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协同育人是培养优秀设计师的重要发展模式,而设计学类专业打造“五横一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具有跨时代的设计教学改革意义。鉴于此,结合多年设计学类专业教学经验,探讨了设计学类专业“五横一纵”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了具体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全面提高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水平,为设计行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创作能力且经验丰富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协同育人;设计专业;“五横一纵”;应用型;人才培养
设计学类专业协同育人发展计划中,培养出更多应用型人才极为重要。在人才培养上,以完全学分制打造开放性设计工作室个性培养,形成“理论+实践、课堂+工作室、学校+企业、校内+校外、创作+竞赛”,实践环节纵向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五横一纵”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出更多能够胜任设计任务且具有高水平设计能力的优秀人才,具体分析如下。
一、设计学类专业“五横一纵”人才培养模式
(一)理论+实践
设计专业在艺术理论的基础上,还要结合创作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设计方法和要领[1]。开展项目课程的意义在于有效结合理论知识形成实践经验,并最终全面提高设计专业课程的总体授课水平。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政府管理人员发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才是正确的管理方法,对我国发展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提高我国居民的正常生活水平,在设计类专业中,培养相关人才是社会发展方向,部分设计类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旨在提高设计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为社会培养技术类专业性人才,例如,设计类专业教师在讲解服装设计相关课程内容过程中,可以带领设计类专业学生去往时装店学习,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前了解相关岗位,一方面,设计类专业教师可以有效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的成绩,另一方面,设计类专业教师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帮助学生提前适应工作岗位。
(二)课堂+工作室
传统课堂授课时间有限,设计学类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时间显然是不够的。为此,拓展课外设计工作室,将设计作业通过课上和课后两个时间维度纵向贯穿,有利于扩大设计学类专业学生的自学时间,从而利用更多课余时间掌握设计要领和方法。在课堂中,设计类专业教师需要为学生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充实他们的设计理论知识库,为他们的设计实践活动奠定坚实基础,在工作室中,设计类专业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活动中,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设计类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工作室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还原自己的设计想法,创新设计理念,为设计行业注入一丝活力。
(三)学校+企业
校企合作是设计学类专业综合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协同育人的重要基础条件。在协同育人的发展道路上,艺术实践当依靠来自企业方面的鼎力支持,才能获得商业客户所提出的宝贵建议[2]。学校可以与相关专业的企业合作,一方面,在学生放假期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往企业实习,提前根据不同能力的学生,为他们分配合适的工作内容,为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设计类专业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相关作品投给企业,企业可以为学生做一个设计专栏,加大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力度,为学校和企业带去利益,推动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学校和企业合作是社会发展方向,学校管理人员和企业合作人员应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加大合作力度,为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四)校内+校外
校内见闻永远不可能为设计学类专业学生提供最好的实践资源,唯有走出校园来到校外积极参与设计实训学生才能遇见更广阔的艺术世界。所以,协同育人需要从学生实践经验角度拓宽设计艺术作品实训空间,通过校外探寻设计实践体会来积累自身的设计经验。多元化教学方式已经成为重要教学方式,设计类专业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式,带领学生走出校门,为学生提供更多社会资源,提高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在校内,设计类专业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学习和提高能力的机会,将校内教学资源整合,一方面,设计类专业教师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使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同时,设计类专业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经验帮助学生及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设计类专业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前往不同的授课地点,利用环境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在校外,设计类专业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往大自然寻找灵感,去往各个商店学习设计理念,设计类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认识不同设计理念逐渐形成自己的设计理念,并解决学习设计相关理论知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五)创作+竞赛
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的最终结合点在于创作,唯有创作出商业价值更高的作品,才能代表学生学有所成。而竞赛则是最好的作品呈现机会,也是学生获得更多设计经验的最终实践方向[3]。在高手林立的大赛中,学生与竞争对手的较量,不仅是设计水平的比拼,更是基于创作经验的深刻交流。所以,竞赛才是设计学类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终突破口,更是协同育人的核心发展方向。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属于一种有效教学方式,设计类专业教师应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类专业教师可以有效将创作与竞赛结合,例如,设计类专业教师在授课之后,可以带领学生通过竞赛的方式巩固设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竞赛时间限制下,教师可以采取小组比赛的方式,学生可以分为不同小组,以小组形式参加比赛,一方面,小组方式可以拉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培养他们之间的默契感,使他们明白团结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设计理念,他们可以将所有的设计理念融入一个设计作品中,并形成一个全新的设计理念,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可以体会到设计的乐趣和比赛的刺激感,他们及其容易被激发设计灵感,为设计创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六)实践环节纵向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
设计类专业的学习过程要不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不仅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潜能,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对设计的专业兴趣。在实践环节中同样具有能够激励与引导学生的动手能力并提升其核心素养的重要职责。所以在实践环节纵向贯穿中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个人核心竞争力同时还能深化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实践活动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设计类专业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基础上,需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活动中,第一,设计类专业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添加实践活动,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时间,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发现更多设计相关的问题,通过讨论,双方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能力,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讨论的环节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情况,及时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解决问题的环节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高效率课堂;第二,设计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添加实践案例,帮助学生拓展设计相关的知识,例如,设计类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国外的相关设计品牌,帮助学生理解国外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开拓他们的眼界,加深他们对知名品牌的了解程度,从而将国外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与自己的设计理念完美融合,为我国设计工作注入一丝活力。
二、基于协同育人的设计学类专业“五横一纵”人才培养实践方案
(一)“理论+实践”项目课程
在学习完广告海报制作的理论知识后,教师可以为学生预留不同品牌的商业广告海报设计作业。诸如,时尚品牌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香奈儿(CHANEL)、古琦(GUCCI)、普拉达(PRADA普拉达)等等,都可以作为主要的选题范围。之所以选择这些时尚品牌作为广告海报设计作业,是因为这些品牌的商业广告案例很多,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可以找到很多资料,通过对比发现自身设计作品的不足之处。当然,在设计的风格自由度上可以无限宽容,新艺术运动风格、达达主义拼贴风格、民族文化元素古典的风格、以及高科技手法动态海报等等,均可以由学生根据自身喜好而定。以具体的设计案例作为独立创作项目,结合课程理论内容展开设计实践研讨,对设计学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意义深远。
(二)“课堂+工作室”任务载体
Photoshop操作实例的知识点中,选区抠图的技巧能力就需要大量反复训练才能达到精益求精的完成度。为此,校内设计工作室可以大量承接淘宝商家的修图任务,通过千图网、猪八戒、摄图网、创意交易平台、爱集网、红动中国免费素材网等设计类兼职网站获得来自实体和虚拟商家的商品抠图任务。而后工作室可以通过设计学类专业学生的数量进行任务分配,根据任务分配方的反馈意见来对学生修图任务作出商业化的直接评价。从而全面增强“课堂+工作室”的实践对接,培养学生以设计任务为导向的自学和实操能力,最终全面提高设计学类专业学生的软件技能水平。
(三)“学校+企业”资源整合
工学合一可以将设计行业的外部环境引入校内,通过工学合一的教学规划来转换授课方法与方向。校方初期可以在校园周边寻找合作企业,企业规模并不需要太大,便于设计学类专业学生参观学习即可。当本校设计学类专业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设计经验之后,可以寻找大中型知名设计企业深度洽谈合作事宜,通过校企合作推送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让这一部分学生先到企业参与设计,回校后再将自己所见所闻分享给其他同学。“学校+企业”双向资源整合,那么校企双方实际上通过设计学类专业学生的课外实践完成了经验交流。“校方、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对商业设计案例作出具体分析,不断积累设计经验后必然能够全面提高设计学类专业学生的设计水平。
(四)“校内+校外”实践实训
设计学类专业可以组织全体师生前往当地知名艺术博物馆,参观历代优秀设计师和艺术家留下的珍贵墨宝,从而提高设计学类专业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在参观的同时,专业课教师需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了耐心解答,并且需要对部分抽象作品给予重点解析。校外参观之后,回到校内还需进一步总结设计经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CorelDraw、Illustrator、3dsMax、AutoCAD等设计软件,临摹和修改在参观时印象较深的优秀作品,最终在深刻解读作品的基础上完成独立创作。通过风格化类比和作品模仿,进一步提升设计学类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水平。
(五)“创作+竞赛”创新创作
国内方面可以投稿参与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白金创意国际大学生平面设计大赛。但是为了开拓设计学类专业学生的艺术视野,建议组织学生参与更多的国际化设计竞赛,旨在以国际化平台与国际化视野引领设计学类专业学生积累更多高水平设计经验。如纽约字体指导俱乐部设计竞赛、靳埭强设计竞赛、纽约ADC年度设计竞赛、德国ANFACHEN火花海报设计竞赛、AOI世界插画设计竞赛、意大利A'DesignAward国际设计竞赛、C-IDEA设计竞赛、Hiiibrand国际品牌标志设计竞赛、铅笔奖D&AD Awards设计竞赛等,这些国际化水平较高的设计竞赛中,学生积累到的设计经验将是前所未有的,即便是设计作品可能初稿便被淘汰,但是国际大赛经验将指导学生发现自身与国际知名设计师的巨大差距,这也是弥补设计经验不足的重要学习通道,且对培养设计学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作能力具有深远影响。
(六)实践环节“纵向”贯穿
“五横一纵”人才培养实践方案中,注重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在“五横”的教育环节中,纵向贯穿实践课程体系,将实践内容作为教学重点,以学生实践作业的完成度作为重要评价指标,从而真正以培养学生艺术实践能力为核心教学目标。校内实践以工作室历练、项目式教学为主,校外实践以实践实训、创新创作为主,最终在校方与企业方的实践教育资源整合下完成针对性的实践能力培养。从而真正强化实践教学能力,为设计学类专业培养出更多实践能力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协同育人的设计学类专业“五横一纵”人才培养实践方案,当积极拓展“理论+实践、课堂+工作室、学校+企业、校内+校外、创作+竞赛”等五个方面的协同育人实践体系。最终通过“理论+实践”项目课程改善授课环境,围绕“课堂+工作室”任务载体训练学生设计软件应用能力,通过“学校+企业”资源整合及“校内+校外”实践实训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水平,最后在“创作+竞赛”的经验交流中逐渐增强学生创新创作能力,最终通过实践环节“纵向”贯穿健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易查方.实践育人视域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劳动教育实施路径——以湖南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黑龙江科学,2021,12(19):12-14.
[2]彭小艳.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为例[J].西部皮革,2021,43(17):53-54.
[3]史会全.“多级协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以广东理工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为例[J].设计,2021,34(13):104-10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6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