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中国艺术歌曲演唱中的民族性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2-03-22 14:24:3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艺术歌曲属于外来艺术源于西方,于19世纪末传入我国。短短一百多年,艺术歌曲在我国已经有了强大的群众基础,深受广大民众喜爱。自上世纪初,我国以黄自、赵元任等为代表众多音乐家开始以中国音乐为艺术歌曲的创作元素,创作了一大批中国艺术歌曲。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民族音乐元素渗透在艺术歌曲的各个方面,尤其在演唱方面,创作中使用的民族性元素而不表现在演唱方面,所以在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中演唱方法的民族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所以本文对中国艺术歌曲的概况进行简单介绍,进而对中国艺术歌曲民族性元素的运用及表现和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方法的民族性表现进行论述。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民族性;演唱;意义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概况

  (一)何为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源于西方,至今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其他的音乐体材一样,艺术歌曲的产生有其历史背景的特殊性。艺术歌曲在音乐词典中被这样解释:一种有专业作曲家创作并且和民歌有区别的,具有严肃艺术意味的歌曲体材。在西方艺术歌曲和民歌与流行歌曲不同的是:艺术歌曲一般是以室内音乐会为目的而创作的歌曲;艺术歌曲的歌词往往采用的是当下或者前世留下的短体诗歌;艺术歌曲的伴奏部分不得有歌唱者随意发挥,一般是由作曲家根据艺术歌曲的旋律以和声为基础对伴奏部分进行提前创作,这样的创作会将艺术歌曲的旋律部分和钢琴伴奏部分的演奏变得交相呼应融为一体。

  (二)何为中国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自19世纪末传入我国以来,在我国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到今天艺术歌曲的概念都没有得到统一。但大多数作曲家都认为我国艺术歌曲应该有以下几点:首先需由我国作曲家创作完成;其次,中国艺术歌曲中的歌词需采用中国的诗词;再有,整个旋律要和中国的诗词的内在含义有着紧密的关联、要有中国民族音乐元素运用;还有,对于钢琴伴奏的要求和国外的艺术歌曲基本一致,要由作曲家提前创作完成,并且钢琴部分独立出来依然有着极高的艺术性;最后,在创作中不能只单纯的使用中国民族音乐元素,要中西结合。以上便是绝大部分作曲家音乐家所认可的中国艺术歌曲的音乐特点。
\

  二、中国艺术歌曲民族性元素的运用及表现

  (一)中国艺术歌曲中民族性的表现

  艺术歌曲自传入我国以来,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赋予了不同的历史意义,有着不同的时代主题,上百年的发展历史中,音乐家们不断在继承也不断在探索,从近百年艺术歌曲的发展中就能读到我国近百年的历史,不同历史时期给我国的艺术歌曲打下了不同的时代烙印,但不变的是民族性的持续注入。艺术歌曲直到今天依然保有西方艺术歌曲在创作和演唱中的基本特征。但在上百年的发展中,艺术歌曲不断的植入中国的民族音乐元素,这才使得艺术歌曲在东方大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到目前为止,中国艺术歌曲相对西方艺术歌曲而言,最大的特点便是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的注入,这也是除了语言以外在民族歌曲前冠以中国的最大原因。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性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歌曲意境: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对歌词有着严格的要求,不是所有的古代诗词或者近现代诗词都可以当做中国艺术歌曲的歌词,中国艺术歌曲要有思想、情感和意境的三重结构。其中对意境的要求更为严格,这也是符合我国人民审美追求的一种表现,这种要求下还创作出了诸如《春思曲》《阳关三叠》《枫桥夜泊》等等意蕴深远的中国艺术歌曲。即便是以现代诗歌创作的艺术歌曲也依然如此,诸如《桥》《多情的土地》《南方雨》等等。其次是歌曲旋律的民族性:在音乐中歌曲的旋律是表达感情的灵魂。中国艺术歌曲创作所面对的听众群体是接受了几千年中国民族音乐听觉下的国人,一成不变的西式创作,可以让国人一时的接受,但无法长久发展。中国音乐长久的单旋律特点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升艺术歌曲中旋律的优美性,中西的碰撞,既给中国艺术歌曲带来了知不觉的本土的营养,又给中国艺术歌曲注入了西方的生命元素,使得艺术歌曲在我国迸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教我如何不想他》是中国艺术歌曲的代表性作品之一,首先是歌词的意蕴深长,用不同的物景描写了春夏秋冬的四个季节,借景抒情,表达出了别国少年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整个作品将中国的民族五声调式运用其中,旋律与歌词相得益彰,为谓是情景交融,歌曲的最后部分又以京剧中的西皮为音乐元素,将民族音乐元素使用的出神入化,直到今天这首作品依然深受广大声乐爱好者学习者的喜爱。

  (二)中国艺术歌曲民族性演唱的文化内涵

  中国艺术歌曲多选题与古诗词和近代诗词,诗词中对物景的描述和情感的表达和近现代创作歌曲所选用的歌词有着很大的不同。古诗词中起承转合之间带给人一种韵味美,古诗词在吟诵中的语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艺术歌曲的旋律走向,艺术歌曲中吟诵的语调所决定的旋律走向本身便是几千年来中国民族音乐的线条美,而吟诵本身又决定了在演唱艺术歌曲中所使用到的特殊的演唱技巧。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不管是对曲作者还是对演唱者而言,都是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知识储备和修养的一种考验。

  中西方艺术歌曲虽然都已不同语种下的诗词为创作题材,但有所不同的是,中国艺术歌曲所使用的诗词中更为注重意境的表达,而意境的表达更为重视韵味二字。这便要求作曲家在创作前不光要重视诗词本身的表情达意,还要重视整个诗词的外在的语调以及内在的意境,最后要通过旋律的起承转合以及停顿之间表达出与之相应的韵味。当然,演唱者在演唱之前更应当做好案头工作,要反复吟诵,并且理解诗词中的意境,最终通过音色和速度等等的变化来表达出艺术歌曲的深邃情感。

  中国艺术歌曲中的咬字和行腔是对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最好的运用和传承。字正腔圆是中国民族声乐咬字的最基本要求,这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传统审美的表现,也是我们本民族的语言特点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再加入演唱者对意境的想象,通过声音来传达给听众,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最终达到词作者曲作者和演唱者以及听众的感情共鸣,艺术歌曲本身的审美价值才得以最好的体现。

  总而言之,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要建立在对中国文学内涵的理解基础上进行,使得文学和演唱实践进行完美的结合,运用民族演唱中的演唱方法和演唱风格,呈现出中国艺术歌曲中演唱方法、吐字归韵、意境表达、审美趣味的完美统一。最终彰显出,以传统的民族唱法来呈现中国艺术歌曲的独特魅力。

  三、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方法的民族性表现

  (一)艺术歌曲演唱中的共性

  欧洲艺术歌曲建立在美声唱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入我国以后自然也是以美声唱法为基础的。艺术歌曲对演唱者的要求非常严格,在演唱中要求声音松驰、气息下沉、不同音区的音色统一,高低音区的声音自然切换,吐字归韵清晰等等。艺术歌曲的演唱中,对歌唱的语言、歌唱的情感、歌唱的声音的要求是基本一致的。歌唱中的语言便是歌词的带有旋律的表达,它是一首音乐作品的灵魂。艺术歌曲的对语言的要求在演唱中不同于其他声乐体裁的演唱,歌曲以表达意境为主,可以对演唱者的语音、语调和语速的掌控更为严格。这需要演唱者在演唱之前对歌词进行反复的诵读,相同的歌词出现在不同的段落也应该做到不同的处理,诵读中注意歌词的律动,最终以带动音乐的律动。声乐演唱是听觉的艺术,但声乐演唱更是情感的艺术。演唱者在演唱之前,认真做好案头工作,对作品中的轻如快慢做到烂熟于心,在结合一度创作的前提下反复体会作品中的意境,进行二度创作,提高情感的注入,做到声情并茂,感染观众。歌唱是声音的艺术,歌唱中声音的强、弱、虚、实、明、暗等等都是意境表达的重要元素。中国艺术歌曲的歌唱中为了意境的渲染,需要在不同意境渲染中选择不同的音色,歌唱者的音色越丰富就能够渲染出更多的意境,就能驾驭更多的中国艺术歌曲作品。但是音色的对比不是无限制无章法的,音色是为营造意境和氛围服务的,这是对歌唱者极大的考验。

\

  (二)中国艺术歌曲演唱中的个性

  艺术歌曲自传入我国以来已有百年历史,经过作曲家、歌唱家近百年的探索,终于摸索出了一套符合中国人审美、适合中国人演唱的艺术歌曲演唱方法。在艺术歌曲传入我国之初,不管是在创作上还是在演唱上,基本是照抄西方,以西方作曲技巧进行创作、以西方美声唱法进行演唱是中国艺术歌曲诞生之初最基本的艺术形态。作曲家歌唱家们在演唱的技巧风格和艺术歌曲的内涵意境等方面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最终确立了既科学合理的采纳西方的美声唱法的发声,又巧妙的结合中国民族民间唱法中的吐字归韵以及行腔等各方面技巧。中西巧妙的结合,既有了歌唱方法的科学性,又有了艺术作品的韵味性,这样也就符合了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当然,这对歌唱者有着更高的要求,需要歌唱者积累大量的艺术歌曲曲目,并且在长时间的实践下,最终对完美呈现民族韵味有深刻而明细的认知。

  (三)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现状

  中国艺术歌曲自诞生一百多年来,既经历了炮火,也经历了和平。经过一代又一代歌唱家的不懈努力,艺术歌曲的演唱在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和演唱风格。在艺术歌曲最早传入我国的时候,我国还鲜有职业的歌唱家,民国时期美声唱法开始真正意义的传入我国,在艺术歌曲的演唱中以黄友葵、周小燕等为代表的歌唱家艺术成就最高。后又有郭淑珍等歌唱家在演唱中国艺术歌曲方面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很多歌唱家在艺术歌曲的演唱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使得艺术歌曲在中国这片土壤上很快生根发芽。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随着中国对音乐教育的重视,艺术歌曲的演唱和学习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各高等院校将艺术歌曲演唱教学纳入到整个的教学体系中,值得艺术歌曲成为各高校音乐声乐专业的必修课程,这为艺术歌曲的演唱和艺术歌曲的延续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近代更是凸显出了廖昌永、石倚洁、魏松、迟立明等艺术歌曲的演唱方面取得极高成就的众多歌唱家,同时也出现了以陆在易、尚德义、朱良镇等为代表的在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上得较高成就的作曲家。经过歌唱家和作曲家们的共同努力,当下的艺术歌曲已经走出了琴房、走出了剧院,走向了普通百姓家,有了更为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四、民族性在中国艺术歌曲演唱中的重要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文化得以繁荣发展,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消费水平和落后的精神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大打文化牌,中国文艺的复兴是当下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一)有利于中国声乐多元化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攀升,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很多外来文化得以在中国生根发芽。在声乐演唱中显现出来的更是百花齐放,各种不同的唱法在新时代的中国蓬勃发展,都有着各自的听众群体。中国本土的演唱和外来的演唱方法不断进行重组结合,共同推动了当下声乐多元化发展的局面。

  艺术歌曲的演唱作为我国声乐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就是中外文化的碰撞交流下的产物,只有我们对艺术歌曲有更深入的研究、不断的在创作、演唱等实践中改造、提升,才能稳固艺术歌曲在我国声乐演唱艺术中的坚定地位,才能丰富我国声乐演唱的多元化,在演唱中既对西方有了了解,也对我国声乐演唱艺术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二)助推我国声乐艺术世界化的进程

  我国声乐演唱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两千多年前我国便有了最早的声乐演唱理论专著。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世界化的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进行。19世纪以后,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我国久封的大门。我们以被动的方式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注入,西洋唱法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传入我国。

  西洋唱法的传入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民众单调的声乐审美理念,这也为西洋唱法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条件。西洋唱法在我国已有上百年的发展时间,已变成我国声乐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是西洋唱法和我国民族唱法得以结合的最好佐证,如何将从国外来的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再走出国门、走向国际,是当下中国声乐从业者的时代使命。经过一代又一代声乐演唱家们的努力,当下的中国声乐艺术已经借助于中国艺术歌曲等不同体裁的演唱而在世界声乐艺术舞台中展露头角并大方光辉,在此过程中,中国艺术歌曲的贡献功不可没。

  艺术歌曲作为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民族性的注入使艺术歌曲有着更强的生命力。民族性的注入可以让中国艺术歌曲在中国声乐艺术的百花园中大放光彩,也可以推动中国声乐艺术世界化进程,并且满足了我国民众对声乐艺术审美的多元化需求,最终提升了中国声乐艺术文化的民族品格,让中国声乐艺术在世界声乐艺术中占据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杨真.关于“中国艺术歌曲”若干问题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0(08):96-97.

  [2]侯丽.从“诗”“曲”“声”探索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民族情[J].大舞台(双月号),2008(05):32-33.

  [3]张雪丽.中国艺术歌曲中意境蕴涵的分析与诠释[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7(06):735-738.

  [4]郭彪,郏国瑜.对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几点看法[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02):135-14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658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