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基于小提琴与扬琴异同分析创新扬琴演奏技法—— 以《流浪者之歌》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3-08-16 14:27:3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扬琴演奏技法的创新与发展,不少表演家 、创作家开始尝试将西方音乐作品尤其是钢琴 、小提琴经 典曲 目 移植到扬琴上来演奏 。这大大地拓宽了扬琴的表现力,同时对扬琴的演奏技法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文以 扬琴移植曲《流浪者之歌》为例,探究了小提琴乐曲《流浪者之歌》的创作背景和音乐内涵,分析了小提琴 、扬琴 两种乐器在表现力上的差异和艺术效果,提出了一种新的扬琴演奏技法,并对这种技法的训练要求进行了论述 。

  《流浪者之歌》是萨拉萨蒂为小提琴谱写的一首 乐曲,它延续了萨拉萨蒂的独特音乐风格,在演奏上 融入更多技巧, 在表现力上展现了吉普赛民族的特 性—— 豪放宽容 、直率热情,在旋律上把吉普赛人颠 沛流离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 同时带有浓烈 的西班牙舞曲风格, 这对演奏者的演奏技巧提出了 极高要求 。扬琴版《流浪者之歌》是黄河先生根据萨 拉萨蒂的小提琴曲改编而成的扬琴移植曲, 它是扬 琴移植曲中比较经典的一首乐曲 。黄河先生对原作 的结构没做较大修改,仍沿用的是原曲式结构,然而 由于小提琴与扬琴的音色特点 、演奏方法存在明显 差异,因此,扬琴版《流浪者之歌》对扬琴演奏者的演 奏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

  一、小提琴、扬琴音色分析

  音色是由发音体的质地 、形状结构,及由此而形 成的振动的基本频率与其上部泛音复合的状态的不 同所决定的 。每一种乐器都有自己固有的声音特点, 作曲家在创作的时候, 往往会使用不同的乐器去表 达不同的情感 。对音色的分析必须来自耳朵,须抛开 个人差异 、环境等因素,利用乐器本身所固有的音色 特点来判断小提琴、扬琴两者的差异。

  ( 一 )小提琴的音色特点

  小提琴的音色柔和,属于西洋拉弦乐器,但音量 不大 。它由欧洲古代弓弦乐器长期发展演变而来,16 世纪中叶小提琴增加了一根弦, 至此四弦小提琴即 近代的小提琴正式定型。它由木质材料制作而成,其 主要构件 有琴 头 、琴 身 、琴 颈 、弦 轴 、琴 弦 、琴马 、腮 托 、琴 弓 、面 板 、侧 板 、音 柱 等,全 长 约 600 毫 米,琴 身(共鸣箱)长约 355 毫米 。琴身部分由具有弧度的 面板 、背板和侧板等构成,面板与弦之间装有琴码, 面板与底板间撑有音柱 。小提琴的音色基本上取决 于 它 的 木 质 和相 应 结 构,有 些 制 作 精 美 、音 色 迷 人 的小提琴在制作上会花费提琴家好多年的时间 。近 代的四弦小提琴按 g— d1— a1— e2 定弦, 演奏者只要 将琴身夹于坐下腮与锁骨之间,左手持琴颈按弦,右 手持弓拉奏 。小提琴属于线性乐器,音域宽,音色优 美、细腻。

  “线”性乐器的发音是由演奏工具—— 主要指琴 弓和弦来完成的,在演奏过程中,其与乐器基本上处 在相互接触的状态中, 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得这 些乐器的发音状态始终处于一个延续且连贯的过程 之中。“线”性发音缩短了点状发音之间的时间长度, 它将点密集化, 使它能够在同一 时间下达到一种发 音的组合,体现出了发音的共时性特点。

  这种特点体现在萨拉萨蒂创作的小提琴《流浪者 之歌》第三段,在这里小提琴加上弱音器拉出了长长 的音符,再加上在 E 弦上的滑奏技巧,奏出了凄美哀 伤的旋律, 生动地描绘了吉普赛人悲苦的流浪生活 以及辛酸过往 。小提琴“线”性的音色特点使旋律缠 绵动人 、如诉如泣 、催人泪下 。小提琴的歌唱性使演 奏更富有生气 、更有表现力 、更为人所理解,它仿佛 吉普赛人在你旁边诉说情感般真实而自然 。虽然这 段小提琴用了极弱的演奏力度, 但是它却奏出了一 种令人心碎的震撼和感动。

  (二)扬琴的音色特点

  扬琴属于中国民族弹拨乐,它音域宽广,半音阶 俱全,声音清脆而明亮,最适合表现轻快 、活泼的旋 律和欢快 、喜悦的心情 。扬琴的表现力极为丰富,适 合各种独奏 、伴奏 、合奏 、齐奏 、说唱等,素有民乐中 的“钢琴”之称 。扬琴以琴竹敲击琴弦发声,琴弦与面 板产生共鸣后通过琴底的音箱传出, 它的发声原理 主要是以“点”性的发音为基础,在这一点上其与钢 琴、弹拨乐、打击乐类似。

  所谓的“点”是强调发音的颗粒性,这种颗粒性 在演奏者利用某种演奏工具(琴键 、琴槌 、手指等)接 触或敲击琴弦 、乐器时才能得到 。需要说明的是,除 了有止音器的乐器之外, 其他乐器击发琴弦或乐器 本身所产生的音在一定程度上会遗留 一 些余音,但 这种看似带有延续性的“线”状余音,实际上是琴弦 或乐器自身发生物理振动后的自然消减过程, 与前 面所提到的“线”性发音并不相同,也不同于以某种 艺术加工为目的的人为延长手法 。

  “点”强调的是单位时间内击发乐器所产生的音 在时间上是有明显的先后次序的, 它强调单位音符 的独立性, 且前一个点击发后才能再击发出后一个 点,可以把它归结成发音的一种历时性特点 。这种特 点体现在移植曲《流浪者之歌》的第四段中,快速的 十六分音符使演奏充满了活力, 鲜明的节奏把人们 带进欢快 、热闹的场面,让人不禁想跟着吉普赛人跳 起狂野的舞蹈。

  (三)小提琴、扬琴音色差异

  从乐器的发声原理来看, 大体上可将其归类为 两种类型的发音模式:“点”“线”。小提琴是一种西洋 拉弦乐器,有着丰富的表现力,且发音具有延续性和 连贯性,它发出的声音接近于人声,强调旋律发展的 歌唱性与抒情性 。扬琴是一种民族弹拨乐器,它颗粒 清晰、音色清脆圆润 、音量宏大 、刚柔并济,需演奏者 用琴竹敲击琴弦而发出声音,旋律欢快,富有动感。

  音色是器乐极其重要的表现力,不同的乐器借助不同的发声原理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色, 得到不同的艺术效果 。 圆润的音色适合表达快乐 、惬意的心情,它带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反之,尖锐的音色适合表达惊恐不安的心情,能引发人们烦躁的情绪;明亮的音色适合表达乐观愉快的心情, 给人阳光般的温暖;暗淡的音色适合表现忧郁不安的心情,表现出一种痛苦悲伤的情绪; 纯净的音色适合用来表现高尚纯洁 、虔诚善良的圣人或事物, 塑造一种宏大庄严 、圣洁的高大形象;浑浊的音色适合营造戏剧性的冲突,给人一种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或是渲染出阴森恐怖的氛围 。总之,不同的音色会产生出不同的音响效果,各种各样的音色特点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比如:以小提琴为首的“线”性乐器使人感觉空间宽阔,以扬琴为首的“点”性乐器使人产生激动 、跳跃的感觉。

  二、小提琴、扬琴演奏《流浪者之歌》艺术效果分析

  ( 一 )小提琴版《流浪者之歌》艺术效果

  萨拉萨蒂演奏的小提琴版《流浪者之歌》音色悦耳、旋律如歌、技巧娴熟、画面完美。乐曲的第一段是中板 。在一段充满忧伤情绪的短小管弦乐前奏之后,小提琴强劲有力地演奏,飞驰而上的小调音阶体现出一种悲愤情感, 数次急速上下的音符华彩, 据说是模仿一种吉普赛人称之为敲弦琴的乐器,把人瞬间带入了异乡异地。第二段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慢板 。饱满的旋律 与 鲜 明 的 装 饰 音 风 格 的 乐 句 使 速 度 显 得 比 较 自由, 就像吉普赛人正在身旁一点一点诉说他们民族的美丽和忧伤 。这部分旋律在结构上没有太多变化,但是萨拉萨蒂把乐句进行了多种变化, 提高了演奏音域, 在这样不断转换的音乐中再交织各种演奏技巧,使得这段演奏难度得到了大幅提升 。以下三种主要演奏技巧展现了小提琴独特的艺术效果 。其一“跳弓”,左手手腕放松,使弓急速上下跃跳 。演奏时转换用弓音位,控制音色 、力度的变化,而且要注意演奏形 体 动 作,给 人 优 美 、舒 服 、自 然 的 感 觉 。其 二“滑奏”,其是用左手的一只手指由弦的高处往下滑产生半音阶效果的一种技巧 。这种演奏技巧一旦被巧妙运用,便会使演奏魅力无限 、回味无穷,而且别具 一格 。其三“泛音”,左手手指在琴弦上轻轻接触某个确定的点,用弓擦之,制造出尖锐的音,产生像竹笛那样清脆的声音 。这种演奏能产生出一种幽谷回声的动人效果 。

  第三段是充满悲伤情调的缓板, 这里是最能让人感到共鸣的段落 。凄美的旋律奏出了吉普赛人悲苦辛酸的流浪生活,每一句结尾处后两拍上的第二个音都比较长,这最初是根据他们的说话习惯形成的, 后来成了他们特有的民族风格,该段旋律缠绵动人 、 如诉如泣, 简单的几句便流露出了吉普赛人丝丝的 悲哀与苦楚,催人泪下。

  第四段是热情奔放的快板 。在前段悲伤与哀愁 的旋律下,吉普赛人化悲痛为力量,把之前的痛苦抛 之脑后,立刻转换情绪,跳起了急速 、欢快的舞蹈,把 人带进了欢快热烈的场面, 这表达出了他们对美好 明天的期望 。此段富有激情的旋律与之前平稳单调 的音律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引人入胜的技巧展示使 得音响效果更为丰富,全曲结束得干净利落。

  (二)扬琴移植曲《流浪者之歌》艺术效果

  第一段散板 。以钢琴或管弦乐齐奏开始,紧接着 扬琴以低音 、倍低音组成的双音苍劲有力地奏出,双 音过后密集的轮音和快速的上行音阶使得乐句更加 紧凑 。黄河先生把这段小提琴中低音、和弦部分移植 成扬琴中的双音和琶音来进行演奏, 在用作和声的 双音低音区 、音域跨度宽的快速琶音的衬托下,整首 乐曲的音响效果十分丰富, 映射出吉普赛民族群居 的生活形式 。此段跳跃的装饰音演奏技巧不时地随 着音乐情绪的变化而转变了演奏手法, 使得整段中 庸的散板显得充实又不失华丽 。再者,在急速上下的 音律表现中, 因为扬琴是由琴竹敲击金属琴弦而发 音的,所以它比小提琴显得更加生动形象 。

  第二段为自由的慢板 。一种美丽的忧郁以变奏 和多种演奏法的交替形式展现,始终突出主旋律,由 典型的吉普赛音调组成的旋律, 起伏跌宕 、如泣如 诉,尤其是各种附点以及扬琴轮音形式的运用,增加 了音乐的表现效果,屡次插入的快速上下行音阶,在 增添了吉普赛人演奏 、演唱的即兴特点的同时,把这 个民族的性格和矛盾情感作了进一步的渲染。

  第三段是稍缓慢的缓板 。这是一段幽怨 、哀伤 、 令人难忘的主题,采用的是一段吉普赛歌谣,旋律流 畅动听、极其优美 。扬琴上密集弱奏的轮音和后缀附 点的节奏, 奏出了吉普赛人难以用语言诉说的辛酸 和痛苦。

  第四段是热情的快板 。小提琴以跳弓开始,扬琴 以八度双音开始, 扬琴的双音演奏就好比吉普赛人 突然从前面低落的悲哀情绪中转换成了热情的快板 中那般豪迈的个性 。一个八度、两个八度双音中高低 音之间的音响对比揭露了吉普赛人的两种性格,低 音好似他们对流浪生活的哀伤, 高音好似他们对美 好生活的憧憬。

  (三)小提琴、扬琴艺术效果异同

  扬琴移植曲《流浪者之歌》沿用了小提琴的曲式结构,它们都由四部分组成 。在第三段中小提琴加上 了弱音器, 充满伤感情调的旋律将人们的情绪带入 了悲伤氛围之中,这是小提琴独特的艺术效果 。扬琴 因点性发声原理, 无法将如歌如泣的旋律表现得近 似人声, 因此演奏者需要在扬琴演奏技法上进行创 新,在用扬琴演奏《流浪者之歌》第三段时,力度控制 在 ppp— pp 之间,双手弹奏幅度小,手指关节运动代 替腕关节,利用肩来移位,音与音之间要连接紧密, 尤其是在同一乐句中不同音符的转换时 。用细腻的 处理方式能更好地演绎惆怅凄婉的旋律, 烘托出吉 普赛人此刻的悲伤情绪 。

  第四段中扬琴点性乐器的特征为十六分音符的 断奏提供了最优演奏条件, 这也是扬琴区别于小提 琴艺术效果的典型段落, 颗状的音乐效果就好似吉 普赛人脚下舞蹈着的节奏 。在充分发挥扬琴技巧后, 朝气蓬勃的乐曲进入高潮, 最后在一片欢快热烈的 气氛中,用两个琶音闪电般地结束了全曲,定格了那 一 瞬间的辉煌。

  扬琴移植曲 《流浪者之歌》 为了更好地诠释原 作,在原有演奏技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在与小提 琴艺术效果相近的基础之上,将自身的“点”性发声 原理扬长避短地进行了运用,达到了最佳艺术效果。

  三、扬琴演奏技法创新

  音乐作品是作曲家根据自身灵感结合乐器的演 奏法创作而成的, 演奏者必须用十分娴熟的演奏法 来表达乐曲内涵,唤起欣赏者的共鸣 。演奏法与乐曲 内涵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对乐曲内涵的感受,只是一 味炫技,或有着好的乐感而没有娴熟的演奏技法,是 无法很好地诠释作品的 。要想两者达到完美结合,就 应该让情感来支配技巧,从而达到良好的音乐效果, 推动音乐作品的完美演绎。

  ( 一 )创新技法的基础

  众所周知, 音乐表现需要建立在技巧和情感之 上,其中器乐演奏更是如此 。受各种地域文化和自然 环境的影响,各个民族在器乐演奏上也有着各自不同 的喜好 。在古代,我国比较偏爱弹拨型的演奏技巧, 在古籍文献里记载的音乐演奏技艺绝大多数都是有 关弹拨乐器的 。扬琴自西洋传入我国时便已有了弹 弦乐器的音质特征,虽然最早的扬琴音域并不宽,但 它也能表现出“高山流水 、欸乃归舟”“大弦嘈嘈 、小 弦切切”的音乐美感。

  随着扬琴构造的不断革新、大量扬琴作品的涌现, 以及演奏家技术的飞快发展,扬琴演奏 、教育家们在 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演奏法和音 型对其进行了分类,整理出了“十大技法”:单竹法 、齐竹法、轮竹法 、颤竹法 、点弦法 、揉弦法 、拨弦法 、抓 弦法 、滑抹法 、装饰法 。这些技法的归纳很好地规范 了扬琴的演奏,它简洁明了 、通俗合理,便于识谱 、便 于演奏 、便于记写,为扬琴在艺术实践 、乐曲的表达 中提供了方便。

  (二)传统轮音技法的创新

  扬琴移植曲《流浪者之歌》中有很多类似这样的 快速上下行音阶演奏(见谱例 1),它是最普通的两手 交替单竹演奏法, 没有颤竹法 、拨弦法那般显而易 见,只是要求演奏者双手快速演奏,达到形如流水般 的演奏效果 。根据扬琴的发音特点,单竹法表现出来 的音响效果是颗粒的,就算是快速的演奏,它也是颗 粒般的流水 。因此,想要表现出乐曲形如流水般的音 乐内涵,可以尝试用“滚轮音式滑弹法”来演奏,在运 用轮音的基础上对半音阶上行或下行进行滑弹。

  谱例 1:
\

  扬琴演奏法中常用的是轮音, 在四川扬琴中又 称“滚竹”,其是扬琴诸多技巧中最主要而又最难以 掌握的技巧之一 。它由单竹法派生而出,左右手通过 手指滚动发力, 在一个或两个音上轮流交替地奏出 均匀 、密集 、连贯的不定数音 。轮音大多用在比较抒 情的乐段,或是乐曲高潮处 。扬琴属于“点”性乐器, 它在表达从上而下形如流水的半音阶时会显得力不 从心,而轮音能把一颗颗犹如珍珠般的音串联起来 。 曲中从上而下的半音阶是吉普赛人对流浪生活的一 声哭泣, 仅仅利用轮音演奏法来演奏这声哭泣是不 够的,因为哭泣声是没有颗粒感且一气呵成的,演奏 者要想更完美地诠释 、展现原作品表达的音乐内涵, 需要在轮音技法上进行进一步创新。

  “滚轮音式滑弹法”是补充传统轮音技法表现力 短板的一种创新演奏技法 。这种演奏法是在轮音的 基础上,也就是利用轮音均匀 、密集的优势,在肩关 节的快速移动和手指、手腕的快速运动下完成的 。它 看起来像是两手交替演奏,却没有单竹法中的颗粒; 它看起来像是轮音演奏,却比轮音更绵;它看起来像 是弹拨乐演奏,但听起来更像是拉弦乐。“滚轮音式 滑弹法”避免了扬琴的颗粒性弱点,奏出了拉弦乐的 音响效果,完美表达了此类音乐内涵。

  (三)创新技法的训练要求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它不需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也没有肉眼可见的形象,它只是将声音传达给了观众 。要想很好地表达乐曲的内涵,需要扎实的基本功 、恰到好处的演奏法,并对乐曲进行理解和分析 。若想两者达到很好的互补, 演奏者应该在自己双手触键前,想象一下所有的细节和所期待的音响效果,当内心的感觉转换成外部现实而完美的动作时,原先意识想象的乐曲内涵就会成为现实。在训练“滚轮音式滑弹”演奏法时,可先把扬琴想象成拉弦乐器,将它敲击发出的“点”性音色尽量弹奏出“线”性音色 。怎样才能把“点”延续成“线”呢?要把肩关节作为一个支撑点, 随着肩关节的前后左右移动,有效减轻手腕 、手指的负担,使手腕 、手指运动更加迅速、灵活 。手指(主要是大拇指和食指)控制好琴竹,避免琴竹因运动而左右晃动,手腕 、手指(中指)有机结合去发音,这样演奏出来的“点”会被模糊掉,颗粒也没那么清楚 。因为“线”性发音是以多个“点”性 发音为 基础的,它注重的是发音的延续性和持久性,所以还需用肩 关 节 把 刚 刚 单 位 时 间 内 被 模 糊 掉 的 “ 点 ” 串 成“线”,这样听到的就是连绵悠长的“线”性音乐 。半音阶快速下行通过“滚轮音式滑弹”演奏法演绎,仿佛能听到吉普赛人在旁发出的一声哭泣。
\

  四、结语

  扬琴演奏《流浪者之歌》不仅是对传统扬琴演奏法的继承,也是一种革新,在保留原有传统文化题材风格的同时,其借鉴和吸收了西洋音乐的营养,在音乐风格上给民族音乐带来了新鲜的音乐元素, 但是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传统民族乐的弱点。本文在保留原有作品内涵的同时,根据小提琴 、扬琴不同的音色特点、艺术效果,分析、探究出了一种新的演奏技法,并对其训练提出了要求,以求更好地诠释作品的内涵 。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艺术也要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贾方爵 .基本乐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落秦 .小提琴艺术全览[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3]代茹 .论扬琴演奏方法与音色[J].音乐探索,2007(s1):105-107.
  [4][美]埃格尔 .爱因斯坦的小提琴—— 一 位指挥家看音乐 、物理和社会变革[M].王祖哲译,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10
  [5][苏]涅高兹 .论钢琴表演艺术[M].汪启璋 ,吴佩华译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6163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