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音乐演奏美学, 有别于音乐美学, 是一种在实践 过程中,可被操作的美学。从审美本质来讲,审美 是一种主观活动。艺术创作, 既为人们审美提供对象, 同时也 有引导审美的功能。扬琴演奏, 是作品的二度创作, 亦是一种 艺术作品, 它包括了两部分内容, 即“演”与“奏”。演, 表 演, 奏, 弹奏, 二者结合, 才是完整的创作表现内容。在扬琴 表演过程中, 演出时的礼节、服装与妆容、肢体动作都是容易 被忽视的美学细节, 而在弹奏过程中, 音乐的横向织体关系、 高低音区的力度控制也都有需要注意的细节。
关键词: 扬琴 ; 演奏 ; 美学 ; 细节
“美学要下来,艺术要上去。”① 在音乐演奏中谈美学, 并不应只停留在理论层面, 束之高阁, 它还应对实践有指导意 义。这种美学有别于音乐美学, 是一种在实践过程中, 可被操 作的美学。
一、审美的本质
审美是一种主观活动。一个人迎面向我们走来,我们评论 他长得“丑”或者“美”, 这个过程的完整表述, 应当是: 我 觉得他长得很美,或者很丑。“我觉得”,便是一种主观判 断。人类对审美的需求, 是出于本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人 类对生命的本能向往, 促使了审美。一个新生儿, 会本能地接 近母亲的怀抱, 对艳丽的色彩充满向往, 这个过程令他感受到 愉悦, 这便是人类审美的最初启蒙。弗洛伊德认为, 人类的精神世界构建, 是从接触母亲的身体开始的。审美, 作为一种心 理活动, 自然也不例外。有人说, 既然审美是一种主观活动, 就不应该对审“美”进行限制, 也应当允许人审“丑”。我们 说, 审美是一个活动过程, 而不是结果, “美”与“丑”是相 对的, 同一件作品, 有人觉得美, 有人觉得丑, 但这个过程均 是审美的过程。我们知道, 审美是人的活动, 而人是社会人, 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 审美是人们源于本能的追求, 却可 以被社会引导。
艺术创作,既为人们审美提供对象,同时也有引导审美的 功能。这要求我们, 必须抓住审美的本质, 才能找准创作的方 向。扬琴演奏, 是作品的二度创作, 亦是一种艺术作品, 它包 括了两部分内容, 即“演”与“奏”。演, 表演, 奏, 弹奏, 二者结合, 才是完整的创作表现内容。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做美 学实践的时候, 也应当从这两方面去考虑。本文, 也将从这俩 方面,探讨演奏过程中的一些美学问题。
二、表演过程容易忽视的美学问题
我们知道,表演的审美主体是观众,这决定了我们必须思 考, 观众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这就要求我们在探讨表 演美学时, 必须站在审美主体——观众角度去考虑。很多被忽 视的问题,往往就是缺乏主体角度。
1. 扬琴演出时的礼节。演出, 表演者应当尊重观众, 因而我 们会向观众诚挚地鞠躬致谢, 这是专业演员必备的素养。但, 表 演只是从演员开始的吗?诚然, 表演是演奏者由内化转为外化的过程, 但一场音乐会不仅限于此。以舞台表演为例, 广义上 来说, 表演者并不单指演员个人, 而是包括了所有工作人员。 试想一下, 一场隆重而盛大的音乐会, 工作人员穿着拖鞋, 衣 冠不整, 随意走动, 不断在观众面前出现, 那么演员表演得再 投入, 技艺再高明, 可能都很难令观众信服。但我们说, 礼节 实际上是地位的外在表现, 在生活中, 我们会向尊者行礼, 若要振兴中国器乐, 增强民族自信, 作为演奏人员, 我们当然 希望观众是尊重国乐的, 那么自身要对演出礼节非常重视。然 而, 遗憾的是, 由于扬琴本身出身朴实, 演奏者对这类演出礼 节重视程度不高, 国内群众对音乐会礼节总体认知度不高, 这 样不专业的场景, 便往往会在出现在一些扬琴音乐会上。笔者 认为, 一场成功的表演, 应当重视整场音乐会的礼节, 包括工 作人员专业度、言谈举止、衣着打扮均应得体, 以不破坏表演 的现场氛围为宜。
2. 演出时的服装与妆容。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演奏工作的人 员, 笔者对此的关注, 最早始于大学时期开设的课程。应该说, 目前大部分扬琴演奏人员, 已经对妆容与服装有一定的认识, 能在演出时, 考虑到舞美灯光效果等。因此, 普遍认知意义上 的妆容与服装, 笔者不再赘述。本文主要探讨扬琴表演时, 服装 与妆容的特殊性。现在大家广为采用演出礼服, 主要有西方的 晚礼服及东方中式改良服装。这两类服装都可以胜任扬琴音乐 会。但, 在挑选款式时, 一定要与音乐表演、审美保持一致。 扬琴音乐大多是秀气、华丽、内敛的, 一般来说, 演奏时演员 以坐姿演奏, 上身会清晰地展示在观众面前。服装选择, 应便 于演奏, 并且要考虑表演肢体动作与服装的关系。局部须服从 整体, 就服装与妆容来说, 服装是整体, 妆容的确定应服从服 装需求,以得体为宜。
3. 表演时的肢体动作。演奏音乐时, 为了配合音乐的呼吸, 表现作品的情感, 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演奏人员往往需 要加入肢体动作。我们说, 表演时神情呆滞固然不行, 反过来 说, 过犹不及, 动作夸张也不行。有时候我们看到演奏人员在 表演作品时, 为了表现强烈的情感, 用力过度, 发型散乱, 弦 被击断, 我相信此刻观众的心里是疑惑的: 表演者是不是不受 控了?实际上, 成熟的演奏者应该对自身的肢体运用, 非常熟 练。它绝不是表现得越外露越好, 而是我们的大脑, 在演奏时, 对我们肢体的每个部位的发力, 有提前的预判: 手臂提高到多 少高度, 落下, 会是什么音效?如果我再把腰部力量加上去, 那么在琴键触碰琴弦的那一刻, 我需要收回多少力?我们要明 白, 肢体动作不是为了表现而表现, 它一定是为乐曲服务的, 因此它必须受到乐曲演奏效果的约束。一首优美动听的曲子, 不应当出现表演者头发散乱、琴弦不断被击断的现场。
三、扬琴弹奏过程中容易忽视的美学问题
音乐,始终是一门听觉艺术。弹奏的结果即音效,因此, 这是演奏者关注的重中之重。
1. 音乐的横向织体关系。扬琴是双手演奏的乐器,与西方 乐器钢琴有类似之处。近年来, 为了丰富扬琴音乐的纵向织体表现力, 作曲家、扬琴演奏者们可谓不遗余力。例如, 学习西 方作曲的对位手法, 重奏表演形式大受欢迎。但, 我们始终要 牢记, 音乐是持续的时空艺术, 这一秒的音乐和下一秒的音乐 是有关系的, 横向线条与纵向同等重要。扬琴, 作为一种弹拨 乐器, 本身在横向音乐织体上, 较之二胡、竹笛等没有优势, 因而, 演奏者就要尤为注意乐曲横向织体的关系。横向织体的 关系, 包括了音高、强弱起伏。什么样的乐曲性质, 决定了横 向织体的关系。比如, 在富有歌唱性的乐段里, 横向织体自然 要尽量模仿歌唱的习惯, 在表现场景式的音乐里, 横向织体要 考虑模仿音效……试想如果一味追求纵向织体的效果, 那音乐 听起来,必然是支离破碎的,没有连贯性。
2. 高低音区的力度控制, 尤其要注意控制低音。音效, 是一 种感官体验, 其基本材料为音准、节奏、音色、音量。对于扬 琴演奏来说, 需要演奏人员主观控制的材料是: 节奏与音量。 本文主要谈一下容易被忽略的音量问题。首先, 我们需要关注 扬琴自身的结构, 右音区是低音, 左音区是中高音, 低音区琴 弦使用长而粗的缠弦, 弹奏低音区会取得浑厚、悠长的音效, 而中高音区的琴弦则使用的相对来说短而细的钢丝弦, 这样就 使得高音明亮、轻快, 因此, 从扬琴的先天条件来说, 低音要 强于高音。其次, 一般来说, 演奏人员的右手臂力要比左手臂 力大, 演奏时, 由于右手的使用习惯, 稍不注意, 就容易出现 低音音量大于中高音的现象。然而, 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往往集 中在中高音区, 如果低音音量盖过中高音音量, 就会使得旋律 不清晰, 乐曲听起来混沌不清。为了避免这一现象, 演奏人员 应重视右手的力度控制,有意识加强左手力度。
总体来说, 音乐的审美并没有标准的答案, 笔者所谈, 也只是基于大家对审美常识, 总结自身演奏经验后的一家之言, 同时也是对美学的一些浅显思考。扬琴演奏, 并不是一门技术, 没有标准答案, 没有绝对性, 作为演奏人员, 应当将思辨作为 习惯,在思辨中使自己的演奏更科学。
注释:
①杨易禾,音乐表演美学 [M].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10.
参考文献:
[1] 姚晓琴 . 扬琴 演奏 的心 理与 生 理分 析 [J]. 艺 术百 家 ,2006(06):188-189.
[2] 成海华 . 扬琴考级曲集 [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3] 姚晓琴 . 对扬琴演奏艺术的探讨 [J]. 乐府新声 ( 沈阳音 乐学院学报 ),2001(02):27-28.
[4] 杨易禾 . 音乐表演美学 [M].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4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