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高校作为文化的传播基地,对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 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与探索,通过对高校音乐教 育改革路径的探索,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改变 音乐专业教学的单一性、培养人才的“同质” 性,强化与社会需求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创新 能力和就业能力。
关键词: 应用型 ; 创新创业 ; 能力培育
一、高校深化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背景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机 遇和挑战, 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 时代,各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越来越重 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应用型本科高校 是高校分类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院 校教育改革的内在本质要求,更是解决当前经 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和社会转 型对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和专业人才需求的有 效途径。地方本科院校要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型发展,创新创业教 育是转型发展中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内容。应 用型本科院校是面向区域经济, 以学科为依托, 以专业教育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 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随着中国基础 音乐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 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能 力培育融合现状及存在问题
现阶段,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还 处于起步阶段,受应试教育和传统音乐教学的 影响, 地方高校普遍存在重专业知识教育, 轻创 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存在创新创业课堂设置随 意,学生创新意识淡薄,学科体系设置不均、 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高校作为文化的传播基 地,对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有着重要 的作用。教育目标的实现是要满足社会发展和 学生发展的双重标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根 本,对于高校音乐教育来说,明确高校音乐教 育的方向与目标是高校音乐教育的前提。通过 对高校音乐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研 究与实践,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改变音乐专业 教学的单一性,培育创新创业综合性人才,强 化产教融合、赛教协同、产学研协同发展的育 人体制机制,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能 力。音乐专业作为一种实践性较强的专业, 在目前来说受传统模式的制约。高校作为音乐人才输出的重要场所之一,在音乐教育与创新创业的融合中,缺乏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紧密联系,主要问题表现为:
1. 音乐课程教育还基本沿袭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状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弱,缺乏创新、创业能力的思考。
2. 在当前进行音乐专业类课程的设置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弊端。部分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例如钢琴声乐等开设时间较晚,时间安排较为落后, 因此影响了其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3. 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脱节,造成学校的培养的音乐人才与社会需求不匹配,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
4. 音乐课程公共科目较多,但具体的交叉课程相对来说较少,单一的课程体系使音乐类大学生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无法支撑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
5. 对于当前音乐的课程考察中理论考查较多,对于相关音乐实践考查较少。
三、音乐教育与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融合的路径探索
高校音乐专业教育是一门集艺术性、理论性、科学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 , 如何利用高校音乐教育资源, 并将音乐教育资源进行转变, 以此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目前高校音乐 教育中,发展区域失衡和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严重, 尽管在现阶段已产生较多优秀从业人员,但整体呈现为音乐专业人才参差不齐、供求不接。音乐教育与双创教育深度融合还在探索阶段。在目前这种状态下, 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以期推动转型高校音乐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一)强化导师引导,促进“双创”项目落地见效
高校音乐教学受传统体制束缚较大,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 弱化了高校音乐文化在教育中的功能,导致在音乐文化推进的基础上缺乏创新思路,创新能力较差作为当前的主要问题,对当前音乐文化需求的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和错位,和当前市场需求不能完全吻合,缺乏良好的市场竞争力。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也要做思想的领路人。引导、鼓励学生储备多元知识,将课堂所学转化实际应用。
(二) 优化专业结构, 打造“双创”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对市场需求现状和培养目标的不明确造成培养人才规划重心偏移,“同质”人才的培养造成教育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对音乐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造成很大的阻碍。因此,制定切合音乐教育中创业素质和能力培养方案,增加就业与创业实践课程及学时数,开设学生创新创业系列课堂教学、音乐领域创业案例分析、就业与创业指导实践等课程,为引导学生创新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 夯实实践能力, 打造“双创”全面育人体系
高校大学生社会参与度不高,高校音乐文化和产业对接主要依靠音乐系和音乐学院来开展, 一般的形式为演出, 但大多演出活动带有公益性的特点,不能使音乐文化教育的有效性得到发挥。对此,要通过不断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出社会对音乐文化人才需求的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增进多样化艺术实践联动,建立网络信息品台,对学校音乐教学与社会活动需求进行对接。探索构建一个政府主导, 学校主体、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新模式。积极与当地音乐文化机构与音乐企业联动, 拓展实践基地, 从企业、行业的视角进入课堂充实大学生的课程,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举办“音乐节”、“音乐周”“文化汇演”等, 为音乐专业生创新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使高校音乐教育和艺术团体、企业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互动,相互促进。
(四)完善配套政策,扩展创业就业路径
很多高校的音乐教育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影响,导致学生专业学习知识面单一,就业选择局限,造成教育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因此,一方面要调整高校音乐教育的方向,另一方面要扩展就业渠道,更好地推进音乐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通过以下三种形式:
1. 通过创办或者合作音乐文化公司,搭建平台,使音乐文化经过包装、 设计、宣传、推广,音乐产品制作与开 发、音乐产业经营与管理,实现教育到 市场、文化到产业的转化。
2. 创办音乐教育教学机构不仅为社 会培养了大量艺术类人才,也解决了音 乐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实现人才培养 与音乐产业发展的互动与双赢。
3. 音乐教育输出与旅游业相结合。 高校音乐教育对部分具有地域特点、传 播地方民间音乐的学生侧重培养,强化 其表演能力和实践能力,一方面为地方 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另一方 面促进音乐文化与地方旅游业的紧密结 合。
(五)邀专家进课堂引导培育创新
音乐专业生缺乏与社会的联系,也 缺乏社会创新创业相关的指导。因此, 要经常邀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家进行 课程体系的把脉,共同配置音乐课堂教 学内容,引进适合音乐文化产业需求的 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请企业优秀专业 人才走进高校专题化教学,建立学生在 企业短期培训基地;进行创意课程的开 设,增加含有学科交叉、新兴学科的课程 内容,通过进行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 侧重文化创意产业内容,包括经济学、 传播学、音乐产业经营与管理、音乐制 作与开发等;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音乐 教育的迁移,在和其他领域融合学习的 基础上通过培训促进学生素质结构的培 养,提升其创业能力和个性化。
本文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音乐类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程、发展现 状取得成绩以及存在问题,探索性地提 出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方法,以优化传统 教学模式为基础,结合实践应用,最大 限度的提升高校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时 效性与能动性。强调潜移默化、入微至深,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方法的时效性。 通过拓展创新、创业思路和途径,提高 作品创编能力、增强动手、动脑能力、 强化社会实践、增强校企合作,提高创 新能力。使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 积累创业储备,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体系健全。
参考文献:
[1] 张群 , 周靖菲 . 浅谈高校音乐人才 培养与音乐产业的发展 [J]. 新余学院学 报 ,2012,17(03):131-132.
[2] 李艳昆 . 高校音乐文化产业新语 境与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契机 [J]. 大舞 台,2012(6):248-249.
[3] 李晓溪 . 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 培养研究 [D]. 上海大学,2014.
[4] 刘 晓 静 . 高 校 艺 术 创 新 教 育 的 探 索 和 实 践 [J]. 继 续 教 育 研 究 ,2012(01):154-155.
[5] 江博 . 当代民族音乐的文化传 承与创新路径研究 [J]. 贵州民族研究, 2018,39(3):63-67.
[6] 王耀华 . 高师音乐教育 [M].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5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