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博专并进与部校共建:高校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挑战与应对论文

发布时间:2022-02-21 15:02:1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国际传播学人才培养目前面临着两大挑战与机遇,分别是学科建制与客观实际冲突,高校培养 与人才需求脱节。根据一线教学工作经 验总结,  实行“博专并进”的课程设置, 完善“部校共建”的培养渠道,是加强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背景下国际传播学本 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学科 建制;实践要求;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相对落后的国际传播能 力难以适应不断提升的国际地位、影响 力,尤其是在关系到重大国家利益的问 题上,存在着“有理讲不出,讲了传不 开”的局面。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样 的,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国际传播人才 培养不到位。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  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 音”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总体上看, 目前无论是奋斗在国际传播一线的工作 者,还是为国际传播提供智力支持的研 究者, 普遍具有沟通中外、连接世界的的 高度自觉性和使命感。然而,具体到国 际传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 式等问题上,业界学界之间却未能形成 一致的认知。尤其是进入 2020 年以来席 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搅动国际 局势,以及跨区域流动的新媒体、互联 网快速发展深刻改变信息传播格局等,  都使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迎来一系列全新 挑战。

         身为在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一线参 与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笔者以为,国 际传播人才培养工作的有序展开需要回 应好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 当前国际传播 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什么?第 二,如何在创新举措与学生认可、接受之间实现平衡?结合笔者在一线教学、 科研工作积累的经验,对以上两个问题 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研究,认为当前国 际传播人才培养面临两大挑战和机遇, 并且指出把握历史机遇的现实路径,从 而实现教学创新与学生认可之间的动态平衡。

一、博专并进:应对学科建制与客 观实际相冲突的挑战

         学科建制化是一门学科发展的必经 之路,它影响着知识获取的方式、范围 和深 度,也 是影响 人才培 养的 关键因 素。所谓“建制”就是要对发展中的事 物进行解析,发现并提炼其中顺应于自 然的规律,以定理、公式的形式记录下 来,为今后发生的事物做准备。诞生于 上世纪的国际传播学为实现更充分的发 展,必然走向学科建制化的道路,亟待 厘清自身的历史定位、研究对象和切入 路径。根据学者的概括,国际传播学是 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在国际空间的展开和延伸,  [1]  旨在研究国际传播现象及其 规律性,  [2] 关注政府、组织、个人进行 的跨越国界传递信息过程。  [3]

         伴随着媒介技术和政治环境的变 化,国际传播学(研究)的内容、重点 不断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直接体现在国 际传播学的范式上。根据国外学者的概 括,国际传播学(研究)经历了以下的 发展过程:

         起步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广 播和电影技术的发展和传播,引起了公 众对大众传媒及其影响公众舆论问题的 兴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方广泛采用 “宣传”作为政策工具,  以及社会科学家 积极介入研究,推动了国际传播研究的 发展。同时也形成了延续至今的取向, 即侧重微观效果的“说服”研究。
         
         发展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国际传 播研究的催化剂,传播研究的分析工具 被应用于战争任务,包括对国内公众的 战争动员,对敌人宣传的了解,以及开 发心理战战术以影响盟国和敌方民众的士气等


          转型期:  在冷战期间, 美国的外交政  策目标继续影响国际传播研究的方向。  随着一批新兴国家从原殖民帝国中独立  出来,国际传播学成为“发展研究”的  一部分,强调大众传媒在引导和促进发  展中的作用。这一范式在 1980 年代以电  信为重点重新浮出水面, 并在 20 世纪 90  年代成为“信息和通信技术促进发展” 说法的核心要义。

          成熟期:  1990 年代新信息通信技术 (ICT) 的出现,  带来了大量关于前者对 全球经济、外交政策、民族国家的影响 的研究。进入 21 世纪,  学者开始响应新 出现的传播形式、传播技术所引领的新 的研究方向。  [4]

\

           历史上各个时期国际传播学的发展 取向和研究成果,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 这一学科的知识结构、理论范式。由于 国际传播学是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产 物, 其“战争底色”十分鲜明,  国际传播 人才培养长期服务于东西方“对抗”的 需要,相应地从政治学、社会心理学、 语言学、传播学和国际关系学等多学科 中获取养分。这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被 高度简化为“语言 + 专业”的人才培养 思路延续下来,为我国国际传播事业输 送了一大批人才。然而,同样在媒介技 术、政治环境等因素影响下,这一人才 培养方式也面临了新的挑战。

            首先,  随着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国际传播主体由过去大型媒体集团“一枝独秀”的阶段进入到以政府、企业、国 际组织、公民团体等多元主体“众声喧 哗”的阶段,以往信息传播的单向的、 线性传播模式逐渐被多向的、弥散式传 播模式所取代。这意味着建构在大众传 播学基础上的理论已经越来越难以对快 速变化的现实进行任何有益的阐释—— 国际传播学作为大众传播学的分支,已 经到了不得不进行更新换代的境地。

            其次,  自上世纪 90 年代苏联解体后 的世界长期处在“一超多强”的格局中, 直至我国崛起为一股新兴力量并对美国 霸权形成冲击。面对以美国为主的西方 世界的围堵,我国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 简单的“对抗”,而是以构建“人类命 运共同体”为目标,打造和谐、共生的 国际新秩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际 传播的“对抗”思路也相应发生了“对 话”转向。

            由此,  在特定历史中形成的国际传 播学又一次面临学科建制与实际需要 相冲突的局面。针对学科建制与实践要 求冲突的挑战,  笔者认为应以“博专并 进”的理念去指导教学工作。为了贯彻 这一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应该坚持以 “博”为基础,  以“专”为导向。关于 “博”与“专”,  笔者在此提出以下参 考要点。

            首先,   “博”包括三个层面, 分别在 于学生整体知识结构的“博”、社会科学 大类的“博”和国际传播门类的“博”。 为此,在设计国际传播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时,要从学校的通识类、自然科学 类、工程技术类课程中设置一定学分要 求(考虑到学生整体知识结构的完善) , 要开设社会科学大类的政治学、社会心 理学、语言学、国际关系学等课程(考虑 到国际传播学本身的学科交叉背景)  ,  更要在国际传播学门类中实现“博”,  向 本专业所有学生全面开放国际传播史、  国际传播理论、国际新闻学、公共外交、 公共关系学、全球传播与国际关系学等 课程,供其自主学习(考虑到国际传播 学的理论 - 实践属性)。

             其次,    “专”主要体现在核心课程 与专业必修课的设置上。以中国人民大 学、中国传媒大学为例, 可以发现两所高校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核心课程群。从理论基础和知识深度角度看,在课程设置上有一定的史论类课程,如“马克思新闻观与当代中国新闻事业”“国际新闻理论与实务”等;从培养核心业务能力的角度看,在课程设置上有一定的实务类课程,如“数字传播技术应用”“跨媒体传播实验”“英语新闻采写”“电视节目策划”等;从职业道德、研究规范的角度看,在课程设置上有“传播研究方法”“媒介伦理与法规”等。通过课程设置上的“博专并进”,既可满足推动学科建制化,更可以带有针对性地呼应实践层面上的要求。

二、部校共建:应对高校培养和工作需要脱节的挑战

            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我国中央级国际媒体机构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 而国内高校开设国际传播本科、硕士专业的数量相对较少。这一现状给人一种印象, 即国际传播是一门小众的、高大上的“屠龙之术”, 准入门槛较高, 就业范围较窄。然而, 媒体融合的进一步推动了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型,国际传播领域的央媒、各大部委纷纷放下“身段”进驻网络新媒体平台加入话语权的争夺;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使人们意识到不只是国际媒体在做国际传播,跨国企业、国际组织、公民团体,国内外社交平台上的意见领袖(KOL)甚至是每个公民个人都可能成为中外交流的“窗口”。伴随着这种变化,针对传统媒体规律而设  置的大众传播史论等基础课程、采写编  评等业务课程不再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  的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这种高校培养  与工作需求的脱节现象,直接影响到了  学生对专业的心理预期、认知水平,以  及最终的就业去向。从笔者的教学反馈  来看,一些学生怀抱着理想报考新闻传  播、国际传播专业, 原本设想着是“铁肩  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沟通中外,连  接世界”,但实际真正接触的第一份实  习或工作岗位却是新媒体账号的日常维  护,既缺乏足够成长的空间,也难以从  中获得职业成就感,这样的心理落差反  过来使他们对专业本身产生疑虑,找不  到学习的方向,更缺乏学习的动力,其  后果不堪设想——我们不禁要问,这般  现状是否说明国际传播人才的市场需求  已经接近饱和?如果答案是不,怎样转  变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才能  更好地满足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量” 与“质”?

            答案是——若要解决国际传播人才 培养的“质”与“量”的问题,需完善 “部校共建”的人才培养渠道。目前,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学,  [5]   这些专业大多成立时间较短(或刚从文 学院、中文系独立出来)  ,学术科研和 实践教学并重的所谓“双师型”师资力 量极度匮乏,导致对于具有高度实践属  性的新闻传播学,尤其是在国际传播学 的教学过程中“教条主义”现象十分突 出。同时,部分从事一线工作的记者、  编辑,也深感国内新闻传播的学界与业 界没有形成互相支持的共同体,比如媒 体人石扉客曾公开表示“学界越来越少 对我们业界声援”“在一些重要问题的 关键时刻却总是保持习惯性的缄默”。[6]   为解决这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目  前的总体思路是继续推进“部校共建”。 “部校共建”旨在打破学界、业界的固 有界限,加强新闻教学、科研和实践的 贯通,[7] 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造更多实习 的机会,有利于培养造就优秀的新闻人 才。2001 年底,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复旦 大学率先共建新闻学院,开启了省市党 委宣传部与当地高校共建、部分中央主流媒体与相应高校共建的先河。值得一 提的是,笔者所在的苏州大学传媒学院 于 2019 年 7 月进入到江苏省委宣传部、 苏州市委宣传部和苏州大学的“省地校 共建”新阶段,围绕攻坚目标和要求, 学院以追求“一流的办学思想,一流的 人才培养,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办 学条件”为指针,积极实施马克思主义 新闻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拓展、应用对 策研究攻关、科研师资队伍强基、新闻 从业人员业力素质实训、学术环境优化 等六项计划。  [8]   目前“部校共建”的成 效仍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具体表现在 “部校共建”眼下仅解决了资金来源的问 题,但尚未完全呈现出人才联合培养、 定制培养的效果。程曼丽建议, 由媒体提 出人才培养“定单”,学校定向培养、 定向输送,以快速解决某一方面的人才 短缺问题。走出去的企业需要这方面人 才,个体传播者也需要整体提升国际传 播素养。 [9] 不妨尝试以下两种方案:  一是 通过由新媒体领衔的社会公益性机构所 组织的游学项目,邀请高校教师深度走 访互联网企业, 让老师们及时更新“教研 库”,培养出更契合社会需求的学生, 实现产、学、研真正融合。二是借鉴域 外经验,积极推进以实习实践和专题教 学为导向的“工作坊”教学模式,让学 生在校期间可以接触到传媒机构,从中 获得实践技能和经验。  [10]

\

           做好国际传播不仅是响应中央精神 的要求,也是出自每一个中国公民的殷 切期待,更是朝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宏伟 目标不断前进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论 证揭示了一点:  推动国际传播学科建设, 满足国际传播发展需要,共同指向了高 校、媒体、政府、企业如何共同为国际 传播事业培养优秀人才的时代命题。在 教学环节上通过“博专并进”的课程设 置,  以及培养渠道上倡导“部校共建”, 为克服学科建制与客观实际冲突、高校 培养与工作需要脱节的挑战提供了应对思路。

参考文献:

[1]  郭可 .  国际传播学导论 [M]. 上 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4: 4.
[2] 程曼丽 . 国际传播学学科体系建 立的理论前提 [J]. 北京大学学报 ( 哲学社 会科学版 ). 2006(6): 116.
[3] 关世杰 . 国际传播学 [M].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4: 3.
[ 4]  Ha n s o n ,  E .    A  Hi s to ry o f  In te rn a ti o n a l  C o mmu n i c a ti o n S tudies[EB/OL].  (20 1 7-12 -2 2 ) [2021-08-21]. https://oxfordre.com/i n te rn a ti o n a ls tu di e s /v i e w/10. 1093/ acrefore/9 7 8 0 1 9 08 4 6 6 2 6 .0 0 1 .0 0 0 1 /
acrefore-9780190846626-e-6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教育 部关于公布 2020 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 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函 [2021]1 号 [A/OL]. (2021-02-20)[2021- 08-20]http://www.moe.gov.cn/srcsite/ A 08/mo e _1034/s4930/202103/ t20210301_516076.html.
[6]  王君超 .  学界与业界,做“密 友”还是“畏友”?   [N/OL]. 光明日报 , 2015-10-25(8)[2021-08-21].   https:// epaper.gmw.cn/gmrb/html/2015-10/25/ nw.D110000gmrb_20151025_2-08.htm.
[7]   本 报 评 论  员 .   部 校 共 建 是 理 论 联  系  实 践  的 好 举 措 [N/ OL].    光   明    日   报  . 2014-09-16(1) [2021-08-21].  https://epaper. g mw. c n /g mrb /h t ml/ 2014- 09/16/n w.D 110000gmrb_20140916_5-01. htm?div=-1.
[8]  苏州大学新闻网 .  江苏省委 宣传部、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大学 共建传媒学院签约揭牌仪式举行 [N/ OL].  (2 0 1 9 -0 7 -1 1)[2 0 2 1 -0 8-2 1 ]. http://www.suda.edu.cn/suda_news/ sdyw/201907/f1f7d0b2-ddbe-449b-955f-7cf1f54810e8.html
[9] 范红 , 张毓强 .  系统重构与形象 再塑:中国国际传播新形势、新任务、 新战略 [J]. 对外传播 . 2021(7): 66.
[10] 李建新 , 姚惟怡 . 全媒体时代国 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与策略 [J]. 对外传播 . 2021(7):3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588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