红军》《革命意志不动摇》《十送红 军》《农民暴动歌》《采茶谣》《石榴开花漫天红》《红军 渡长征源》《挑起担子走四方》 等于都歌曲中选择自 己喜欢 、可以演唱的曲目进行学唱,并充分了解歌曲 创作的历史背景及文化意义 。教师要在研讨环节做 好引导, 重点阐述于都红色歌曲的思政内涵和风格 特色,让学生做好“于都红色歌曲研学之旅”的前期 准备 。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于都红色革命旧 址,举 办“于 都 红 色 歌 曲 演 唱 会 ”,开 展 爱 国 主 义 教 育,了解后方革命事迹及红军长征源的历史,增强学 生对红色精神的领悟及民族文化自信, 沉浸式体验 红色革命精神 。
(五)成立江西红色歌曲工作室 、引入与新媒体 结合学生社团,拓宽传播渠道
江西红色歌曲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特征, 方言衬 词 、曲式曲调 、演唱风格 、历史背景 、创作方式 、题材 内容等独具特色, 条件成熟的江西高校可以设立以 某某声乐教师为名的江西红色歌曲工作室, 打造课 程思政平台,善用“互联网+”思维,挖掘江西红色歌 曲中的思政元素,形成优质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方便师生更好地研究 、创新 、传承江西红色歌曲,助力大学生思政教育。
同时,将江西红色歌曲传唱引入学校或学院音 乐类社团,将有兴趣了解 、喜欢江西红色歌曲的学生 聚集起来,组建红色歌曲传唱社团,声乐教师对社团 进行实践指导,提高社团各方面质量,学校可以定期 开展知识讲座 、报告会 、展演 、演唱大赛等活动,借助 新媒体平台,打造融媒传播新模式,线上与线下联动,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成为校园传唱红色歌曲的 新生力量,促进江西红色歌曲活态传承,从而更深刻 地领悟江西红色歌曲所具有的思政内涵 。
五、结语
新时代高校的思政政治工作要紧紧围绕立德树 人的根本任务,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抓手,全面提高人 才培养质量 。高校“课程思政”背景下音乐学科声乐 专业的教学改革有了明确的方向,声乐“课程思政” 改 革 的 关 键 在 于 明 晰 声 乐 课 程 也 必 须 具 有 思 政 特 性,在把握好声乐“课程思政”教学切入点基础上,选 择含有德育内涵和思政元素的江西红色歌曲作为教学内容,同时构建多元立体灵活的教学体系,做好声乐教学和思政教育融通实践, 切实提升音乐专业学生思政教育成效,最终达到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要求 。
参考文献:
[1]王 宇 .高 校 声 乐“课 程 思 政 ”教 学 模 式 探 究[J].文 化 产 业 ,2019(12)57-58.
[2]田中娟 .“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探究[J].丽水学院学报,2019(11):96-100.
[3]杨照民 .红色歌曲对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和意义[J].陕西教育 ,2020(03):74-80.
[4]刘文莉 .新时代红色歌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内涵和实践路径[J].艺术评鉴,2020(20):172-173.
[5]杨瑞 ,孟然 .“课程思政”视域下民族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和实践[J].高教学刊,2021(03):47-50.
[6]戴 静 .高 校 音 乐 学 专 业 课 程 思 政 实 现 路 径 探 析[J]. 民 族 音 乐 ,2020(05):86-88.
[7]王丹苹 .红色歌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成都:西华大学,2017 年 .
[8]谢林玲 .井冈山及其周边地区红色歌曲的艺术特征[J].黄河之声,2019(18):50-5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62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