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小提琴曲《丰收渔歌》的创作与演奏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2-03-15 14:39:0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丰收渔歌》主要描述了潮汕一带渔民的生活场景,是李自立具有代表性的小提琴作品之一,针对本曲创作背景及演奏方式进行分析,其目的是深入理解本曲的创作形式,在全面掌握本曲艺术巧思的基础上有效运用演奏技法输出思想感情,以期为提升小提琴的演奏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提琴曲;《丰收渔歌》;创作与演奏

  《丰收渔歌》的创作体现了李自立对渔民不怕困难精神品格的敬畏之情,同时体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曲可展现出李自立成熟且独特的创作风格,旋律优美动人且演奏技法娴熟到位,具有研究探讨的艺术价值。基于此,为使人们能更好的演奏与赏析《丰收渔歌》,分析本曲的创作与演奏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提琴曲《丰收渔歌》的创作背景

  本曲创作于文革时期,1972年的李自立生活在广东汕头地区的一个小镇上,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经常与渔民接触,还参与到他们的捕鱼劳作中,虽然捕鱼条件恶劣,但渔民积极向上、吃苦耐劳、坚强不屈的品格却深深感染着李自立,这成为他创作《丰收渔歌》的基础。李自立在创作本曲时借鉴汕尾渔歌节奏型以及核心素材等内容,用艺术语言描绘南海一带的美景,生动刻画渔民丰收的喜悦场景。本曲依托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而来,随处可见南海的美景,有效烘托本曲的主题,继而实现小提琴曲与美景融合的艺术创作目标[1]。

  二、小提琴曲《丰收渔歌》的曲式结构

  本曲将传统的小提琴曲风与汕尾渔歌融合在一起,通过保留民族元素使本曲的旋律与结构更加独特。本曲引子部分直接引入主题,用钢琴弹奏前奏,间隔6个八度,描绘大海汹涌的场景,为小提琴的演奏做好铺垫。小提琴紧随钢琴演奏,在4小节的位置着重描绘捕鱼丰收的场景,开始的位置用到了16分音符,演奏由稀疏过渡到密集,同时琶音被震音取代,在此基础上达到渲染捕鱼欢乐气氛的演奏目的,全曲结尾部分为琶音连续上行节奏,全曲主和弦随之产生,加之具有收拢性,增强了本乐段的结束感。

\

  首部结构属于三段式,引子中的音高是A乐段主要材料,作曲家变化处理音高材料并形成独特艺术语言,A段的开端为A宫六声调式,钢琴伴奏提前一小节出现,其目的是延续引子部分描绘大海的壮景,引子中的琶音用于首部钢琴高音部分的拓展,通过左手前八后十六节奏型的演绎展现出大海的激荡与壮阔。

  8--16小节为A乐段,依托引子的动机继续发展成8小节的乐段,而后2小节钢琴间奏属于A与B两乐段的连接部分,具有音乐情绪顺利过渡的作用,本来的旋律被低沉的旋律所替代,之后弹奏2小节并进入B段。

  19--26小节为B段,此段用到A段的主题并加以改变,在A段材料的基础上展开与叙述,两段为对比的关系。B段速度较快转至G弦演奏,音区共降低八度。钢琴织体用震音代替琶音,由此可见作曲家增强两乐段对比性的创作意图。A段的高音区悠扬动人,犹如一位充满柔情的女子在吟唱,B段低音区深沉厚实,犹如一位刚毅坚强的男子在踏步前行。两乐段创作均十分细腻且音乐表达极为生动。

  27--39小节为A1乐段,此段为A段的再现,该部分融入16分音符、32分音符及颤音,使小提琴演奏更具多样性,这充分凸显了本曲的主题,继而推动本曲进入引人注目的高音演奏环节。此段音乐情绪激动,可以视为本曲首个小高潮,发挥32分音符、颤音等音乐元素的创作优势,这些元素在A1段5小节处作为填充的内容增强本曲的递进性。本曲首部、中部对比鲜明,在表现力、音乐情绪、节奏型等方面予以体现,相比之下中部旋律更加欢快,加之拍子错落变化进一步烘托音乐活泼的气氛。中部节奏较快,钢琴间奏3/4、2/4等节拍交叉出现,为本曲音乐发展给予支持[2]。C乐段用到双音演奏方式,双音持续音为空弦音mi。首部A段起初的音乐主题跳进发展,C段旋律发展方向相反,钢琴伴奏负责突出小提琴演奏的部分。作曲家把跳音引进C段,同时使用装饰音、重音等,目的是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在8小节乐句完结后作曲家上移小三度,使本段的力度、音高与之前的旋律相比更强、更高,继而逐步将本曲推至高潮,音乐发展则具有层级递进的特点。C段后高八度演奏重复出现并巩固C段主题,继而使整段乐思得以发展。

  D乐段小提琴演奏旋律为32音符及16分音符快速跑动,三次从低音发展至高音、从弱变化到强的设计使本曲掀起了高潮。本曲演奏高度紧张的片段令人印象深刻。D乐段112小节进行了转调处理,用#F七声清乐代替A宫六声调式。

  旋律线向高音部分发展,在中部靠后的位置做了渐慢处理,节奏宽度随之扩大,变化过程为“16分音符--8分音符--4分音符”,在此基础上引出再现部。再现部利用广板节奏型,属于首部变化再现,此部分使用A段的音乐材料,虽然节奏型存在相同之处,但音高位置相对较低,用较弱的中音区代替极高的高音区,为乐曲结束提供条件。再现部的旋律极为流畅,侧重刻画细腻的情感,同时是本曲情绪的高峰,将小提琴的泛音与钢琴的琶音融合在一起完成演奏。

  总之,民族音乐元素在本曲随处可见,汕尾渔歌对歌的模式是本曲诞生的雏形,汕尾渔歌是流转在民间的乐曲,作曲家在生活中提炼与改编,使之成为本曲创作的素材,用与人声贴近的小提琴演奏,增强汕尾渔歌的器乐性及严谨性、创新性。民族元素丰富了本曲的作曲技法,许多演奏技法的应用均从民乐器中吸收养分[3]。

  三、小提琴曲《丰收渔歌》演奏介绍

  本曲主要素材为汕尾渔歌,将南海波涛设为背景,侧重描写渔民喜悦之情。全曲为4段。第一段钢琴在低音区滚奏,其目的是渲染海浪翻涌的气氛,展现水流动的状态,小提琴用E弦A大调演奏渔歌主题,紧接着演奏琶音,由慢转快助推乐句发展至高音区,配合钢琴烘托,将南海壮阔的景象展现在人们眼前。第一段演奏在华丽、饱满及热情上下功夫,不可弹奏的过于抒情或柔弱,以免弱化南海气势磅礴的景象以及渔民顽强拼搏的性格特征。

\

  第二段行板具有歌唱性,在引子部分主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侧重描写渔人返航的愉悦心情,男声在G弦上歌唱,其音色与高声区形成对比,描写了渔家姑娘与人们一同分享丰收喜悦的场景,与之前的演奏相比速度要快,为的是展现欢畅景象以及激动的心情。在此之后演奏渐慢并将乐曲推至高潮,如同南海的巨浪般翻涌而来。此段演奏凸显“如歌”的特点,低音区、中音区及高音区的拍子要衔接紧密且深情、流畅、动人。需要注意的是,弹奏波音时不能过快,拍子在第二处要弱一些,小音符在第三拍可以切分,为的是拉长小音符,要留意“<”这个符号,发挥最后一句过渡衔接的作用。在弹奏时还需注意力度的控制,既要展现出大海的壮阔雄伟,又要不失亲切欢快之感。在使用半顿半拉这一演奏方法时需模仿水花溅起的状态,凸显音符的灵巧性,装饰音需简短,不可改变演奏的风格,同时与揉弦技巧配合得当。

  第三段在第二段旋律的基础上变奏而来,描绘了渔民载歌载舞的愉悦劳动场面,在一小节中用到两种拍子,即2/4拍、3/4拍,为的是展现演奏主旨及凸显演奏风格。演奏重音可能在3/4首拍上,亦可能在2/4的首拍上,重音在乐曲不同的地方交替演奏,使乐曲更具弹性,有效增强本曲的表现力。需要注意的是,第三段演奏需保障节奏鲜明,除控制运弓速度外在演奏节奏重音时还需左手配合揉弦,同时力度要有对比性,将抛弓、顿弓、飞弓、连弓区分开来,使演奏更为精准。在演奏中需强调南海渔歌风格特点,要通过乐句的处理将这一点交代清楚。连接段为2/2拍以前的10小节,用来把第三及第四段联系起来,在演奏中用到快弓,力度由强至弱转变,由A大调转为D大调,营造紧张的音乐气氛,将争先恐后的劳动场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在引出第四段时本曲渔歌主题更加明快、激动、热情,同时需注意运弓的力度及速度,期间要保障揉弦紧密、旋律连贯、情感饱满,为的是引出第四段并展现出渔民的性格特点及精神面貌。

  第四段具有纵情歌唱的特点,用广板演奏,此段转调再现了第一段,在演奏中最为重要的是连贯,保障乐句一气呵成且能连贯运弓、连贯揉弦、连贯换把、连贯换弦。除要在弹奏上下功夫外,还要演奏者在内心歌唱,这利于舒展、热情的演奏此段。在演奏中需注意2/2拍的处理,在第1小节的位置要用全弓,将力度控制为“ff”,直置E弦演奏完毕为止。第4小节装饰音相对较短,八分音符G音则要拉的长一些,主要突出此音。第4小节末尾处的3、4拍的二分音符要与G弦A音连接上,在演奏时不可提弓,保障拉奏无空隙。此段其他部分的演奏方式与第二段基本一致。全曲完结段从钢琴过门,同时从tr及五声音阶琶音开始演奏小提琴,词句富有诗意,能将海湾美妙的夜景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演奏需注意音符的清晰度,确保演奏柔和、明朗且干净。

  本曲作者尝试用单一主题设计全曲,其目的是增强本曲的记忆性,看似是由引子与三个单独的段落构成的,实则不然,主要源于本曲并无第二主题,第二段通过变奏、延伸、发展得到快板段,在节奏上增添了新的元素,使之得以呈现出不同的音乐形象。纵观本曲结构,可以将《丰收渔歌》视为变奏曲。小提琴民族化成为《丰收渔歌》带给人们的启发,虽然小提琴并非本土音乐,但与民族文化融合却是大势所趋,为的是让更多民族元素涌进小提琴艺术,一方面赋予小提琴乐曲创作无尽活力,另一方面使小提琴艺术能在中国扎根,被更多人所认可,从民族文化中选材,凸显我国民族情感朴素的一面,在民族精神与小提琴艺术融合的进程中塑造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创作主体心理、气质、性格、感情、思想等因素影响下形成小提琴民族化发展体系,加之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助推小提琴民族化,使小提琴演奏能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谋求创新,在《丰收渔歌》演奏方式的启发下渗透民族情感,将我国的小提琴与西洋小提琴区别开来,在此基础上助推小提琴民族化创新与发展。

  四、小提琴曲《丰收渔歌》的演奏技法

  (一)引子演奏

  引子共有4句,前三句为一部分,第4句为另一部分,首个小节为钢琴伴奏,自第2小节起小提琴开始独奏,立足E弦八级大跳奏出本曲主题,使用泛音指法演奏出滑音效果,在16分音符后演奏无限延长音,该音具有装饰音的效果,使乐句更具国风韵味。本曲引子第3句标有渐快的标记,在同一小节处还有渐慢标记,这使本曲演奏处理更为精准,使音符能逐渐变化。第4句开头有渐快、渐强标记,同时标记延续3个小节,力度、速度发展至极强的状态,而后在32分音符处有力度的标记,需演奏者控制好力度与速度,用渐强渐快的方式演奏,到2个8分音符的位置需放慢揉弦并引出结束音。

  (二)主题演奏

  主题演奏依托引子发展而来,主要在优美的中音区演奏,在钢琴伴奏后缓慢奏响,16分音符演奏与引子开头部分的演奏技法相同,在使用泛音的同时右手为连弓演奏,凸显旋律的歌唱性。在主题演奏时要注意细节,例如15小节处需注意强弱切分音的处理,可使用滑音,切分音之间强弱处理需精准到位,再如8小节处可应用夸张的演奏技法并达到拖长波音的目的,第3拍装饰音符需适度拉长,与附点8分音符产生切分效果,使乐曲主题更为完整且具有变化性。

  (三)中部演奏

  中部属于本曲变化最明显与充分的部分,中部与首部对比强烈,演奏时需留意重音的改变,左手揉弦与右手弓速需同时进行,在两手完美配合的前提下演奏并渲染欢快气氛。此部分用到大量弓法,如抛弓、跳弓等,演奏者要通过的力度的变化精准传递乐思,使乐曲可通过强弱的改变将情绪推至顶峰。在演奏2/2拍前需极为有力,确保4小节的演奏更加的干脆、饱满,弓子需靠近琴码并贴近琴弦,右手力度加重,和弦的改变需迅速,避免演奏拖泥带水,而后2小节演奏放慢速度,同时需注意控制好力度,用下弓演奏3个柱式和弦,为再现部的演奏做好准备。

  (四)尾声演奏

  尾声演奏能转调再现主题旋律,使本曲情感表达可达到顶峰,在演奏中需保障揉弦、弓法等方面较为协调,确保音乐可连贯完整,此段前4小节均用到全弓演奏技法,揉弦速度加快,右手力度极强,运弓、揉弦融合,在乐曲中灌注激情。8小节后旋律逐步平静,128小节处出现与35小节处一样的节奏型,其中含有震音与经过音,需要保持演奏的连贯性,右手换弦应迅速、干净、平缓。结束句情感浓郁,泛音弹奏需透彻清亮,右手演奏时力度减弱并奏出泛音,确保乐曲能在恬静的氛围中完结[4]。

  结语

  综上所述,《丰收渔歌》描绘了渔民丰收的生活场景,体现出作曲家的浪漫情怀,虽然本曲用小提琴演奏、钢琴伴奏,但在艺术创作中使用诸多的民族音乐元素,在西方演奏技法、东方传统曲调完美融合的基础上达到情景交融的乐曲创作目的。本曲乐思清晰、结构完整、张弛有度,演奏者需在了解本曲诞生的背景以及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使用小提琴演奏技巧抒发本曲的思想感情,将壮阔的海景、丰收的喜悦与优美的音乐融合在一起,继而使本曲更具艺术性。

  参考文献:

  [1]李欣雨.浅析小提琴曲《丰收渔歌》的创作与演奏[J].青年时代,2019(8):37-39.

  [2]吴玫.岭南音画粤乐风情——小提琴曲《丰收渔歌》的“二度创作”研究[D].江苏:南京艺术学院,2018.

  [3]马梦圆.中国小提琴音乐作品的意境与表达——以个人独奏音乐会中三首中国作品为例[D].河南:河南大学,2017.

  [4]关文辉.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记谱思维与场景重现——以小提琴曲《丰收渔歌》呈现的岭南风情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9(3):81-8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6429.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